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 團結合作成功的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三個和尚的故事
有一句老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如今,這三個觀點過時了.現在的觀點是"一個和尚沒水吃,三個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個廟,這三個廟離河邊都比較遠.怎么解決吃水問題呢 第一個廟,和尚挑水路比較長,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個和尚商量,咱們來個接力賽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個和尚從河邊挑到半路停下來休息,第二個和尚繼續挑,又轉給第三個和尚,挑到缸里灌進去,空桶回來再接著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滿了.這是協作的辦法,也叫"機制創新".
第二個廟,老和尚把三個徒弟都叫來,說我們立下了新的廟規,要引進競爭機制.三個和尚都去挑水,誰挑得多,晚上吃飯加一道菜;誰水挑得少,吃白飯,沒菜.三個和尚拼命去挑,一會兒水就挑滿了.這個辦法叫"管理創新".
第三個廟,三個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們想想辦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來連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買了一個轆轤.第一個和尚把一桶水搖上去,第二個和尚專管倒水,第三個和尚在地上休息.三個人輪流換班,一會兒水就灌滿了.這叫"技術創新".
由三個和尚沒水喝,到三個和尚通過不同的辦法達到共同的目的,關鍵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維,發揚了團結協作,良性競爭,開拓創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給我們新的啟發!
團結的力量
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里,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斗,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后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于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并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兒子們怎么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于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么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于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難。
2.尋“古代團結的事例”
伯牙與鐘子期
春秋時期,俞伯牙是當時最善彈琴的人,但終日彈琴,無人賞識。一日,遇到鐘子期,子期聽到伯牙的琴聲,激越之處,便說浩浩乎志在高山;當聽到琴聲回轉千疊處,便說蕩蕩乎志在流水。二人于是成為莫逆之交。后來,子期因病而死,伯牙悲嘆沒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愛的琴,再不彈琴。
管仲與鮑叔牙
春秋時代,管仲和鮑叔牙,合伙做過買賣,一起打過仗,后來都在齊桓公手下做了大官。他倆長期合作,結為知心朋友。他倆知心到什么程度呢?史朽上記載了這么幾件事:他倆一同做生意,分錢時,管仲多取一倍,鮑叔牙不認為他貪財,知道他家里貧窮;管仲曾經為鮑叔牙出主意辦事,結果事情辦得很糟,鮑叔牙不認為他愚笨,而認為是客觀條件不利;管仲三次當官,又三次被罷免,鮑叔牙不認為他沒出息,而是認為他沒有遇到好機緣;管仲三次作戰,三次敗北,每至戰陣,輒居后隊,及還兵之日,又為先驅,別人笑他膽小,鮑叔牙說他“仲有老母在堂,留身奉養,豈真怯斗耶”;公子小白與管仲有“一箭之仇”,小白當了國君后,鮑叔牙為管仲說好話,并推薦他當了齊國的相國,自己甘當管仲的副手。所以管仲深有感觸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管仲是位天下奇才,但如果他沒有的叔牙這個知心朋友,那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就可能完全變了,變成了貪財奴、怕死鬼、笨蛋、罪臣。這位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幫助齊桓公建立霸主地位的英雄,很有可能早就成為刀下之鬼了。可見,有沒有知心朋友,對人對事,結果大不相同啊!
劉備、關羽與張飛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情同手足。后來曹操俘虜了關羽,竭力優待他,先封他做偏將軍,后來又上表請封他做漢壽亭侯,賞賜很多。但是關羽卻一心想著劉備,終于離開曹操。“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歷盡千辛萬苦,找到劉備。這以后關羽和張飛一起,一直跟著劉備出生人死,建功立業,劉備待他們也一直親如兄弟。桃園結義歷代傳為佳話。
劉關張的友誼,的確帶有強烈的義氣,但義氣的背后,卻是劉關張桃園結義時定下的共同志向使然。這從劉關張桃園結義的誓詞中就可一目了然:“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白居易與元稹
白居易與元稹是齊名的唐代大詩人,他們的詩歌理論觀點相近,共同提倡新樂府,結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將他們并稱為“元白”。 他倆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形成中國詩歌史上自然流暢的獨特風格。白居易有詩寫道:“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
魯迅與瞿秋白
魯迅與瞿秋白相識于1932年夏秋之間,彼此一見如故,十分相契。從此后他們為推動革命文化運動而并肩戰斗,結下了深厚友誼。平常,他們相互過往。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曾避難于魯迅家中。后來魯迅為瞿秋白妥善安置了住處,讓他用自己的筆名發表雜文。1935年6月瞿秋白英勇就義時,魯迅正重病在身,他仍堅持抱病為亡友編印《海上述林》,以此表達深切的悼念。
王力與葉圣陶
20世紀20年代,我國語言學家王力在法國巴黎留學的時候,經濟十分困難。他的譯稿寄給商務印書館,一發即中,稿費也很快寄給了他。自此以后,他不斷把譯作寄出,也不斷收到商務印書館匯來的稿酬。有時,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沒有交齊稿件,就先索取稿酬。這樣的要求竟也能如愿以償。如此厚愛,連王力自己也覺不解。誰在垂青王力呢?是文學家葉圣陶。盡管他與王力素不相識,但十分賞識王力的譯作,以文會友,赤誠相待。由于他的扶持,王力在異國渡過了不少難關,他經常對人說:“我在巴黎上大學的學費,都是葉老給的。”王力與葉圣陶雖然神交已久,可直至解放后的1950年才第一次見面。王力晚年根據葉圣陶的建議,將他的音韻學通俗化,寫成《音韻學初探》一書。這本書的扉頁上寫著:“獻給葉圣陶先生。”
3.中國古代團結一致的例子
吐谷渾阿豺有疾,召母弟慕利廷曰:「汝取一箭折之。」慕利廷折之。「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廷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單者易折,眾者難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阿豺有子二十人,終生同心協力。
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里,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斗,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后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于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并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兒子們怎么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于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么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于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難。
4.關于團結名人簡短的小故事
不是名人,也有催人淚下的故事。
《湯姆叔叔的小屋》:主要寫的是奴隸時代下,黑人受白人奴役的血淚史和抗爭史,其中有一節寫年輕的母親伊麗莎在逃亡中抱著三歲的兒子在開始融化的冰河上跳越過河,尤其令人感動不已,還有像安琪兒一樣善良美麗的少女伊娃為了世界上的種種悲哀而香消玉殞······
《黑色棉花田》:小說主要講了《獨立宣言》下解放后的黑人,仍然過著沒有民主、自由、平等······的生活。它通過以孩童的角度敘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揭露宣言的虛偽、可笑。
《茶花女》、《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牛虻》、《肖申克的救贖》、《短臂山》、《簡愛》、《呼嘯山莊》、《胭脂扣》、《悲慘世界》·····
5.古代民族團結的故事
七擒孟獲的故事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托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么勝敗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后,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于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后,心里一直憤憤不平。
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后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后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
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于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
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后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甕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后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
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為偏僻,孔明帶兵前往,一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后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后,孔明造了大于真獸幾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里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孟獲被釋后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于一山谷中。
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后將決不再謀反。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后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