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紹一下英國的“紅白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 (1455年–1487年),或稱 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薔薇戰爭,通常指英國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王朝(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間為了英格蘭王位的斷續內戰。兩個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的分支,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后裔。玫瑰戰爭不是當時所用的名字,它來源于兩個皇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以倫敦坦普花園的兩朵玫瑰被拔標志戰爭的開始。
該戰爭大部分由馬上騎士和他們的封建隨從組成的軍隊所進行。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玫瑰戰爭所導致的貴族的大量傷亡,是貴族封建力量的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導致了都鐸王朝控制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制的發展。
2.紅白玫瑰戰爭的介紹
紅白玫瑰戰爭指英國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王朝(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間的內戰。兩個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分支,英王愛德華三世后裔。玫瑰戰爭不是當時所用的名字,它來源于兩個皇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3.尋找英國紅白玫瑰戰爭的介紹
簡單摘錄,詳細請參考:
/view/*
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 (1455年–1487年),或稱薔薇戰爭,通常指蘭開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間為了英格蘭王位的斷續內戰。兩個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的分支,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后裔。玫瑰戰爭不是當時所用的名字,它來源于兩個皇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 以倫敦坦普花園的兩朵玫瑰被拔標志戰爭的開始
該戰爭大部分由馬上騎士和他們的封建隨從組成的軍隊所進行。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玫瑰戰爭所導致的貴族的大量傷亡,是貴族封建力量的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導致了都鐸王朝控制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制的發展。
4.關于英國的紅白玫瑰戰爭的具體資料是
玫瑰戰爭中,英格蘭西北部的大貴族,即舊式貴族追隨蘭開斯特家族;東南部的新貴族效忠約克家族。這場戰爭被稱做“貴族的葬禮”,大批的貴族在戰爭中被殺,幾乎都被滅族了。到最后只剩下28家,而且不像以前那么擁有權勢,只能做為國王的奴仆陪伴左右。但是封建貴族并沒有被徹底消滅,在亨利七世當政期間,他既依靠新貴族加強統治,也支持老貴族。使他們互相爭斗、牽制。從而使王權得到鞏固。
玫瑰戰爭的最大意義就在于有利于國王專制的加強。
這次戰爭的深遠影響在于:大量的老式精英貴族要么追隨約克家族,要么追隨蘭開斯特家族,在玫瑰戰爭中損失殆盡。因此代表蘭開斯特家族的理士滿伯爵亨利.都鐸開創都鐸王朝后,應經沒有可以依靠的大貴族了,加上亨利出身相對寒微,因此更傾向于新貴族和工商業者,從此,資產階級逐漸走上了歷史舞臺
相關資料:
5.關于紅白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又稱薔薇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蘭開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為了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王室的分支,為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后裔。“玫瑰戰爭”一名并未使用于當時,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志戰爭的開始后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于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該戰爭大部分由馬上騎士和他們的封建隨從組成的軍隊所進行。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玫瑰戰爭所導致的貴族的大量傷亡,是貴族封建力量的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導致了都鐸王朝控制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制的發展。為此恩格斯曾經評價:“英國由于玫瑰戰爭消滅了上層貴族而統一起來了。”
