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端午節詩朗誦稿,最好長一點
端午節,屈原餓了
詩人說,一江浮花向東流
撐死的魚兒死不瞑目。
烈日當空,誰會看見
屈原氣喘吁吁,輕踏江面
怒火中燒。誰會在意
粽子像失去翅膀的鴿子
落入黑色的江水,告別藍天。
凡夫俗子分明餓了。
油脂飾花,誰說江水已死?
兩千多歲的粽子,屈原必已生膩
菰葉、箬竹葉、蘆葦葉……
它們飛揚,它們飛揚,如同思緒。
長空明亮,灰水復活!
人潮洶涌,鼓聲震耳!
龍舟迎光而上,爭先恐后
龍氣稍縱即逝。
何謂文化?何謂人性?
遠離激動。屈原在思索中饑餓
在饑餓中思念楚懷王
他的白須長飄,詩意不竭
羽毛、墨水、竹卷在何處?
金光灑滿一身,顫抖著
目光直射遙遠的楚國
流年劃過指尖,冷淚流滿面
這一切,誰會看見?
“接著,我該站在哪里?”
飛出的,是屈原的白話。
2.關于端午節的朗誦稿
端午節的懷念
回到吃粽子的家里
回到掛菖蒲的門前
回到飄滿艾香的城市與鄉村
回到屈原縱身的一跳
回到詩歌本身
一條止于湖南的河流
卻流經中國每一個人的心靈
打撈也罷,求索也罷
龍舟再快,也不過是
時間的一枚梭子
端午節,中國老百姓
自發地一個節日
幾千年地打撈
幾千年地存在
應該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
一個偉大的主題
一個偉大的身影
一個痛苦的問號和句號
一塊問路的石頭和一顆
求索的頭顱
至今佇立江邊
汩羅江,一條永遠流淌著
詩歌的光榮與夢想的河流
3.端午節的詩歌短一點的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唐 劉禹錫《競渡曲》 靈均死波后,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宋 蘇軾《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宋 蘇軾《少年游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下闋 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 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宋 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 張耒《和端午》 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 ——宋 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 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 ——宋 黃裳《喜遷鶯 端午泛湖》 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
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 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
——宋 晁補之《永遇樂 端午》 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 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陳與義《臨江仙》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宋 楊無咎《齊天樂 端午》 淡妝濃抹,西湖人面兩奇絕。 菖蒲角黍家家節。
水戲魚龍,十里畫簾揭。 凌波無限生塵襪,冰肌瑩徹香羅雪。
游船且莫催歸楫,遮莫黃昏,天外有新月。 ——宋 趙長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于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宋 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
釵頭雙荔枝。 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 相思十二時。
——宋 李石《長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 向時癡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懷舊》 亦有魚龍戲舞,艷晴川,綺羅歌鼓。 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
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 問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處? ——宋 盧祖皋《小龍吟 淮西重午》下闋 一、《端午節的懷念》佚名 回到吃粽子的家里, 回到掛菖蒲的門前, 回到飄滿艾香的城市與鄉村, 回到屈原縱身的一跳, 回到詩歌本身。
