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醫患關系案例
案情簡介 1998年4月20日患者段某無誘因出現腹疼,到某市中醫院打針后緩解。
4月21日早晨患者再次出現腹疼,伴惡心、嘔吐、發熱,于當日由其親屬陪同到被告某市人民醫院就診,經值班大夫檢查后,診斷為急性闌尾炎?并告知患者家屬“可能是闌尾炎,已經有腹膜炎,可能會穿孔,需馬上手術。”4月21日上午被告某市人民醫院對患者段某實施手術。
第二日,患者體溫降至正常,腹痛減輕;第三日及其后腹痛逐漸減輕。至5月1日,患者出院,其出院時體溫正常,無任何不適,復查血象正常,痊愈出院。
在患者出院前,被告某市人民醫院所做病理報告認為“闌尾**狀胰腺癌待排除”,并建議其到上級醫院會診。 出院后,患者家屬將病理切片及組織蠟塊到上級某軍隊醫院(本案第二被告)會診,某軍隊醫院對該切片的報告為“闌尾高分化**胰癌并急性炎癥”,患者姨夫孫某某(本案第四被告,某軍隊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將此結果向其同事某軍隊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王某某(本案第三被告)進行了通報,結論認為應就近治療。
同年5月7日,經孫某某聯系,邀請某軍醫院外科主任醫師王某某主刀,在被告某市人民醫院內行硬膜外麻醉下“右半結腸切除術”。術中見“盲腸及闌尾無異常”,闌尾呈盆位,長約8CM,直徑0.5CM,右輸卵管缺如,其殘端貼子宮角表面有一結扎線,(右)卵巢及韌帶無異常。
左輸卵管正常,(左)卵巢有一直徑約4CM大小囊腫。因原切除組織病理報告為“高分化**狀腺癌”,但術中發現闌尾完整存在,術者經與在手術室內觀看手術的孫某某商量,決定修改術前制定的手術方案,將切除“右半結腸”改為切除“包括右子宮角少部分(漿肌層)連同輸卵管殘端,卵巢及部分韌帶組織”,并行左側卵巢囊腫開窗術及闌尾切除術。
術后病理檢驗報告為“(右側卵巢)卵巢白體形成,可見卵泡;(右側宮角)子宮內膜呈增殖期改變,周圍平滑肌組織未見特殊,間質可見炎細胞浸潤,合并出血;(闌尾)闌尾組織未見特殊”。 后經多方檢驗,患者第一次入某市人民醫院手術后的病理切片診斷報告為“急性化膿性輸卵管炎”;其第二次手術后的病理切片診斷報告為“卵巢組織;血管、脂肪、平滑肌組織;慢性闌尾炎”。
原告訴請 原告向法院起訴后,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包括兩次住院、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伙食補助費、營養費、交通費、住宿費、通訊費、復印費、殘疾生活補助費、間接受害人撫養費、精神損失費、律師代理費、繼續治療費、三次鑒定費、訴訟費共計739050.41元人民幣。 被告辯稱 患者與我院分別建立了兩次不同的合同關系——第一次為急診手術,此次手術治療,解除了患者痛苦,達到了治療目的,我院對患者不構成侵權;第二次手術中,無論是依院外的診斷要求其到我院就近治療,并自請外院大夫手術,還是手術操作都不是我院進行的,因此,我院不應承擔責任。
鑒定結論 本案經過三次醫療事故鑒定,分別是縣級市的醫療事故鑒定、市級醫療事故鑒定、省級醫療事故鑒定。鑒定結論分別為: 縣級市醫療事故鑒定結論認為:此例不構成醫療事故。
市級醫療事故鑒定結論認為:第一,第一次手術把急性化膿性輸卵管炎誤認為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切除,是術者對病變組織的辯認錯誤。但化膿性輸卵管炎有手術適應癥,治療符合原則,達到了治療目的,而第二次手術切除切下的闌尾病理證實無明顯急性炎癥;第二,第二次按照“癌癥”實施手術是錯誤的病理診斷造成,給患者造成了一定的痛苦,但卵巢系雙側器官,切除一側,保留另一側卵巢不會導致功能障礙。
因此,本例不構成醫療事故。 省級醫療事故鑒定結論認為:第一,根據患者病史、癥狀、體征、輔助檢查及術后病理報告結果,診斷:急性化膿性輸卵管炎并發腹膜炎。
應予手術治療。患者右下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全腹壓痛、反跳痛,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升高,診斷“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是可以的,具有手術治療指征。
手術切除了已化膿的右側輸卵管,達到了治療目的;第二,某市人民醫院在對患者第一次手術時,術者違反操作規程,沒有按操作常規探查病變器官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將病變的右側輸卵管誤認為闌尾切除。術者和送檢人員堅持認為手術切除的是“闌尾”,對錯誤的病理診斷起到了誤導作用;第三,闌尾和輸卵管的組織形態在顯微鏡下是容易區分的,某市人民醫院和某軍隊醫院對第一次的病理切片分別作出的“闌尾**狀腺癌待排除”和“闌尾高分化**狀腺癌伴急性炎癥”的病理診斷是錯誤的;第四,第二次手術方案是依據錯誤的病理診斷制定的,錯誤的診斷導致了不正確的治療方案,是患者病情所不需要的。
