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馮友蘭的簡介
馮友蘭(1895-1990)簡介 哲學家。
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父親名臺異,字樹候,清光緒年間戊戌科進士。
家境殷富,極重教育,堪稱“詩禮人家”。 馮友蘭的早年教育與大多數中國讀書人并無兩樣。
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復吟誦。1915年9月,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始接受較為系統的哲學訓練。
當時的北大,正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如火如茶的新文化運動,使馮友蘭眼界大開,并且深受影響。在臨近畢業的最后一年,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后來到北大任教。
一個是留美的哲學博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健將,并專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為旗幟,大肆鼓吹全盤西化論;一個是一踏進北大即宣稱“我此來除替釋迦牟尼、孔子發揮外,更不作旁的事”的東方文化派砥柱,專以復興中國文化為職志。二位先生年輕氣盛,才姿英發,各據講壇,展開了一場東西方文化的大辯論,馮友蘭幸逢其會,受益匪淺,對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學,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關系啟迪甚深。
1918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 年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師事新實在論者孟大格和實用主義大師杜威。
由于當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中國思想界風行一時,因此馮友蘭對此派哲學也比較感興趣,并專門寫了《柏格森的哲學方法》和《心力》兩篇文章,向國內思想界介紹柏格森的哲學思想。同時,他還運用柏格森的哲學觀點寫成了《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學》一文,指出;中國之所以沒有近代科學,并非是中國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因為中國傳統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養,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識和權力;中國哲學向內追求,以達人性的完滿為目的;而西方哲學則向外探尋,以認識自然,征服外在世界為最終目的。正是中西哲學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導致中國無近代科學的落后情況。
1923 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 京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 。
1928 ~1952 年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9 ~ 1952 年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 1930~1946 年任西 南 聯 合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 兼 文 學院院長。 1952 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并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馮友蘭除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外,還撰寫了大量哲學與哲學史著作。 1926 年出版《人生哲學》,融會中國傳統哲學與實用主義、新實在論之見解,提出“中道”的人生觀。
1930 年出版《中國哲學史》上冊, 1934 年出版《中國哲學史》下冊,有英文、日文譯本,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影響。抗日戰爭期間,先后寫成《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 6 本著作,合稱《貞元之際所著書》,把程朱理學與西方新實在論相結合,構成富于思辨性的哲學體系。
1946 ~ 1947 年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客座教授時,用英文寫成《中國哲學小史》, 1948 年在紐約出版,有意大利文與法文譯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第二冊,《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新撰多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等。
2.誰有馮友蘭的資料
馮友蘭(1895-1990)簡介
哲學家。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父親名臺異,字樹候,清光緒年間戊戌科進士。家境殷富,極重教育,堪稱“詩禮人家”。 馮友蘭的早年教育與大多數中國讀書人并無兩樣。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復吟誦。1915年9月,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始接受較為系統的哲學訓練。當時的北大,正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如火如茶的新文化運動,使馮友蘭眼界大開,并且深受影響。在臨近畢業的最后一年,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后來到北大任教。一個是留美的哲學博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健將,并專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為旗幟,大肆鼓吹全盤西化論;一個是一踏進北大即宣稱“我此來除替釋迦牟尼、孔子發揮外,更不作旁的事”的東方文化派砥柱,專以復興中國文化為職志。二位先生年輕氣盛,才姿英發,各據講壇,展開了一場東西方文化的大辯論,馮友蘭幸逢其會,受益匪淺,對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學,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關系啟迪甚深。
1918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 年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師事新實在論者孟大格和實用主義大師杜威。由于當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中國思想界風行一時,因此馮友蘭對此派哲學也比較感興趣,并專門寫了《柏格森的哲學方法》和《心力》兩篇文章,向國內思想界介紹柏格森的哲學思想。同時,他還運用柏格森的哲學觀點寫成了《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學》一文,指出;中國之所以沒有近代科學,并非是中國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因為中國傳統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養,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識和權力;中國哲學向內追求,以達人性的完滿為目的;而西方哲學則向外探尋,以認識自然,征服外在世界為最終目的。正是中西哲學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導致中國無近代科學的落后情況。 1923 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 京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 。 1928 ~1952 年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9 ~ 1952 年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 1930~1946 年任西 南 聯 合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 兼 文 學院院長。 1952 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并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馮友蘭除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外,還撰寫了大量哲學與哲學史著作。
