1.友善的理解和感悟
友善無處不在。
如果我們沒有友善, 世界將會變得黑暗無比。 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去市民廣場玩.我們上了一輛小型公共汽車就剩下兩位子,媽媽坐下來,我也坐下來.就在開車不久,車子有徐徐停了下來,我看見一位中年婦女抱著一個嬰兒,從門口走上來,她左右望望,見沒有位子坐,便抱著嬰兒單手扶著桿站在車上.我想:“如果司機急剎車,她抱不住嬰兒,嬰兒掉到地上,把嬰兒摔傷了,那該怎么辦?”想至此,我毫不猶豫,立刻站起來,走上前去對那位阿姨說:“阿姨您坐吧”!阿姨說:“不用了”,我就硬拉阿姨坐到我的位置上,媽媽見了,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對我說:“你長大了,懂事了!”我自己也在心里說:“是啊,我真的長大了。”
我讓了位給阿姨坐,和媽媽靠在一起坐。我扭頭見到阿姨臉上的笑容真甜,心中如同剛吃了蜜糖一樣! 還有一次,我在路上碰到一位蹣跚老人,大概是路面坡度太大,不便于行走,老人邀我牽她走。
于是,我還沒來得及反應就條件反射地把手伸給她。其實當時心里還在想:萬一她是要飯的,想要框住我怎么辦?唉!但是,善良人總是一不小心就情不自禁的助人為樂。
然后,我們一路上漫步,真的是很慢很慢的漫步。老人對我說:“你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幸福,又是一個甜甜的夢!漸漸的,我發現愛神就在我身邊。
如果我們人人都有友善的心,黑暗的世界將變得光明!如果我們人人都有友善的心,所有的花朵都會盛開!讓我們擁有一顆友善的心,讓世界的花朵全部都盛開吧。
2.友善的事例短一點
太陽能比風更快地脫睛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變別人的心意。
決定一個友人,就是取舍一種生活方式。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友人的前提,等于給自己打開了最友善的世界。可能讓自己的人生存在光彩。
曾看過一句話:“別人對我的看法取決于我自身的實力”,但我理解的真正實力是指:低調謙遜、平和務實、真誠友善,對于別人的嘲諷和歧視能泰然處之,并且靠著自己的能力成就一翻事業且不張揚的一種卓越的品德。因為,自己的努力終究不是為了別人,別人的評價也未必是真實的自己。
3.請問對《友善》怎么理解
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學會賞識別人,學會接納別人,你會發現生活更加有意思,而且別人也會更加喜歡你。
不要過高地要求別人,別試圖把一切事情都做得滴水不漏,只要找,總會找到缺點的,這樣做不僅會使自己也會使別人生氣。 不要老是糾正別人,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不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權利,這會沒有必要地花費許多的精力。
常給陌生人一個微笑,學會寬容別人,理解別人,你會覺得生活輕松很多 。 范文: 前些日子去參加了一個同學的婚禮,同學的家在農村,一個樸實而平靜的村落,有著簡樸而誠懇的父老及鄉親。
席間,當一張憨厚而笑意彌漫的臉帶著一點點欠疚,端起灑杯也遞上香煙,滿臉的興奮與喜悅來到桌前招呼時,不曾想,那份純樸的真誠慢慢地凍結在了臉上,訕訕的已無法收回,那份他企盼里的熱忱居然蕩然無存,我那些“成功”的同學們,沒有人滿懷感謝地伸過手去接那包香煙,而都冷冷地借口自己不抽煙。隨后懶懶地端起酒杯從坐位上站起來,沒有多少笑容也沒有多少熱情,有著的只是些許的牽強,而那眼里所流露出的點點不屑與冷淡,似乎他們面對的不是農家人最純樸的一種禮儀,所以讓他們想不起來該以禮相待,該用笑臉去回饋熱忱。
而席后一位老同學的隨意之言卻讓我一下子沉重了起來,“那個煙,才三塊錢一包,咋抽,拿著也是丟,還不如不拿。”心跟著猛然一緊。
是什么遙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什么阻礙了心與心的理解,又是什么冷卻了情與情的溫度?那份記憶里最原始的真切與純真倏忽間逃逸不見,遠遠的仿佛在看一張百年后的舊照片,已然模糊了真實。那是曾經會感動、會同情,會理解的身影嗎?為什么只是十年的時間,就讓世事改變了一切,如果不是見識過他們在大酒店里觥躊交錯的情景,如果不是目睹他們吞云吐霧的灑脫,我是真的不愿意相信這種改變…… 該如何去理解他們做出的這種“拒絕”,他們又是如何的去理解別人的笑容后失望。
我們總是在吹噓著理解,我們又總是在呼吁著被理解,而面對著周遭許許多多真實的存在,理解離我們的生活又有多遠? 理解是一種高貴的語言,是心靈靜默的一種升華。或許我們做不到“海納百川,能容乃大”的寬宏,但是我們卻可以用一顆坦誠、懇切一點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與事,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溫暖;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感動;多一份理解,就會多一層美好。
理解是相互的,沒有純粹的去理解,也沒有純粹的被理解,理解是心與心的對話。只有首先去理解別人,才能被別人所理解,如果都只是一味的去索取又哪來回報。
做到真正的理解需要一種崇高的境界。就像崇尚金錢的人理解不了清貧,追逐名利的人理解不了廉志,勢利小人理解不了平淡,無志之人理解不了鴻志之士。
只有在過濾了生活的紛繁雜念后,才會悟出一種高境界的理解,理解不圖回報的付出,理解漠視錢財的追求,也就理解了自己行為里的價值。 理解是一種換位思考。
