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于聞一多經歷的感想
眾所周知,在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殉難的追悼會上,面對反動派的無理取鬧,肆意搗亂,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憾全國的即席演講。
演講結束后,聞一多先生也不幸慘遭國民黨反動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講也就成了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雖然聞先生已經不在人世,但其浩 聞一多雕像 然正氣激勵著無數愛國志士與后來者,使他們在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中奮力拼搏,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李公樸、聞一多先生一樣的敢為正義而不惜犧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繼的奮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才有了今天和平的新中國。 演講中,聞一多先生在嚴厲聲討反動派的無恥罪行和卑劣行徑的同時,也高度頌揚了李先生為民主與和平而獻身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還號召廣大民人民站起來,一起與反動派作堅決的斗爭。
其無論是在演講的思想內容還是在演講的語言技巧上,都可以說是一次杰出的演講,是值得探討的。下面是我對聞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講演》的一些感想。
開篇,開門見山,別致新奇。既然是悼詞,一般來說,開始是致哀或者述亡者的生平。
但聞先生卻別出心裁,一反常規,采取“開門見山”的手法,先聲奪人,直趨主題。“這幾天,大家都曉得,在昆明出現了歷史上最卑劣最無恥的事情!”演講者一開始便義正辭嚴地痛斥國民黨反動派的無恥罪行。
“最卑劣最無恥”、“失掉良心的中國人”、“偷偷摸摸地來暗殺”更是表現演講者當時義憤填膺的憤怒,表明了立場和所持的態度,是支持革命的。 內容表達形式多變,各個小節都以其各自的形式為主題服務,思路清晰,脈絡分明。
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避免了繁雜拖沓之感,而且另有新意。 一、對比手法的應用。
演講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對比鮮明的角度,故意拉大兩者距離,并賦予不同的情感色彩,從而達到更佳的表達效果。如在第二節中,“這是某集團的無恥,卻是李先生的光榮!”把反動派與李公樸置于對比的立場,以反動派的“恥”襯托李先生的“榮”,又以李先生的“榮”反襯反動派的“恥”,兩者互為作用。
在強烈的對比中,表現對反動派憤怒與蔑視,和對李先生的贊揚,充分表達出聞一多先生大義凜然,愛憎分明的愛國主義感情。 二、心理的描述。
通過心理的剖析,往往可以知道某些行為舉止的真實意圖。心理戰術的抨擊,往往也是最直接、最有殺傷力、最易致敵人于萬劫不復的戰術。
演講者巧妙地運用了這一點。如在第四節中:“不知他們是怎么想法,他們的心理的什么狀態,他們的心是怎樣長的!其實很簡單,他們這樣瘋狂的來制造恐怖,正是他們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們在制造恐怖,其實是他們自己有恐怖啊!”他們“制造恐怖”,根本原因是“他們自己在恐怖”,心理的剖析,一針見血地戳穿敵人的虛弱本質,向時代證明敵人不過是只“紙老虎”,給敵人予壓力,給人民予動力。
三、舉例引證。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
用事實說理,可以讓反動派的把戲不攻自破,加強說服力。文本第三段中列舉了“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樸被害慘案,贊揚李先生和昆明青年的偉大獻身精神的同時,揭露反動派反革命、反人民、搞謀殺的險惡企圖。
第五段中,列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例子,證明反動派必敗、人民必勝的真理。 除此之外,這篇演講還運用了豐富的語言的表現手法。
例如: 一、感嘆句的運用。聞一多先生的這次講演最大的一個特色是多用感嘆句。
用感嘆句表達強烈地感情,是對反動派的無恥和卑劣行徑的怒不可遏的血淚控訴,是對李先生殉難的悲痛和對李先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的贊揚,是情感的噴發,是心靈的怒吼。感嘆語句,短促而有力,表達效果強烈。
二、反詰句的運用。例如:“你們看著我們人少,沒有力量?告訴你們,我們的力量大得很,強得很!”“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嗎?”運用反詰句,加強了肯定的語氣,使感情表達更強烈、更震撼人心。
文本的結語寫得鏘鏗有力。古人寫文章都講究“鳳頭,豬肚,豹尾”,所以,一般說來,好的文章必然會有好的開始和好的結局。
聞一多先生在結束語中,把主題升華到另一個高度,“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以發出號令的形式向敵人發出一戰到底的挑戰,也在向世人宣告,不僅他聞一多,還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將會站立起來,與反動派決一雌雄,同時表達了廣大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和信心。 縱觀全場演講,可謂感情強烈,到了激昂之處,其感情以肢體語言進行表達和發泄——捶擊桌子(這是無聲語言表達的一種方式,這是一種情感憤怒到極點的聲音),可以說,聞一多先生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在表達一種感情,一種思想。
而且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多用口語,但又沒有使演講流于空乏、累贅。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講!是一篇激厲的戰斗檄文!是一個換起人民覺醒的施號令,同時也是愛國民主人士的戰斗宣言! 演講稿的一開頭,聞一多先生便直截了當地連連發問:李先生遭此毒手究竟犯了什么罪,那些劊子手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搞。
2.聞一多《死水》感受(很短)200字,拜托了大佬啊
死水 ,首先從題目上就能感覺出壓抑,窒息。”
清風”代表一種美好的東西,是思想,或是品格,與“死水”形成鮮明的對立,“吹不其半點漣漪”流露出作者的極度無奈與失望。后面把渾濁污垢描寫成色彩絢麗的“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珍珠白沫”體現了作者由絕望悲傷到憤慨之情,這段形容就像在描述一個披著華麗外衣的骯臟的小丑,極具諷刺意味。
