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應激引發的心身疾病的病例
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 武漢第二精神病醫院(武漢市武東醫院)某某某。
嘿嘿~ 一、心理應激 (一)應激的概述 應激概念。應激(stress) 醫學,生理學譯為應激, 其他領域譯為緊張刺激或反應。
塞里時涉及全身生理、生化反應稱作“一般適應綜合征”(GAS)。并時GAS分為動員、抵抗和衰竭三個階段。
動員階段:為應對有害刺激,喚起體內整個防御能力。 抵抗階段:持續暴露在有害刺激中,機體便轉入抵抗 衰竭期:有害刺激過于嚴重,機體將會喪失所獲得的抵抗 能力而轉入衰竭階段。
應激概念,是個體“察覺”各種刺激對其生理及社會系統威脅時的整體現象,即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 包括刺激物,應激反應及刺激與個體的互動作用。
刺激物:各種事件和環境均可解釋為刺激物或應激源。 應激反應:應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人的結果。
應激中間(介)變量“包括認知評價,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個性特征。 目前,學術界更多地傾于將上述三個途徑作為整體過程認識。
2、心理應激概念:認為以認知因素為核心的作用過程。 3、心理應激在臨床醫學中的意義,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回避問題,與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現代人文化程度越高,心理應激在人類疾病病因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性。
(二) 生活事件 1、生活事件:指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造成心理應激進而損傷軀體健康的主要刺激物。 2、常見應激源 按生活事件的屬性分類 軀體性應激源:直接作用于軀體而產生應激反應的刺激物 心理的應激源:指各種心理沖突和挫折 社會化應激源:指各種自然災害和社會動蕩 文化性應激源:指從熟悉的生活方式、語言環境等到陌生環境面臨各種沖突和挑戰。
按生活事件發生的環境分類 重要:婚姻和家庭應激:是日常生活中最多見的應激源 工作應激;現代化的工作環境或工作具有極強堅持性和刺激性,當超過承受能力,便可成為心理應激來源。 人際應激;源于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問題出現的應激。
按生活事件對個體影響效應分類 正性生活事件;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積極效應或作用事件。 真性生活事件:個體認為對自己產生消極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三)應激反應 概念:指個體因應激源所制的各種生物,心理,社會,行為等方面變化,又稱為應激的心身反應。
應激反應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具有重要理念和實際意義。對個體講,主要應激源有利于個體適應環境的能力 應激的心理行為反應 應激的情緒反應 焦慮:是最常出現的情緒,是人們對一些預感將要發生的危險所表現的緊張、擔心情緒狀態,焦慮過度不僅不利于應激狀態解除可影響心身健康。
恐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已存在的危險的情緒狀態,過度,持久的恐懼,會影響個體社會功能,增加心身疾病的發生。 抑郁:是一種病理的情緒狀態。
憤怒:是與挫折或威脅有關的情緒狀態。 應激的行為反應 逃避與回避:都是逃離應激源的行為。
前者指已接觸到了應激源后;后者尚未接觸應激源之前所采取的行為。 退化與依賴:前者遭受挫折進使用幼兒期的方式應對環境變化的行為,前者主要依靠別人關心照顧完成本應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敵對手攻擊:前者內心有攻擊的欲望,表現漫罵,后者以攻擊方式作出反應。 失幼與自憐:前者為一種無能為力,后者為自我可憐,自我惋惜情緒。
物質濫用:個體習慣使用一些物質應對心理沖突。 (四)應激中介過程(中間因素) 1、認知評價 認知評估:過遭遇生活事件的性質,程度等可以危害情況作出做計。
對生活事件認知評價過程分為: 初級評價:判斷是否與自己有利害關系。 次級評價:是否可通過個人能力進行改變。
認知因素在應激中的作用,研究證明對事件認知評價在生活事件與應激之間確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本身同時受到社會支持,個性特征等間接影響對事件的認知。 2、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指個體與社會各個方面所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聯系程度。
即在應激作用過程中個體“可利用的外部資源”。包括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程度。
社會支持分類:按國內對社會支持理解,將其分為三類: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個人利用度。 3、應對方式 應對概念:指個體解決生活事件和減輕生活事件對自身影響的各種來源。
應對方式分類: 按應對的針對性分類: ① 針對問題的應對,直接解決應激事件。 ②針對情緒的應對:解決自身情緒反應的應對活動,使之恢復、情緒平衡。
按應對的目的進行分類: ①改變應激源或個體與應激的關系,通過抗爭等行為以達到上述目的。 ②改變自我而不是改變應激源,通過分散注意力等緩解應激。
按應對活動有形無形分類: ①動作性應對方式,對動作行為形式。 ②意念性反對方式: 二、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又稱心理生理障礙(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
目前公認心身疾病按器官系統分類: 消化系統:胃、十二指腸潰瘍等。 心血管系統: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等。
呼吸系統: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癥等。 皮膚系統:神經性皮炎、。
2.案例分析, 一位心理醫生曾說:“許多心理障礙的病人到我這來,我
指導意見:
