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樂觀的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
樂觀——人生的基本態度 1914年12月的一天晚上,大發明家愛迪生在美國新澤西州亞奧蘭治市的工廠失火,損失嚴重,近百萬美元的設備和大部分研究工作的記錄毀于一旦。
第二天早晨,67歲的愛迪生趕到火災現場,有人設想希望與理想化為灰燼的他一定會暴怒至極。但愛迪生卻很平靜。
他說:“災難也有好處。我們所有的錯誤都燒光了,現在可以重新開始。”
他的話說明了一個道理:任何情況,不論好壞,都受我們對它的態度影響。意志堅強的樂觀者面對諸多問題,總是抱著仍有可為的態度,遇變故會變得更堅強。
這就不難理解他所言:“我的成功乃是從一路失敗中取得的”之深刻內涵了。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在生活當中,事業不順心、愛情變異、人際關系緊張等矛盾,難免要找我們的麻煩。在這些變故面前,能否做到臨變不亂,遇亂不驚,泰然處之呢?樂觀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人的幸福與否,性情的作用不下于命運。而樂觀不僅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涵養,一種對人生的透視和徹悟。
16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蒙田說:“偉大的人生藝術,就是盡量有快樂的思想。”而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精神上空缺沒有一種是不可依靠相應的學問來彌補的”。
這就告訴我們:第一、因為有對人生的樂觀態度而激發出卓越的生活智慧;第二、卓越的生活智慧會堅定人們樂觀的人生態度。如要讓樂觀伴隨我們走過一生,需注意這樣幾點: 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的心境。
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不必太注意,太苛求,更不可怨天尤人。因為世界上讓所有人都注意的事情太少了。
不攀比,不嫉妒。只要我們盡了力,發了光,問心無愧,雖然所處的境況還大有改進的余地,也有信心加以改進,但也怡然自得。
要學會幽默和自嘲。當人遇到一些困難或不幸,是捶胸頓足,呼天喊地,痛不欲生,一蹶不振,還是運用幽默或自嘲,驅走痛苦。
而保持達觀灑脫的樂觀的精神境界呢?一次,作家馮驥才的家里失竊,但字畫之類的貴重物品安然無恙,他笑那賊“并非行家”。當人問他有沒有重大損失,他說:“在家里我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我沒有丟,就談不上什么重大的損失了。”
身處逆境,運用幽默、嬉笑、怒罵以保持良好的心態,勇氣和良知,實乃豁達瀟灑。但是,這種高境界的幽默精神,又恰恰是能夠身心松弛地面對困難者才有可能產生的。
要注意處理好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保持樂觀的客觀條件之一。
處理好人際關系需注意的環節很多。最重要的應克服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不苛求別人先接受自己,要先接受別人。
“屈己從人”,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分析他的合理性。 智者在處世中,總是盡量尋找與別人的共同點,求同存異,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與其在各個不同的層次上去保持適當的關系。
尤其在人際關系上發生一些麻煩時,應多諒解,少挑剔。因為,挑剔首先傷害的是自己。
唐代名相魏征有一句話:“大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滿。”
這應成為我們處理人際關系問題的座右銘。 不必過分注意別人的評價和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
哲學家叔本華指出:“人生中幾乎有一半的麻煩與困擾是緣于擔心別人會怎么說的焦慮上。”其實這是徒勞的。
“我就是我”,我的形象只能靠自己的言行來樹立,我也只能走經過深思熟慮而選擇的路,并盡量走好。至于人們怎樣議論,盡管“人言可畏,”也不管它。
再說,人們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成功的事實將會使人們改變看法,即使一時“馬失前蹄”也不要期望別人的憐憫,而應積蓄力量,重新策劃,再一次發起“沖鋒”。
不為功利所累。古人云:“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
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荀子·子道篇)人是功利的。
首先,這是人的生理本能所使然,又為后天的。社會的種種“烙印”與熏陶有關。
世事熙攘,不受功利的誘惑談何容易。真悟其虛,更何其難!凡稍有經歷者便會明白,能放下世俗之心,以樸素安然的真情對待自身和身外,恐怕不是只有向往之心就行的,沒有誰一生下來就看破紅塵。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認識、選擇、否定自己,在成熟中創造自己的過程。人只有真誠地生活過了,經歷過了,真的追求過,破滅過;真的愛過、恨過;才能有大智慧,才能真的看破何為虛枉,而不一味追趕時髦,受功利實用的目的左右,才能夠步伐穩健地走向自己,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上拓展。
清朝皇帝的離宮——承德避暑山莊我前后去過多少次記不清楚了。但有一次,我陪一位外地朋友游覽時,他的一席話時常縈繞我的腦際。
