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舟記翻譯簡短 100字
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左右的木頭雕刻成宮室、器皿、人物,以及飛鳥走獸、樹木石頭,而且無不按著木頭的原形來雕飾模擬物態,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態。
他曾經贈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游覽赤壁的情景。 核舟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高二分左右。
中部高起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覆蓋著箬竹船篷。船艙兩旁開有小窗,左邊和右邊各四扇,總共八扇。
打開窗子看,可見雕花的船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子,可欣賞到右邊窗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邊窗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字,都涂了石青顏色。
船頭上坐著三個人,當中戴高帽滿腮胡須的是蘇東坡,右邊是佛印和尚,左邊是黃魯直。蘇、黃兩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
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象在講什么話。
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微側著身體,他們緊靠著的兩膝,各隱現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皺褶中。佛印極象彌勒佛,敞開胸懷,裸露雙乳,抬頭仰望著天空,神態表情與蘇、黃二人不一樣。
他平方右膝,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槳。
槳兩旁各有一個船夫。右邊那個梳著椎形發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住右腳趾頭,象嘬著嘴唇在吹口哨的樣子。
左邊那個右手拿著一柄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放一把水壺,那個人目光注視茶爐,臉色平靜,好象在凝神傾聽茶水燒煮的聲音。 這只船的底部比較平坦,就在上面題上名字,題的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劃細得象蚊子腳,一鉤一畫都清清楚楚,字色黑。
又用上一顆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紅顏色。 總計這只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槳、茶爐、水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個。
可是量量核舟的長度,甚至還不滿一寸。這原是挑選狹長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細地看了這只核舟后,驚嘆道:噫,技藝也真是神奇啊!《莊子》、《列子》書中所記載的能工巧匠,被譽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誰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運刀自如地進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須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個人,拿我的話來告訴我,我也一定會懷疑他在說謊。可現在這 卻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
從這件作品來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來。噫,技藝也真是神奇啊。
2.核舟記簡短的翻譯
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應當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顆米粒左右。中間高起并敞開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黃庭堅)一起看一幅書畫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卷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左端,右手指著書畫卷,好像在說什么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書畫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扎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腳趾,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直視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八扇窗戶;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應當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3.呂蒙和呂蒙正的簡短小故事
1.呂蒙的簡短小故事
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后,上任途中路過呂蒙駐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使魯肅很受震驚。酒宴過后,魯肅感嘆說:“我一向認為老弟只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需要刮目相看啦!“
2.呂蒙正的簡短小故事
呂蒙正剛被任命為副宰相,第一天入朝走馬上任,意氣風發地邁著方步走在大殿上,突然聽到有人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面對這盆當頭冷水,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了。但是,與呂蒙正要好的同事很不滿,要追查此人是誰。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追查。
下朝以后,呂蒙正的有些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后悔當時沒有逮住那人。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會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為好。”
擴展資料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后,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后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并于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后,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呂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陽人,本貫東萊。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后,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呂蒙正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謚文穆,贈中書令。
參考資料:呂蒙-搜狗百科參考資料:呂蒙正-搜狗百科
4.威尼斯小艇的資料,簡短一些,但不要太簡短了
嗯.
您所說的 是一本書么.?
美國的 馬克·吐溫 又名《威尼斯的小艇》
還是小艇.?
