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和老子的故事50字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長袍,頭發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見著位風塵撲仆仆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2.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1、孔子周游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
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斗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于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愿以數言相送。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于死,在于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于身,在于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于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功名存于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
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后進,善待時也。
故圣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后,應去驕氣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于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
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舍地告別老子。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老聃,真吾師也!”2、孔子師老子,師徒倆互相贊譽,留下了千古佳話。孔子見老子之前,對老子已很崇拜,他說:“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
既見老子之后,認為老子的知識和見解,高深莫測,不及企及,猶如“乘風云而上天”的“龍”。“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大為驚嘆。
老子則比喻孔子為鳳凰。《御覽》卷915引《莊子》云:“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
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淵為仁,子張為武。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名鳳凰,鳳凰之文,戴圣嬰仁,左智右賢”。
老子以鳳鳥比喻孔子,不獨有偶,楚狂接輿陸通,過孔子而歌曰:“鳳兮鳳兮!”老子亦喻孔子為鳳。孔子喻老子為“龍”,老子喻孔子為“鳳”,而一龍一鳳。
3.孔子與老子的故事
春秋時,孔子曾問禮于老聃。
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徹夜長談之后,帶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看祭神之典,考查周國的教育基地和祭祀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在周國呆了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子送孔子到當時的賓館之外,就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愿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到了黃河的岸邊,看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勢如萬馬奔騰,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之感嘆矣 ”
孔子問禮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后進,善待時也。故圣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后,應去驕氣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于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4.摘抄孔子和老子的故事100字
孔子師老子,師徒倆互相贊譽,留下了千古佳話。孔子見老子之前,對老子已很崇拜,他說:“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既見老子之后,認為老子的知識和見解,高深莫測,不及企及,猶如“乘風云而上天”的“龍”。“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大為驚嘆。老子則比喻孔子為鳳凰。《御覽》卷915引《莊子》云:“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淵為仁,子張為武。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名鳳凰,……鳳凰之文,戴圣嬰仁,左智右賢”。老子以鳳鳥比喻孔子,不獨有偶,楚狂接輿陸通,過孔子而歌曰:“鳳兮鳳兮!”L亦喻孔子為鳳。孔子喻老子為“龍”,老子喻孔子為“鳳”,而一龍一鳳,龍鳳呈祥,歷來是中華古老文明的標志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孔子拜老子為師,這是歷史事實。以治學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在《史記》的《老子傳》和《孔子世家》中都有記述。儒門后學所著之《禮記》與孔子后裔所撰之《家語》,也都一再提及,就證明絕非無中生有。而且,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先當好學生,才能當好先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對于孔子師事老子一事,大可不必避而不談,諱莫如深,更用不著極力抹殺,矢口否認。實際上,孔子尊師重教,勤學好問,成為學生和教師的楷模,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當如實地予以評價,從中學到有益的東西,才是對待歷史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
