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振寧簡短的資料
姓名:楊振寧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貫:安徽合肥 學歷:博士后 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57年由于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于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于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并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作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2.楊振寧的簡略資料
楊振寧楊振寧,安徽省合肥縣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由于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于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于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并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鄧稼先,杰出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有同名影視、散文、游戲等。
3.楊振寧的簡略資料
楊振寧楊振寧,安徽省合肥縣人。
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由于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于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于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并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鄧稼先,杰出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有同名影視、散文、游戲等。
4.鄧稼先和楊振寧的資料 簡短一點,急呀 快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后,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后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并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副總理的**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楊振寧
一、生平簡介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并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
二、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楊振寧于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5.關于楊振寧的資料
楊振寧50年騙術的最后結局!1. 楊振寧自稱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實際上是第二個。
在瑞典諾貝爾獎記錄中,獲獎人是李政道,楊振寧,國籍:中國(R.O.C.);獲獎論文的作者是李政道,楊振寧。2. 楊振寧到1997年被紐約大學石溪分校退休。
楊振寧不得不在1997年之后到香港來混混,現在在清華大學,由全國納稅人給他享受部長級待遇,住1000萬元的別墅(二層樓,有電梯),每年消耗全國納稅人大約幾百萬元。好處多多!3. 楊振寧的謊言成了習慣,居然在全中國人們的面前出世了天大的謊言:“中國人即將獲得諾貝爾數學獎”,但是諾貝爾獎中并沒有數學獎。
4. 楊振寧講清華大學的學生質量比美國哈佛大學好。獲得√√5. “知子莫若父” 楊振寧父親談楊振寧:中國科學院外事部門的負責人朱永行先生的回憶:“由于當時**和我們大家都十分關心您和楊振寧先生,所以對您和夫人去探望楊武之先生以及楊武之先生在重病下緊緊握您手說的,是振寧不好,振寧對不起朋友。
我們大家都十分感動,印象很深。” 朱永行 2005年3月16日6. 7. 教育部8. **也知道楊振寧父親講的話:“是振寧不好,振寧對不起朋友。”
9. 李政道在1959年就是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這不僅要講學術水平,還要講人品的! 楊振寧至今還不是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可見在美國科學界對楊振寧的人品評價不好。腦博士:其實早在目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82高齡娶重孫女輩女郎的社會新聞傳開之前很久,我就對楊博士的人品很不以為然了。
我對楊博士的人品不以為然倒不是因為楊博士的朝秦暮楚、有奶就是娘的政治操守很糟糕———楊博士認為美國人幫助下的國民黨政府還有前途時就跑到臺灣去當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以后認為中共腿粗就一頭扎到中共懷里,(此處有刪節) 唱贊歌一路唱到現在, 考慮到在學術界里政治操守方面比楊博士更糟糕的大有人在,楊博士還算不上這方面的“姣姣者”;也不是因為楊博士的嘴至實不至的“愛國壯舉”———在錢學森等一大批愛國學者于中國最需要的時候毅然舍棄國外優厚的待遇紛紛回國幫助祖國建設之際,楊博士只是在國外把“愛國”的空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不到七老八十的退休之年絕不回國,即使在七老八十 的退休之年回國來撿便宜養老也拒不放棄美國國籍而加入他口口聲聲熱愛的中國國籍;甚至也不是楊博士對中國的建設寸功未立而恬著臉退休以后到中國來撈厚票子、大房子、高帽子、神位子的“四子登科”(事實上他也確實撈到了中國冤大頭白送的厚厚的人民幣票子、上千萬元的“歸根居”別墅樓的大房子、“為人師表”的高帽子、“愛國學者”的神位子);而是因為楊博士在他的看家本錢———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上采取的卑劣手段。 眾所周知,楊博士和李政道博士籍以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課題是對“宇稱不守恒定律”的證明,而外界一般認為這是楊博士和李博士出于共同的創意,通力合作的成果。
其實根據曾任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的美國物理學界泰斗級老前輩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和美國物理學家史瓦茲(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等許多科學家的回憶錄和實驗報告記述,第一個革命性地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證明新思路的是李政道博士而不是楊振寧,對此激烈反對的楊振寧被李政道博士說服之后,就懷著摘果子的心理馬上勸說李博士不要立即公開發表,而表示愿意和李博士合作進行完善后再發表,李博士對此表示贊同,并大度地以李楊兩人的名義共同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遂以李楊兩人的名義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這個問題中只是按照李政道的思路,花了二個星期的時間,就得了諾貝爾獎;而李政道與自己的校友和系友吳健雄(浙江大學物理系)討論這個問題并由吳健雄作出實驗結果就將近一年。
在美國的物理學家對李政道的研究過程都是十分清楚的。也為吳健雄沒有獲獎而不平。
對楊振寧也頗有微詞。楊振寧撈了一個大便宜,這本來就是事實。
楊振寧得到了這么大的好處,居然還不滿足,人之卑鄙可想而知。美國的物理學界對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確頗有微詞,但是楊振寧也不應該去攻擊給楊振寧帶來這么多好處的李政道啊! 善良的李博士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楊博士在獲獎后竟親自找來了傳記作家江才健面授機宜,顛倒黑白地說是自己“在一個節骨眼上,想到了證明‘宇稱不守恒定律’的思路,而李博士先是反對這種觀點,經過我的說服后才同意的”云云。
嗚乎!一個人在關系到人格的大是大非問題上竟能如此顛倒黑白、恩將仇報,真讓人嘆為觀止!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我才算領教了楊博士的人品———一個以個人為中心的極端自私自利的虛偽的小人。 但即使在那個時候,出于對一個垂垂老矣的長者的尊重,楊博士這個早已丑陋不堪搖搖欲墜的長者形象在我面前還像一匹負重即將達到極限的搖搖晃晃的羸弱的駱駝那樣硬撐著沒有垮下,但在楊博士還嫌對中國的建設寸功未立而恬著臉退休以后到中國來撈厚票子、大房子、高帽子、神位子的“四子登科”不夠過癮,還要在“四子登科”之后以82歲。
6.關于楊振寧的資料.
姓名:楊振寧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貫:安徽合肥 學歷:博士后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
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
念過什么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
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
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后,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考上了公費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
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
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于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
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
他寫過這樣兩句詩:"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7.鄧稼先和楊振寧的資料 簡短一點,急呀 快
鄧稼先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
回國后,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后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并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
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
1986年7月16日,時任**副總理的**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楊振寧一、生平簡介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
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并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
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二、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
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楊振寧于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
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8.急
楊振寧 安徽省合肥縣人,1922年出生。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由于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于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于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并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作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楊教授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榮休,同年出任清華大學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獲得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俄羅斯科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羅馬教皇學院以及多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9.鄧稼先和楊振寧的資料,要簡潔版的,不要太長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并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
鄧稼先(1924—1986),安徽省懷寧縣人,中國杰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先后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楊振寧的簡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