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
近代科學告訴我們:任何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所組成,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帶的正電荷數跟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相等,原子不顯電性,所以整個物體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電荷數量很難改變,而核外電子卻能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轉移到另一物體上,從而使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目改變。當物體失去電子時,它的電子帶的負電荷總數比原子核的正電荷少,就顯示出帶正電;相反,本來是中性的物體,當得到電子時,它就顯示出帶負電。
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因為不同物體的原子核束縛核外電子的本領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個物體失去一些電子,另一個物體得到多余的電子。如用玻璃棒跟絲綢摩擦,玻璃棒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玻璃棒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絲綢因得到電子而帶著等量的負電。用橡膠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毛皮帶正電,橡膠棒帶著等量的負電。
同種材料摩擦起電的原因
利用一些容易起電的同種材料進行相互摩擦,兩個摩擦表面就能夠出現帶電現象。通過進一步的實驗表明:兩個表面所帶電荷為同性電荷,并且有的材料摩擦可以帶同性正電荷,有的摩擦后可以帶同性負電荷。在排除了外界的影響(如通過其它導體導走電荷等)之后,實驗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原子由帶 摩擦起電實驗——兩種電荷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原子核構成,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源自所帶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因此原子呈電中性,原子構成的物體也呈電中性。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兩個物體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因缺少電子而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因有多余的電子而帶等量的負電。
2.摩擦起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因為不同物體的原子核束縛核外電子的本領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個物體失去一些電子,另一個物體得到多余的電子。
=================
詳細解釋
近代科學告訴我們:任何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所組成,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帶的正電荷數跟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相等,原子不顯電性,所以整個物體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電荷數量很難改變,而核外電子卻能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轉移到另一物體上,從而使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目改變。當物體失去電子時,它的電子帶的負電荷總數比原子核的正電荷少,就顯示出還正電;相反,本來是中性的物體,當得到電子時,它就顯示出帶負電。
3.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
摩擦起電(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電子由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的結果。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因此原來不帶電的兩個物體摩擦起電時,它們所帶的電量在數值上必然相等。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
兩種電荷: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規定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負電荷。
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任何兩個物體摩擦,都可以起電。18世紀中期,美國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經過分析和研究,認為有兩種性質不同的電,叫做正電和負電。物體因摩擦而帶的電,不是正電就是負電。
4.摩擦起電的原因
用橡膠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毛皮帶正電,橡膠棒帶著等量的負電。
摩擦起電(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電子由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的結果。因此原來不帶電的兩個物體摩擦起電時,它們所帶的電量在數值上必然相等。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 兩種電荷: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規定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負電荷。 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推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任何兩個物體摩擦,都可以起電。18世紀中期,美國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經過分析和研究,認為有兩種性質不同的電,叫做正電和負電。物體因摩擦而帶的電,不是正電就是負電。科學上規定:與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相同的,叫做正電;與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相同的,叫做負電。
5.摩擦電摩擦起電的原因和實質
1、原因:
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因為不同物體的原子核束縛核外電子的本領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個物體失去一些電子,另一個物體得到多余的電子。
如用玻璃棒跟絲綢摩擦,玻璃棒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玻璃棒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絲綢因得到電子而帶著等量的負電。用橡膠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毛皮帶正電,橡膠棒帶著等量的負電。
2、實質:
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荷的轉移。
擴展資料:
一、應用
中美科學家聯合開發出一種能從汽車車輪與地面的摩擦中收獲能量的納米發電機,有望將此前白白浪費掉的能源回收。據稱,該裝置能將車輛的燃油效率提高至少10%。
納米發電機就依靠這種摩擦電效應,從路面和車輛車輪之間電位差的變化來獲得電能。這種納米發電機依靠集成到車輪上的分段電極來發電。
當這部分輪胎表面與路面接觸時,兩個表面的摩擦會因摩擦電效應產生電荷。在最初的實驗中,王旭東和他的同事使用玩具車和發光二極管LED來證明這個概念。
它們將電極附著到玩具車的車輪上,當玩具車在地上行進的時候,就能點亮LED燈。實驗顯示,摩擦引起的電子運動產生的電能足以驅動LED燈,這些能量完全可以被收集和再利用。
二、性質:
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規定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負極電荷。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任何兩個物體摩擦,都可以起電。18世紀中期,美國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經過分析和研究,認為有兩種性質不同的電,叫做正電和負電。物體因摩擦而帶的電,不是正極電就是負極電。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摩擦起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