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的特點
宋詞句式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 。
特點:
一、詞分為三類:1、小令:58字以內;2、中調:59--90字;.3、長調:91字以上 。
二、調分為四類:1、單調:不分段;2、雙調:分兩段;3、三疊:分三段;4、四疊:分四段。后兩種少用 。
三、1、詞牌與音樂結合成曲調名稱;2、詞牌與音樂脫離就成了填詞的格式.3、詞牌不是標題,與內容無必然聯系.4、押韻對135句不嚴,對246句較嚴。5、詞牌有800多種,常見的有100多種 。
四、兩大階段:1、北宋<;公元960--1127年>;2.南宋<1127--1279年>;風貌不盡相同。
2.漢字的特點是什么
漢字有六個方面的特點,這些特點,有的是優點,有的是缺點。
(一)漢字和漢語基本適應。 漢字和漢語相適應,主要是漢字的單音節形式和漢語的語素的單音節形式比較一致,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往往有一種對應的關系。
漢字和漢語基本上相適應,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領會: 第一,一個漢字代表音節,一個語素基本上也是一個音節,因此漢字和語素是相對應的,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非常合適。不過,漢字同語素對應,并不是說漢字與語素相等,仔細分析一下,其實漢字和語素之間的關系也是比較復雜的,畢竟漢字是文字單位,而語素是語言單位。
漢字和語素間的復雜關系表現在,一個漢字可能表示幾個不同的語素,如“米”表示大米的米和表示長度單位的米,“站”表示“站立”或“車站”的意義;也可能是幾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像外來詞“沙發、吉它、馬來西亞”等是受外來詞讀音的影響用漢字轉寫,其中的漢字沒有獨立的意義,這樣的詞語可以不考慮,漢語傳統中還有一些聯綿字,都是幾個漢字記錄一個語素的,如“窈窕、秋千、琵琶、蜘蛛、猶豫、躊躇”等。當然,大部分漢字是一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的,如“山、河、燈、人、看”等。
第二,漢語是沒有形態變化的語言,語法意義、語法關系主要通過詞序和虛詞表示,而不像印歐語那樣要用音素表示形態變化,所以漢語的特點決定了它用漢字記錄是合適的。比如英語的動詞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態變化,一個詞(尤其是動詞)的詞形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一樣的,其音素要發生變化,這樣的語言用音素文字記錄比較合適,而動詞類似的含義,漢語是用一個個獨立的語素(詞)“正在、曾經、已經”等表示的,這種變化用寫法固定的漢字記錄就比較合適。
又如英語的復數要在名詞后加詞尾s表示,這個語素也是在詞內部增加音素(即內部屈折)顯示出來的,而漢語,復數是增加一個語素“們”表示,非表人名詞主要在前面加數量詞體現,不是在詞內部發生變化,這種情況用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就非常方便,而把漢字用來表示類似英語那樣的形態變化,就會困難重重。 漢字與漢語相適用,我們可以通過漢字借用來記錄朝鮮語、日語的情況反證。
日本、朝鮮曾經先后借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但是由于這兩種語言與漢語在語法規則上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漢字只能記錄它們中的固定的部分,而對于有形態變化的部分,寫法固定,不能分解的漢字簡直一籌莫展,所以日語、朝鮮語用漢字記錄不完全合適,需要用字母表示形態變化的部分,正因為如此,朝鮮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諺文,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假名。而且歷史上,漢字曾經被周邊的少數民族借用,但是并沒有被直接借用來記錄本民族語言,而是在其基礎上加以改造,使之適合自己民族語言的需要,例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
第三,漢字記錄漢語可以非常有效地區別同音詞。漢語音節結構簡單,聲韻母配合只有400來個音節,聲韻調配合只有1200多個音節,加之詞形簡短,以雙音節詞為主,單音節詞依然十分活躍,可以說是漢語語匯的基礎,這樣同音語素和同音詞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態各異的漢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詞的作用,所以漢語同音詞雖然很多,但用漢字記錄,在書面上就把同音詞巧妙地區別開了,這是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例如“公式-公事-攻勢-宮室-工事”、“形式-形勢-行事”、“國是-國事-國勢”、“期中-期終”等同音詞,口頭上說出來,語音完全一樣,很容易混同,可是書面上用漢字記錄下來,形體各異的漢字很自然就把它們區別開來,根本就沒有混同的可能了。