第一條威尼斯小艇——貢多拉如同畫舫,到后來,為了避免一些人炫耀自己的金錢,都把貢多拉統一改成黑色,呈月牙形。到了一些很重要的節日的時候,才能把普通的貢多拉改成花船。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叉,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車。
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個獨具特色的名字——“公朵拉”。這種輕盈纖細、造形別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瀉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據說,7世紀時,第一任總督將這種船命名為“公朵拉”(1094年文獻首次提到)。
今天這種小舟一般長為10.75米、寬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對稱型,這樣可以較好地保持只靠一側單槳劃的船的平衡。貢多拉船夫現在只穿著一件帶橫條的緊身針織上衣,戴著一項草帽。過去船夫們的制服是很奇特和考究的。劃船的時候,船夫站在船尾上,有擱在彎曲的槳架上長長的單槳劃。
1562年,威尼斯元老院頒布禁令:不準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門第的裝飾,已經安裝的必須拆除,所有的貢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來供裝飾用的只有船頭的嵌板。結果,瀉湖一眼望去清一色黑色貢多拉與碧綠的湖水搭配得煞是好看。從前的貢多拉的中間船艙還有一個可以活動的船篷,用來給旅客遮陽擋雨,有的船篷上面開有小窗和小拉門。后來這種船篷也消失了。今天,貢多拉依然來往于威尼斯的河道上,但其數目僅是18世紀的二十分之一。讓人高興的是,象圣特洛瓦索這樣的小船廠仍舊在制造并修理這種小船,使這種古老的威尼斯傳統得以流傳
小米.親筆
5.與朱元詩書的譯文 要簡單點的
空間的)煙霧都消散凈盡,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泊。從富陽縣到桐廬縣(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無障礙。(那飛騰的)急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郁郁蔥蔥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高山)憑著(高峻的)形勢,奮力直向上聳,仿佛互相競賽向高處和遠處發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發出冷冷的清響;好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接一聲不斷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聲一聲不住地啼。那些懷著對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之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6.核舟記簡短翻譯只要200字
明朝(有一個)技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
(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個不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艘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應當是蘇東坡游赤壁的情景。
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
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
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在《后赤壁賦》中的語句),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的語句)用石青涂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兩腮長著濃密的胡須的人是蘇軾(蘇東坡),佛印(一個和尚,蘇軾的一個朋友)在右邊,魯直(黃庭堅,字魯直)在左邊。
蘇東坡、魯直一起看一幅橫幅的書畫手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卷的前端(古人寫字是從右向左寫),左手撫著魯直的背。
魯直左手拿著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么。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佛印極像彌勒佛,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平臥右膝,彎曲右臂支撐在船上,并且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佛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撐船的人。
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水壺,那個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船的頂部較平,作者就在它上面刻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細小得像蚊子的腳,鉤畫的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文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
應該是挑選了桃核長而窄中的一個來做的。啊,技藝也真精巧奇妙啊。
7.舟過安仁整首古詩的意思要簡短一點
意思是:
一只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槳,坐在船中。
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
南宋楊萬里《舟過安仁》,原文為: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詩人在1192年乘舟路過安仁縣(現在的江西省余江縣)時,看到兩個孩童以傘當帆來使船前進。詩人被孩童的稚氣和可愛行為感染,從而創作了此詩。
主旨賞析:
在這首詩中,詩人看到在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竹篙,停下船槳,張開了傘。而詩人悟到了兩個小孩之所以沒下雨也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風讓船前進。
詩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詩人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詩人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了詩人對孩童的喜愛和贊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舟過安仁
8.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的故事簡潔一些
刻舟求劍的故事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
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里了!”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后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楚國人說:“慌什么,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后,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
9.《魯濱孫漂流記》的簡潔內容
魯濱孫出身于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他瞞著父親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風浪,船只沉沒,他好不容易才逃出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經商,賺了一筆錢。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后來他劃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貨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買下一個莊園,做了莊園主。他不甘心于這樣的發財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販賣奴隸。
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孫幸存,只身飄流到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藥、工具等運到岸上,并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后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制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雖然這樣,魯濱孫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只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只小的。
魯濱孫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7年后,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都是人骨,生過火,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孫驚愕萬分。此后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4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準備殺死、吃掉的俘虜。魯濱孫發現后,救出了其中的一個。魯濱孫把被救的土人取名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成了魯濱孫忠實的仆人和朋友。接著,魯濱孫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不久有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發現船上的水手發生了叛亂,綁架了船長,把船長、船副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孫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水手,奪回了船只。他把那水手留在島上,船長帶著魯濱孫“星期五”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孫已離家35年。他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后,魯濱孫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魯濱孫又送去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并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滿意地離開了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