戰爭最后以亨利七世(Henry VII)與約克的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York)通婚收場,為了紀念英格蘭以玫瑰為國花,并把皇室徽章改為紅白玫瑰。
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是1485至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王國和其屬土的王朝。而該王朝首位君主亨利·都鐸乃威爾士古代德赫巴思公國 (Welsh principality of Deheubarth)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室的后代。都鐸家族在薔薇戰爭后期漸漸得勢,得益于蘭開斯特王室的主脈,相信在戰爭當中經已絕嗣。
亨利·都鐸不但得到蘭開斯特王朝的支持者的民心,更在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室的支持,才得以登上英王大位,是為亨利七世。而他和伊麗莎白·約克的聯姻,象征著過往開戰的雙方,在新王朝的旗幟下聯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都鐸家族的勝利。而都鐸王朝的權勢并不局限在英格蘭,他們成功將威爾士兼并入英格蘭(《1535-1542年威爾士系列法案》),并確立了英格蘭對愛爾蘭王國的治權。他們亦維持了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但歷任君主都沒有在實現該主張上有任何實質進展。
總共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后裔。因此王位繼承一直是都鐸年間的主要政治議題。
終身不嫁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駕崩,標志著都鐸王室絕嗣。而當時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的曾祖母,正是亨利八世的長姊馬格麗特·都鐸公主。因此詹姆斯根據和伊麗莎白生前的秘密約定,入繼英格蘭王位。英蘇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結束兩國持續近六百年的戰爭,英倫三島進入斯圖亞特王朝。
6.紅白玫瑰戰爭是什么
因為在1337年至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斷續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戰爭。
在這百年戰爭中,英國的各封建貴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裝。這種武裝力量體制同外敵作戰也許還管用,但對于維護內部政權來說不啻是一種禍根。
在這百年戰爭之后,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裝蠢蠢欲動,企圖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經過一番分化組合,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后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斗爭。
其中,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一方,以紅薔薇為標志;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薔薇為標志。這兩個封建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自相殘殺。
由于這次戰爭以薔薇為標志,所以稱為“薔薇戰爭”。薔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紅白玫瑰戰爭”。
戰爭的起因和發起: 1327—1377年是英國歷史上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在位時期。1376年長子愛德華死后,王位幾經更替,傳位于亨利六世。
在百年戰爭中,英國遭到慘敗,這不僅引起農民而且也引起富裕市民和新興中小貴族的不滿,因而爆發了農民起義。 起義軍處死了一批罪大惡極的貪官污吏,嚇壞了新興中小貴族和富裕市民,他們寄希望于改朝換代,因而支持約克家族奪取政權。