當術中所見與術前診斷不符合并涉及婦產科專業領域時,術者未請婦產科醫生會診,而與從事腫瘤內科工作的孫某某醫師商量治療方案,錯誤的切除了患者正常的組織器官右側子宮角和右側卵巢及部分韌帶組織。因此,本例醫療糾紛屬于三級乙等醫療事故。
法院判決 一審法院經查明后認為:原告在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入住某市人民醫院,即與該院建立了醫療服務合同,原告因患有“急性化膿性輸卵管炎并發腹膜炎”而右下。
2.關于醫患關系的著名事件
緹縈上書救父: 公元前167年,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于緹縈(緹縈音tíyíng)。
她的父親淳于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做過太倉令,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
那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狀,說他是錯治了病。
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
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里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
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
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
我情愿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
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
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這起醫患關系的著名事件直接導致了漢文帝廢除肉刑。
3.護士醫患溝通案例分析
醫患關系緊張,患者不信任醫院的客觀事實確實存在,主要原因在于醫療體制和全民道德淪喪。
其實改變這種狀況并不難,先從體制上下手。比如醫生給患者開藥,醫生為了提高收益多開,雖然藥品價格下降了,但患者還是沒得到實惠,這是道德問題。
但如果要在體制上制約醫生的做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醫生/護士的收入取決于患者的滿意度和出診率,藥房獨立核算與醫院無關。
另外醫生開藥需要對患者說明,比如可以開5塊錢的藥能起什么效果,有20的,還有200的會起到什么效果,包括是做CT,還是核磁都讓患者自己決定。醫患矛盾另一個原因就是患者與醫院對問題理解不一致,看法不一致,起因也是患者對醫/護不信任,患者總是認為你是沖著錢來的,而不是他的健康。
我覺得醫院沒有責怪患者的理由,就是不理解你不信任你也不能怪患者,要責怪就責怪醫院的口碑吧。如果醫院能真心為患者著想,把患者當上帝,你們的衣食父母,最終會取得患者的信任的。
4.誰能給我簡單的講講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的概念、性質及發展趨勢北京大學醫學部 尹秀云“我要遵守誓約,矢志不渝。
對傳授我醫術的老師,我要像父母一樣敬重。對我的兒子、老師的兒子以及我的門徒,我要悉心傳授醫學知識。
我要竭盡全力,采取我認為有利于病人的醫療措施,不能給病人帶來痛苦與危害。我不把毒藥給任何人,也決不授意別人使用它。
我要清清白白地行醫和生活。無論進入誰家,只是為了治病,不為所欲為,不接受賄賂,不勾引異性。
對看到或聽到不應外傳的私生活,我決不泄露。” ——希波克拉底“醫患關系”已成為現今媒體關注的焦點。
作為醫務工作者,你對這四個字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從世界范圍來看,醫學或醫療活動在人們的社會中所起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成為左右人們社會生活“巨大的力量”;從我國目前的現實狀況看,醫療糾紛呈現快速上升趨勢,醫患之間的信任急劇滑坡,醫患關系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熱點問題。無論是何種情況、何種問題,對其理解和解決的關鍵都不能離開醫療活動中最基本的關系單位——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是貫穿整個醫學發展、醫療活動開展始終的核心,對醫患關系的把握不能僅僅從概念獲得,還必須分析醫患關系的性質、特點,以及醫患關系的發展趨勢。一、醫患關系的內涵醫患關系是人類文化特有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醫療活動的關鍵、醫療人際關系的核心。
