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漢周亞夫的故事
關于東漢周亞夫的故事:《周亞夫罷相》。
故事如下:太尉周亞夫因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有功,在西漢景帝前七年(公元前 150 年)升為丞相。但是,當漢景帝劉啟廢黜太子劉榮時,周亞夫堅決反對,劉啟從此對他逐漸疏遠。
一天,竇太后讓劉啟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劉啟不愿意,他說:“當初,南皮侯竇彭祖和章武侯竇廣國在先帝時都沒有封侯,只是我即位后才封他們為侯,如今王信也不能封侯。”
竇太后心中不高興,悻悻地說:“此一時彼一時。當年我的弟弟竇長君沒能封侯,他死后,他的兒子才封為南皮侯。
對這件事,我心里常常覺得過意不去。皇上還是趕緊封王信為侯吧!”劉啟想了想,說:“我和丞相商量一下再做決定。”
劉啟和周亞夫商議,周亞夫神情嚴肅地說:“高皇帝有約在先:‘不是劉氏宗親不得封王,沒有立功的人不得封侯。’王信雖然是皇后的哥哥,但他寸功未立,怎能封侯?如果封他為侯,就違背了前約。”
劉啟沒有說什么,就把這件事擱下了。不久,匈奴王徐盧等六人歸降朝廷。
劉啟為了鼓勵那些投降匈奴的漢人回到中原,就想把他們都封侯。周亞夫勸阻說:“他們背叛自己的君主前來投降,就是不忠。
臣子不忠也可以封侯,陛下以后還能勉勵忠臣嗎?”劉啟聽了,十分惱火。他說:“丞相也太古板啦!”于是,劉啟堅持封徐盧等六人為列侯。
周亞夫只好托病辭職。西漢景帝中三年(公元前147 年)九月,劉啟罷免了周亞夫的丞相職務。
擴展資料:1、周亞夫的軍事成就周亞夫在軍事上有三大貢獻,一是改變了以車騎為主的戰術,提出,短兵、利刃、鮮護的方略,使之更利于迎戰匈奴騎兵。二是,聲東擊西,布疑兵于山西、河北,主力卻出寧夏、甘肅,使匈奴首尾不能相顧,一戰將其擊潰。
為后來漢武帝徹底掃除侵邊的匈奴,奠定了基礎。三是,以少勝多平定七王之亂。
當時七國之軍有五十萬,漢朝廷僅有軍十萬,周亞夫力排眾議,派三千奇兵襲敵糧道,盡奪其糧草。七國不戰自敗,聯軍回封地的能力也沒有了。
七國之亂遂平。2、周亞夫的歷史地位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絳侯周亞夫”。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周亞夫。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周亞夫亦位列其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周亞夫。
2.誰知道周亞夫的故事
周亞夫(?~公元前143年),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將軍,沛(今屬中國東南部的江蘇省)人。
他是名將周勃的次子,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 ·意外得爵位 開始,周亞夫做河內郡守,限于自己的條件,周亞夫沒有做王侯、當丞相的野心。
但當時有個叫許負的老太太,以善于看面相著名。有次,周亞夫請她到自己的官府中,為自己看相。
許負對他說:“您的命相比較尊貴,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過八年,就可以做丞相了,地位顯貴了。但您再過九年,就會因饑餓而死的。”
周亞夫聽了根本不信,他說:“我絕對不可能被封侯的,因為我的哥哥已經繼承了父親的侯爵,即使他死了也會讓侄子繼承,論不到我。說我餓死也不可能,因為既然我尊貴了,又怎么會餓死呢?” 許負說她只是根據面相得出的結論,她還指著周亞夫的嘴角說:“您的嘴邊緣有條豎直的紋到了嘴角,這是種餓死的面相。”
周亞夫聽了,驚訝不已。 事情也有湊巧的時候,過了三年,周亞夫的哥哥周勝之因殺人罪被剝奪了侯爵之位。
文帝念周勃對漢朝建國立下戰功,所以不愿意就此剝奪了周家的爵位,于是下令推選周勃兒子中最好的來繼承爵位。大家一致推舉了周亞夫,所以周亞夫就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細柳閱兵揚英名 公元前158年,即漢文帝六年,匈奴進犯北部邊境,文帝急忙調邊將鎮守防御。為了警衛京師,文帝派三路軍隊到長安附近抵御守衛。
宗正劉禮駐守在灞上,祝茲侯徐厲駐守在棘門,河內太守周亞夫則守衛細柳。 文帝為鼓舞士氣,親自到三路軍隊里去犒勞慰問。
