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故宮介紹 (簡短)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2.求紀錄片《故宮》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的影評
-------------評《故宮》紀錄片第一集《肇建紫禁城》
百年帝都,世事沉浮,紫禁宮景,多少宿命。昂首遙望蒼穹下,東方巍峨屹立的紫禁城,歷經百代改弦易張的它依然故我,亙古未變的幽深莫測。十米的高墻,隔斷了太多的紅塵往事。樓臺宮闕,見證了無數的風云變幻。歲月呼嘯間,唯有日月不變,舊朝里的人與事卻都倏然遠去,徒留下一座雄奇壯闊的紫禁城,坐落在京都之央,歌頌著那萬古流芳的滄桑傳奇。紀錄片《故宮》第一集《肇建紫禁城》運用獨特的視角,娓娓地向我們講述了那一座偉大宮殿的造就歷程。
永樂登基,遷都決策飽受爭議。靖難之變,將一位帝王送上了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利舞臺,那雕龍髹金的龍椅,搖曳著金光萬丈,也織就著刀光劍影的搏擊。帝王,擁有那萬人之上的尊貴與榮耀,也承載了最殘忍黑暗的血腥與斗爭。這個皇位,永樂帝坐的并不安心,建文帝的下不明,御史的刺殺未遂,使他的內心越發的忐忑慌亂。焦慮,漸漸替代了他初登皇位的欣喜與自滿。 是以他決定將京師前往往日的封地----北平。然而,這個決定,卻遭到了眾多大臣的強烈反對,在這樣不利的形式下,朱棣選擇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一方式進行了謹慎的移民準備,他先用減賦這條件將南方商人送到了北平營生,開荒土地,興辦工廠,將一片北方山原,發掘成了欣欣向榮的城市。接著,他謫貶反臣,暗待時機,借葬徐皇后之事,示意群臣揣摩圣意,最終,在丘福等人的建議下,朱棣以“上天之德,好生為大,人君法天,愛人之本”為名,進行了政治權力中心中心北移的交接。
開山取石,浩大宮殿艱難筑就。遷都圣旨頒布的這一年,朝廷將吏部,工部,戶部尚書派往了大明王朝的群山峻嶺處,踏遍河山,訪遍百姓,開采集成建筑材料。那太和殿的頂梁巨柱,砍伐自野獸出沒的深山老林,動用了10000名工,6000名士兵,利用水流,浩浩蕩蕩地送至北京,費時長十三年。那保和殿前巨大通透的玉雕,原料從北京西南方運來,動用萬名民工,修路填坑,頂著寒風與隆冬,汲水取道,耗時28天,方至京城,這石料的準備,費時十年之久。在背負了巨大的人力與財力,犧牲了無數人的青春與生命之后,這座龐大宏偉的宮殿,方坐落建成在北平的版圖上。舊中國人肇就宮殿的智慧被文字記載下,與八大工藝一起仍然延續流傳至今,然而那些為這座宮殿犧牲的偉大而渺小的卿卿人物,卻消逝在歷史之中,默默無聞,仿佛那所有艱辛坎坷的付出,只是為了換來這一夕金碧輝煌的筑就,這一座宮殿的盛世永恒。
天降劫難,故宮歲月幾經風雨。紫禁城的筑就,帶給了朱棣難以抑制的欣喜,然而這樣的喜悅卻沒有持續多久。三個月后,1421年5月9日的這一天,天地風云驟變,電閃雷鳴,一束曲折的閃電,劈開了穹廬,直抵紫禁城之巔,那原本如夢如幻般華美壯麗的中央三大殿,在一瞬之間,化作了焦土。這一擊,也狠狠地打碎了永樂皇帝的志得意滿。不久,接連的不測,使得他的健康每況愈下,最終,在北征蒙古的途中皇帝病逝,而那被焚毀的三座大殿,也一直被棄置著,直到明英宗朱祁鎮的繼位,這三座大殿,才在重建之下,恢復了它原本輝煌的面貌傲然于世。故宮,也最終成為了中國明清兩朝最高的政治中心而統領四海,鞭笞天下。紫禁城,歷經了百年的風雨,不僅留下了無數動人的傳說,也成為了建筑史上一個不可取代的偉大經典。而這,也僅僅只是個開始,那些迷一般的往事,還待它細細道來……
3.記錄片《故宮》的影評
十二集記錄片《故宮》將從建筑藝術、使用、館藏文物和從皇宮到博物院等四個方面,全面展示故宮輝煌瑰麗、神秘滄桑的宮廷建筑、館藏文物,講述宮闈內不為人知、真實鮮活的人物命運、歷史事件和宮廷生活。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感悟眾多精英人物的命運,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見證故宮百年大修的整個歷史過程。
《故宮》的拍攝歷時兩年,故宮出動了上百名專家,央視邀請了曾獲奧斯卡最佳音樂獎的蘇聰(影片《末代皇帝》作曲)、曾獲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的攝影師趙小丁(《英雄》《十面埋伏》攝影)和日本著名攝影師赤平勉等人加盟制作。
第一次展示了紫禁城如何被建造起來。
第一次用三維動畫展示紫禁城在建造過程中,從未見過的壯觀場面。
第一次展現于世人面前深藏太和殿屋頂內部的神秘符板。
第一次全景再現清代登極大典的盛況。
第一次系統殿示了皇家禮儀。
第一次運用動畫詳解明清政務流程以及明代14萬公里的驛站、驛道體系。
首次解密性的展現了軍機處通往養心殿的秘密通道。
首次展現清宮最大規模的書畫專著。
首次揭示大臣向皇帝進獻假畫的罪證。
第一次近距離觀賞號稱“世界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揭示它被制作完成的詳細內幕。
第一次向觀眾全面介紹鮮為人知的皇家制玉流程,并集中展示皇家的玉器收藏。
