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音樂家的有關資料(200字左右)
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1770年12月l 6日出生在德國波恩。他父親和爺爺都是音樂家。
貝多芬還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了音樂才華。7歲時,貝多芬已登臺表演了。
1787年,貝多芬到了維也納,見到了他崇拜的偶像莫扎特。貝多芬在大鍵琴上演奏了一會兒后,向莫扎特要了個主旋律。他即興演奏得很出色,莫扎特聽得興致勃勃,轉身對其他在場的音樂家說:“這個年輕人有一天會在世界上留下英名。”
但是,貝多芬不能呆在維也納,因為母親病了,便匆匆趕回波恩。
1792年,貝多芬重返維也納,在那里度過了他的一生。他成了海頓的學生,但不滿意海頓的教學方法。為了不得罪這位大師,他暗中從師于另一位作曲家約翰·申克。
盡管如此,貝多芬很快成名了。后來,悲劇臨頭,他發現自己在慢慢變聾。這是他生命中的巨大危機。
從此,貝多芬的音樂內涵更加深刻了。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作曲風格。他的音樂反映了他激蕩的思想感情、他的痛苦和歡樂。在此期間,貝多芬創作了交響樂中最著名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他在這支交響曲中用音樂描述了他對耳聾命運的抗爭。貝多芬非常贊同法國大革命的理想,因此他把第三交響曲《英雄》獻給拿破侖,認為拿破侖代表著“自由、平等和博愛”。但是,當他聽說拿破侖宣布自己為皇帝時,立刻撕去了寫著獻辭的扉頁。
正是在貝多芬生命的最后一段時期,他寫了一些最偉大、最富有思想內容的作品,其中包括他的第九交響曲。
1826年,貝多芬病情嚴重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去世,享年57歲。
這位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的棺木從街道兩旁站立的2.5萬人中抬過。30位著名的音樂家、藝術家、作家和詩人手持火炬,其中有弗朗茲·舒伯特。
在維也納古老的公墓里,可以看到這位大師的最后安息地——一塊簡樸的石碑,石碑上刻著那個輝煌的名字:“貝多芬”。
貝多芬的一生是一位偉大藝術家的一生,也是一個偉人的一生。他的天才擴大了音樂的語言;他的作品向全世界宣講這個偉大靈魂的掙扎、抱負和勝利,深深地感動著人們,表達了整個人類的美的感情。他的人品高尚。人們尊敬他的偉大才華,熱愛他心靈的善良和純潔。為了不愧于自己崇高的理想,他在痛苦和不幸中跟命運英勇地進行了一生的抗爭。他是一個有著深刻思想的人,他的音樂深深地感動了一代代的聽眾。
這是莫扎特的一寫資料:
/view/*
2.關于音樂家的資料
是指貝多芬,肖邦之類的嗎?中國:1.杜鳴心(1928~ ) 作曲家,湖北潛江人。
1939年被陶行知從保育院選拔到重慶育才學校學習音樂,創作了諷刺歌曲《薪水是個大活寶》,在當時國統區的民主運動中發揮過作用。建國后,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回國后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
創作上偏重于器樂體裁,主要作品有舞劇《魚美人》、《紅色娘子軍》(均與吳祖強合作)的音樂,交響詩《飄揚吧,軍旗》,交響音畫《祖國的南海》和《青年交響樂》等。2.周廣仁,教授、鋼琴家,1928年出生于德國漢諾威。
中國第一位在國際比賽中獲獎的鋼琴家,中央音樂學院終身教授,當今中國在國際樂壇中最具影響和權威的鋼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國20世紀最杰出女性之一,被譽為“中國鋼琴教育的靈魂”。3.賀綠汀(1903-1999) ,原名賀楷,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湖南邵陽人。
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
先后任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科長、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文工團團長。半個世紀以來,賀綠汀共創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弦樂曲、十多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并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
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4.劉福安 副教授。
男,1927年出生,四川富順人。中共黨員。
1958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曾任上海市音樂家協會理事兼《上海歌聲》編委,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上海市第七屆人大代表。主要貢獻:長期從事復調、和聲、作曲等課程的教學。
所教學生有些成為著名作曲家、音樂教授。主要作品有群眾歌曲《奮發圖強》,獨唱曲《延安夜月》、《飛奔吧!新疆》,管弦樂曲《安徽民歌主題隨想曲》(1956年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周演出,1960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鋼琴曲《采茶撲蝶》、《中國情歌12首》,大合唱《巴黎公社》(1986年參加第二屆北京合唱節由中央樂團演出),電影音樂《聶耳》(合作)、《八一交響詩》(合作)等。
部分作品參加第二屆、第四屆、第八屆“上海之春”音樂會演出。專著有《民族化復調寫作》(上海音樂出版社)。
5. 陳銘志:作曲家(1925-2009 )。河南西平人。
1951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歷任上海音樂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作曲指揮系主任,中國音協第四屆理事。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多年來,他在復調音樂的教學、作曲和理論方面成果卓著,被譽為“中國復調大師”。
中國的還有很多,不打了。下面是國外的1.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德國猶太裔作曲家。
為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浪漫主義杰出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作品以精美、優雅、華麗著稱。2.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
另外還有兩位“巴赫”都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兒子,也都是著名音樂家。3.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爾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歲隨母學鋼琴,得到音樂啟蒙教育。
經著名小提琴家O.布爾推薦,1858~1862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后,在卑爾根舉行首次作品音樂會。
1863~1866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活動,與挪威民族音樂的倡導者音樂家R.諾拉克等人共創“尤特皮”音樂社,創作并介紹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民族音樂。回國后,為建立挪威民族樂派積極展開音樂活動。