著名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人群:醫師和病人,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和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所以醫患關系是指以醫務人員為一方,以病人及其社會關系為另一方在醫療診治過程中產生的特定人際關系。
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更加擴充了這一概念的原有內涵,“醫”已由單純醫生、醫學團體擴展為參與醫療活動的醫院全體職工;“患”也由單純求醫者、病人擴展為與之相聯系的社會關系比如家屬、單位甚至朋友。二、醫患關系的特點及性質對醫患關系的把握主要通過醫患關系的特點及其性質來實現。
目前社會學的研究相對清楚地分析了醫患關系的特點,而對醫患關系性質的研究在理論上則尚無十分令人信服的結論。(一)醫患關系的特點美國功能學派社會學家帕森斯和福克斯認為醫患關系和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有相似性,故此他們將醫患關系的特點歸納為四點:支持、寬容、巧妙地利用獎勵和拒絕互惠。
1. 支持在醫患關系中,由于接受了對病人提供保健照顧的義務,醫生變成了在病人生病期間依靠的支柱。支持包括使自己可以被病人利用,并且盡力為處于依賴狀態的病人提高所需要的保健照顧。
2. 寬容在醫患關系中,病人被允許有某種方式的行為舉止,而這些舉止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允許的。病人的某些行為和舉止之所以得到寬容是因為,生病期間病人對他的疾病不負責任,只要他繼續承擔病人角色并承擔希望和盡力恢復健康的義務。
3 .巧妙地利用獎勵在醫患關系中,為了在獲得病人的服從時提供另外的支持,醫生有能力建立并巧妙地利用一種獎勵結構。通過控制病人非常重視的獎勵,就可以增加醫生的權威和病人的依賴性。
4 .拒絕互惠在醫患關系中,盡管醫生給病人以支持,并且比較寬容患者的偏離常規的行為,但醫生通過在人際反應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來保證醫患關系的不對稱性。也就是說,醫生了解病人的真實感情,但不以允許病人了解自己的真實感情作為回報。
(二)醫患關系的性質醫患關系既是一種人際關系,也是一種歷史關系。醫患之間建立的人際關系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于人們的及人們對其性質的認定是不一樣的。
從最初服務于氏族部落的巫醫,到具有獨立行醫能力的職業者,再到失去部分獨立性而成醫院、承擔社會功能之一部分的職業群體,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始終處在不斷變動的狀態中,基于這種變動,人們對醫患關系的性質也在作著不同的解釋。例如:將醫患關系定位為信托關系或契約關系等等。
醫患關系決不是、也不等同于消費關系,從而醫患關系的性質也決不是消費關系。作為一般人際關系存在的醫患關系有其特殊性,特別是特殊的道德要求。
三、醫患關系的內容及模式在醫療活動中醫患關系的內容由技術性關系和非技術性關系兩大部分組成。技術性性關系是指在醫療過程中以醫務人員提供醫療技術、病人接受醫療診治為紐帶的醫患之間的人際關系。
非技術性關系是指求醫過程中醫務人員與病人(及其家屬)之間在社會、心理、倫理、法律等諸多非技術方面形成的人際關系。技術關系是構成醫患關系的核心,非技術關系是在技術關系的基礎上產生或形成的。
技術關系是診療效果起關鍵性作用,而非技術關系在醫療過程中對醫療效果同樣有著無形的作用。(一)技術關系及其模式針對醫患之間的技術關系,國內外學者基于醫務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不同地位和角色以及權利和責任等提出對醫患關系的不同劃分方式,稱之為醫患關系模式。
目前比較公認的關于醫患關系模式的理論主要有三種:薩斯一荷倫德模式、維奇模式和布朗斯坦模式。1. 薩斯一荷倫德模式2. 維奇模式3. 布朗斯坦模式(二)非技術關系及其內容在傳統醫學中技術關系和非技術關。
5.醫患關系緩解靠醫生的辯論賽論據
一、醫患關系也是商品交易的一種,屬于賣家與買家的關系,所以,顧客就是上帝,這個基本的關系對方是無法否認的吧?
