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上有很多關于酒的小故事任意寫一則并用簡潔的語言說說.
古時在河南一個鄉村里,一bai個叫杜康的農民,家里有一垛麥草,夏天發酵后散發出一股清香,而且往下滴出液體,杜康就取碗去接,結了半碗時,從碗中飄出一位長者,長者告訴他,你明天端著這碗水到村口,等三個陌生人,從他們身上各取一滴血,放入碗中,就會是一種倍受歡迎的飲du料。
第二天,杜康照做,因為行人稀少,很久才來了一位書生,杜康說明原因,書生慷慨應允;又過了幾個小時zhi才又來一位武士,杜康照舊陳述,武士毫不猶豫地刺腕滴血;可是第三dao個久久不來,等到酉時,才來了一個瘋子,杜康不由分說強行刺破他的手指取了一滴血,三滴血滴如碗里,立即散發出誘人的幽香。 后來杜康用這一碗飲料做底,兌內水成酒,生意興隆。
所以這酒就是三滴血,加一個酉字。而且人們在喝酒時,開始都很文明,那是書生的血在起容作用;喝到高興時,就豪言壯語,就是武士的血在起作用;喝到最后,就胡言亂語,那就是瘋子的血在起作用。
2.關于酒的故事(急
(1)紅酒和白酒的故事
話說明末清初,一位老爺新婚一年有余,不見太太生育,就與太太商量:“你既然不生育,我只好再娶一房。”太太雖心存不滿,可也只好應允:“老爺再添一房無妨,但我卻有條件在先——老爺不能喜新厭舊,同房分配要均。暗號為:老爺喝白酒說明選我,喝紅酒說明選“小的”,如何?”
“中!”老爺滿口答應。聲音剛落,“小的”便娶了回家。晚飯時,家人問:“老爺,喝啥酒?”
“紅酒!”
就這樣,老爺家的紅酒大有供應不上之勢。太太眼瞅著“小的”春光滿面,一點招兒也沒有,那股子酸勁兒只有往肚子里咽了。
這天,太太的表兄來訪,老爺備了四個小菜——花生米、豆腐皮、小咸魚、雞咯咯。太太見機會來了,忙問:“老爺,喝啥酒啊?”
“當然喝紅酒了”老爺不假思索的回答。
太太那個氣啊,氣的肚子鼓鼓的,好在她突然生出一計:“老爺愿喝紅酒無妨。我只好拿白酒招待表兄了!!!!!!”
還有很多:?si=2
3.請問有沒有一些關于酒的典故..
迎駕貢酒的由來 史載:漢武帝元封年間,約在公元前一○六年,武帝劉徹巡狩霍山,當時官民為迎武帝大駕,捧淠水精釀瓊漿出城二十里以相迎。
帝飲后大悅,贊道此“迎駕酒天香液”也!迎駕貢酒因此得名。 五糧液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賓姚氏家族私坊釀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釀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
到了公元1368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時稱“雜糧酒”,后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改名為“五糧液” 茅臺歷史上最早記載赤水河畔釀酒史的,為司馬遷的《史記》。《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公元前130多年,漢武帝劉徹飲到來自夜郎(今黔北一帶)所產的名酒“枸醬”,情不自禁地贊曰:“甘美之”。
以后便有了漢武帝派大將唐蒙到貴州開拓夷道,專門繞道茅臺所在的仁懷的歷史,有道是“漢家枸醬為何物?賺得唐蒙益部來。”茅臺古稱益部,而枸醬,經考證為仁懷赤水河一帶生產的用水果加入糧食經發酵釀制的酒。
4.王粲登樓、劉伶醉酒的典故
全劇四折一楔子。
劇情是:三國時,王粲之父與蔡邕指腹為親,定下兒女婚事。王粲奉母命進京拜見蔡邕,求取功名。
蔡邕得知王粲雖有才學,但恃才矜傲,令人難以容忍,于是在酒席間故意怠慢,王粲負氣離去。蔡邕暗中又讓曹植贈銀,將他推薦給荊州劉表。
劉表見王粲其貌不揚而且性情傲慢,也不愿任用,于是王粲流落荊州,常到好友許達的樓中飲酒,思鄉流淚。重陽節,二人又聚,王粲借醉意寫詩作賦,抒發心中苦悶。
此時王粲所寫的萬言長策經曹植、蔡邕轉送,被帝王看中,封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王粲終于如愿。蔡邕與曹植此時才將真情告訴王粲,并讓他與蔡女成親。
《王粲登樓》全名《醉思鄉王粲登樓》,現存版本有:清雍正三年(1725)何煌校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元明雜劇》本、《元曲選》戊集本、《酹江集》本、《古今名劇選》卷一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世說新語 任誕第二十三》劉伶醉酒。
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
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
供酒肉于神前,請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 五斗解酲。
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
5.求有關杜康酒的典故,要求不要隨處可見的精煉簡短的小故事.萬分感謝
魏武帝曹操《短歌行》中有“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 有杜康”之句,成為千古絕唱。
