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日本茶道具體的全流程介紹及視頻下載,圖片也行
日本茶道
[馬來西亞] 戴小華
日本著名的三十三間堂附近,有一家出名的茶室,可以觀賞到品
位極高的茶道示范。
在日本受教育的廖老太說,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這奇特的茶的儀
式,恐怕很難探索到日本文化的內涵。因為日本的茶道不同于我們茶
余飯后的茶,而是訓練自己達到一種“和敬清寂”境界的不二法門。
如達到至高段時,甚至可以領略到各種超俗與精神的境界,同時它對
日本的美學與禮儀有著廣泛的影響。
12世紀末,日本臨濟宗的始祖榮西才把抹茶的特殊樹種和制作這
種細末綠茶的技術引進日本,并把第一顆茶苗種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山
上,至今,該區仍出產傲稱日本最優秀的抹茶。后來,榮西鼓勵他的
弟子飲用這種起泡、苦澀的茶,作為健康飲料、宿醉解藥以及提神劑
16世紀時,千利休大師將禪學融入其中,為今天的日本茶道之始
泡茶并不難,真正難的是以精確的精神來泡。就像參禪,如沒有
一些悟性,恐怕窮畢生也無法達成。
茶室的布置,崇尚簡樸淡雅,在9平方米的塌塌米上,出席茶會的
人,無分貴賤地坐在一起,靜心烹茶品茗,在寂靜中忘卻塵俗千慮,
讓心神與自然相和。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不講究奢華的質樸精神,到現在
反而演變成極端富裕這才能把玩的享受。所以,犬儒譏之為“貧窮美
學”。日本的工匠也趁機收取更高的費用,來做出更佳的缺陷美效果
的茶具。于是,這些像是未經雕琢的茶具再度成為一種炫耀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的風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涵。日本茶道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們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日本的茶道喲煩瑣的規程,從茶葉研磨的粗細到主持人動作是否規范,以此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日本茶室有大小兩種,而小茶室比大茶室更能體現簡單、樸素、靜寂的風格,所以成為茶室的正宗。茶室的修建力求給人一種親切、謙和、平淡的感覺,充分體現了主人和客人的道德風范。(圖一)
日本茶食又稱“懷石”,據說禪僧深夜坐禪時,為抗住腹中的饑餓感,將小石頭燒熱,包上毛巾揣在懷里。茶道中的茶食是為不使濃茶刺激客人的胃粘膜,在喝茶之前端出來的少量食物。日本人的細致與認真由此可見一斑。 (圖二)
(圖三、圖四)這兩款茶點一般在7、8月的茶會上,因為天氣炎熱,所以點心的命名及形狀、功能均以涼爽為主旨。當然,其中一絕要數“巖間滴水”了。這是一道用葛汁固定成型的點心,透明的食具帶來絲絲涼意,點心中的綠色的部分表示巖石,白色部分表示滴水,而它的名字更具有神秘的色彩。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稱“本席”、“茶席”,為舉行茶道的場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蘆草編成。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約9-10平方米。小巧雅致,結構緊湊,以便于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床間、客、點前、爐踏達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地爐和各式木窗,一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床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視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于中國,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于中國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與潮州功夫茶具一樣也分四大件:涼爐,煮水用的風爐;茶釜,煮水用的鐵制的有蓋大缽;湯瓶,泡茶用的帶柄有嘴罐,稱“急須”;茶碗,盛茶湯用的瓷碗。
另外,還有研磨茶葉的“茶磨”、夾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籃”;清潔茶具用的“水翻”;裝香用的“香盒”;沏茶時用于攪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制“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葉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鳥羽毛制成、用于拂塵的“羽帚”;盛炭的“炭斗”;盛爐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還有“和物”(日本)與唐物(中國)、高麗物(朝鮮)之區別。
