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則杜甫的小故事,簡短點哈
只是故事,是不是史實無從考證。
說,一個冬天的某一天,下著鵝毛大雪,杜甫有事要去一個叫梅嶺的地方。他雇了一頂四人抬得轎子,就上路了。
行進途中,雪越來越大,鵝毛似地雪片飄飄灑灑,天地間的一切都被皚皚白雪籠罩,一位轎夫突然詩興大發,隨口吟道:片片片片片片片。
接下來,轎夫就不知道怎么接了。憋紅了臉苦想。
杜甫在轎里看看了不遠處的梅嶺,蒼茫隱晦,巍峨壯觀,就接道:“雪落梅嶺形不見。
那轎夫一聽,覺得對的非常好,就是啊,雖然在空中是鵝毛般的雪片,可落在山嶺之上,便和地上的大雪融為一體,分不清是哪片了。他就想這個坐轎的是誰啊,當今只有詩圣杜甫杜少陵有這樣敏捷的才思,他也接道:“此人莫非杜少陵?”
杜甫笑了笑,就接出了最后一句:“然然然然然然然。
那么把這四句合起來,就變成了一首比較有意思的詩。
片片片片片片片
雪落梅嶺形不見
此人莫非杜少陵
然然然然然然然
2.關于杜甫的小故事,要簡短的,容易明白的
唐軍收復長安以后,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一起回到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陜西華縣)做個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州。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復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把百姓折騰得沒法過活。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里,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杜甫在房里靜靜聽著,只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后墻逃了,老婆婆一面答應,一面去開門。
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
家里只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么人?”
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只有老農一個人了。
杜甫親眼看到這種凄慘情景,心里很不平靜,就把這件事寫成詩歌,叫《石壕吏》。他在華州的時候,前后一共寫過六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叫做“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由于杜甫的詩歌大多是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苦難,反映了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作“詩史”。
3.杜甫的小故事越短越好
唐軍收復長安以后,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一起回到長安。
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陜西華縣)做個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州。
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復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把百姓折騰得沒法過活。
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
半夜里,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杜甫在房里靜靜聽著,只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后墻逃了,老婆婆一面答應,一面去開門。
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 家里只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
你還要什么人?” 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只有老農一個人了。
4.求一篇陸游或杜甫的小故事(要簡單 200字)
陸游的童年曾經歷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戰禍,他隨其父陸宰及全家老小流離轉徙,四處避難,飽嘗了離亂之苦,對故土淪陷極感痛心;父輩們的愛國思想在艱難困苦中又浸透到他的心靈深處,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愛國的種子,培植了他終生不忘憂國憂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成為南宋時代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出身于官宦。父親陸宰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的官員。
同他交往的也都是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這些人經常在陸家談論國家興衰,民族滅亡的大事。
當他們談到悲憤之處,有的拍案大罵,怒發沖冠,有的義憤填膺,愴然涕下。少年陸游看到這景象,深深地被父輩們的愛國激情所感動。
陸游自小勤奮好學,特別注意攻讀兵書,學練劍術。每當父親同那些友人學者秉燭夜談時,正是小陸游增長見識的好機會。
他總是不聲不響地坐在一旁,凝神傾聽,銘記心坎。這種家庭親友間的愛國思想和高尚情操,對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
因此,陸游很早就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 陸游成年后即以恩蔭補授登仕朗。
紹興二十四年(1154)他應試禮部,并列第一,因為“喜論恢復”,“語觸秦檜”,被主和官吏罷免。乾道六年(1170),詩人去四川任通判,閱二年,調任四川宣撫司于辦公事兼檢法官。
陸游入幕后,積極贊助活動。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為奮發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也成為了陸游許多愛國詩篇的現實基礎。 此時的南宋戰火紛飛,女真統治集團大肆進攻南宋領土。
女真統治集團占據了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可南宋統治集團昏庸無能,推行屈辱其和的政策,向金朝搖尾乞憐,屈膝投降,從而使原來就沒有開國氣象的南宋更加顯得人心消沉,國勢更加萎靡不振。此時滿懷愛國激情的青年詩人陸游用其豪邊悲壯的筆調唱出了激昂雄壯的戰歌,抒發出了國土分裂的悲怯,他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顯露無遺。
我們在他的愛國詩篇中首先看到的便是詩人渴望故土能夠早日恢復,祖國能夠早日統一的強烈的愿望。“四海一家天歷數,兩河百郡宋山川”“要挽天河洗耳恭聽洛嵩”“何日王師從天下,雷雨項洞收槍”詩人常常借助他自己豐富的想象把他時刻不忘恢復神州的愛國壯志與理想抒寫出來。
“晝飛羽檄下列城,夜脫貂裘撫降將”這是詩人想象王師出征北伐,勢如破竹、盡復失地的情景;“黃河與函谷,四海通舟車。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
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一樣。”這是對勝利后人民重建家園,四海之內皆和平景象的美好憧憬。
為了早日實現這種理想,詩人在夢里也念念不忘收回淪陷區的計劃。“夢里都忘困晚途,縱橫草疏論遷都”詩人把自己報國,壯國的熱忱統統從詩歌中表現出來,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愛國壯志。
南宋統治集團內主和派禍國殃民的罪行及貪生怕死的行徑令詩人無比憤慨,他以詩代槍深刻、銳利地揭露了主和派人物所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檜)”這種揭露是很深刻的。