你的情況與心身疾病有關。心身疾病是指一組表現為軀體癥狀。但在其發生。發展。轉歸和預后等方面與心理。社會因素等有密切關系的疾病。統計表明。在綜合性醫院初診患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軀體疾病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心身疾病涉及臨床各科病變主要累計自主神經支配的器官系統。如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臟神經癥。消化性潰瘍。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嘔吐。月經紊亂。經前期緊張。偏頭疼。睡眠障礙。癌癥等。心身疾病的產生與社會。心理因素關系密切。它的發病機制與人的性格。血型。和神經內分泌 等因素有關。
3.典型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典型的心身疾病包括以下類型: 1。
循環內科:原發性高血壓、雷諾式病、冠心病、心律不齊等。 2。
呼吸科:支氣管哮喘、神經性咳嗽、過度換氣綜合征、呃逆等。 3。
消化科: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過敏性綜合征、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神經性嘔吐、食道痙攣等。 4。
內分泌科:單純性肥胖、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神經性厭食癥、貪食癥等。 5。
泌尿科:夜尿癥、陽痿、神經性尿頻 (過敏性膀胱)等。 6。
神經科:緊張性頭痛、偏頭痛、植物性功能失調癥等。 7。
骨骼、肌肉科: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肌肉痛、書寫痙攣癥、抽搐、頸椎挫傷、面肌痙攣、外傷性神經癥等。 8。
皮膚科:斑禿、濕疹、慢性蕁麻疹、瘙癢性皮膚病、多汗癥、神經性皮炎、特異性皮炎等。 9。
耳鼻喉科:美尼爾氏病、過敏性鼻炎、慢性副鼻竇炎、咽喉異常感癥、暈車癥、失音、心理性聲音嘶啞、口吃等。 10。
眼科:原發性青光眼,眼睛疲勞、眼臉痙攣等。 11。
婦產科:痛經、月經前緊張癥、無經癥、月經異常、不孕癥、功能性子宮出血、更年障礙、冷陰等。 12。
小兒科:口吃,遺尿癥等。13。
口腔科:口腔炎、下頜關節病]突發性舌痛癥、磨牙、睡眠分泌異常、咬肌抽搐、口臭癥、異味癥、義齒神經癥等。
4.舉例說明心身疾病的心理影響因素
一)情緒因素與心身疾病 20世紀60年代以來,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的研究,已表明消極的情緒狀態對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病程和轉歸都起著不良作用。
流行病學的研究指出,心理緊張刺激與高血壓、潰瘍病、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糖尿病、癌癥等發病率的增高有一定的關系。一般認為心理上的喪失感,對于健康的危害最大。
這種喪失感可以是具體的事或物,例如親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喪失感,例如工作的失敗等。其中尤以親人(如配偶)死亡的影響更大。
有些研究工作者指出,喪失或親人死亡能引起個體一種絕望和無援的情緒反應,此時個體難以從心理和生物方面應付環境的需求。在這一方面,已有許多調查研究。
如有人對新近居喪的903名男性作了6年的追蹤觀察,并與年齡、性別相仿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居喪的第一年對健康的影響最大,其死亡率為對照組的12倍,而第二三年的影響已不甚顯著。
另有研究發現,中年喪偶者與同年齡組相比,對健康的影響更為明顯。有一調查還發現,不僅是配偶死亡,子女或其他近親的死亡對健康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一年內的死亡率為對照組的,5倍。
當然,這些生活變故對于不同個體的影響不會是等同的。例如,同樣是配偶死亡。
在不同的情況下對個體的影響不同。在家壽終正寢者,或者慢性病、臥床多年、久治無效者,對配偶的打擊較小,其致病作用較弱;而急性、意外的死亡,或家中主要作用角色的死亡,就會對家庭成員帶來沉重的打擊,其致病作用較強。
此外,感情不好的配偶的死亡與感情極好的配偶的死亡的影響顯然也有很大的不同。 (二)人格與心身疾病 大量證據表明,什么人得病,什么時候得病,與人格因素有關。
如重大的心理緊張刺激對某人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而另一個人卻可以泰然處之。 精神分析學家Dianbar認為,至少8種疾病諸如冠狀動脈梗塞、高血壓心臟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關。
她在一系列觀察后在家族史、個人成長史、一般適應能力、行為方式、發病前生活環境以及個體對疾病的反應等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特征性人格理論——不同人格特點的入會生不同的疾病。 1976年美國一些學者,把182名被試按行為類型分為A、B、C三類,隨訪觀察16年,研究了人格特征與患病率之間的關系。
結果發現具有c類人格特征者患病率較高,而且患癌癥者較多。 Thomas長期追蹤觀察了1337個醫學生,發現;548個癌癥患者有共同的人格特點,這些人在幼年時均沒有得到父母的疼愛,都特別敏感,并且內向、抑郁,他們在表面上似乎顯得很高興,實際上卻隱藏著憤怒和失望。
1959年美國心臟病學家Friedman和Rosenman在對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和回顧性研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A型行為類型”的人,認為這種行為類型與冠心病有密切聯系,故又稱為“冠心病易患模式”。 20世紀70年代美國衛生當局的一份報告指出,一些不健康的行為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
例如吸煙與冠心病和癌癥的死亡率增高有關。吸煙者比非吸煙者的死亡率高70%。
據美國國家保健統計中心報道,每日吸煙40支者要比不吸煙者喪失65%的工作日,并且產生的操作錯誤要多1倍。 綜上所述,患者的人格特點和行為方式與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既可作為許多疾病的發病基礎,又可改變疾病的過程。
因此,患者對待某種疾病的態度及其與人格有關的反映方式,可影響疾病的轉歸。
5.什么是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機體發生了生理變化而引發了個體心理、行為上的變化,例如:老年性癡呆、經期精神緊張、更年期綜合征等等。
這些生理變化而導致的心理、行為的變化,與當事人社會認識無關,其心理、行為的變化不受自我意識的控制調理。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比如林黛玉,由于長期身體疾病,導致情緒低落,抑郁癥。
學前兒童有慢性軀體疾病的比較少,個別的例如哮喘,先天性心臟病等也可以導致身心疾病,主要是會導致兒童人格發育有障礙。預防和護理要點一是積極治療軀體疾病,二是要給與患兒足夠的心理關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