下面我們看幾組讀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各異的漢字,對漢字的這種區分同音詞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ju(陰平):居、鞠、拘、狙、疽、駒、苴、掬、琚、趄 shi(去聲):是、市、式、事、示、視、世、勢、適、試、室、蝕、誓、逝、柿 li(去聲):力、立、瀝、嚦、例、利、里、粒、勵、笠、歷、莉、荔、栗、麗、隸 yi(去聲):意、義、藝、易、翼、異、奕、翳、億、抑、屹、役、逸、肄、臆、誼 上面4組漢字,每組聲韻調完全相同,可是漢字字形差別非常大,這樣就非常方便地把不同的語素區別開來了。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曾經利用漢字的這個區別功能,用聲韻完全相同的漢字編寫了一個《施氏食獅史》的故事,抄錄在這里供大家欣賞: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
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
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
試釋是事。 假如用拼音文字記錄這些語素,按拼音文字的規則,讀音相同的語素,其字形也應該相同,那這些語素就根本無法從字形上區別開來。
漢字從古代的表意字發展到形聲字,為什么沒有再進一步跨進拼音文字的行列,這同漢字的這個有效區別同音詞的功能不無關系,而且這也是不少人反對漢字改革,反對漢字拼音化的一個重要的理由。的確,拼音文字從目前看是無法解決漢語同音詞問題的。
第四,現代漢語方言眾多,。
3.成語的特點有哪些
1、結構上的穩固性。構成成分一般不能任意更換。
2、意義上的整體性。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四個字以上的。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擴展資料:
古代漢語詞匯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語,來自于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
成語的意思精辟,往往隱含于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詞組。諺語經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像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
諺語的形式,不像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斗”、“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么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勉強可以的。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成語
4.表達語言特色的詞,比如簡潔細膩什么意思呢
【簡潔】表示語言精煉用字/詞不多,是直奔主題的答復風格。
【細膩】表示語言入木三分,細致入微。
1、入木三分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ù mù sān fēn,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出處:張懷瓘的《書斷·王羲之》。
2、犀利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xī lì,意思是形容物體堅固銳利得如同犀牛角;后引申為形容語言、文辭、感覺、眼光等的尖刻鋒利。
3、優美是一個詞語,讀音是yōu měi,該詞源于《后漢書·蔡邕傳》,是一個美學名詞,該詞是指美好、美妙的意思。
4、得體,漢語詞匯。拼音: dé tǐ。表示言語、行動等得當。
5、幽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yōu mò,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它是外來詞,由英文Humor音譯而來的。
擴展資料: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幽默可以以社會許可的方式表達被壓抑的思想。在他的《笑話和它們同潛意識的關系》一書中,他指出通過幽默,個人可以不需要恐懼自我或超我的反擊,自由表達他的攻擊(“實用的笑話”)或性欲,在說笑話時,因為通過需要使用反精神宣泄的能量不再需要了。
這種能量在笑聲中得到釋放。笑話像夢一樣,通常很快就忘記了,因為他們也用來對付“危險的”東西的。實際上,笑話為了能逗人“笑”,它必須包含著激發焦慮的東西。根據弗羅伊德的觀點,我們只能嘲笑一些令人煩惱的事情。
5.宋詞什么特點
宋詞有一定的寫作規式,簡單來說也就是因詞牌的不同,宋詞行文每句的字數和韻律各不同。另外當時的宋詞基本上都是可以詞牌的曲子唱的,類似于今天我們的歌詞。
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委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助興的天地里解脫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