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門,這兩處都不用通報,見到皇帝的車馬來了,軍營都主動放行。而且兩地的主將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迎接時慌慌張張。
送文帝走時也是親率全軍送到營寨門口。 文帝到了周亞夫的營寨,和先去的兩處截然不同。
前邊開道的被攔在營寨之外,在告知天子要來慰問后,軍門的守衛都尉卻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詔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節進去通報,周亞夫只才命令打開寨門迎接。
守營的士兵還嚴肅地告訴文帝的隨從:“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許車馬急馳。”車夫只好控制著韁繩,不讓馬走得太快。
到了軍中大帳前,周亞夫一身戎裝,出來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禮:“甲胄之士不拜,請陛下允許臣下以軍中之禮拜見。”文帝聽了,非常感動,欠身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將士們行軍禮。
勞軍完畢,出了營門,文帝感慨地對驚訝的群臣說:“這才是真將軍啊!那些灞上和棘門的軍隊,簡直是兒戲一般。如果敵人來偷襲,恐怕他們的將軍也要被俘虜了。
可周亞夫怎么可能有機會被敵人偷襲呢?”好長時間里,文帝對周亞夫都贊嘆不已。 一個月后,匈奴兵退去。
文帝命三路軍隊撤兵,然后升周亞夫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權,負責京師的警衛。 后來,文帝病重彌留之際,囑咐太子劉啟也就是后來的景帝說:“以后關鍵時刻可以用周亞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
文帝去世后,景帝讓周亞夫做了驃騎將軍。 ·智勇平叛滅吳王 公元前154年,即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東王劉印等七國發動叛亂,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
景帝于是升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 這時的叛亂軍正在猛攻梁國,但周亞夫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計劃:“楚軍素來剽悍,戰斗力很強,如果正面決戰,難以取勝。
我打算先暫時放棄梁國,從背后斷其糧道,然后伺機再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
于是周亞夫繞道進軍。到了灞上時,遇到一位名叫趙涉的士人,趙涉建議周亞夫再往右繞道進軍,以免半路受到叛軍的襲擊。
周亞夫聽從了趙涉的建議,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搜索之后果然抓獲了伏兵。 此時的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周亞夫求援。
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到達昌邑城(在今山東巨野西南),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
最后梁王寫信給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但他卻暗中派軍截斷了叛軍的糧道,還派兵劫去叛軍的糧食。
叛軍只好先來攻打周亞夫,但幾次挑戰,周亞夫都不出戰。時間一長,周亞夫軍中都有些軍心不穩了。
3.描述周亞夫“真將軍”的故事情節
有一次,漢文帝親自到這些地方去慰勞軍隊。
他先到灞上,劉禮和他的部下將士一見皇帝駕到,都紛紛騎著馬來迎接。 漢文帝走時,將士們又列隊歡送。
接著,漢文帝又來到棘門,受到的迎送儀式也一樣隆重。 最后,漢文帝來到細柳。
周亞夫軍營的前哨一見遠遠有一隊人馬過來,立刻報告周亞夫。將士們披盔帶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準備戰斗的樣子。
漢文帝來到營門口,守營的崗哨立刻攔住他,不讓進去。隨從的官員吆喝著說:“大膽,沒看是皇上駕到嗎?” 營門的守將毫不慌張地回答說:“軍中只聽將軍的軍令。
沒有將軍的命令,皇上也不能進去。” 漢文帝只好命令侍從拿出皇帝的信物,派人給周亞夫傳話說:“皇上要進營來視察軍隊。”