曹植《七啟》詩中有“春清漂酒,康狄所營,應化則變,感氣而成”之句。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止酒》詩題材下自注云:“儀狄造,杜康潤色之”。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吟“杜酒頻勞勸,張梨不外求”。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酬夢得比萱草見贈》中曰:“杜康能解悶,萱草解忘憂”。
唐代詩人皮日休《酒床》詩中有“滴滴連有聲,空疑杜康語”之句。
6.關于儀狄造酒的傳說
儀狄造酒
相信大家都聽過「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吧!不過,今天要講的可不是這個故事喔!而是另一個大禹因為喝醉酒把國家大事擺一旁的趣事呢!大龍、精衛與小太極一行人正在品嘗美味的葡萄酒,而小太極卻把它當成飲料在喝,不知不覺的便喝醉了,大伙正討論著酒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三人于是決定前去好好瞧一瞧、探個究竟!
大禹因為治水有功而得到了皇位,但是也因為國事操煩,而十分勞累,龐大的壓力,使得他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而逐漸瘦弱,禹的女兒眼看著父王每天繁忙國事,感到十分心疼,于是便請服侍禹膳食的儀狄來想想辦法。
有一天,儀狄到深山里打獵,希望獵得山珍美味,為大禹做美味的料理,意外的卻發現了一只猴子在吃一潭發酵的汁液,原來這是桃子所流出來的汁液。猴子喝了之后,便醉倒了,而且臉上還露出十分滿足的樣子,于是讓好奇的儀狄也想親自品嘗看看。一嘗之下,他感到全身熱呼呼的、很舒服,整個人筋骨都活絡了起來,他喝了大為驚奇,儀狄高興的說:「想不到這種汁液可以讓人忘卻煩惱,而且睡的十分舒服,簡直是神仙之水。」
大禹王的病痛一直未見好轉,而禹王也因無力處理國事而覺得愧對天下百姓,就在此時共工又引領了洪水趁機出來作亂……,禹王更懊惱了。就在這時儀狄靈機一動,趕緊將上次在深山所發現的汁液拿來給禹帝飲用,禹被這香甜濃純的味道所深深吸引,因而胃口大開,頓時覺得精神百倍,體力也逐漸恢復了,大禹王于是帶著大伙兒準備迎戰去了。
儀狄因為受到了大禹王對自己造酒技術的肯定,便決心自己來研究制作,在精衛、小太極和大龍的幫忙之下,終于完成了第一次的造酒,大家都很興奮的急著想品嘗呢,于是儀狄便喝了一口,他喝了之后差點沒吐出來,因為喝起來就像餿水一樣…,原來是汁液還沒有經過『發酵』這個步驟,所以第一次的造酒就失敗了,經過大家不停的試驗及潛心研究之下,最后終于制作出各種美味又好喝,俗稱做『酒』的東西。
由于大禹王打敗了共工,決定舉行盛大的慶功宴來慶祝所有有功人員,大王吩咐儀狄將所造的酒拿出來款待大家,大家都覺得真是人間美味,于是愈喝愈多、雖然暈頭暈腦的,大家卻都喝的不亦樂乎、簡直就像在騰云駕霧般一樣舒服呢!大禹王也高興得封儀狄為「造酒官」,命令他以后專門為朝廷造酒,并且同意了帝女與儀狄的婚事。
但是到隔天早朝時,所有的大臣都在前廳等候大禹,從天色未亮一直等到日正當中,大臣們個個汗流浹背,卻不見禹王的蹤影。原來禹因為喝了酒正在呼呼大睡呢!等到大禹來到時,他很不好意思的對大家說:「酒雖然治好了我的病,卻使我荒廢了朝政,我以后再也不喝酒了。」從此大禹決定不再飲酒。而儀狄開了一間酒坊,還被封為「酒神」,他的造酒技術流傳至人間,變成人人皆知、非常重要的飲料。
7.有典故的成語故事(簡短一點)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
他死后,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
劉禪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
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于現狀,樂而忘返。
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南柯一夢 這個成語來源于公元九世紀中國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
有一個叫淳于棼的人,平時喜歡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風習習,樹影婆娑,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于棼過生日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夜晚,親友們都回去了,淳于棼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間睡著了。
夢中,淳于棼被兩個使臣邀去,進入一個樹洞。洞內晴天麗日,別有世界,號稱大槐國。
正趕上京城舉行選拔官員考試,他也報名。考了三場,文章寫得十分順手。
等到公布考試結果時,他名列第一名。緊接著皇帝進行面試。