一條止于湖南的河流, 卻流經中國每一個人的心靈。 打撈也罷,求索也罷。
龍舟再快,也不過是, 時間的一枚梭子。 端午節,中國老百姓, 自發地一個節日。
幾千年地打撈, 幾千年地存在, 應該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 一個偉大的主題, 一個偉大的身影, 一個痛苦的問號和句號, 一塊問路的石頭和一顆, 求索的頭顱, 至今佇立江邊。
汩羅江,一條永遠流淌著, 詩歌的光榮與夢想的河流。 二、《在端午,聆聽》心曼。
墨香 菖蒲行走,艾草聯歡。 陳愛,掬捧經年的。
淚。藏進衣角,掛在舊時的月勾。
往事如水,取出, 《離騷》的厚重,在失衡的雨季, 層層疊疊。將無奈引入巢。
五月,一首詩站在門外, 不由自主地昂首。 興奮粒粒粽香,往下的詩句, 在一段段記憶話潮。
此刻,汨羅江, 被一枚葉子,帶進塵世的杯盞。 不用淚,不用愁。
只愿詩意如故, 把苦澀泡淡,枯葉喊綠。 曾經包裹的憂心,經過千年洗禮, 再去聆聽,龍舟小調。
畫面上早已積滿了;幸福。 一個朝代的寒,被另一個朝代暖和, 三、《端午》一點塵埃 菖蒲,艾葉, 粽子,雄黃酒。
用一根草繩連著, 牽出一段歷史。 屈子、楚懷王、奸臣。
組合在一起, 就是明星與黑暗的交鋒。 時代遠了, 汨羅江水淺了, 就是那縱身一躍。
水光照亮后人, 永遠記著自己丈量愛國的深度。 四、《品味端午》一個自在人 汨羅江水的嗚咽, 已被歷史的風雨淹沒。
撕開粽葉, 撫摸千年暗傷, 觸及不到詩人心跳的律動。 美人,香草。
在歲月的河流中, 與天問一道被漸漸漂白。 自從“江陵端午祭”, 申遺成功,撕開粽葉, 只見一具具空殼。
到處都是新鮮的傷口。 沒有滴血。
這一天, 我們依然和祖先一樣。
4.關于端午節的詩歌
關于端午節的兒童詩歌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端午花端午花,紅又紅,摘朵鮮花送金龍。
端陽,端陽,粽子粽,拿個粽子塞龍洞。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請你不要傷害屈原公公。
(一)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二)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三)雄黃酒,灑庭戶,小孩頭上畫老虎。一,二,三,四,五,家家戶戶過端午。
(四)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五)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陽;粽葉香,裹五糧;剝個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
(六)五月五,是端陽;龍船雙雙鬧長江;兩邊坐著劃船手;中間坐著打鼓郎;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鏘。五月初五是端午,家家戶戶包粽子,門窗插起艾條草,胳膊系上百鎖子。
五月端午吃軟米,飯香棗甜喜心中,辨好艾草掛門臉,過夏經秋熏蚊蠅。五月端午端粽子,九月重陽重鏡子,五月編下艾腰子,九月用來熏蚊子。
金鎖子、銀鎖子,不如戴個百鎖子。初一,不戴柳,死嘍變成大黃狗!初二,不戴艾,死嘍變成老太太!初三,不戴百鎖,死嘍變成黑騾!打莖(粽)葉、筏莖(粽)的,單五(端午)清晨等不得!墜荷包、穿火蒜,端著蒸米滿街轉!點雄黃、喝黃酒,掂上敬(粽子)的到處走!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5.關于端午節詩歌(短一些的)謝謝大家
詩歌一、一千年的一縱身,化做了艾酒的苦澀,伴著糯米香,游走在龍舟之間。粽子的棱角,是否如你的倔強,深深地刺痛了,端午的月亮,端午時節,記得糯米粽子,記得賽龍舟,記得屈原。
詩歌二、菖蒲、艾葉、粽子、雄黃酒用一根草繩連著。牽出一段歷史,屈子、楚懷王、奸臣組合在一起,就是明星與黑暗的交鋒。
詩歌三、回到吃粽子的家里,回到掛菖蒲的門前,回到飄滿艾香的城市與鄉村,回到屈原縱身的一跳,回到詩歌本身。一條止于湖南的河流,卻流經中國每一個人的心靈。
打撈也罷,求索也罷。龍舟再快,也不過是時間的一枚梭子。端午節,中國老百姓自發地一個節日,幾千年地打撈,幾千年地存在。
應該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一個偉大的主題、一個偉大的身影、一個痛苦的問號和句號、一塊問路的石頭和一顆求索的頭顱,至今佇立江邊,汩羅江,一條永遠流淌著,詩歌的光榮與夢想的河流。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端午節的朗誦詞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