1926 年出版《人生哲學》,融會中國傳統哲學與實用主義、新實在論之見解,提出“中道”的人生觀。 1930 年出版《中國哲學史》上冊, 1934 年出版《中國哲學史》下冊,有英文、日文譯本,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影響。抗日戰爭期間,先后寫成《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 6 本著作,合稱《貞元之際所著書》,把程朱理學與西方新實在論相結合,構成富于思辨性的哲學體系。 1946 ~ 1947 年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客座教授時,用英文寫成《中國哲學小史》, 1948 年在紐約出版,有意大利文與法文譯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第二冊,《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新撰多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等。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主要內容
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陳寅恪曾評此書,以為“取材謹嚴,持論精確,……今欲求一中國哲學史,能驕傅會之惡習,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此書作者取西洋哲學觀念,以闡紫陽之學,宜其所系統而多新解”。此書的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此書的許多觀點(如名家應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等等),均為前人所未發,后人所不能改,已成為學術界的定論。此書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 本書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哲學史,全書分為上、下冊。第一篇是子學時代,第二篇為經學時代。全書史料豐富,翔實,觀點新穎深刻,分析透徹。本書理論豐富,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可供廣大讀者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子學時代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 第七章 戰國時之“百家之學”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十章 莊子及道家中之莊學 第十一章 《墨經》及后斯墨家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家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家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4.誰能幫我介紹下馮友蘭的哲學
馮友蘭把人生的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由下往上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劃分的依據是人們對自己所做的事的覺解程度。
我渴了,要喝水;今天清明節,要去祭祖,這是自然境界。我讀書是為了上大學,上大學是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為了娶老婆過日子,這是功利境界。我昨天在小區里看到一小孩,像是很無聊的樣子,拿著根棍子在打小區里盆景,我過去告訴他這是不對的,然后把他勸走了,這是道德境界。我的鬧鐘里的電池沒電了,我把它放在盒子里集中,我沒有把它直接扔掉,我知道,我可以做這樣簡單而有益于環境的事,這是天地境界。
在馮友蘭所敘述的境界劃分中,要用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觀點,抓住最主要的,你的生活中,絕大部分屬于什么境界,那你便屬于什么境界。
5.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是一本享譽中外、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哲學名著,也是一部中國學術的超級暢銷書。它是根據一代哲人馮友蘭在美國的講稿整理而成的,并且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中國哲學簡史》譯本是英文版流傳40年后,在馮友蘭的指導下由他的學生涂又光翻譯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唯一一部由馮友蘭親自核定的譯本,也是最權威的譯本。
中國哲學簡史 本書目錄
自序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第六章 道家第一階段:楊朱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第八章 名家第九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第十章 道家第三階段:莊子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第十三章 儒家的現實主義派:荀子第十四章 韓非和法家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學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第十七章 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董仲舒第十八章 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興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第二十二章 禪宗:靜默的哲學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發生論者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學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學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人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中國哲學簡史 文章節選
《中國哲學簡史》以20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因為它最初是講義,所以它的語言極其流暢;因為它是由英文翻譯過來的,所以它的文字極其符合當代人的閱讀。《中國哲學簡史》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一直是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入門書。《中國哲學簡史》對當今的讀者有極大的意義,不失為一部可以影響一生的文化經典。