周亞夫下令命令打開營門,讓漢文帝的車駕進來。 護送漢文帝的人馬一進營門,守營的官員又鄭重地告訴他們:“軍中有規定:軍營內不許車馬奔馳。”
侍從的官司員都很生氣。漢文帝卻吩咐大家放松韁繩,緩緩地前進。
到了中營,周亞夫披戴著全身盔甲,拿著兵器,威風凜凜地站在漢文帝面前,拱手作了揖,說:“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請允許臣下按照軍禮拜見。” 漢文帝聽了,也扶著車間的橫木欠了欠身,向周亞夫表示答禮。
接著,又派人向全軍將士傳送他的慰問。 慰問結束后,在回長安的路上,漢文帝對周亞夫贊不絕口,說:“這才是真正信守軍令的軍隊啊!灞上和棘門兩個地方的軍隊,松松垮垮,就跟孩子們鬧著玩兒一樣。
如果敵人來偷襲,不做俘虜才怪呢。像周亞夫這樣以信治軍,敵人怎么敢侵犯他呢!”。
4.周亞夫治軍的故事
這是一個著名的故事《周亞夫細柳》。現在把他的譯文給你: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皇上的車隊長驅直入,將軍以下的士兵們用下馬的方式高接遠送
旋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銳利,開弓搭箭,弓拉滿月。皇上的先行衛隊到了營前,不能進入。先行的衛隊說:“皇上即將駕到。”鎮守軍營的士兵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詔令。’”過不了多久,皇上駕到,也不能夠進入軍營。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著節牌通告了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縱馬奔馳。”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韁繩慢慢行走。到了大營,將軍亞夫手持兵器,長揖到地說:“盔甲在身的將士就不跪拜了,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皇上)。”皇上改變了臉色,俯身靠在車前橫木上,派人告知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勞軍禮儀完畢后辭去。
出了營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了。剛才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那里的將軍是完全可以被偷襲而俘虜的,至於周亞夫,豈是能夠侵犯他的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過了一個多月,三支軍隊都撤除了。文帝便授予周亞夫中尉的官職。
文帝將要去世的時候,告誡太子說:"如果發生危急情況,周亞夫是能真正擔當領兵重任的人。"文帝去世后,景帝授予周亞夫車騎將軍的官職。
5.求有關周亞夫的資料(事跡)
周亞夫小傳 看了《漢武大帝》的平叛,留周亞夫小傳。
原載:中國通史 第四卷 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下冊) —————————————————————— 周亞夫② 細柳營,“真將軍” 周亞夫(?—前143),沛縣(今屬江蘇)人。周勃之子。
西漢文景時期的名將。 周亞夫起初當河南太守,未曾封侯。
當時著名的觀相者許負給他相面,說:“君后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貴重矣,于人臣無兩。
其后九歲而君餓死。”周亞夫不信這話,笑著說:“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當代,亞夫何說侯乎?然既已貴如負言,又何說餓死?指示我。”
許負指著他的口,說:“有縱理入口,此餓死法也。”這話是說,你臉上的豎紋直入于口,這是餓死的面相。
過了三年,周亞夫之兄絳侯周勝之犯罪處死,文帝要選擇周勃之子中賢能的人,大臣都推舉周亞夫,于是封周亞夫為條侯,作為絳侯的繼承人。 漢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舉侵擾邊塞。
文帝任宗正劉禮為將軍,駐軍霸上;任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棘門;任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匈奴。文帝親自前去慰勞軍隊。