1871年創立克里斯蒂安尼亞(今挪威首都奧斯陸)音樂協會,曾任該協會愛樂樂團和卑爾根“和諧”合唱團指揮,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國舉行作品音樂會。1874年被政府授予終身年俸,1890年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曾先后獲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授予的音樂名譽博士銜。
逝世時,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4.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出生于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
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5.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德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35歲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
在鋼琴和小提琴相關的創作,他無疑是一個天份極高的藝術家,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為后來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他同時也是歌劇方面的專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時代的變遷。6.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華沙近郊,父親是法國人,僑居華沙任中學法文教員,母親是波蘭人。
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
3.關于音樂家的資料
世界著名的音樂家:
音樂之父——巴赫(德國);
代表作:《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咖啡康塔塔》;《馬太受難曲》。
音樂神童——莫扎特(德國);
代表作:《魔笛》,《唐·璜》,《費加羅的婚禮》。
古今樂圣——貝多芬(德國);
代表作:《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
歌曲之王——舒伯特(德國);
代表作:《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鵝之歌》等。
音樂神靈——亨德爾(德國);
代表作:《里納爾多》,《彌賽亞》等。
指揮之王——卡拉揚(德國);
代表作:歌劇之王——威爾第(意大利);
代表作:《茶花女》,《弄臣》,《阿依達》,《奧賽羅》等。
音樂之王——斯卡拉蒂(意大利);
代表作: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意大利);
代表作:進行曲之王——蘇薩(美國);
代表作: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英國);
代表作:《噢·蘇珊娜》。
圓舞曲之父——老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
代表作:《拉德茨基進行曲》。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
代表作:圓舞曲《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皇帝》;波爾卡《閑聊》,《撥弦》等。
交響曲之王——海頓(奧地利);
代表作:《創世紀》,《四季》。
交響樂詩人——柏遼茲(法國);
代表作:交響曲《幻想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歌劇《特洛伊人》等。
印象派大師——德彪西(法國);
代表作:管弦樂曲《春》,歌劇《配利亞斯與美麗桑德》等。
輕歌劇之王——奧芬巴赫(法國);
代表作: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巴黎人的生活》等。
管弦樂色彩大師——拉威爾(法國);
代表作:《西班牙狂想曲》,歌劇《達芙妮與克羅埃》等。
鋼琴詩人——肖邦(波蘭);
代表作:《葬禮進行曲》,《f小調鋼琴協奏曲》。
鋼琴之王——李斯特(匈牙利);
代表作:交響詩《塔索》,《普羅米修斯》,交響樂《浮士德》。
舞劇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俄國);
代表作:《第六交響曲》即《悲愴》,《天鵝湖》。
4.有關音樂家的資料
貝多芬生平 (1770-1827)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
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
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
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
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 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后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后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后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
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
后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干」。
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侖,但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涂掉拿破侖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
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癡如醉。
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
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侖攻占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
在戰火彌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并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
日后,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后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
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侖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
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
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
「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
5.有關音樂家的資料
貝多芬生平 (1770-1827)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
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
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
