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滕王閣序》的評價
《滕王閣序》-詩詞賞析
初讀《滕王閣序》者,多會被其飛揚恣肆的辭采所折服.作為駢文典范,王勃此文氣勢恢弘自然,意境開闊,辭采更是絢麗工整而少堆砌矯飾。而《唐摭言》等諸史籍對王勃寫序時當場立就,年齡幼小等種種渲染,更在此文背景上騰云起霧,讓人讀文章時不免多了一份唏噓之慨。勃文多佳句,字里行間才情灑落,其中“落霞,秋水”句,更是博得千古喝彩聲。
然而細品此文,則覺浮華背后,凄涼難掩。細按歷代駢文宏于此篇者數矣。信然勃文辭藻華麗,但即使是膾炙人口的“落霞”二句,也不過脫胎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馬射賦》)。因此可見文字如何鋪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觸動千載讀者的則是文字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勾勒著模糊的相似圖景。勃文好處,亦不在舞臺繁華之景,而在燈火闌珊之時。
王勃少年天才,新舊唐書皆言其六歲即解屬文,新唐書更是頗令人生疑的記載勃九歲作《指瑕》以擿顏師古所注《漢書》之失。少年王勃已經以才高名天下,卻又在志得意滿之時急轉直下,關于他人生的這一錯落,新舊唐書有一段相差無多的記載。
從這兩段文字中可以了解到兩個重要信息,一為勃年未及冠就已經名動朝野,并且被朝廷授予官職,可謂少年得志;二為王勃的人生轉折在為沛王門客時因一篇戲噱之文而起,而此時王勃依然年輕,可謂少年失意。少年得志與轉瞬失意,這過于巨大的命運張力對一顆年輕的心靈來說過于殘酷了,果然他之后未能走出陰影,殺官奴,遠走交趾省親,一個天才的生命迅速耗盡能量,在慘淡的近乎荒謬的落水悲劇中收場。
2.如何評價《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唐王勃作,作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篇名。《滕王閣序》以語言流光溢彩、美不勝收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對仗工整,言語華麗,情理中又包含著深蘊,可以說是“文”“質”相得益彰,“情”“理”珠聯璧合,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點。
《滕王閣序》就是在遠赴交趾途中所作,當后人在千百年后看到歷史展現給大家的王勃一生概貌,發現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王勃短暫生命最后迸發的激情與熱量。一個才氣凌云,文章但成則天下震動的年輕人在自己命運的頹勢下會如何思考,《滕王閣序》給了人們窺見作者心靈的機會,然而王勃卻意圖用繁華筆觸將自己的命運之凄苦支開,并且讓百代品賞者迷失在文字的宮殿里無法自拔。在此贅言附會勃文每段文字的背后深意,還可以從文章的結構謀篇,文氣變化來接近王勃年輕卻已蒙塵的心靈。
文章前面部分大多是對南昌人文地理的贊頌之辭,王勃以其生花妙筆展開一幅奢華的名樓雅聚圖。悲劇的結構總是讓前面營造的宮室樓臺隨后倒塌,但是王勃營造的這幅美景卻不用被毀滅,因為他自己不過是個過客,這樣的美景本來就不屬于他,而且與此美景相關的仕宦之途也不屬于他。因此他很自然的寫出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樣凄涼之語,這句在也是全文的關節之語,王勃以此對自己的悲劇命運發出拷問。作為一個年輕的才子,王勃在傳統社會復雜的政治環境中迷失了方向,因此只能幼稚的抱著“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這樣軟弱而充滿疑懼色彩的希望。
在文章之后的部分,王勃疑懼的希望明顯的在文字中搖擺,他承認“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但又時時勉勵自己“窮且亦堅,不墜青云之志”,但是文章頹勢,如同命運頹勢一樣已然無法扭轉。這并不是什么宿命論的推理,而是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共同遭遇的錯位使然。作為失路之人,在不“識路”的前提下做出再多努力,最終都大概免不了依舊走向錯誤之境。這種感受,王勃也深有體驗,在其著名詩歌《別薛華》中,他用更為顯白的凄苦文字寫道:“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
《滕王閣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滕王閣序》讓高舉反駢旗幟的文學家韓愈讀了之后也大為贊賞,稱頌其“讀之可以忘憂”也。
韓愈作《新修滕王閣記》曰:“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瑋絕特之稱。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亦欲往一觀而讀之。工既訖功,公以眾飲,而以書命愈曰:‘子其為我記之。’愈既以未得造觀為嘆,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
延伸:作者簡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王勃出身望族,為隋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時年27歲。
3.滕王閣序短篇鑒賞
第一:人生苦短,盈虛有數的頓悟。
面對歡樂無限的宴會,王勃既想“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又感嘆“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人生苦短是古代文人在歡聚時的常見心態,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王羲之“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勃的特別在于“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勃曾撰《周易發揮》五卷,對推步歷算尤其精通,作《大唐千歲歷》。古代術數之學,強調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定數,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
表明他深受術數影響,造成內心悲涼的根本。 第二:眾人皆樂我獨悲的孤苦。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里的關山難越,既指來南昌的路途,也指作者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在受挫折時最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同情,可世態炎涼,遭遇挫折的人卻往往感到別人在遠離自己。孤獨無依中的悲涼心境徹底透露出來。
舉目無親,沒有人理解,這種感受豈止一天兩天?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斗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
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于文場。
第三: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感嘆。“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這是人生的普遍規律,更是王勃二十幾年人生的真實體驗。