首次全方位展示西洋科技產品在中國宮廷的應用。
皇家歷代藏品第一次接受國家的盤點。
首次發掘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曲折經歷。
首次披露了溥儀盜寶的歷史檔案。
首次展示圓明園被毀之前的珍貴史料照片。
第一次以紀實的手法展現皇宮建筑的修繕流程和精彩的傳統工藝。
4.故宮的介紹,簡潔點
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筑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故宮又叫紫禁城。 故宮座北朝南,開有四條門。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在10米高的城墻上聳立著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
故宮分為三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寢”還有“御花園”。“前朝”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東西兩側的文華殿及武英殿為主。“后寢”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們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為主。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御花園有建筑20余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筑御景亭,
5.記錄片《故宮》“故宮”題字
前不久,看了央視播出的紀錄片《故宮》,了解到這座中華民族的瑰寶將本著“尊重歷史,恢復原貌”的方針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修繕。
這讓筆者有個想法不吐不快,那就是“故宮博物院”五個字也應該“恢復原貌”。記得上世紀50年代,筆者第一次來到故宮,看到故宮北門城墻上由李煜瀛先生題寫的“故宮博物院”五個顏體大字,雄渾敦厚,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不知何故,后來換成了郭沫若先生的字。
李煜瀛先生在故宮建院時任“故宮善后委員會”主任委員,對故宮博物院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他題寫的“故宮博物院”五個字得顏體神韻,其石碑仍完好地保存在墻上。因此建議借故宮大修之機,恢復李煜瀛先生的題字。
6.有關北京故宮的歷史資料(簡短)
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恒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修建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役使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并無多少改動。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高清接收 十二集大型紀錄片《故宮》的內容簡介誰有啊
12集《故宮》將從建筑藝術、使用、館藏文物和從皇宮到博物院等四個方面,全面展示故宮輝煌瑰麗、神秘滄桑的宮廷建筑、館藏文物,講述宮闈內不為人知、真實鮮活的人物命運、歷史事件和宮廷生活。
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感悟眾多精英人物的命運,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見證故宮百年大修的整個歷史過程。 內容簡介: ** 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 一座城市興起的開端; 一個國家轉折的焦點。
本集內容是紫禁城建造歷史的展示,在歷經百年的規劃、設計與修建中,也伴隨著激烈的政治斗爭,大的歷史震蕩,本集將告訴你這座經典的古代歷史文化遺存是怎樣誕生的。 **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僅多次經歷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歷經了一次改朝換代,當時間留在十八世紀時,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文明輝煌,在乾隆年間宮廷建筑、皇家園林的改擴建中達到鼎盛,奠定了故宮建筑群的最終布局。
** 第三集 禮治天下 本集表現內容為典章制度。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心,紫禁城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禮儀活動上演的地方,舞臺就是以太和殿為主的三大殿。
本集是以乾隆一代為主,嘉慶道光為輔的歷史線索,展現最重要的禮儀活動,包括:登基大典;大朝會(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殿試與傳臚;祭祀(天、地、農、祖)。同時,又穿插著英國人斯當東,“他者的眼光”敘事視角。