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約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對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廢除攝政,雙方的長期混戰從此開始。
1455年5月,亨利六世下令在萊斯特召開咨議會。約克公爵以自己赴會安全無保證為理由,率領他的內佷、驍勇善戰的沃里克伯爵及數千名軍隊隨同前往。
亨利六世在王后瑪格利特和執掌朝廷大權的薩姆塞特公爵的支持下,也率領一小股武裝赴會。5月22日,雙方在圣阿爾朋斯鎮附近相遇。
約克公爵于上午10時下令向搶先占據小鎮的亨利六世軍隊發起進攻。經數次沖鋒,亨利六世的軍隊招架不住,吃了敗仗,死亡約100人,亨利六世中箭負傷,藏在一個皮匠家中,戰斗結束后被搜出抓獲。
開始激烈的戰爭: 1460年7月10日,雙方在北安普頓發生第二次戰斗。戰斗中又是沃里克伯爵率軍打敗了蘭開斯特軍隊,隨軍的亨利六世再次被抓住。
這兩次勝利沖昏了約克公爵的頭腦,他未與親信貴族磋商就提出了王位要求,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為攝政和王位繼承人,這就意味著亨利六世的幼子失去了王位繼承權。王后瑪格利特聞訊大怒,她從蘇格蘭借到一支人馬,集合了追隨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在約克公爵的領地騷亂。
約克公爵匆忙湊合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前去征剿,由于輕敵冒進,被包圍在威克菲爾德城。12月30日,在內外夾攻下的約克軍四散逃跑,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愛德蒙被殺死,約克公爵的首級還被懸掛在約克城上示眾,并扣上紙糊的王冠,用以譏諷。
但約克公爵19歲的長子愛德華于1461年2月26日進入倫敦。3月4日,他在沃里克伯爵和倫敦上層市民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愛德華四世。
他知道瑪格利特決不肯罷休,遂在一些大城市召集到一支部隊,向北進發,去打瑪格利特。 1461年3月29日,雙方在約克城附近展開決戰。
蘭開斯特軍隊有2.2萬余人,遠遠超過了約克軍。當時蘭開斯特軍隊處于逆風之中,撲面的風雪打得他們睜不開眼楮,射出的箭也發揮不出威力。
而約克軍隊則借強勁的風力增加了發射弓箭的射程,并蜂擁沖上山坡,使蘭開斯特軍隊損失慘重。 蘭開斯特軍隊為扭轉被動的防守局面,決定向山下的敵人發動反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傍晚,仍然難分勝負。
這時,約克軍隊的后續部隊趕到,這支生力軍向蘭開斯特軍隊未設屏障的一側發動進攻。蘭開斯特軍隊抵擋不住,被迫退潰。
約克軍隊一直追殺到深夜。瑪格利特帶著亨利六世和少數隨從倉皇逃亡蘇格蘭。
這次戰役的勝利使愛德華四世的王位暫時得以鞏固。 1465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瑪格利特只好攜幼子逃往法國。
玫瑰戰爭中這幾次大戰役,都使用當時特有的戰法,即雙方騎士乘馬或徒步進行單個分散的搏斗。通過交戰,雙方共損失5.5萬人以上,半數貴族和幾乎全部封建諸侯都死掉了。
在以后的戰爭過程中,約克派內部矛盾激化起來,最高統治權幾度易手,集中表現在愛德華四世和沃里克伯爵的斗爭上。愛德華四世趁沃里克不在倫敦之際,召集一支部隊離開倫敦北行,他一面鎮壓北方叛亂,一面迅速擴軍。
沃里克在愛德華的大軍面前不得不逃亡,投靠法王路易十一。不久,沃里克在路易十一支持下,卷土重來,打回英國。
這回輪到愛德華四世逃亡,他逃到尼德蘭,依附于他妹夫勃艮第公爵查理。 1471年3月12日,愛德華四世利用英國人對沃里克普遍反感的情緒,親率軍隊與沃里克在倫敦以北的巴恩特決戰。
愛德華四世共有9000人的軍隊,而沃里克卻有2萬人的軍隊,由于力量懸殊,愛德華四世決定先發制人,清晨4時許,他率軍在濃霧中發起攻擊。沃里克本人被殺,其部下戰死者達1000人。
接著在5 月4日,愛德華四世又俘獲了從南部港口威第斯偷偷登陸的瑪格利特王后,將她和她的獨生幼子及許多蘭開斯特貴族殺死。之后又秘密處死了囚禁的亨利六世。
至此,蘭開斯特家族被誅殺殆盡,只有遠親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流亡法國,他聲稱自己是蘭開斯特家族事業的繼。
7.尋找英國紅白玫瑰戰爭的介紹
1337年至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斷續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戰爭。
在這百年戰爭中,英國的各封建貴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裝。這種武裝力量體制同外敵作戰也許還管用,但對于維護內部政權來說不啻是一種禍根。
在這百年戰爭之后,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裝蠢蠢欲動,企圖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經過一番分化組合,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后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斗爭。
