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國藩日記與曾國藩家書是一樣嗎
曾國藩日記與曾國藩家書是不一樣的。
《曾國藩日記》的篇幅都不長,幾十字,一二百字,寫的內容多是生活的白描:從早晨起床開始,吃的什么飯,和誰說的什么話,甚至晚上做了什么夢,都一一記錄下來,然后回憶自己一天的言行,發現其中哪點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責,做深刻自省。更關鍵的是,曾國藩寫日記不光自己看,還讓別人看。曾國藩把日記抄錄數份,然后在朋友里傳閱,朋友們會在后邊加批注,談自己的感想,或批評,或鼓勵。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盡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曾國藩作為清代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對書信格式極為講究,顯示了他恭肅、嚴謹的作風。
2.為什么曾國藩把“早起”作為一生的功課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
這一條內容很明確、很具體,就是天亮就起床,不懶床。我們現在會覺得,“早起”不是什么大事,能早起當然好,有時前一天睡晚了,第二天早晨多睡一會兒,也在情理之中,曾國藩把早起看得這么重,列為一生必修的功課,是不是有點小題大作?
曾國藩這樣做自有他的道理,早起不僅僅是一個形式,而是習慣的養成,背后則是意志力的表現。一個終身早起的人,他的內心是堅定的,生活是有規律的,日常行為是可以預測的,最終是可信賴的。
任何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曾國藩這樣成賢、成圣的人。翻閱《曾國藩日記》,在自定“十二條課程”后的20多天里,曾國藩就有11天起晚了。他內心非常懊惱,在日記里不斷自我檢討,罵自己“可恨”、“直不成人”(不算個人)。
其中有一天,他又睡懶覺,正好倭仁前來拜訪,曾國藩很難為情,“艮峰先生(倭仁字艮峰)來,一見惶愧之至!”又有一天,晚上睡不著,第二天起不來,他在日記中檢討說,“志不立,過不改”,精神疲乏,就像50歲年紀的人,“良可恨也”。又想起有好幾件應該做的事,拖延了好久,“思之悚然汗下”,他嚴厲地責問自己,這樣下去,“何以為人?”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養成一種好習慣,真的非常不容易,要與自身的惰性作長期、堅決的斗爭。《道德經》中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早起就是所謂的“易”和“細”,做好“易”和“細”是將來做難事、大事的基礎。小事情做不好,想做大事,是不可能的。
曾國藩把“早起”列為一生重要的功課,其中有祖父的影響。
我們前面講過,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年少時游蕩懶惰、不事生產,經常騎著馬跑到衡陽同一些貴游子弟廝混,或相逐于鬧市,或日高酣眠。但在35歲時,曾玉屏聽人勸誡,幡然悔悟,賣掉馬匹,徒步回家,從此終生未明而起,苦心致力家業。
曾玉屏為后代子孫樹立了一個好榜樣,“知錯就改”,痛下決心,絕不反復。曾國藩生性剛直,很像他的祖父。他50歲時給弟弟寫信,要求治家之道,一切遵循祖父的教誨,并且把祖父的教誨濃縮為八個字,稱為“八字訣”:
①書:讀書
②蔬:種菜
③魚:養魚
④豬:養豬
⑤早:起早
⑥掃:打掃房屋
⑦考:祭祀祖先
⑧寶:親族鄰里,問疾濟急
我們現在看起來,覺得這些事好像太平常了,甚至有點好笑,但曾國藩非常重視這些平常的小事,認為是治家的法寶。
曾國藩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后來他和九弟曾國荃,以軍功做了大官,位及人臣,但他還是覺得自己遠遠不如祖父,雖然祖父一輩子只是一個農民。這也可以說明兩件事:一是做事情、做事業要有機遇,祖父一輩子默默無聞,可能就是缺乏這樣的機遇;第二,反過來說,就是在那些一輩子默默無聞的人當中,也一定有賢能的人,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曾國藩的主要事跡簡略的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于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后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4.曾國藩怎樣將30歲變成自己人生的分水嶺
曾國藩在30歲以前,性格方面有很多平常人常有的缺點和毛病。在他到北京做官之后,他每天用于社交的時間特別多,到處去喝酒、聊天、聽戲、下棋,用于讀書的時間特別少,讀書也往往坐不住。有一次,翰林院放了40天的假,在假期結束的時候,曾國藩在日記中做了一個自我總結,說自己這40天做了什么事情?除寫了幾封家書之外,什么事都沒做,稀里糊涂就混過去了。
他為人傲慢、修養不好、脾氣比較暴躁,曾經和別人發生過幾次比較嚴重的沖突。其中一次是和同鄉的一個京官鄭小山,兩個人因為吃飯的時候意見不合就打了起來。什么臟話都罵了出來,甚至“問候”了雙方的親人。曾國藩過后感到非常后悔,說自己這種舉動太有辱斯文了。
所以30歲以前的曾國藩,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很平庸的人,和我們后來印象中人格完美無缺的圣人有非常大的差距。
痛自反省,學做圣人
為什么后來曾國藩能夠脫胎換骨,能夠刻苦地自我修煉呢?這個也跟他到北京當官分不開。曾國藩在北京見到了很多大儒、大學者,他很受觸動。同時在做了官之后,曾國藩身上就沒有作八股文的壓力,他就開始有時間從容地研究一些學問。那時候一個讀書人必不可少的是要研究理學,理學的一個基本理論就是每個人通過自我磨煉都可以成為圣人,每個人都有圣人之志。所以在30歲的時候,曾國藩覺得三十而立,不能像以前那么混下去,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學做圣人。
曾國藩學做圣人是如何入手的呢?說起來很簡單,他學做圣人就是從寫日記開始,用工整的蠅頭小楷,把自己每天的所作所為,每天早晨一睜眼到晚上睡覺所做的事情,特別是把不符合圣人標準的都摘出來,痛自反省。在日記當中,他還給自己定下每天攻克的下限,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每日讀一經,隔三差五地練習作文。有了日記的這一工具之后,曾國藩工作、學習的效率大為提高。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曾國藩日記為什么那么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