同時,詩人還刻劃了這些人沉湎聲色,茍且偷生,置國家安危于不顧的丑惡嘴臉:“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東家喚客宴畫堂,兩行玉指調絲簧,錦繡四合如垣墻,微風不動金猊香。” 南宋的黑暗統治,女真族的非法入侵使陸游抱定了愛國復仇的強烈愿望,但是,擺在詩人眼前的卻是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主和派地不斷排斥、迫害愛國人物的殘酷現實。
因此詩人常常感嘆:“塞山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得天獨厚斑”“胡未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不僅僅是詩人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詩人對南宋暗黑統治的強烈控訴。
然而詩人不畏難艱,不怕高壓,紿終堅持愛國立場,絲毫也沒有改變北定中原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歡樂、痛苦、理想和現實都寫進了作品,形成鮮明的對照,充分表現了自己不復國土心不平的志向。 公元1207年,陸游82歲時,得知朝廷下詔伐金,興奮之中寫下了《老馬》一詩。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表示了“老馬”也要奔赴疆的豪情。 公元1210年,85歲的陸游懷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和無極憂國憂民的悲憤,與世長辭了。
在他瞑目之前,那頑強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發,直抒胸臆的呤唱,這就是傳誦千古的名詩《示兒》:“死去原知忘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激昂慷慨,雄渾豪放的短短28個字,直接表述了廣大人民恢復國土的愿望,洋溢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杜甫的生平事跡,要簡短的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今屬湖北)人,后徙河南鞏縣(今屬河南)。天寶初舉進士不第,獻《三大禮賦》,得玄宗賞識,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肅宗即位,拜右拾遺。平安史亂后,因上疏言房琯不宜罷相,被貶。
上元二年嚴武引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在成都浣花里結廬。武死,依高適。后又避亂入湘,寓居耒陽,不久病沒。甫工詩歌,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
擴展資料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甫
6.杜甫的簡單事跡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
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
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
他 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后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游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745) 。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
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游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
開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可能在這時與夫人楊氏結婚。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下深厚的友誼。
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這時唐王朝還強盛,倉廩相當充實,可是玄宗開始好大喜功,開拓邊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會上已經隱伏著不安定的危機。
杜甫對此有所預感,但并未正視。他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獵的浪漫生活。
他在這時期寫的詩,根據他自己的敘述,可能已有數百首,不過只有二十幾首流傳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詩。其中雖有象《望岳》那樣不同凡響的作品,但總的說來,還沒有超越杜審言那一時期名詩人的水平。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
天寶六載,玄宗詔征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于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
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果。
最后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是杜甫在長安的末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政風,一任宰相貪污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中尋歡作樂。
人民受到的租稅與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劇。杜甫“嘗困于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伴他們詩酒寓游,取得少許資助。
同時,他結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征人出發必須經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 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
天寶十一載以后,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開始給當時的詩歌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表達方法。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了社會上尖銳的矛盾,又描繪了“入門聞號□,幼子饑已卒”的家庭景況,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的總結,也標志著唐朝盛世最后的總結。
這時期流傳下來的詩約一百余首,其中優秀的詩篇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 從肅宗至德元載(756) 至乾元二年(759)。
安祿山起兵后,長驅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長安。杜甫這時正在□州,他聽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即位,便把家屬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
杜甫陷賊中將近半年,看著莊嚴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涂炭,聽著唐軍兩次反攻,先后在陳陶、青坂兩處都全軍覆沒的消息,滿腔悲憤,寫出《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詩。 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
不久因為疏救房□,觸怒肅宗,竟遭到審訊。八月,他回到□州探視妻子,完成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長詩《北征》,描繪了旅途上凄涼的慘景和家境的貧窮,表達了對于當前局勢的意見。