發生在別人身上能理解,而發生在自己身上卻不能理解,這其實不能稱其為理解。太多的時候,當我們需要去理解,不如換位的想想,如果那個人是你,你會期待別人怎么待你,如果那事發生在你身上,你又期待別人怎樣來理解你,把自己想要的答案付諸到需要你理解的人身上,那樣的理解才會更貼切,更真實,更誠懇也更友善。
理解有時是對人生的一種領悟,或者說一種徹悟。只有胸懷坦蕩的人,只有敞開心扉的人,才會用人性的善良,才會用火熱的愛心,去理解別人的痛楚,理解別人的需求,也理解付出的內涵與本質。
理解的背后擁有著一個純靜的靈魂。一個充滿著欲望糾集與攀比煩惱的心,是會放棄一些理解的,欲望會籠罩住理解所需的理性,也會遮掩住人純潔的心靈,讓理性從此隱閉,讓純凈堆積上歲月的塵埃,凡塵俗事里,想到的只是自己的所需,追逐的也是自己的私利,而忘卻了別人的目光與感受,忘卻了還有一種品質叫晶瑩,一種境界叫寧靜。
理解是尊敬的前提。這個世上有多少人是高貴的,又有多少人是卑微的呢?當我們會這種理解的心態去面對身邊人的時候,我們已經偏離了理解的界線,除了靈魂罪惡,除了心靈污穢,人與人之間劃不出一個清楚的界,你有錢并不代表你高貴,他清貧并不代表他卑微;你以車代步并不說明你充實,他以步代車也并不說明他空虛,面對著那一雙雙粗糙的、黝黑的、沾著泥土與野草味的雙手,我們誰又離得開他們的付出;誰又離得開那份艱辛?而面對著相濡以沫、相依相伴、不離不棄的平淡,我們誰又能說你一定比他幸福;所以請收起傲慢與偏見的目光,請帶上燦然而溫和的笑容,理解平凡,也理解樸實,讓我們尊重每一份實實在在的付出,因為付出沒有貴賤。
理解是幸福的基石。幸福是一種情感的回味與感動,幸福是人領悟的一種感覺,透徹地去理解會成就我們的幸福。
因為理解與被理解是孿生的,理解會給別人帶去幸福,而被理解會讓我們自己幸福,在別人的快樂與自己的愉悅里,理解與被理解,付出與得到,當中會是一種情感的歸依,當心靈沒有累贅時,當回憶沒有悔恨時,那或許就是幸福的源泉吧!一個心存芥蒂的人,一個以自我為價值的人,一。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怎么理解
友善,被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生活化、大眾化的重要體現。
友善,又不僅僅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做人、做事、成家、立業,以及走上成功的重要法寶。在生活 中友善的人總是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一個友善的舉動也會讓人感到溫暖和感動。
什么是“友善”?是指朋友間親近和睦。在我看來,這個定義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似乎還不夠 ,友善的范圍又豈止朋友間,它的內容也遠遠不止親近和睦。
友善是一種人生態度。孟子曾曰:“與人為善,善莫大焉”。
佛家也勸導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匆匆幾十載,我們要做一個惡人,還是善人,每個人的悟性不同,自然選 擇的道路也不同。
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自然會增長他的福報,而一個人總是做壞事 ,他的業力就會增長,同時,也會給別人帶來傷害,自己同樣收獲不到快樂。自一個善于做善事的人,他 的人生是充滿陽光的,因為他的友善,不但會給別人帶來快樂,自己也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選擇友善 的人生態度,正是我們做一個快樂人的開始。 友善是一種人生智慧,“與人為善,予己為善,予己為樂”。
當我們把內心的友善變成簡簡單單的一個微 笑的時候,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立刻拉近了,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對他人微笑,同樣也是對自己微笑 。也許,僅僅是一個微笑,卻能讓我們獲得幫助,別人的一個微笑,同樣也會給予自己鼓勵和關愛。
做一 個友善的人,就要懂得微笑,學會微笑,善于微笑。友善還讓我們時刻保持一份冷靜。
情緒激動,大吵大 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內心充滿了友善,就不會輕轍對別人大吼大叫,也會多給自己留點思考的時間, 該堅持的堅持,該寬容的寬容,該道歉的道歉,該擔責的擔責,正便是一種莫大的人生智慧。 友善需要原則和方法。
我們愿意做一個友善的人,但是也要講究原則、方法,遵守自然法則。我經常聽身 邊不算年長的長輩說:唉,現在老了,坐公交都有人給讓座了。
“把作為讓位有需要的人”,這是公交車 里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對于主動讓座的人,我們也應該給予鼓勵和褒獎。但是,如果你給一個50歲左右的 人讓座,反而會讓人覺得尷尬和失落。
如果你即將下車,不妨說一句“您坐吧,我下車了”,簡單的一句 話化解了尷尬,也讓我們友善的舉動得到肯定和贊揚。 做個友善的人,更要懂得給予。
正所謂“與人方便,予己方便”,“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個懂 得給予的人,自然收獲很多福報,一份給予會讓那份友善溫暖他人,同時也溫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