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原晉祠的導游詞
“不到晉祠,枉到太原。”
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
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于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稱唐叔虞。
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后人習稱晉祠。
北魏以后,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祠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
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于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
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圣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筑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筑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
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圣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
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
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翁山下,晉水發源處。
北宋天圣年間,追風唐疏虞為汾王,并為大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大的圣母殿,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魚沼飛梁喂國內所僅見。殿內兩側為難老、善利、二泉,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
祠內貞觀寶翰廳有唐太宗寫的“御碑”、“晉祠之銘并續”。晉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側,唐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郁郁蒼蒼,于常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圣母像譽為“晉祠三絕”。
歌侍女像、圣母像譽為“晉祠三絕”。歌侍女像、圣母像譽為“晉祠三絕”。
2.簡寫太原晉祠導游詞50字
晉祠,初名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的。
死后,后人為紀念他,在其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祠”。的兒子燮父繼位 后,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如今的山西省市也因為在晉水之北,水之北謂陽,于是當時便叫 “晉祠”并非“晉王祠”的簡稱。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領導人來晉王祠游玩。他游完一圈后說如今百姓當家做主,中國已無王侯,便把晉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稱晉祠。
個人認為,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人到北京沒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太原一定要去晉祠。這里我也簡單介紹一下關于從太原到晉祠的路線,僅供參考哦:火車站坐公交約1個小時行程。
公交308、856、804都到晉祠。開放時間:8:00-18:00 ( 4月-10月) 8:30-17:00 (11月- 3月)票價:70元/人.次,景區以中準價為基礎,淡旺季在20%幅度內上下浮動,最高為72元。
對殘疾人,學生、60歲以上老年人等,憑合法有效證件實行半價優惠;對兒童、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 歲以上老年人等予以免票;對旅行社組織的團隊游客,實行票價優惠,具體優惠幅度由景區自定。提示:晉祠在晉祠公園內,晉祠公園不收費。
坐公交到晉祠站后只要步行5分鐘就可到公園門口,從公園到晉祠邊走邊玩也就15分鐘。公園的景色還是很不錯的,像江南園林。
3.有關晉祠的導游詞80——100字
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翁山下,晉水發源處。
北宋天圣年間來,追風唐疏虞為汾王源,并為大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大的圣母殿,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魚沼飛梁喂國內所僅見。殿內兩2113側為難老、善利、二泉,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
祠內貞觀寶翰廳中有唐太宗寫的“御碑”5261、“晉祠之銘并續”。晉祠內還有著名的4102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郁郁蒼蒼,與常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圣母1653像譽為“晉祠三絕”。
4.簡寫太原晉祠50字的導游詞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
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于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游覽勝地。
晉祠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
建筑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于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隋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并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贊美難老泉的詩。
5.太原晉祠得的導游詞怎么寫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游活動。
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
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
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心。位于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稱唐叔虞。
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后人習稱晉祠。
北魏以后,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
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于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
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圣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筑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筑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
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圣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
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
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
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
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
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圣母殿。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
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筑為圣母殿,創建于宋代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圣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
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
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么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
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
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
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么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
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圣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
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
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
6.有關晉祠的導游詞80——100字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
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
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
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于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游覽勝地。
晉祠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1.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
建筑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內有宋代彩塑43尊。
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龕內;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兩側。圣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
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侍女像身高與真人相仿,姿態自然,神情各異,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纖毫畢現,幾乎可以給她們每人立個小傳。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真實地表現了被禁錮,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藝術雕像珍品,在中國美術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 也名臥龍柏,這是由于它形似臥龍,樹身向南傾斜,與地面的角度成為45度,頭枕撐天柏,形若游龍側臥,人們才以臥龍之名稱之。
這株古柏,位于晉祠圣母殿右側的苗裔堂前。這株古柏從周代至今,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風風雨雨,雖然老態龍鐘,但它體魄依然健壯,成為中華古老文明的化身。
齊年柏,根據相關機構的科學檢測,樹齡在2600年———2990年之間。為國家一級珍稀古樹。
這株樹,樹高17.44米,樹圍5.58米,主干直徑1.77米。這株樹雖然歷經數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晉祠圣母殿旁,依然蒼勁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張曲屈,樹影扶蘇,姿態優美,半躺半臥,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風而且瀟灑。
就是這株古柏,引來了中國古代眾多文人的贊譽和夸獎,歷代謳歌者甚多。中國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以“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來歌頌它。
唐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3.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并稱“晉祠三絕”。
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
7.太原晉祠得的導游詞怎么寫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游活動。
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
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
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心。位于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稱唐叔虞。
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后人習稱晉祠。
北魏以后,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
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于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
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圣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筑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筑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
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圣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
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
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
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
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
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圣母殿。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
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筑為圣母殿,創建于宋代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圣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
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
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么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
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
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
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么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
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圣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
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
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太原晉祠景點的導游詞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