這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肅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這時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內肅宗新貴與玄宗舊臣相斗爭的影響,外調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與長安永別。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寫出著名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
7.杜甫的人生經歷(短一點)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1]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8.杜甫小時候的故事
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
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
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于詩歌創作的心得。
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鞏縣,唐代偉大的現代主義詩人,別后人稱為“詩圣”。
他詩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親曾任司馬。
杜甫從小就志向遠大,最崇拜的是遠祖杜預,他是晉代的名將,多彩善戰,懂得法律、經濟、工程,還曾注解過《左轉》。杜甫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
姑母不光教孩子讀書識字,對他的生活也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戲玩耍,寫字學畫。可是一場大病把兄弟兩人擊倒了,姑母悉心照顧杜甫,把杜甫從死神手里奪回來,表弟卻病死了。
這讓董事后的杜甫難過了很長時間。在姑母的精心照顧下,杜甫漲到十幾歲時,已經健壯得像頭小牛犢,一天到晚歡蹦亂跳的。
姑母家的院子里種著梨樹和棗樹,八月秋風送爽時,樹上梨黃棗紅,他簡直像只頑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幫助姑母摘梨打棗,歡聲笑語飛滿庭院。童年的歲月爛漫而朦朧,許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滅在記憶的長河中。
但是杜甫6歲時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到晚年仍然記憶憂新。“劍器”是一種西域民族的戎裝舞蹈,動作剛勁,節奏火爆。
公孫大娘是當時最優秀的舞蹈家,伴隨著有力的音樂,她忽而從天而弱落,光彩奪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飛舞。當時的情景是萬人空巷,掌聲雷動,矮小的杜甫劑在人群中,忘情地歡呼。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眾著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多年后,杜甫特別賦詩紀念當時的情景。看來,舞蹈、書法、繪畫、音樂、詩歌,是彼此相通的。
據說,但是草書家張旭觀看了公孫大娘的舞蹈之后,書法大有長進。這種激昂頓挫的舞姿,對以后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也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杜甫7歲時開始作詩。兒童作詩,往往以動物為題材,杜甫詠的是神鳥鳳凰。
在古人心目中,鳳凰是祥瑞之鳥,它象征著王朝的興盛。這似乎是一個預兆。
因為杜甫一生心系國家,雖然他顛覆流離,但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困頓不堪,也不論漂泊到什么地方,他總是光環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杜甫寫“詩史” 安史之亂結束了。
這對于飽受戰亂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來說,畢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當時在梓州(今四川三臺)過流亡生活的詩人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淚流滿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樣,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
在文學史上,把他們合稱“李杜”。杜甫原是河南鞏縣人,生長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就下苦功讀書,也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寫了不少優秀的詩歌。
三十幾歲的時候,他在洛陽,遇見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
兩個人性格不一樣,但是,共同的志趣和愛好使他們成為親密的好友。 后來,他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那時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權的時候,李林甫最忌恨讀書人,怕這些來自下層的讀書人當了官,議論起朝政來,對他不利,于是勾結考官,欺騙玄宗說這次應考的人考得很糟,沒有一個夠格的。
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賀的奏章,說這件事正說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經得到任用,民間再沒有遺留的賢才了。 那時候的讀書人都把科舉作為謀出路的途徑,杜甫受到這樣的挫折,懊喪的心情就不用說了。
他在長安過著貧窮愁苦的生活,親眼看到權貴的豪華奢侈和窮人受凍挨餓的凄慘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憤慨,就用詩歌控訴這種不平的現象。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他寫下的不朽詩句。
杜甫在長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剛剛封他一個官職,安史之亂爆發了。長安一帶的百姓紛紛逃難。
杜甫的一家,也擠在難民的行列里,吃盡了千辛萬苦,好容易找到一個農村,把家安頓下來。正在這時候,他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就離開家投奔肅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軍,被抓到長安。
長安已經陷落在叛軍手里,叛軍到處燒殺搶掠,宮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燒。唐王朝的官員,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軍解送到洛陽去。
杜甫被抓到長安以后,叛軍的頭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從長安逃了出來,打聽到唐肅宗已經到鳳翔(今陜西鳳翔),就趕到鳳翔去見肅宗。
那個時候,杜甫已經窮得連一套像樣的衣服都沒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腳上穿的是一雙舊麻鞋。唐肅宗對杜甫長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贊賞,派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
左拾遺是個諫官。唐肅宗雖然給杜甫這個官職,可并沒重用他的意思。
杜甫卻認真地辦起事來,過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肅宗撤了,杜甫認為房琯很有才能,不該把他罷免,就上了奏章向肅宗進諫。這一來,得罪了肅宗,虧得有人在唐肅宗面前說了好話,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軍收復長安以后,杜甫也跟著許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