皇帝見淳于棼長得很帥,又很有才氣,非常喜愛,就親筆點為頭名狀元,并把公主嫁給他為妻。狀元郎成了駙馬郎,一時京城傳為美談。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滿。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
淳于棼勤政愛民,經常到屬地內調查研究,檢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潔有效,當地百姓大為稱贊。三十年過去了,淳于棼的政績已是全國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個孩子,生活非常得意。
皇帝幾次想把淳于棼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后,都紛紛涌上街頭,擋住太守的馬車,強行挽留他在南柯繼任。淳于棼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并上表皇帝說明情況。
皇帝欣賞他的政績,就賞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擅蘿國派兵侵犯大槐國,大槐國的將軍們奉命迎敵,不料幾次都被敵兵打得大敗。
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官員們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人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時養尊處優,享盡榮華,一旦國家有事,卻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要你們有什么用?” 這時宰相想起了政績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薦。皇帝立刻下令,調淳于棼統率全國的精銳兵力與敵軍作戰。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統兵出征。可是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軍剛一交戰,就被打得一敗涂地,手下兵馬損失慘重,他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
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職務,貶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毀于一旦,羞憤難當,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
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一個螞蟻洞,一群螞蟻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夢”有時也指人生如夢,富貴權勢虛無縹緲。
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了一場戰爭! 年輕的越王勾踐以范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 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誓消滅越國。
三年后,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雙方交戰后,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
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于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越國得以保存。
勾踐率王后與范蠡入吳為奴。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
范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只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于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一戰。
勾踐創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志,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臥薪嘗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勾踐的超人意志或許更有人類意義!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
8.酒的名字來歷
.“女兒紅”的來歷
著名的紹興“花雕酒”又名“女兒酒”。中國晉代上虞人稽含《南方草木狀》記載:“女兒酒為舊時富家生女、嫁女必備之物”,說起這個名字,還有一個故事哩!