這座清代鼎盛時期建成的最大的皇家園林里,綠茵翠柳,山石湖色交相輝映。宮殿區的建筑群威武質樸,他贊嘆不已。
然而,山莊北部山巒之中的參天古松與當年康乾親題的“七十二景”所遺留的多處殘垣斷壁,使他懷古心緒大發。說,我讀過清史,作為清王朝的避暑山莊,許多軍國大事皆決于此,許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出入其中。
自然也就出現了許多爭權奪利的刀光劍影。最為驚險的當數慈禧與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的拼死爭斗。
然而,在歷史風雨的沖刷下,這些都似乎成為虛無縹緲的人間傳說,。
2.求一篇800字以”樂觀“為話題的議論文且以事實論據為主體
樂觀面對生活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歷史的長河中總回蕩著無盡的嘆息,悲喜相續,憂樂共融,無不映射了生命之旅的一個又一個站臺。人生的悲歡離合,無法避免,那么,在必須選擇前進的路上要坦然面對一切困難,樂觀面對生活吧!正如前人所說:“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生活是平凡而又無趣的,不期而至的憂慮與痛苦也是一味重要的調劑品。它可以磨礪我們的意志,豐富人生閱歷,激發出我們勇于挑戰困難的信心,將痛苦化成特殊的人生養分。我們就在這樣百味的人生滋味中長大、成熟。
周文王拘于菱里而推演出《周易》,仲尼困厄之時寫出《春秋》,屈原被放逐仍矢志不渝作成《離騷》……這些事跡清楚地告訴我們:痛苦并非不可逾越的山峰,之所以停至不前是因為我們在困難的磨礪中丟棄了那些忍辱負重、戰勝痛苦的決心。司馬遷雖身受極刑但仍堅強地活著,亦因“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目標,面對挫折,他忍受痛苦及世人的眼光,終于造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傳奇巨作!
生活固有快樂,而哀怒也是不可或缺的情感,它使我們明白人生之酒多苦澀,人生之路的不平坦。但只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并為之奮斗前行,命運之花會絢爛地綻放。
陶淵明的菊花在南山下悠然開放;周敦頤的蓮生于污泥濁穢中而依然盛開;川端康成的海棠花也在無人的黑夜里散發著陣陣幽香,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大自然的美麗在時間的沉淀中愈發醇厚。面對紛繁的花花世界,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悠然自得;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愜意瀟灑,在面對了無數是是非非后,在經歷了多次的大起大落后,這樣的氣節與風度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索與回味。
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著太多的無奈與悲哀。我們微弱的力量雖不能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改變自己,以樂觀積極的態度迎接挑戰,以向日葵般自信而燦爛的笑容迎接明日的曙光!
時光流轉,歷史的長河卷起層層波浪,夾雜著希望的沙礫奔騰著涌向前方。胸納幽蘭,似蓮“出淤泥而不染”地保持著純美的心,以瀟灑的姿態,樂觀的信念走入社會,融入自然,看待世事無常,風云變幻。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你能做到嗎?
3.樂觀事實論據
你遭遇過1849次拒絕嗎 美國,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即使身上全部的錢都加起來都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的時候,仍全心全意地堅持著心中的夢想。
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 當時,好萊烏有500家電影公司,他根據自己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著自己寫好的,量身訂做好劇本前去——拜訪。
但第一遍下來,所有的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重最后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事之后,他又回去一次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
在第二輪的拜訪中,他仍遭到了500次的拒絕。 第三輪的拜訪結束仍與第二次相同。
這位年輕人咬牙開始他的第四次行動。當他拜訪完第349家后,第350家電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應他留下劇本先看一看。
幾天后,年輕人獲得通知,請他前去詳細商談。 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并請這位年輕人擔任男主角。
這部電影名叫《洛奇》。這位年輕人叫席維斯史泰龍。
翻開任何一部電影史,這部叫《洛奇》的電影與這個日后紅遍全世界的巨星都榜上有名。 你有勇氣迎接1849次拒絕嗎?你經歷過1849次拒絕嗎?如果沒有,就不要說:好運為何不在我身上降落! 彼德認識愛波特已經幾年了。
有一次,愛波特告訴了彼德一個故事,令人永遠不會忘記: 我曾經是一個對一切都不滿足的人,所以整天都不快樂。但是在1934年春天,當我在威培城道菲街散步的時候,目睹了一件事,使我的一切煩惱從此消解。
此事發生于10秒鐘內,我在這10秒鐘里所學得的東西,比從前10年還要多。 我在威培城開了一間雜貨店,經營兩年,不但把所有的積蓄都賠掉了,而且還負債累累。