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都是直接馳入,將領們下馬迎送。后來到了細柳的軍營,軍中將士都披著鎧甲,執著兵器,張開弓弩,軍風嚴整。
皇帝的先行官來到營門,不得進入。先行官說:“天子且至!”營門都尉說:“軍中聞將軍之令,不聞天子之詔。”
過了一會,文帝來到,又不得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持節詔令將軍:“吾欲勞軍。”
周亞夫才傳令打開營門。守衛營門的軍官對皇帝的侍衛人員說:“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
于是文帝就讓車騎緩緩地前行。來到中軍大帳,將軍周亞夫全身武裝向文帝行禮說:“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文帝深受感動,肅然起敬。派人向周亞夫傳話:“皇帝敬勞將軍。”
勞軍的儀式結束就離去。出了營門,群臣都很驚訝。
文帝贊嘆地說:“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贊了好久。
過了一個多月,三支軍隊都撤了回來。文帝任周亞夫為中尉,負責京城的治安。
文帝臨死時,告戒太子劉啟說:“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去世后,周亞夫調任車騎將軍。
定吳楚叛亂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楚等七個諸侯王國發動武裝叛亂。吳王劉濞親自領兵二十萬來犯,北渡淮河,會合楚軍。
先向梁國進擊,又派奇兵到崤、函之間埋伏起來,伺機行動。周亞夫以中尉的身份代行太尉的職務,奉命率領大軍東進,反擊吳楚叛軍。
他先擬了個先予后取、避實擊虛的策略,向景帝請示,得到景帝的同意。 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①及大軍出發,到霸上時,有個名叫趙涉的人攔道對他說:“將軍東誅吳楚,勝則宗廟安,不勝則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周亞夫當即下車,向這人行禮請教。
趙涉說,吳王劉濞得知將軍領兵出發,必然伏兵于東去路線上崤山至澠池險要之處,伺機伏擊。況且兵貴神速秘密,將軍為什么不從此向右行進,走藍田、武關一線,奔向洛陽,不過相差一二日就可趕到。
到了洛陽,先控制武庫,擊響戰鼓。諸侯聽到消息,會以為將軍從天而降。
周亞夫采納趙涉的建議,南出武關,經南陽到達洛陽,據有洛陽武庫,搶先占了滎陽,控制敖倉,還撫慰游俠劇孟②。他派兵到崤、澠間搜索,果然捕到吳王所遣的伏兵。
于是任趙涉為護軍。 吳楚聯軍“先擊梁棘壁,殺數萬人”③,圍攻梁軍于睢陽。
梁王劉武請求周亞夫派兵救援。這時周亞夫曾向鄧都尉(原是周勃門客)請教破敵之策。
鄧都尉說:“吳兵銳甚,難與爭鋒。楚兵輕,不能久。
方今為將軍計,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以梁委吳,吳必精銳攻之。將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口,塞吳餉道。
彼吳梁相敝而糧食竭,乃以全強制其疲極,破吳必矣。”周亞夫說:“善。”
于是確定了“堅壁昌邑南,輕兵絕吳餉道”的戰策④。他帶軍向東北進至昌邑,深溝高壘而防守。
梁王一再派使者來向周亞夫請求援助,周亞夫按既定策略,不發兵。梁王上書向景帝報告,景帝派使者詔令周亞夫救援梁國。
周亞夫不執行詔令,仍然堅守營壘不肯出兵,而派遣弓高侯韓頹當率領輕騎兵斷絕吳軍后面的糧道,然后將大軍推進到下邑。 作者: 漢高祖劉邦 2005-7-19 14:43 回復此發言 -------------------------------------------------------------------------------- 2 周亞夫小傳 這時吳楚聯軍已感到進退兩難,乃回軍向下邑,要與漢軍主力決戰,多次向漢軍挑戰,周亞夫始終不出兵應戰。
夜間,漢軍營中突然驚動,互相攻擊,擾亂到周亞夫帳旁。周亞夫安臥不起。
過了一會,就安定了。吳軍拉到漢軍營壘的東南角,擺出在東南進攻的態勢,周亞夫卻安排在營壘的西北角加強戒備。
一會兒吳軍的精銳部隊果然調到西北方發起進攻,但不能攻入。吳楚聯軍因為饑餓,不得已引軍撤退。
周亞夫乘機發動精銳部隊追擊,大破吳軍。吳王劉濞丟棄自己的軍隊,帶著幾千名士兵逃跑,到了長江以南,在丹徒進行防守。
楚王劉戊走投無路而“自殺”①。漢軍乘勝追擊,俘虜了大部分吳楚將士,平定了許多縣邑,并懸賞黃金千斤捉拿吳王。
過了一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