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1、孔融讓梨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由于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2、子路負米子路家境貧困時,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飯菜,而從百里之外把米背給父母。
后遂用“負米、負米百里”等表示奉養父母或為奉養父母在外謀求祿米。3、鑿壁偷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
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么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黃香溫席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并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
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5、臥冰求鯉王祥,晉朝瑯琊(今山東臨沂)人,性至孝。
其母早亡,繼母朱氏,生子王覽。朱氏偏愛親生兒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飯。
但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藥必先嘗后進。
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臥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
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繼母。繼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禮安葬。
王祥對其弟王覽,十分愛護,王覽對兄長特別尊敬,兄友弟恭,遠近聞名,時人把他們的居處稱作“孝悌里”。擴展資料:傳統美德是一個漢語詞匯,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參考資料:孔融讓梨 百度百科子路負米 百度百科鑿壁偷光 百度百科黃香溫席 百度百科臥冰求鯉 百度百科。
2.《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簡短寫幾個
【程門立雪】講的是尊師重教的故事。
北宋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一天,楊時向程頤請求學問,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直到程頤一覺醒來。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鐵杵磨成針】講的是勤學的故事。
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與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
【子路借米】說的是尊老愛幼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3.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賣身葬父
董永家里很貧窮,父親死后沒有錢入葬,就變賣自身借錢安葬父親。去財主家做工抵債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動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
夫婦一同到了財主家。主人要求織出三百匹細絹才可以抵債。他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任務。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會的那株槐樹下,女子辭別而去。
2、故事二: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舍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3、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現在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如愿以償呢?”
4、黃香溫席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著涼,就先鉆到冰冷的被窩里,用身體溫熱被子后,再扶父親上床睡下。
那時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涼席扇涼,再請父親去睡。黃香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后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5、程門立雪
北宋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
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向程頤請求學問,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直到程頤一覺醒來。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4.要兩個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 ,簡單些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云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云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云英找到父親的尸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并任命沈云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后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
娥眉汗馬解圍城;
父仇圍難兩湔雪,
千古流芳忠孝名。
聞雞起舞
這個小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5.有關傳統美德的故事,看起來簡單一點,謝謝
友愛助人 小朋友們!在學校里,你們總是和同學在一起學習、玩耍;在家里,又常常和鄰居的小伙伴在一起。
如果沒有同學、伙伴,一個人會多么孤單啊! 友愛助人,是指人與人之間要友好相處,當別人又困難時,應伸出援助之手。人人需要友愛和幫助。
友愛主人,能使人蓬勃向上,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對人友愛。
助人為樂,向來時中國人民的美德。每個小朋友都要“心中有他人,”要想到別人、愛別人。
同學、鄰里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不罵人,不打架。對于老年人、殘疾人、有特殊困難的人,更應該予以照顧、同情和幫助。
為他們做好事,送溫暖。 今天老師要給你們講個故事。
《荀巨伯冒死護病友》 荀巨伯是東漢時期地一位義士。有一次,他去探望遠方生病的朋友。
可是當時正逢北方匈奴軍隊攻打過來,朋友害怕連累荀巨伯,勸他快點離開。荀巨伯卻怎么也不愿離開病重的朋友。
當匈奴部隊攻打過來時,所有的人都逃走了,可是荀巨伯陪伴生病的朋友留在城里。匈奴人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留下來的原因。
荀巨伯向匈奴人提出請求:“我的朋友現在正在生病,我寧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換我好朋友的生命!”匈奴人覺得荀巨伯不僅在危難關頭沒有選擇離開好朋友,反而為了好朋友甘愿付出生命,他們覺得荀巨伯是個仁義之士,于是他們選擇了撤離,使這座城市得以保全。 荀巨伯用自己的行為證明了他對朋友的關心和幫助。
希望我們的同學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從小事做起,讓友誼播撒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6.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
從前,法國有個聰明的孩子,人人都贊美他,稱他為神童. 一次,國王在后花園里散步,忽然指著水池問身邊的大臣:“池中有幾桶水?”大臣們都被這古怪的問題問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答不上來,國王很掃興,說:“給你們三天的時間,誰能回答誰就有賞.” 三天過去了,大臣們還是答不上來.這時,有位大臣奏道:“城東有個孩子,人稱神童,要不叫他來試一試.” 國王想,全城都稱贊這個孩子,這次就考考他.于是,國王下令宣小孩進宮. 孩子聽了國王的問題,眼睛眨巴了兩下,隨口答道:“如果桶和池一樣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比池小一半,就是兩桶水;如果桶是水池的三分之一,就是三桶水;如果……”沒等小孩子說完,國王便連連贊道:“答的好,答得妙!真是聰明過人,勝過我的大臣.”大臣們聽了都很慚愧. 細品上述故事,小孩的確答得妙,妙在一個眾人認為不易回答的問題,小孩能分情況巧妙的答出,他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在我們今天看來,實質是數學分類的思想方法. 所謂分類的思想就是:首先根據題目要求確定分類對象;其次針對對象進行合理分類,最后對分類合并歸納,作出綜合性結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傳統美德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