其中,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一方,以紅薔薇為標志;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薔薇為標志。這兩個封建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自相殘殺。
由于這次戰爭以薔薇為標志,所以稱為“薔薇戰爭”。薔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紅白玫瑰戰爭”。
8.紅白玫瑰戰爭的戰爭
1460年7月10日,雙方在北安普頓發生第二次戰斗。戰斗中又是沃里克伯爵率軍打敗了蘭開斯特軍隊,隨軍的亨利六世再次被抓住。這兩次勝利沖昏了約克公爵的頭腦,他未與親信貴族磋商就提出了王位要求,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為攝政和王位繼承人,這就意味著亨利六世的幼子失去了王位繼承權。
王后瑪格利特聞訊大怒,她從蘇格蘭借到一支人馬,集合了追隨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在約克公爵的領地騷亂。約克公爵匆忙湊合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前去征剿,由于輕敵冒進,被包圍在威克菲爾德城。12月30日,在內外夾攻下的約克軍四散逃跑,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愛德蒙被殺死,約克公爵的首級還被懸掛在約克城上示眾,并扣上紙糊的王冠,用以譏諷。但約克公爵19歲的長子愛德華于1461年2月26日進入倫敦。3月4日,他在沃里克伯爵和倫敦上層市民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愛德華四世。他知道瑪格利特決不肯罷休,遂在一些大城市召集到一支部隊,向北進發,去打瑪格利特。
1461年3月29日,雙方在約克城附近展開決戰。蘭開斯特軍隊有2.2萬余人,遠遠超過了約克軍。當時蘭開斯特軍隊處于逆風之中,撲面的風雪打得他們睜不開眼楮,射出的箭也發揮不出威力。而約克軍隊則借強勁的風力增加了發射弓箭的射程,并蜂擁沖上山坡,使蘭開斯特軍隊損失慘重。
蘭開斯特軍隊為扭轉被動的防守局面,決定向山下的敵人發動反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傍晚,仍然難分勝負。這時,約克軍隊的后續部隊趕到,這支生力軍向蘭開斯特軍隊未設屏障的一側發動進攻。蘭開斯特軍隊抵擋不住,被迫退潰。約克軍隊一直追殺到深夜。瑪格利特帶著亨利六世和少數隨從倉皇逃亡蘇格蘭。這次戰役的勝利使愛德華四世的王位暫時得以鞏固。
1465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瑪格利特只好攜幼子逃往法國。玫瑰戰爭中這幾次大戰役,都使用當時特有的戰法,即雙方騎士乘馬或徒步進行單個分散的搏斗。通過交戰,雙方共損失5.5萬人以上,半數貴族和幾乎全部封建諸侯都死掉了。
在以后的戰爭過程中,約克派內部矛盾激化起來,最高統治權幾度易手,集中表現在愛德華四世和沃里克伯爵的斗爭上。愛德華四世趁沃里克不在倫敦之際,召集一支部隊離開倫敦北行,他一面鎮壓北方叛亂,一面迅速擴軍。沃里克在愛德華的大軍面前不得不逃亡,投靠法王路易十一。不久,沃里克在路易十一支持下,卷土重來,打回英國。這回輪到愛德華四世逃亡,他逃到尼德蘭,依附于他妹夫勃艮第公爵查理。
1471年3月12日,愛德華四世利用英國人對沃里克普遍反感的情緒,親率軍隊與沃里克在倫敦以北的巴恩特決戰。愛德華四世共有9000人的軍隊,而沃里克卻有2萬人的軍隊,由于力量懸殊,愛德華四世決定先發制人,清晨4時許,他率軍在濃霧中發起攻擊。沃里克本人被殺,其部下戰死者達1000人。接著在5 月4日,愛德華四世又俘獲了從南部港口威第斯偷偷登陸的瑪格利特王后,將她和她的獨生幼子及許多蘭開斯特貴族殺死。之后又秘密處死了囚禁的亨利六世。至此,蘭開斯特家族被誅殺殆盡,只有遠親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流亡法國,他聲稱自己是蘭開斯特家族事業的繼承人。
1471—1483年,英國國內恢復了和平,愛德華四世殘暴地懲治了不順從的大貴族。
1483年4月愛德華四世死后,其弟理查登上了王位,他也同樣使用殘酷和恐怖的手段處決不馴服的大貴族,沒收其領地。他的所作所為,反而促使蘭開斯特和約克家族都聯合在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周圍來反對他。
1485年8月,理查同亨利。都鐸的5000人的軍隊激戰于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爾特。戰爭的緊要關頭,理查軍中的斯坦利爵士率部3000人公開倒戈,約克軍遂告瓦解,理查三世戰死,從而結束了約克家族的統治。出身于族徽為紅玫瑰的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結束了玫瑰戰爭,登上了英國王位,稱亨利七世。為緩和政治緊張局勢,他同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約克家族的繼承人)結婚后,將原兩大家族合為一個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