從前,紹興有個裁縫師傅,取了妻子就想要兒子。一天,發現他的妻子懷孕了。他高興極了,興沖沖地趕回家去,釀了幾壇酒,準備得子時款待親朋好友。不料,他妻子生了個女兒。當時,社會上的人都重男輕女,裁縫師傅也不例外,他氣惱萬分,就將幾壇酒埋在后院桂花樹底下了。
光陰似箭,女兒長大成人,生得聰明伶俐,居然把裁縫的手藝都學得非常精通,還習得一手好繡花,裁縫店的生意也因此越來越旺。裁縫一看,生個女兒還不真不錯嘛!于是決定把她嫁給了自己最得意的徒弟,高高興興地給女兒辦婚事。成親之日擺酒請客,裁縫師傅喝酒喝得很高興,忽然想起了十幾年前埋在桂花樹底下的幾壇酒,便挖出來請客,結果,一打開酒壇,香氣撲鼻,色濃味醇,極為好喝。于是,大家就把這種酒叫為“女兒紅”酒,又稱“女兒酒”。
此后,隔壁鄰居,遠遠近近的人家生了女兒時,就釀酒埋藏,嫁女時就掘酒請客,形成了風俗。后來,連生男孩子時,也依照著釀酒、埋酒,盼兒子中狀元時慶賀飲用,所以,這酒又叫“狀元紅”。“女兒紅”、“狀元紅”都是經過長期儲藏的陳年老酒。這酒實在太香太好喝了,因此,人們都把這種酒當名貴的禮品來贈送了。
二.女兒紅酒是一種具甜、酸、苦、辛、鮮、澀6味于一體的豐滿酒體,加上有高出其他酒的營養價值,因而形成了澄、香、醇、柔、綿、爽兼備的綜合風格。
色:女兒紅酒主要呈琥珀色,即橙色,透明澄澈,純凈可愛,使人賞心悅目。
香:女兒紅酒有誘人的馥郁芳香;而且往往隨著時間的久遠而更為濃烈。
味:女兒紅酒的味給人印象最深,主要是醇厚甘鮮,回味無窮。女兒紅酒的味是6種味和諧地融合。這6味即是:甜味、酸味、苦味、辛味(辛辣)、鮮味、澀味、以上6味形成了女兒紅酒不同尋常的“格”,一種引人入勝的,十分獨特的風格。
花雕
花雕酒又叫做遠年花雕酒。其實,花雕酒就是經過長期貯藏的酒,并在酒壇外面雕繪五色彩圖,這些彩圖多為花鳥魚蟲、民間故事及戲劇人物,具有民族風格,是一種高尚的藝術品,頗受國際友人的喜愛。上述情況介紹表明,女兒酒和花雕酒是同一類酒品。但真正的“女兒酒”在市場上是不出售的,正如梁紹壬在《兩般秋雨盒隨筆》中所指出的,“女兒酒……此各家秘藏,并不售人。其花壇大酒,悉是贗本”。由此可知,“花雕酒”不是真正的女兒酒。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所謂“女兒紅”、“女兒酒”等等,實為陳年紹興酒。
對花雕的記載,歷史和傳說不一。清代梁章矩的《浪跡續談》 記載: 紹興酒“最佳者名女兒酒,相傳富家養女,初彌月,即開釀數壇,直到此女出門,即以此酒 陪嫁,則至近亦十許年,其壇率以彩繢,名曰花雕”。而在江浙一帶,對于花雕的由來,則流傳著一個更美麗的傳說:傳說早年紹興有張姓裁縫婦人有喜,裁縫望子心切遂在院內埋下一壇黃酒,想等兒子出世后用做三朝招待親朋用。孰料婦人產下一女,失望之余這深埋院中的酒也被忘卻。后來其女長大成人,賢淑善良,嫁與張裁縫最為喜歡的徒弟,成婚之日院內喜氣洋洋,裁縫忽想起十八年前深埋院中的老酒,連忙刨出,打開后酒香撲鼻,醉人心脾,女兒紅由此而得名。此俗后來演化到生男孩時也釀酒,并在酒壇上涂以朱紅,著意彩繪,謂之“狀元紅”。
9.關于各地白酒的故事,能給我講講嗎,謝謝大家了
白酒在中國的歷史很長,東漢《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晉代江統著的《酒誥》中有這樣的記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這兩種說法中,又以杜康造酒之說流傳更廣,更為人所熟知。曹操在《短歌行》里有:“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在古代文獻記載中杜康創造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秫酒就是用黏性高粱為原料制成的清酒,即糧食造的酒。杜康奠定了我國白酒制造業的基礎,被后人尊崇為釀酒鼻祖和酒圣。
可是杜康造酒卻有河南和陜西兩個版本:
其一河南版。
相傳,有一個善于造酒的人名叫杜康。為了造出好酒,他決心尋找天下最純、最好的泉水。他打點行裝,離開家鄉。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多少路程,也沒有找到他滿意的泉水。
一天,他出龍門,沿著彎彎曲曲的伊水向南走去,只見一條小河,百回千折,越往上走,河道越窄,河水越清。他翻山越嶺終于找到了小河的源頭。住足遠望,層巒疊翠,千峰竟秀;近前,芳草綠茵,桃紅李白;湍急喧鬧的小河,一過石崖,變得寧靜如練。杜康奔下山坡,走到小溪邊一看,只見百泉噴涌,清洌碧透,真是“千里溪山最佳處,一年寒暖酒泉香”。杜康彎下身來,一捧泉水入肚,頓感清涼甘甜,浸肺入腑,余有酒香。杜康高興極了,就在這里搭棚架屋,釀造美酒。他篩選精糧,踩制神曲,調配奇方。釀成的酒,香噴噴,甜滋滋,味美可口。一傳十,十傳百,也傳到了周天子那里,天子飲后,龍顏大悅,宣封杜康為“酒仙”,封杜康釀酒的村落為“杜康仙莊”。
其二陜西版。
陜西版的說法卻很簡單,就是不管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資料記載,無論夏少康還是黃帝時期的杜康,都是今陜西白水縣人活動范圍也主要是在陜西。所以陜西版的杜康似乎更有說服力。
先給分吧。以下還有白酒的分類,和各地白酒品牌、歷史淵源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