從上述孔子師事老子一事看出,孔子尊敬教師,虛心求教,獲得不少知識充實自己,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喪葬禮儀,抑或是自然學識諸方面,都從老子那里得益頗多。當他向學生傳授或答疑時,總不忘教師的教誨,常常講到“吾聞諸老聃曰”云云,尊師之情溢于言表。孔子這樣好學尊師的優秀品德,不僅是他成為博學多識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一份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給后世以積極影響。在21世紀的今天,繼承和弘揚孔子尊敬師長,向老子虛心求教的可貴品德,對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孔子和老子的詳細故事
孔子和老子的詳細故事:第一次問禮的時間是魯昭公七年(前535),地點在巷黨(魯地名)。
第二次是在前526年,地點在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第三次是老子免官歸鄉后,地點在老子家鄉鹿邑。
第四次時間在公元前500年,老子避亂居沛期間(今江蘇沛縣沛澤)。每一次孔子向老子請教學習的內容都不一樣。
第一次是魯昭公七年。因周王室內部矛盾,老子受到陷害,被免去守藏史之職后,游歷各國。
他游歷到魯國,正好他的一位住在魯國巷黨的友人去世了,人們知道老子是一位精通周禮的人,就請他去幫忙安排喪事。出葬那一天。
年僅十七歲的孔子也去了。少年孔子十分好學,特別愛鉆研周禮,兒童時代常常和小朋友們一起模仿大人們的祭祀活動。
每逢祭祀活動,孔子總要趕去學習,不懂就問。十七歲時,孔子母親去世了,孔子挑起了生活重擔。
他有時擔任喪祝,即幫助辦理喪事。這次孔子也被邀助喪,對于老子,他當然只能算是后生了。
這一天出葬隊伍正在進行的時候,突然遇到日食。老子叫送葬的隊伍停止前進,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過后再走。
正在前面引導靈柩的孔子很不理解,但面對精通周禮的老子,他只能照吩咐去做。送葬歸來,孔子向老子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
孔子認為中途止柩是不合周禮,而且日食究竟要多長時間過去,不知道,等得太久,死者不安,還是繼續前進為好。老子便向孔子解釋道:“諸侯國王朝見天子,都是日出上路,日落前就休息并祭奠車上的祖先牌位。
大夫出國訪問也是見日出才趕路,日落即休息。送葬也一樣,不在日出之前出殯。
夜晚看到星星出來而趕路的,只有罪以及回家奔父母之喪的人。日食的時候,(天很黑,如同夜晚)對于懂禮儀的君子來說,是不應該把別人剛去世的親人置于這樣一種星夜出奔的不吉利的境地之中的。
所以出葬時如遇日食,應當停下來,等日食過后再走。”孔子第二次問禮的情況是這樣的:魯昭公十二年(前530),陷害老子的那個大臣被殺,老子重回到了守藏史位上。
公元前526年,孑L子已二十五歲,不僅學識大為長進,懂禮守禮,而且風度翩翩,魯國已有不少少年來拜他為師。孑乙子覺得自己年紀輕輕的,平素雖然注意學習周禮,但對于周禮的知識自己所知還是不夠系統,尤其是關于周禮的理論原則,自己所知道的還很淺,這樣教育人家的孩子,不會誤人子弟嗎?他想起自己曾隨其助葬的老子,那次短暫的關于葬禮的回答留給孔子的印象至今歷歷在目,可惜當時自己只有十七歲,沒有能夠多請教。
老子現在已回到周王城,都城洛邑(今洛陽)中有宗廟,還有豐富的典籍,正是學習與實踐周禮的最理想的地方,于是,他決定和南宮敬叔一起到周王都洛邑去學習周禮。南宮敬叔很高興,他向魯國國君提出與孔子一起到周王都去學習周禮的要求。
魯昭公對他們這種求知精神十分贊賞,考慮到他們家庭的經濟都比較清貧,就賞給他們一輛車,兩匹馬和一名童仆,算是對他們求學的幫助。孔子和南宮敬叔來到周朝王都,老子聽說孔丘來訪,眼前立即浮現出幾年前在魯國巷黨助葬時向自己提出問題的誠懇好學的少年形象,便十分高興地迎出門去,把孔子接進客堂。
這一次,孔子提出的問題仍集中于喪禮方面。孔丘問:“在什么情況下,各宗廟之神主需要請出呢?”老子回答說:“有這么幾種情況。
天子或諸侯去世時,由太祝把各宗廟的神主請到太祖廟里,這樣做是表示列祖為國喪而聚會,這是禮規定的。等到安葬好,哭畢,喪事辦完之后,又把各宗廟的神主請回各自的廟里。”
老子特別強調說:“凡迎接神主出廟或回廟,都要有儀仗隊,不準閑人竄動。”孔丘又問:“大夫家中八到十一歲的孩子死了,能用衣棺嗎?”老子答道:“從前八至十一歲的小孩死了,葬于園,不葬于墓,不用衣棺。”
即葬于田地里,不能葬于祖墳里,也不能用棺材(我國現在農村依然如此,可見孔子思想影響之深遠和巨大)。孔丘又問:“國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戰爭。
如果在戰 事進行中父母去世,是停戰服喪呢還是繼續打仗呢?”老子回答說:“子女在為父母服喪期間,按禮說,是不能打仗的。在一般情況下,不能因為貪圖便利而不認真服三年之喪。”
在周王朝做圖書管理員工作已達三十年之久的老子,熟睹了官場的腐敗,開始對周禮的實質有所認識,他仿佛看到在文質彬彬、溫情脈脈的禮儀紗幕后面隱藏著丑惡陰險和狡詐;周禮成了某些人謀取漂亮名聲和官爵利祿的手段。眼前這位二十多歲的孔丘如饑似渴地來學習關于周禮的知識,從他眼神、舉止動作和氣質上看,都隱約可看出一種驕矜之意和急于從政的勁頭。
對這個青年,不可深談,但也要適當敲一敲他。當孔丘滿意地向他告辭時,老子一邊送孔丘出門,一邊誠懇地對孔丘說:“我聽說富貴的人贈送給別人錢財,有優良品德的仁人送給別人以良言。
我沒有錢財,只是勉強被人加了一個仁人的稱號,我就送給你幾句忠言吧!一個人自以為聰明,好議論別人的長短,以為自己的認識深刻,這種人也就接近于死亡了。真正聰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辯的,因為他懂得多言多敗的道理。
一個人自以為知識淵博,懂得一切,總是喜愛揭露別人的隱私或錯事,這種。
6.孔子和老子的故事50字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