所有的禮儀再現,所有的意義思考,就都包容在一個具有強烈戲劇張力的歷史斷片中。 ** 第四集 指點江山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若水,君若舟;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作為東亞政治地理圖上的要塞,北京已經占據了前后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自戰國時期以來,各朝就在此筑城。中國歷史上三個皇朝的都城就在這里。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政治統治的中樞神經,紫禁城的政務功能,承載國運興衰。政令由此發出,通過遍布全國的官僚體系實現對廣袤國土的管理,同時根據反饋制定新決策。
本集以明清政務不同入手,通過明清政務比較來展現中國封建社會政務體制的流程,并呈現其中細微的差別以及這種差別產生的巨大的歷史效應。 ** 第五集 家國之間 本集通過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歷史事件,包括珍妃井的故事、太子讀書、選秀女、光緒大婚、慈禧太后的日常生活等展開對宮廷生活各個方面的闡述。
從生活文物到歷史故事,從歷史事件到宮廷生活,用客觀的角度揭開了宮廷生活的神秘面紗,向人們呈現出紫禁城中最真實的生活點滴。 ** 第六集 故宮的陶瓷 瓷器作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使得中國文化聞名世界。
故宮的瓷涉及到宮廷日常生活及休閑玩賞等各領域的活動,它們蘊含著皇家的藝術性情,顯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與尊嚴,皇家的雍容華貴與典雅。通過對故宮的瓷的展示,又折射出陶瓷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中國陶瓷文化的內涵。
** 第七集 故宮的書畫 故宮是中國繪畫收藏、保存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中國宮廷藏畫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氣質最生動、最直觀的記錄者。本集將故宮藏畫的匯集、流失與回歸和民族的命運、中國文化命脈的發展與延續形成最鮮明的對應。
** 第八集 故宮藏玉 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 玉的風骨與精神已成文化。
故宮里的玉沉淀著紫禁城的歷史,凝結著愛玉人的生命。這些玉器都是宮廷里的藝人們竭盡巧思,不惜工本,代表著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也是數代皇帝廣收博采所藏的珍品。
我們將通過對故宮的玉的拍攝,折射出支撐著那段歷史,引領著那些生命的文化與信念。 ** 第九集 宮廷西洋風 故宮的館藏文物并不全是國貨,也有相當數量的舶來品,這些舶來品承載著明清時期中國對外交流的點滴脈絡,表露著中國封建社會最后數百年間泱泱華夏不同尋常的地位,述說著那個時期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是足以令后世自豪的天朝大國形象。 本集線索沿著西方宗教勢力滲透的腳步展開,展示了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與初步興起的工業文明的碰撞與沖擊,以及透過藩屬國貢品的中國風格,考量華夏文明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 第十集 從皇宮到博物院 明清時期的紫禁城是一座被封建皇權專制緊緊包裹著的宮城,盡管是整個封建國家的運轉中樞,執掌著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的運行方向,凝結了數百年來平民百姓的智慧和血汗,但大內深宮的門禁制度阻隔了平常百姓享受華夏文明的途徑。民國建立之后,清皇室被驅逐出紫禁城,隨即建立了故宮博物院,從而使紫禁城走下神壇。
** 第十一集 國寶大流遷 本集主要講述故宮文物的聚散流變,關切故宮文物的歷史命運,向今天的人們說明,今日故宮博物院琳瑯滿目的頂級藏品有著怎樣曲折動蕩的歷史命運,交待故宮文物分離三地的歷史原委。 國家殘破,民族危亡,國寶也遭遇到顛沛流離的命運。
新中國成立至今,在黨和政府支持下,100萬件文物的收藏數量使故宮毫無愧色地躋身于世界著名博物館之列。 ** 第十二集 永遠的故宮 本集主要敘述1949年以后故宮的發展路程,新入藏文物的征集、故宮古建的維修、地下庫房建設、故宮數字化建設、正在進行的大修等內容。
在經歷了封建王朝的皇宮和初建的故宮博物院這兩個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