二、對于一般的疾病而言,患者擁有在何處就醫的權利,而醫生卻沒有強制治療的權利。權利的不對等顯示了醫生的弱勢。
三、在治療過程中醫生要受到患者以及上級領導的監督,而患者是否配合治療卻只是自己的事情,從是否被監督的情況來看還是醫生處于弱勢。
四、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不能帶有情緒的對待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但是患者與患者家屬卻可以給醫生各種臉色。
當然,以上的種種質詢是建立在了醫生與醫院遵循規則的情況下來說的。
這是理想的狀態,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正常的狀態。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有些人根本就不遵循規則。
不過這是辯論,所以從辯題來看,“醫患關系中醫生處于弱勢”,這個地方沒有對前提進行設定,也就是說我們默認的是正常的狀態之下的。并不是現在所處的病態的關系。
那么在正常的狀態下醫患關系其實也只是簡單的商家與顧客的關系。誰出錢,誰就是上帝。
因為商家不止你一個。
6.請以“這般醫患關系”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筆一般就行
輿論一片唏噓。罵行兇者喪心病狂者有之,嘆醫生沒有溝通技巧、不諳患者心理者有之,怨醫生已成低收入高風險職業者有之,盼醫生有尊嚴地活著者有之,憂未來病無所醫者亦有之……甚至竟有零星的叫好聲,讓行醫者更添痛楚,身心受傷。
盡管我們大力提倡醫患和諧,但醫患沖突在近年來依然時有所聞,醫患關系緊張的憂慮依然揮之難去。“醫者父母心”,中國傳統曾最受人尊敬、并與人倫至尊父母相提并論的職業,屢屢因沖突事件受傷,令人深思。
其實,不管在哪個國家,總有病重不治者、鋌而走險者,也總有缺乏溝通技巧的醫者,醫患沖突何以在今天令人震驚?這次哈爾濱被殺的醫生,和兇手并無直接接觸,受傷的醫生在替誰挨刀?
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在社會保障事業方面積累了不少欠賬,而“教育”和“醫療”就是被拖累的兩個大戶。今年,我們終于有望實現一個承諾近20年的目標——教育投入占GDP的4%。然而,政府醫療衛生的財政投入也是一個長期低迷、至今仍未引起重視的指標。2011年,我國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僅占GDP的1.35%,低于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而發達國家的政府衛生支出占GDP比例一般為6%—8%,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2%—6%。
投入偏低,造成醫療保障水平偏低,城鄉與東西部醫療資源配置失衡,醫藥不分家帶來的“以藥養醫”、大處方等亂象,醫藥市場監管不力帶來的醫托作祟、假藥橫行……這一切恰與國民物質生活的日漸富裕形成反差。百姓在溫飽之后,健康長壽的欲望激增,求醫問藥時卻殫精竭慮。人命關天,一些非理性患者便將怨氣宣泄到了一線臨床醫生頭上。
醫務工作者的道德水準絕不會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相反大多數都是醫者仁心。對13億人而言,這是接觸最多、依賴最深、受益最大的職業之一。絕大多數醫生護士,都在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支撐著13億人的健康大業,為了治病救人,他們拿著低工資,“白加黑”地工作,承受著超乎常人想象的心理壓力,以及被一些無良同行倒出的、潑向這個職業的污泥濁水,甚至還得挨上雖然個別、卻令人痛心的無妄之刀,承受直接傷害。
醫生和患者,本該是同一戰壕的戰友,攜手迎擊共同的敵人——疾病。處于對立的兩極,只會兩敗俱傷。因此,請將手術刀對準制度之弊,請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樣,為提升醫療投入而呼吁努力。
這,才是讓醫生再不挨刀的治本之策。
7.護士醫患溝通案例分析
醫患關系緊張,患者不信任醫院的客觀事實確實存在,主要原因在于醫療體制和全民道德淪喪。
其實改變這種狀況并不難,先從體制上下手。比如醫生給患者開藥,醫生為了提高收益多開,雖然藥品價格下降了,但患者還是沒得到實惠,這是道德問題。
但如果要在體制上制約醫生的做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醫生/護士的收入取決于患者的滿意度和出診率,藥房獨立核算與醫院無關。
另外醫生開藥需要對患者說明,比如可以開5塊錢的藥能起什么效果,有20的,還有200的會起到什么效果,包括是做CT,還是核磁都讓患者自己決定。醫患矛盾另一個原因就是患者與醫院對問題理解不一致,看法不一致,起因也是患者對醫/護不信任,患者總是認為你是沖著錢來的,而不是他的健康。
我覺得醫院沒有責怪患者的理由,就是不理解你不信任你也不能怪患者,要責怪就責怪醫院的口碑吧。如果醫院能真心為患者著想,把患者當上帝,你們的衣食父母,最終會取得患者的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