他不到十四歲赴考高中,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可后來卻因為戲為《檄英王斗雞文》而被逐出英王府。
處于集會場合,王勃不宜過分渲染自己的個人痛楚,只好借馮唐、李廣等名人來安慰自己,并用“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來勉勵自己。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
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后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
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么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
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 第四:壯志難酬,舍國為家的痛苦抉擇。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有懷投筆”卻“無路請纓”,兩句話說盡了壯志難酬的痛苦。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古代文人的處世之道。既然仕途遭受挫折,那么我還是到父親那里去享受天倫之樂吧。
所以“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并不是王勃的真實意愿,而是他萬般無奈之下的痛苦抉擇。不僅如此,他還要把自己的痛苦隱得更深,帶著滿臉歡笑說自己“喜托龍門”,說閻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作序,可謂曲盡衷腸。
4.滕王閣序 簡評
一、整體感知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
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珍異的物產、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后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餞別而作,但對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獨辟蹊徑。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謀篇,取舍立意,亦頗見為文之功底。
以第五段為例說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脈絡: 先用一連串短句抒發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后易老,李廣難對。”
而后長短結合,抒發自己的憤郁悲涼:“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最后又用先短后長的一組對偶表明心志:“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鏗鏘的語調表達了自己不甘沉淪的決心。 三、精彩語句揣摩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
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
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
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本文的借代和謙辭 1.辨識六處借代用法 (l)棨戟遙臨:棨戟代閻公。
(2)檐帷暫駐:襜帷代車駕,實代宇文氏。 (3)仙人之舊館:代滕王閣。
(4)帝閽: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撫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馬相如的賦。因漢武帝曾夸其賦“飄飄有凌云之氣”。
2.了解六個禮貌謙辭 (1)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童子,王勃自稱。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縣的縣令,自己因探望父親路過這個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無知,(卻有幸)參加這場盛大的宴會。
(2)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稱。
古人稱成人為“七尺之軀”,稱不大懂事的小孩兒為“三尺童兒”。“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
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個讀書人。
(3)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趨庭,快步走過庭院,這是表示對長輩的恭敬。
叨,慚愧的承受,表示自謙。鯉對,指在父輩面前接受教誨。
全句意思是,過些時候自己將到父親那里聆聽教誨。 《滕王閣序》的用典 1.言簡意賅,含蓄有味——明用 所謂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將其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大,變為泛指。
《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虛;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天柱高而北辰遠”等句中的用典即屬明用典故。 “龍光”之典見于《晉書?張華傳》,張華因斗、牛二星間有紫氣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龍泉、太阿兩劍,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
“徐孺”之典見于《后漢書?徐穉傳》,東漢名士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來客,惟因家貧在家種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來訪,才設一睡榻留宿。“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把,其二名紫電。
“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見《神異經》,昆侖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
“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里指北極星,喻指國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實現了表達上“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氣暢而凝”(劉勰《文心雕龍》語)的效果,可謂言簡意豐,辭約蘊寓。 2.隱括旨義,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錄原文,。