2.幫我找一套日本茶道表演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清茶(烏龍茶)和白茶。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關于喝茶順序】:更衣 觀賞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濃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銜接 共計 二十分鐘 二十分鐘 六十分鐘 二十分鐘 三十分鐘 二十分鐘 三十分鐘 十分鐘 三分鐘 四小時 初坐一小時四十分鐘 后坐一小時二十分 。附:始祖 ?千利休(せんりきゅう)(1522-1591)二世 ?少庵宗淳(しょうあんそうじゅん)(1546-1614)三世 ?元伯宗旦(げんぱくそうたん)(1578-1658)此人之三子紛表成立了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千家)。四世 ?仙叟宗室(せんそうそうしつ)(1622-1697)五世 ?常叟宗室(じょうそうそうしつ)(1673-1704)六世 ?泰叟宗室(たいそうそうしつ)(1694-1726)七世 ?竺叟宗室(ちくそうそうしつ)(1709-1733)八世 ?一燈宗室(いっとうそうしつ)(1719-1771)九世 ?石翁宗室(せきおうそうしつ)(1746-1801)十世 ?認得斎宗室(にんとくさいそうしつ)(1770-1826)十一世 ?玄玄斎宗室(げんげんさいそうしつ)(1810-1877)十二世 ?又玄少斎宗室(ゆうみょうさいそうしつ)(1853-1917)十三世 ?圓能斎宗室(えんのうさいそうしつ)(1872-1924)十四世 ?淡淡斎宗室(たんたんさいそうしつ)(1893-1964)十五世(當代)?鵬云斎宗室(ほううんさいそうしつ)(1923-目前)
3.想自學茶藝,有教程介紹嗎
看了下面的內容之后,你會對茶藝(道)有所了解的;了解之后再慢慢學,相信你會被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之——茶文化,有深刻的認識。
【基本介紹】 [tea ceremony;sado] 烹茶飲茶的藝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
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
“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斗茶又稱為茗戰,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最后斗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勝利。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
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道歷史】 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
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于我國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于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于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于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于他邦。
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
4.可不可以告訴我一些 日本茶道 禮儀和操作步驟及動作注意事項
在茶道的禮儀作法中,有清洗茶筅的部分,初次清洗茶筅時,應當要將茶筅清洗干凈,而在客人面前,將茶筅洗凈,然后輕敲三下舉起兩下后,便完成了清洗的動作,而在結束的時候,則是先用熱水將茶碗中的余茶洗凈,然后在用熱水洗凈茶筅,最后輕敲兩下后舉起,如此便完成了結束時的清洗動作。
即使同樣是茶筅,但是開始和結束時的意義卻有不同,請不要加以混淆。 除此之外,在品嘗茶的時候,在手中茶碗要往哪個方向轉動呢?這也是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
在喝茶的時候轉動茶碗,是為了要避免從正面飲用的意思,將茶碗轉動一圈半,并離開茶碗的正面后,便可以開始飲用,而飲用完后再加以清潔嘴角所碰觸之處,然而將茶碗轉回正面,如此重復。 茶泡好了,你就準備好享受它完全的滋味,美麗的顏色、茶的芳香和口味,以及周圍環境。
在你自己創造的輕盈和秀麗中呼吸。其中蘊含的道理是:當你使周圍的世界平安美麗時,你的心和頭腦就有了相同的心境。
然而,諸如此類的茶道禮儀作法,事實上是有相當的意義的。還有,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
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5.簡單介紹下茶文化