就在前一個星期六,我這間雜貨店終于關門了。當時,我正在向銀行貸款,準備回老家找工作。
我走路的樣子看起來像是一個毫無生氣的人,因為我已經失去了信念和斗志。 我突然瞧見一個沒有腿的人迎面而來,他坐在一個木制的有輪子的木板上。
他每一只手撐著一根木棒,沿街推進。我恰好在他過街之后碰見他,他正朝人行道滑去,我們的視線剛好相碰了。
他微笑著,向我打了個招呼:“早,先生!天氣很好,不是嗎?”他的聲音是那樣富有感染力,那樣有精神,好像根本就不是一個有身體缺陷的人。 當我站著瞧他的時候,我感覺到我是多么富有呀!我有兩條腿,我可以走。
可是面對他自信的目光,我覺得自己才是一個殘障者!我對自己說:既然他沒有腿也能快樂高興,我當然也可以。因為我有腿! 我感到心胸頓時豁然開朗。
我本來只想向銀行借100 塊錢,但是,我現在有勇氣向它借200塊了.我本來想到老家求人幫忙隨便找一件事做,但是,現在我自信地宣布,我要到堪薩斯城獲得一份好工作。最后我錢也借到了,工作也找到了。
我把這次經歷中的感想組織成幾句話寫了下來,貼在我浴室的鏡子上,每天早晨刮臉的時候,我都要大聲地朗讀一遍: 我憂郁,因為我沒有鞋。 直到在街上遇見一個人, ——他沒有腳! 一位哲人用極其簡潔的話道出了人類的大智慧。
他說:“人生的目的只有兩個:第一,得到你想要的;第二,享受你得到的。” 現實生活中,只有很少的人能夠做好第二點。
比爾在一家汽車公司上班。很不幸,一次機器故障導致他的右眼受傷,不久這只眼睛失明了。
比爾原本是一個十分樂觀的人,但現在卻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害怕上街,因為總是有人問他眼睛是怎么失明的。 比爾的休假一次次被延長,妻子苔絲負擔起了家庭所以開支,而且還做了一份晚上的兼職。
他很在乎這個家,他愛自己的丈夫,他想讓全家過的和以前一樣,苔絲相信,丈夫心中的陰影會消除,那只是時間的問題。 但糟糕的是,比爾另一只眼睛的視力也受到了影響,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當比爾問妻子誰在院子里踢球時,苔絲驚訝的看著丈夫,又看看正在踢球的兒子。
以前,兒子即使到更遠的地方,他也能看得見。 苔絲什么也沒說,只是走進丈夫,輕輕的抱住他的頭。
比爾說:“親愛的,我知道以后會發生什么,我已經意識到了。”苔絲的眼淚刷地流了下來。
其實,苔絲早就知道這種后果,只是他怕丈夫受不了打擊,才要求醫生不要告訴他實情。 沒想到,比爾知道自己要失明后,反而鎮靜多了,連苔絲也感到奇怪。
苔絲知道比爾能見到光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她想為丈夫留下點什么。她每天把自己和兒子打扮的漂漂亮亮,還經常去美容院,在比爾面前,無論心里多么悲傷,苔絲總是努力微笑。
幾個月后,比爾說:“苔絲,我發現你新買的裙子竟然變得那么的舊了!”苔絲說:“是嗎?”說完,苔絲奔到一個比爾看不到的角落,低聲哭了。他那件套裙的顏色在太陽底下是那么的絢麗奪目。
苔絲想,還能為丈夫留下什么呢? 第二天,苔絲請來一個油漆匠,他想把家里的家具和墻壁都粉刷一遍,讓比爾心中永遠是個新家。 油漆匠工作很認真,一邊干活還一邊吹著口哨。
干了一個星期,他終于吧所有的家具和墻壁都刷的面貌一新。 在這期間油漆匠也知道了比爾的情況,他對比爾說:“對不起,我干的太慢了,不過終于刷好了,我很高興。”
比爾說:“你天天那么開心,我也為此感到高興。” 。
4.關于樂觀的事實論據4條 理論論據5條
蘇軾被貶官后任然樂觀曠達,修建蘇堤,造福百姓,寫詞頗有風度氣勢.
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任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后人稱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你總知道吧,醉翁亭記,他同蘇軾一樣,即使是被貶謫,但猶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名句
這是曠達的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任然保持著他積極的人生態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這淡淡的微笑,無不展示著災區孩子在災難面前的樂觀和堅強。烏云后面依然是燦爛的晴天。
——朗弗羅【美】
永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
——曾憲梓
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
——華盛頓【美】
5.求樂觀的事實論據
兩個青年到一家公司求職,經理把第一位求職者叫到辦公室,問道:“你覺得你原來的公司怎么樣?”
求職者面色陰郁地答道:“唉,那里糟透了。同事們爾虞我詐,勾心斗角,部門經理粗野蠻橫,以勢壓人,整個公司暮氣沉沉,生活在那里令人感到十分壓抑,所以我想換個理想的地方。”
“我們這里恐怕不是你理想的樂土。”經理說,于是這個年輕人滿面愁容地走了出去。
第二個求職者也被問到這個總是,他答到:“我們那兒挺好,同事們待人熱情,樂于互助,經理們平易近人,關心下屬,整個公司氣氛融洽,生活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發揮我的特長,我真不想離開那兒。”
“你被錄取了。”經理笑吟吟地說。
話外語:一味抱怨的悲觀者,看到的總是灰暗的一面,即便到春天的花園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斷的殘枝,墻角的垃圾;而樂觀者看到的卻是姹紫嫣紅的鮮花,飛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處都是春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議論文的簡短事實論據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