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長袍,頭發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見著位風塵撲仆仆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
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
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7.孔子和老子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師老子,師徒倆互相贊譽,留下了千古佳話。
孔子見老子之前,對老子已很崇拜,他說:“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既見老子之后,認為老子的知識和見解,高深莫測,不及企及,猶如“乘風云而上天”的“龍”。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大為驚嘆。老子則比喻孔子為鳳凰。
《御覽》卷915引《莊子》云:“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淵為仁,子張為武。
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名鳳凰,……鳳凰之文,戴圣嬰仁,左智右賢”。老子以鳳鳥比喻孔子,不獨有偶,楚狂接輿陸通,過孔子而歌曰:“鳳兮鳳兮!”L亦喻孔子為鳳。
孔子喻老子為“龍”,老子喻孔子為“鳳”,而一龍一鳳,龍鳳呈祥,歷來是中華古老文明的標志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孔子拜老子為師,這是歷史事實。
以治學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在《史記》的《老子傳》和《孔子世家》中都有記述。儒門后學所著之《禮記》與孔子后裔所撰之《家語》,也都一再提及,就證明絕非無中生有。
而且,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先當好學生,才能當好先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對于孔子師事老子一事,大可不必避而不談,諱莫如深,更用不著極力抹殺,矢口否認。
實際上,孔子尊師重教,勤學好問,成為學生和教師的楷模,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當如實地予以評價,從中學到有益的東西,才是對待歷史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從上述孔子師事老子一事看出,孔子尊敬教師,虛心求教,獲得不少知識充實自己,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喪葬禮儀,抑或是自然學識諸方面,都從老子那里得益頗多。
當他向學生傳授或答疑時,總不忘教師的教誨,常常講到“吾聞諸老聃曰”云云,尊師之情溢于言表。孔子這樣好學尊師的優秀品德,不僅是他成為博學多識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一份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給后世以積極影響。
在21世紀的今天,繼承和弘揚孔子尊敬師長,向老子虛心求教的可貴品德,對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亦具有重要的。
8.孔子老子的故事
孔子問禮 魯國的孔丘苦苦鉆研禮的學問,可終沒有得出結果,為此,他感到十分苦惱。
當他聽說老子經過多年苦心探索鉆研,知識淵博,已經求得天道的消息后,就決定拜訪老子。他帶了南宮敬叔一起來到周的都城洛陽。
老子看見孔子,便熱情地問道:“你來了,我聽說,你現在已經成了北方的賢者,可不知你是否已經懂得了天道?” 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懂得天道。” 老子又問:“那么,你是如何去探求天道的呢?” 孔子回答說:“鉆研‘禮、仁義’,以制度名數來尋求的。
到如今已有整整五年的時間了,可是還沒有得到。” 老子又問:“你又怎樣繼續去尋求呢?” 孔子回答說:“我是從陰陽的變化中來尋求,已有12年了,可仍然沒有得到。”
老子說:“是啊。陰陽之道是眼睛不可看到,耳朵不可聽到,言語不可表達,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
因此,所謂得道,只能是體道,如果試圖象認識有形、有聲之物一樣去認識道,用耳朵聽,那是聽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語去表達,也是沒有合適的言辭能夠表述清楚的。” 老子稍微停了一下,看了看孔子,又繼續說:“你說你尋求了十二年而不得,那是當然的。
如果道是可以奉獻的,那么,人們就沒有不把它奉獻給君王的;如果道是可以進貢的,那么,子女就沒有不把它進貢給父母的;如果道可以告訴別人,人們就沒有不告訴兄弟的;如果道可以給予他人,那么,人們就沒有不給予子孫的。然而,這些只是假設,是不可能實現的。
原因就是道不可見、不可聽、不可言、不可贈送。尋求道,關鍵在于內心的感悟。
.心中沒有感悟就不能保留住道;心中自悟到道,還需和外界的環境相印證。因此,可以說,得道之人是無為的,是簡樸而滿足的,是不以施舍者自居,也無所耗費的。
自己正的人才能正人,如果自己內心不能正確領悟大道,心靈活動便不通暢。” 臨別時老子對孔子說;“富貴的人用錢財送人,有學問的人用言辭送人,我不算有學問的人,但還是送給你幾句話吧尸老子停了一會又說:“孔丘啊,你要恢復的周禮已失去生命力了。
你時來運轉時就駕著車去做官,生不逢時就象蓬草一般地隨風旋轉。要知道善于經商的人總是將貨物藏起來,好象什么也沒有;有高尚道德的人容貌謙虛的像個笨人。
拋棄你的驕氣和過高的欲望吧!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什么好處。” 老子的一席話,對孔子觸動很大,他對自己的學生說:“鳥,我知道它們善飛;魚,我知道它們善游;獸,我知道它們善于奔走。
對于鳥,可以用箭射它;對于魚,可以用網捕捉;對于獸,可以用陷阱擒獲。至于天上的龍,我不知道龍的形狀,也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飛上天的。
我今天看見了老子,就象見到了龍一樣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老子和孔子之間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