茶俗與茶文化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漿醋茶”。
茶是最末一項,但它的文化內涵卻是最豐富的。 敬告:本文版權歸中山網所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必須保留網站名稱、網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隨意刪改文章任何內容,我社將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Http:// “茶”是什么呢?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說:“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并櫚,莖如丁午,根如胡桃。”
制作茶葉的,是開白花的茶;茶也有開紅花的,那卻觀賞植物,中看不中飲。 不過,在廣東話中的“茶”,卻是個完整的文化概念,并非只是“茶葉”那么簡單。
我們可以說“飲茶”,那是民間的口語;也可以說“喝茶”,那是書面的說法。但萬萬不可說請人“吃茶”,那就變成喝中藥了。
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年代,“茶”原是草藥之一,古籍中說神農氏日嘗百草,每逢遇毒,就靠茶來解毒。就是今天,醫學界也同樣公認它有降血脂、膽固醇乃至防癌的功能。
中國人的茶文化,是對世界的一大貢獻。 說到“下茶”,在過去,那更是民間婚配的重大禮儀之一。
所謂“下茶”,實際上是指女家接受了男家的聘禮,也稱“茶禮”,現代就叫做“訂婚”。明代的許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
古人結昏(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猶名其禮曰下茶。”
所以過去從訂婚到結婚一共分下茶、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幾個階段,每次都附禮貼,所以稱為“三書六禮”,也稱為“三茶六禮”(定婚叫下茶,結婚叫定茶,洞房叫合茶)。到后來,“茶”就以禮金代替了,但仍然稱為“茶禮”。
說女子吃誰家的“茶”,等于說她已和某家的男子訂了婚。 在民間,還有“吃大茶飯”的說法,這大約是從港澳傳入的黑社會用語。
指的是犯罪被逮捕后,蹲在大牢城受苦,“以茶淘飯”之意。在香港拍的電視劇中,我們就常聽至這種對白。
中國人嗜茶,自古以來就有不少詠茶的佳作,其中寫得最傳神的是唐代玉川子盧仝的《謝孟寄新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不得也,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你看,茶喝多了,也可以醉人的。 中國人“飲茶”已有4000年歷史。
大抵上,此風興于西漢而盛行于唐代。特別是“茶圣”陸羽(733?—804年)和他所著的《茶經》的誕生,更樗著中國的茶藝已發展到理論化的高度。
不過,無論是祟羽或者盧仝,那時他們盛行的是“煮”茶,用的是今天的“茶餅”,也稱“茶磚”,北方稱為“緊壓茶”。具體的制法是把茶葉從樹上采下,蒸煮后用杵臼搗碎,拍成餅團,再串起來焙干封存。
飲用時,把茶餅碾成粉末,放釜中煎煮。大約到了明末,茶葉加工才發生了一次大革新,即不再作茶餅了,而僅是搓焙,以保持茶葉的原型原狀原味,這就是沿用到今天的“沖泡茶”,并且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六大系列茶葉,即綠茶(未經發酵,例如龍井、毛尖)、紅茶(經發酵,例如普洱)、烏龍茶(半發酵,例如鐵觀音)、白茶(未發酵,也不經加工,茶湯金黃,以鮮、爽為主,例如壽眉)、花茶(例如茉莉花茶)各緊壓茶。
泡茶有許多的學問,例如有所謂品茗十八式之說,這里不作詳細解釋,只簡單說兩句,讓讀者自己想像去: 1、品午靜氣;2、葉嘉酬賓;3、活煮水泉(這里是說要用山泉水);4、孟臣沐淋(惠孟臣是一位制壺名師,這里是洗杯之意);6、觀音進宮(加茶葉);7、懸壺高沖;8、春風拂面(用壺蓋拂去泡沫);9、再滌仙顏(倒去第一壺水);10、玉液回壺(再沖開水);11、游山戲水(刮去壺底的廢水);12、關公巡城(給客人來回沖茶);13、韓信點兵(把最后幾滴質量最高的茶分滴在眾人杯中);14、三龍護頂(飲時要用三指托住茶杯);15、喜聞幽香;16、靜觀湯包;17、初品佳敬;18、起身謝杯。十八個步驟直到了第十七個才是開始飲茶,整個過程可謂鄭重極了。
飲茶連人數的多少也有講究。《茶錄》中說:“飲茶以客少為貴。
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幽,二客為勝,三四曰趣,五冰曰泛,七八曰施。”
“施”就是施舍的意思,你看他說得多刻薄! 這里再談幾句與民俗有關的茶話: 一是在民間,有“酒滿為欺”的說法。二是廣東人在接受別人為他基茶時,習慣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在桌面上輕扣。
據說這風俗源出于乾隆皇下江南。當時乾隆皇微服出巡,在公開的場面,當他給隨從基茶時,隨從當然不便向他跪拜謝恩,只好權宜行事,以兩只手指輕敲桌面以代表叩頭。
后來這一禮儀就在民間流行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