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尺竿頭的故事
百尺竿頭
解 釋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出 處 《景德傳燈錄》: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2.百尺竿頭的成語故事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號招賢大師,人們稱他“長沙和尚”,他經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提了幾個問題,大師慢慢地作答起來。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兒,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為“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解析:俗話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即使道行、造詣已深,仍然需要修煉提高。如果道行的修養到了百尺竿頭那樣的境地不再前進,那么,雖然了得,卻還不是純真;即使修到百尺竿頭的頂端,仍然不能松勁,絕對不能自滿,也絕對不能中輟,繼續用心去做,仔細去做,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我們學習的時候,也不能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滿足,從而故步自封,要知道知識的海洋是沒有窮盡的,唯有堅持不懈地學習,才能更接近真理的彼岸。
3.白尺竿頭成語故事100字左右
【成語】:百尺竿頭
【拼音】: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釋】: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號招賢大師,人們稱他“長沙和尚”,他經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提了幾個問題,大師慢慢地作答起來。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兒,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為“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4.白尺竿頭成語故事100字左右
【成語】:百尺竿頭【拼音】:bǎi chǐ gān tóu【解釋】: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
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號招賢大師,人們稱他“長沙和尚”,他經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提了幾個問題,大師慢慢地作答起來。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兒,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為“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5.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大詞典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拼音】:bǎi chǐ gān tóu,gèng jìn yī bù
【解釋】: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示例】:故聊復言之,恐或可以少助~之勢也。 ★宋·朱熹《答鞏仲至書》
【近義詞】:再接再厲
【反義詞】:每況愈下、固步自封
【語法】:作謂語、狀語;比喻即使取得好成績還要努力
【英文】:make still further progress
【日文】:百尺竿頭(ひゃくしゃくかんとう)さらにー歩(いっぽ)を進める
【俄文】:не останáвливаться на достйгнутом и стремйться идтй вперёд
【成語故事】:宋朝時期長沙高僧景岑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他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眾與他談論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他拿出偈帖給大家念道:“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人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6.百尺竿頭的成語故事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號招賢大師,人們稱他“長沙和尚”,他經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提了幾個問題,大師慢慢地作答起來。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兒,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為“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解析:俗話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即使道行、造詣已深,仍然需要修煉提高。
如果道行的修養到了百尺竿頭那樣的境地不再前進,那么,雖然了得,卻還不是純真;即使修到百尺竿頭的頂端,仍然不能松勁,絕對不能自滿,也絕對不能中輟,繼續用心去做,仔細去做,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我們學習的時候,也不能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滿足,從而故步自封,要知道知識的海洋是沒有窮盡的,唯有堅持不懈地學習,才能更接近真理的彼岸。
7.“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典故與來歷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出自一則佛教典故。
據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當時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其佛學造詣極高,常被各地請去傳道講經。一天,他應邀到佛寺講經時,有僧人施禮請他解答關于佛教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問題。
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唱了一句偈語:“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為如果道行的修養到了百尺竿頭那樣的境地不再前進,那么,雖然了得,卻還不是純真,即使修到百足竿頭的頂端,仍然不能松勁,絕對不能自滿,也絕對不能中輟,繼續用心去做,仔細去做,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8.歐立希的故事,越簡單越好
歐立希發明“606” “606”是一種新藥的代號,即“灑爾佛散”(申凡納明),為什么稱它“606”呢?是因為科學家試制它到第606號染料才獲得成功,因此給它起了這么個名。
這位百折不撓的科學家是誰呢? 他就是德國著名生物學家歐立希。1854年3月14日,歐立希出生于德國西里西亞的斯物恩鎮,后來他進了醫科大學。
當時,人們誠然已經知道病是由細菌引起的,但對病菌就是束手無策。 面對現實,歐立希立志要拯救千百萬受苦大眾:“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神奇的子彈,讓它去殺死人體內的病菌,但又不至于傷害人體。”
因為當時有人制造出殺菌藥物常常是厲害得“人菌俱傷”,有時甚至致人死命。用這種藥物,與其說是在治病,倒不如說是在殺人!這一來,誰還敢用! 歐立希是著名細菌學家柯赫的學生。
當時柯赫已研究出一種著色法,能給不同的細菌染上不同的顏色,以便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各自活動的情況。有一次,柯赫給細菌著色后,細菌死了,柯赫感到遺憾,歐立希卻不,他仿佛從里面悟出了什么道理,而且饒有興趣。
歐立希在發現了與柯赫不同的快速染色之后,向柯赫提出了這樣一個設想:“我想把藥物加到染料里,讓病原菌在染色的同時被殺死。”這一大膽的設想,使大科學家柯赫感到震驚,他覺得后生可畏。
錐蟲是一種易引起人昏睡的微生物,它進入人體后,人便整天昏睡不醒,直致死去。他就選中錐蟲來試驗:將錐蟲注入一些小白鼠體內,讓它大量繁殖,當小白鼠得上了昏睡癥時,便進行染色試驗。
歐立希企圖用染料殺死錐蟲,他先后試驗了近500種染料,注射過1000多只小白鼠,但沒有一次能殺死頑固的錐蟲。盡管屢遭失敗,但他毫不氣餒,一天,他翻開一本化學雜志,看到一篇文章。
文中說:“在非洲流行著一種可怕的昏睡病,錐蟲進入人的血液后大量繁殖,人就會長期昏睡而死。唯獨用化學藥品“阿托什爾”(即氨基苯砷)可殺死錐蟲,救活病人,但是后果也相當慘痛,病人會因此而雙目失明。
歐立希閱讀這篇文章后受到很大啟發,他沒有停止在文章的結論上,而是想:阿托什爾是一種含砷的毒藥,能否改變其化學結構,使它只殺死罪惡的錐蟲而不傷害人的視神經呢? 他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著,試驗用的藥品一批又一批地增加、更換,一直試驗到好幾百種。他與日本醫學家賀潔合作研究,已經發現了治療昏睡癥的方法,新的發現對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他決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1907年,他和助手已實驗到編號為606的藥品,但試驗結果仍不滿意。新的試驗正在進行。
2年后,日本的秦佐八郎博士也到歐立希的研究所協助他工作。一次,秦佐八郎偶然重復用第606號藥品進行實驗。
用這種藥物進行試驗,他意外的發現,該藥品竟是一種殺傷力很強的殺菌劑。試驗用的小動物身上都能長出健康的皮膚。
正像茫茫霧海中見到了希望的燈光一樣,歐立希因此欣喜若狂。他們又進行反復試驗,結果完全正確。
他倆共同商定,以這次試驗成功了的染料編號“606”定為新藥的名字。1910年11月,歐立希在法國的威士巴登世界醫學大會上公布了這一成果。
“606”新藥的發現,使無數人從昏睡病的魔爪下幸免一死,并且奇跡般地制止了梅毒這種疾病的蔓延。歐立希的貢獻,則不僅是他發明了“606”,更重要的是他開辟了一條化學合成藥品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