>;中國哲學簡史 相關資料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圣人。他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國圣人的精神成就,相當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國的圣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圣外王”的人格。“內圣”,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圣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內圣外王”,只是說,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于為王。至于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無關宏旨的。照中國的傳統,圣人的人格既是“內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內圣外王”之道。這個說法很像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王”。照柏拉圖所說,在理想國中,哲學家應當為王,或者王應當是哲學家;一個人為了成為哲學家,必須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使他的心靈能夠由變化的事物世界“轉”人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圖說的,和中國哲學家說的,都是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使人有“內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圖所說,哲學家一旦為王,這是違反他的意志的。換言之,這是被迫的,他為此做出了重大犧牲。古代道家的人也是這樣說的。據說有個圣人,被某國人請求為王,他逃到一個山洞里躲起來。某國人找到這個洞,用煙把他薰出來,強迫他擔任這個苦差事。(見《呂氏春秋‘貴生》)這是柏拉圖和古代道家的人相似的一點,也顯示出道家哲學的出世品格。到了公元3世紀,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國哲學的主要傳統,修正了這一點。儒家認為,處理日常的人倫世務,不是圣人分外的事。處理世務,正是他的人格完全發展的實質所在。他不僅作為社會的公民,而且作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說的“天民”,來執行這個任務。他一定要自覺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則他的行為就不會有超道德的價值。他若當真有機會為王,他也會樂于為人民服務,既作為社會的公民,又作為宇宙的公民,履行職責。
中國哲學簡史 作者介紹
馮友蘭(1895――1990),中國現代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門。1920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師從杜威等名師,192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他畢生的事業可以概括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小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能夠建立哲學體系的哲學家之一。他是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的杰出學者,也是影響巨大的思想家之一。
6.馮友蘭先生的作品有哪些
馮友蘭:
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后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后,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并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結合起來。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后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1939年到1946年7年間馮友蘭連續出版了六本書,稱為“貞元之際所著書”:《新理學》(1937)、《新世訓》(1940)、《新事論》(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過“貞元六書”,馮友蘭創立了新理學思想體系,使他成為中國當時影響最大的哲學家。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馮友蘭學術思想的轉型期。新中國成立后,馮友蘭放棄其新理學體系,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哲學史。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四十年的回顧》和七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等書。
馮友蘭的《三松堂自序》 馮友蘭于1981年,以86歲高齡口述完成的《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聯書店出版后,引起較大反響。由于絕版多年,書肆間很難訪覓其蹤,所以此次重印,無異新作,理所當然地備受人們關注。
7.《馮友蘭談哲學》作品介紹
《馮友蘭談哲學》中國哲學,沒有形式上的系統,若不研究西洋哲學,則我們整理中國哲學,便無所取法;中國過去沒有成文的哲學史,若不研究西洋哲學史(寫的西洋哲學史),則我們著述中國哲學史、便無所矜式。
據此,可見西洋哲學史之形式上的系統,實是整理中國哲學之模范。打算把中國哲學整理出一個形式上的系統,就得首先鉆研一些西洋哲學。
研究西洋哲學可分四方面:第一,須精讀一部系統整飭而內容完備的形式邏輯;第二,須精讀一部系統整飭而內容完備的哲學哲論;第三,須精讀三部系統整飭而內容完備的哲學專論:一形上學,二人生論,三認識論;第四,須精讀一部系統整飭而內容完備的西洋哲學史。其中理由,則為篇幅不限,不能涉及。
8.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主要內容
該書將中國哲學史分成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以此全書分為上下冊。
子學時代主要講先秦諸子,經學時代主要是從董仲舒到康有為、譚嗣同的時代。它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述,它采用西方哲學的形式,闡釋中國哲學思想之實,使中國傳統哲學成為現代學科。
該書的基本框架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亦成為學術界的定論。韓國總統樸槿惠表示該書讓自己找回內心的平靜。
擴展資料:1、作者簡介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2、作品簡介《中國哲學史》是200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是馮友蘭所著的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奠定了現代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許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現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哲學史名著。馮先生自謂就內容而言,此書有兩點發先人之所未發,而后來也不能改變的:一是將先秦名家分為合同異、離堅白兩派,二是區分了二程思想的不同。
實際上,如陳來教授所言,書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義,墨子的功利主義,孟子的理想主義,老莊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種派別,王充自然主義,《論衡》的唯物主義,以及程朱異同,朱王異同,佛教的主觀唯心論與客觀唯心論等諸多觀點與提法,亦皆屬創見。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哲學史。
9.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篇 是子學時代,第二篇 為經學時代。從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學時代。子學時代主要介紹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學說,經學時代則記述了從漢代到晚清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陳寅恪評此書,贊為“取材謹嚴,持
論精確”。《中國哲學史》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
多觀點(如名家應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
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
;等等),均發前人所未發,在學術界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