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
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 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后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后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后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
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
后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干」。
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侖,但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涂掉拿破侖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
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癡如醉。
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
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侖攻占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
在戰火彌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并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
日后,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后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
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侖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
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
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
「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
6.音樂家的故事 要求簡短
這是貝多芬最著名的故事之一,真實性很高,也很簡短~
貝多芬和歌德一起散步,回來的路上遇到了王公貴族。他們遠遠看見時,歌德就掙脫了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深深地彎著腰,把帽子拿在手里,等候著皇室成員的經過。而貝多芬卻獨自向歌德說著他想說的話,看到歌德那個樣子,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紐扣,背著手徑直朝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的,太子魯道夫向貝多芬脫帽致敬,皇后向他打招呼。那些大臣們也都認識他。貝多芬故意看著這群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事后,貝多芬還毫不客氣地把歌德教訓了一番。這讓當時任魏瑪大公樞密參贊的歌德永遠不能原諒他,而貝多芬卻不以為然。
還有一個關于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故事,雖然是個傳說,卻很動聽,你可以參考一下~
話說貝多芬有一晚在郊外散步,忽聞一座簡陋的木屋里傳來鋼琴的聲音。駐足傾聽,那曲調正是他所作的一首鋼琴奏鳴曲。在這樣貧苦的鄉下人家,竟有人彈奏如此艱深的樂曲,使他十分好奇,就走到窗外聆聽。忽然琴聲止住,有少女的聲音嘆息道:“哎呀不行,這段太難了,我彈不好。要是能聽聽貝多芬彈奏,那可多么好。”又有男人說:“唉,要不是這么窮,我一定會設法買張票,讓你聽到他的演奏。”貝多芬大為感動,就敲門進去,眼前是一個還在勞作的鞋匠,在破舊的鋼琴邊,坐著一位盲眼的少女。方知鞋匠是少女的哥哥,二人相依為命,少女聽鄰近的貴族家彈琴,記住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先生”的這首樂曲。貝多芬說:“我也是一個音樂家,想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他就在這架舊琴上彈起少女剛才所彈的樂曲。樂音無比美妙,一曲奏竟,使這位盲眼的少女感動得熱淚滿頰。忽然夜風吹滅了燭火,皎潔的月光從窗口侵入,恰恰罩住了盲眼的少女和鋼琴的鍵盤。貝多芬為如此清幽的景況所感,樂思泉涌,當即在鋼琴上即興作出《月光奏鳴曲》。開始時,琴音恬美幽靜,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將銀光灑向林野山川。第二段里,曲調變得輕快活潑,好像淘氣的精靈在月光里嬉戲。最后,樂曲向著遼闊激蕩的海洋,奔涌呼嘯而去。貝多芬起身就沖出門外,跑回家里,連夜把剛才彈奏的樂曲記在五線譜上——不朽的《月光奏鳴曲》誕生了!而那一對貧苦的兄妹,還沉浸在這從天而降的喜悅里。
7.幫我查資料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歲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從未離開過這座對音樂家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
艾薩克·斯特恩(1920—2001)是出生于俄國的猶太人后裔,未滿一歲即隨父母移居美國。10歲時舉行首場獨奏音樂會,15歲以后便開始了職業音樂家生涯,20世紀40年代起已成為美國最活躍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之一
祖賓·梅塔(Zubin Mehta,1936-),當代著名的印度指揮家,生于孟買。父親是孟買交響樂團的創始人與常任指揮,后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音樂部長。隨即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并開始在歐洲各國進行客席演出
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世匠,(1828-1910), 作家,出身于 的家庭,讀過大學,辦過學校,當過軍官,農民, 宣傳基督教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國作曲家,生于貴族家庭,5歲開始學習鋼琴,10歲被送到法律學校去讀書,畢業后在司法部工作。他創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和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悲愴》等。
帕瓦羅蒂,一個輝煌而響亮的名字!在當代,這名字幾乎成了男高音的代名詞。自卡魯索之后,還沒有哪位男高音像帕瓦羅蒂這樣聲播四海,贏得全球性的喝彩。
談帕瓦羅蒂首先要說"高音C",這是老帕的絕活兒。這個被稱作男高音試金石的高音C,他不但能自如地唱到位,而且唱得穩而好,可以說是漂漂亮亮,迸射出金屬般的光輝。如此,帕瓦羅蒂才有了"高音C之王"的美稱。