5.王勃的《滕王閣序》的簡評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
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游玩的時間、珍異的物產、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后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6.滕王閣序中的典故及評論,典故100字,評論50字
1、言簡意賅,含蓄有味——明用 所謂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將其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大,變為泛指。《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虛;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天柱高而北辰遠”等句中的用典即屬明用典故。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
“龍光”之典見于《晉書·張華傳》,張華因斗、牛二星間有紫氣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龍泉、太阿兩劍,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徐孺”之典見于《后漢書·徐穉傳》,東漢名士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來客,惟因家貧在家種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來訪,才設一睡榻留宿。“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把,其二名紫電。
“青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見《神異經》,昆侖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里指北極星,喻指國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實現了表達上“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氣暢而凝”(劉勰《文心雕龍》語)的效果,可謂言簡意豐,辭約蘊寓。
評論:
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游玩的時間、珍異的物產、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后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7.王勃的《滕王閣序》文學成就該如何評價
《滕王閣序》的文學成就當然是極高的。詞藻華麗,寫景與抒情有機結合,讀之既能感受景物之美,又能體會情感之真。我也是非常喜歡的,百讀不厭。有朋友把《滕王閣序》推為古文第一。又有人說不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于是,引起了一些爭論。我覺得,每個人說的可能都有自己的道理。
評價一個文學作品,最基本的標準還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個人覺的在藝術性上,《滕王閣序》稍勝一籌。而在思想性上,《岳陽樓記》應出一頭地。所站的角度不同,評價的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一樣。所以,有種說法“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論文章,正如評論美女,你覺的美的,別人未必覺的美,但你也不必因為別人的意見而改變自己的喜好,所謂春蘭秋菊,各擅勝場,還是各美其美好了。
駢體文在兩晉到南北朝時期是很興盛的,出了許多大家,比如江淹,徐陵等,有名的文章比如《別賦》《恨賦》等等,寫的都很有感染力。
初唐時期,駢文發展到高峰時期。初唐四杰都是駢文高手,王勃有《滕王閣序》,駱賓王有《討武曌檄》。都是寫的非常漂亮的。
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到達高峰之后,便慢漫的衰落了。中唐之后,駢文便走向沒落了。它的沒落與他自身的缺點有關。也就是它的形式之美相關聯。駢體,就是在形式上大量使用對仗,所謂駢四儷六。主要是四字對與六字對交互使用。造成一種華麗唯美的形式。駢文寫的好的,大多出于天才,非力學可致。這種形式形成之后,對文章的表情達意,起到了嚴重的束縛作用。所以,中唐之后,韓愈柳宗元等提倡古文運動,反對六朝駢麗的文風(六朝指晉到隋之間六個朝代)。
古文運動之后,古文進入了一個有話好好說的階段。這一新的標準持續到清末時代。
古**新之后,駢文只是不被提倡,不是主流了,但它依然存在。最常用于寫悼詞的時候。這也很好理解。寫悼詞一般隱惡揚善,若無太多可說之處,便用華麗的詞藻寫點廢話。反正大多沒讀過書的人也聽不懂。《紅樓夢》中,賈寶玉為晴雯寫的《芙蓉女兒誄》,就是一篇非常漂亮的駢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里邊的好多句子寫悼詞的可通用。
上邊說的是形式的問題,駢文寫的好,就好像戴著鐐銬跳舞一樣。沒有天才,很難寫出新意,王勃無疑是天才中的佼佼者。
文章寫出來是給人們看的,人們看過之后,會受到文章的感染。有的文章讀了讓人精神振奮,有的讓人情緒低落。這就是所謂的思想性。和《岳陽樓記》比較起來,《滕王閣序》就要復雜一些。其中雖然有“不墜青云之志”“寧移白首之心?”這樣豪邁的句子,但其中更多的還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憂傷之意更濃一些。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等,雖極力掩飾,卻還是透露出人生失意的傷感。
王勃說,誰悲失路之人?其中的路,難道僅僅是地上的路嗎?顯然不是,他去越南看望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不就是因為受他的連累,才被貶到越南去做官的嗎?
我們常說,懷才不遇。王勃似乎也是典型人物。可是,王勃的才,僅僅是文學之才,而非經世濟民之才。初唐名相房玄齡是王勃爺爺王通的學生。他沒有什么文學名篇流傳下來,可他在政治上,卻是有很大貢獻的。而王勃本來是有機會做官的。可是,他做武則天兒子的屬官時,因寫《斗雞檄》而被罷官。后又因先藏后殺逃犯,險些弄丟了自己的小命,并連累了自己的父親。從這些事上,能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
《岳陽樓記》在思想方面還是稍勝一籌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士大夫人格修養的基本要求。我覺得范仲淹應該是很推崇王勃的爺爺文中子王通的。王通的字也是仲淹。如果不是推崇,為什么以他的字為名呢?
本來是談《滕王閣序》的,說了許多閑話,中國人是講知人論世的,總結一下吧,王勃是天才的文學家,滕王閣序是駢文的登峰造極之作。我們在閱讀他的文學作品,欣賞他的文學才華的的候還應該記得,他的人生中有許多值得我們記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