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符”一詞的來歷
【桃符的來歷】
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干彎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讀作申舒)、郁壘(讀作郁律)把守。這兩位神將只要發現害人的惡鬼,就用芒葦編成的網子去捆住他們,并丟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節,百姓就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臥房門的兩側,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還會在自家的第二道門上畫上那只吃鬼的老虎,旁邊還有一條芒葦繩,以用來鎮邪驅鬼、祈福納祥。
2.“桃符”一詞的來歷
【桃符的來歷】 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干彎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
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讀作申舒)、郁壘(讀作郁律)把守。這兩位神將只要發現害人的惡鬼,就用芒葦編成的網子去捆住他們,并丟去喂一只老虎。
周朝起,每逢年節,百姓就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臥房門的兩側,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還會在自家的第二道門上畫上那只吃鬼的老虎,旁邊還有一條芒葦繩,以用來鎮邪驅鬼、祈福納祥。
3.“桃符”一詞的來歷急,好的我再給五分
【桃符的來歷】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干彎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讀作申舒)、郁壘(讀作郁律)把守.這兩位神將只要發現害人的惡鬼,就用芒葦編成的網子去捆住他們,并丟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節,百姓就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臥房門的兩側,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還會在自家的第二道門上畫上那只吃鬼的老虎,旁邊還有一條芒葦繩,以用來鎮邪驅鬼、祈福納祥.。
4.貼春聯的來歷要簡潔些大概在40~50字
春聯,起源于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后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5.“桃符”是春節哪個習俗的起源
桃符是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文化。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于門首,意在祈福滅禍。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這就是最早的桃符。古代掛在大門上的兩塊畫著神荼、郁壘二神的桃木板或紙,以為能壓邪。五代時在桃木板上書寫聯語,其后書寫于紙上,稱為春聯。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
習俗-寫桃符
桃人垂葦索虎畫于門,效前事也。”桃符最初書寫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圖像,后來演變為書寫吉祥語,進而發展成為對偶的詩句。這就是造紙術產生之前的對聯了。同時,也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已盛行春節掛桃符的風俗。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代替了神荼和郁壘的名字,人們一般都在上面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
6.屠蘇和桃符的來歷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詩生動而形象地描繪出古時過年的歡樂景象,也道出了古人過年飲屠蘇酒之風俗。
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
其俗至宋代猶存。陸游《除夜雪》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即詠其俗。
屠蘇:據唐朝人韓鄂所著《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庵的一個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藥,囑咐他們放在布袋里縫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
人們得了這個藥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藥酒。其實,屠蘇也并不是某間草屋的專名,據漢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說,凡是茅屋都稱專利蘇。
至于屠蘇酒中放的什么藥,按梁朝人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說,北魏的議郎董勛說過,古代中國民間風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藥酒,里面放的是花椒焙成的藥末。所謂屠蘇酒,其實是一種椒酒。
董勛還談到飲屠蘇酒的習慣,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后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后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
這種先少后長喝屠蘇酒的風俗一直傳到后代。唐代詩人顧祝《歲日作》詩說:“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
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代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
桃符: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民俗文化。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于門首,意在祈福滅禍。
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這就是最早的桃符。
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時代桃茆(1論)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驅鬼除邪的神奇力量。《禮記·檀弓下》說:“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茆執戈,(鬼)惡之也。”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就有這方面的事例。《周禮·夏官》說,諸侯盟會割牛耳取血,要用桃茢為鎮物。
《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取藏冰時,要用桃木做的弓和用棘制的矢進行除災儀式。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
桃枝的辟邪作用見于《莊子》:“插桃枝于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藝文類聚》卷八六)將桃枝稍事加工的桃枝也有相同作用。《淮南子·詮言》篇說:“羿死于桃棓。”
東漢高誘注:“桔,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如此則自傳說時代,古人就有對桃木的特殊信仰。
由于桃杖的神奇作用,漢有臘日前一日逐疫畢,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葦戟桃杖”之禮(《后漢書吼儀志》)。將桃刻削成人形也是古人采取的辟邪手段。
《戰國策·齊策三》說孟嘗君打算人秦時,蘇秦對他講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勸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語桃梗:“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可知戰國時代已有削桃木為人的桃梗。
又據《后漢書·禮儀志》注,《山海經》載在度朔山,立于以大桃樹枝為鬼門之上的神荼、郁壘,以葦索執鬼并喂虎。“黃帝法而象之,毆除畢,因立桃梗于門戶上”。
東漢《風俗通義》也引《黃帝書》講了這個故事,并說:“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于門,效前事也。”可知漢代臘日的前夜已流行在門旁立桃梗(人)的風俗。
《荊楚歲時記》講元旦拜賀后說:“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可知六朝時代又出現了桃板。
(作者按:該書通行本又在講貼畫雞,懸葦索后說“插桃符其傍”,“桃符”二字有誤,不取。)至遲到唐末,出現了“桃符”一詞,韓鄂《四時纂要》明確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
換言之,桃符即古之桃杖、桃梗,“符”字更清楚地表達了其驅邪作用。此后宋代盛行“桃符”的用法,前面所引的王安石《元日》詩就是一個例證。
7.貼對聯的由來短一點20字
對聯的來歷: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抄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襲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源于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2113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5261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
具史料記載,后蜀廣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節前夕,后蜀主4102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
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于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1653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8.福的來歷(簡短)
傳說,民間貼“福”之風開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時。各路神仙分派妥當,姜太公的老婆馬氏也來討神位。姜太公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并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貼“福”、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擴展資料:
我國自有文字以來,就有“福”的象形文字,“福”字在甲骨文中表現意義為“雙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這是古代祭祀的形像寫照,含義是向上天祭祀祈求,敬拜上帝。
會帶來無盡的平安和喜樂,這就是真正的福。甲骨文的“福”字,左邊有一個升高的擺放供品和香爐的臺面。右邊上半部份是一個類似容器的物件,右邊下半部分是一雙顯托舉姿勢的手。
左右兩個部分組合起來整體看,就是人雙手托著美酒和食物,供奉神佛,以示崇敬與感恩。“福”的邊旁是“示”。大凡用“示”作邊旁的字。
和神佛、上天、祈禱、敬拜、天象、警示,顯現,告知和啟示有關。右邊的字旁,由一口田組成,古代人認為能有一,口,田可以耕種,就是福了。人能做到知足常樂,真是很大的福份。
《尚書》對“福”字解釋:“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很顯然,一個人長壽、多財、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其命善終, 那就是他的福氣、福分。
唐代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在《福壽論》中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福兮可以善取”,指福是從善那里修來的,行善積德,助人為樂。
不僅可以使自己增長福份,還會福及子孫后代;如果一個人無品無德,為非作歹,邪惡欲念,“禍”也會隨之而來,而無真正的幸福可言。
相傳清康熙皇帝寫的福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福”,康熙一生愛好書法,雖然他的書法極佳,卻很少題字,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康熙親筆所書的這個“福”字筆法渾圓遒勁,并以“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加頂,被稱為是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正宗福氣。由于這個“福”字中的“田”部尚未封口。
因此人們認為是鴻福無邊、無邊之福,民間稱之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福”字貼在門上,有文字記載的是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
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其中“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然后貼在大門上。“福”,代表福運、福氣及幸福,有祈求吉祥順利,福運來臨之意。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福字
9.對聯的由來,簡短些
據說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
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
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