8.有關音樂家的故事 要簡略些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正是約瑟夫二 世實行"開明專制",母親是宮廷御廚的 女兒。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 年生活,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 樹。貝多芬生長的年代。但是;的時期。他的祖父原是荷 蘭籍,曾任當地宮廷樂長,因此他不只強 迫孩子練琴,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貝多芬生平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后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 音樂家,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 來拉琴,同時 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 藝,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于 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移居德國后
9.給我一些關于著名音樂家的資料
克羅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杰出的法國作曲家。
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十余年的學習中一直是才華出眾的學生,并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 德彪西后與以馬拉美為首的詩人與畫家的小團體很接近,以他們的詩歌為歌詞寫作了不少聲樂曲。
并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后》,還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創作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擺脫瓦格納歌劇的影響,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手法。
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 《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面》、《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 《二十四首前奏曲》則為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 生動的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作風格也有所改變。此時他已患癌癥,于1918年德國進攻巴黎時去世。
在三十余年的創作生涯里,他形成了 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一、德彪西的“夢幻世界” 德彪西這位現代音樂的創始者,開發了任何音樂家都沒有發現過的、奇怪的音的世界。
他生于1862年。他的前輩中并沒有音樂家,他的父親是一個店主,窮得不能給他的兒子任何種類的教育,因此他計劃使他的孩子成為一個水手。
但是一位曾經做過肖邦學生的好心腸的夫人,對這個有音樂天賦的 孩子很感興趣,于是免費給他上課。 德彪西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他努力學習,十一歲的時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樂學院。
德彪西在音樂學院期間,成為某位有錢的俄國貴夫人的一個三重奏中的鋼琴家,并且有機會到 歐洲各地旅行——佛羅倫薩、維也納、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個貴夫人的俄羅斯莊園里住了一段時間。 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從民間音樂中為他們的祖國創造一種民族音樂的俄國作曲家。
德彪西對這些俄國音樂家所使用的,與別國作曲家們所用的大調、小調音階大相徑庭的奇怪音階非常感興趣,這些音階是建立在狂熱的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 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樂學院,并像許多別的法國音樂家們一樣,贏得了羅馬獎而完成了他的音樂學院課程。
但是他寫的音樂與別的音樂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傳統古典音樂中所用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有時,他會回到早期教堂音樂的那些有點古怪的古老調式上去,他還經常使用一種 全音音階。
我們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是由七個音組成的,五個全音和兩個半音,而大調與小調音階之間的區別在于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調音階里,半音總是處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間。
在小調音階里,其中的一個半音總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間,但是也有幾種不同的小調間音階,在那里,第二個半音處在不同的地方。 德彪西最喜歡的音階有六個全音而完全沒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聽起來同任何過去的音樂都不一樣,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
德彪西正是運用了他所偏愛的全音音階,構筑起他與眾不同的“夢幻世界”。 二、泛音 德彪西對傳統音樂作了許多大膽革新。
之所以只有他敢這樣做,也許是因為任何一個音樂家都不曾有過他這樣的一雙敏銳的耳朵:德彪西實際上比一般人聽得見更多的泛音。正像一種顏色往往是由一些別的顏色組成的那樣(紫=藍+紅,橙=紅+黃,等等),一個音往往也是 由許多音組合而成的。
各種音是由空氣中的各種振動引起的,而正如我們從希臘的單弦琴上看到的那樣,一個音是高還是低,要看振動有多快。 但是,一個音除了第一個或主要的振動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共鳴式的振動,正象一塊扔到水里的石頭引起的不是一個波,而是一圈圈不斷擴展開的波紋。
泛音中的第一個和最強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個音,這是德彪西不用助聽器也能聽得見的音。假如我們有一架調音調得很準的鋼琴,不出聲地按下一個琴鍵,然后很響地敲擊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個音,我們就往往能聽見它作為另一個音的泛音,發出德彪西曾經用耳朵聽得見的效果。
第二個泛音是原來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個音,第三個泛音還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類推。
造成不同樂器音色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樣的樂器,其中的較低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平滑而圓潤的音質;而一把象小號那樣的樂器,其中較高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較為洪亮的音質。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用的就是這些在空氣中聽不見其振動的音。 他為了讓所有的人們都聽見,大膽地敲響了那些人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聽見了的聲音。
由于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一旦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
德彪西所創立的這種音樂,就是被后人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音樂家的資料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