最后體現作者絕望中對美好世界的向往。結合聞一多先生的寫作背景,此詩揭露了當時在軍閥統治下的舊中國是多么的黑暗,”朽木不可雕也“。
言辭之間滲透著心酸與激憤,愛恨交織,也體現了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從此文中深感祖輩先人為創建和平而美好的國家的艱辛與不易,及對美好世界的無限向往,吾輩后人更應感恩,惜福,奮發向上,居安思危,勿忘前恥,自強不息。
3.簡短的讀后感
《紅燭》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剖白,詩中概括了詩集所表現的對祖國前途的執著追求和獻身于祖國的偉大抱負。詩人將自己比做紅燭,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熱來照亮險惡的前途,去燒破世人的迷夢,搗毀禁錮著人們靈魂的監獄,為人間培養出慰藉的花和快樂的果。盡管是“流一滴淚,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蠟炬成灰淚始干”,也在所不惜。
作者憎惡的“死水”不僅僅是路旁的一個臭水溝,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義。從詩人聞一多創作、發表、出版《死水》的有關情況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會現實:
一、從《死水》的創作時間看,“死水”是美國社會的象征。 《死水》創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華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穢和罪惡。這樣的“死水”,不正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
二、從《死水》的發表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發生。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他選擇此時發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
三、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于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親自為詩集設計了封面與封底,采用的是通盤的黑紙。整個封面封底散發著憂郁、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詩歌中反映的厭惡、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麗的祖國形象在現實面前碰壁后產生的一種過激情緒。而隱藏在揭露丑惡的背后,是對祖國無比強烈的眷戀之情和為祖國利益而獻身的決心。
4.讀了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80字左右)
每個人都很愛國,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事業奮斗著,可是能有多少人能夠像聞一多先生那樣為了愛國,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究竟有多少。
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的方面是與眾不同的。別人是說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說。
別人說了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不一定說。他一生創作了三樣文學上的奇葩《唐詩雜論》、《楚辭校補》以及《古典新意》。
他在民主運動中,是另一方面的人。與學者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是說到也會做到。他說到了,但是他用他的生命作為代價。
在演講大會上大罵特務,說為什么不敢明著打,而在暗地里。問他們李先生到底犯了什么錯,為什么要殺死他。
既然他犯錯了,為什么不明著打,是因為他們自己感到恐懼,從而制造恐懼。
演講3小時后就被暗殺了。特務們為什么要殺死他。
是因為他們害怕聞一多先生。由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告訴我們,有再大的成績不要驕傲。
為了愛國要向聞一多先生一樣,不懼恐怖勢力,讓人們站起來,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我讀《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感想。
5.作文《聞一多讓我想到的》
聞一多,一位偉大而高尚的現代詩人;
聞一多,一位熱血而堅強的民主斗士.
他用畢生精力研究浩瀚的中華文學,為后人的探尋之路鋪下堅實的臺基.他實現了言與行的高度統一,別人“說了再做”他“做了再說”.他把自己的才華化為華麗的詞藻,融進他壯美的生命史詩.他以深邃的語言和如一的行為,向人們詮釋了“口的巨人,行的高標”.他向往民主,反對獨裁,把對祖國的一腔熱情,用恰當的行動體現的淋漓盡致.雖然現實如“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他卻愿意付出生命,沸騰人們心中激昂的熱血;愿意付出生命,喚起人們對反人們勢力的斗志.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巨人“聞一多”,是一個偉人“聞一多”,是一個大寫的“聞一多”!“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聞一多先生雖早已逝去,但他的精神與靈魂卻在每個人心中,如鳳凰涅盤般獲得了永生……
“一詩一文一煙斗,一個脊梁一聲吼;”
“一畫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紅燭.”
誠如斯言.
在千千萬萬個“聞一多”的帶領下,中華民族正以令世界驚嘆的速度發展著,騰飛著,我們的民族將在無數偉人志士努力下,將光輝繼續傳揚下去,讓所有人都仰視我們,仰視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
中華!
聞一多是一個戰士!一個民主戰士!這是我最經常聽到的稱贊.這點和魯迅是一樣的,一個不拿槍不拿炮的戰士,一個可以把筆桿子當匕首的戰士.在我眼中,魯迅和聞一多是有很多不同的.我一直認為魯迅是在揭露人性的劣根性,在揭露人的愚昧,社會官僚的腐敗,以及舊社會的黑暗.他比較聰明一點的是,語言含蓄,罵人不帶臟字,殺人于無形中.而聞一多要犀利德多,屬于那種敢作敢為的大丈夫(當然我沒有說魯迅不是丈夫,只是有些聰明罷了.這個聰明沒有一點貶義!) 聞一多是那種拍案而起的人,敢于面對敵人的槍口作演講.李公仆死了,是被特務殺害的,他憤怒了,在近一萬名的學生面前公開罵特務是什么東西,并且說了最令人感動的話:我前腳踏出去,后腳就不準備踏進來!一陣陣掌聲宣示這民意,一次次拍案表明他的憤怒.聞一多真的走出去了,也真的被殺害了.一顆小小的子彈,奪去了一個大家的性命!我不知道當時有沒有人站出來為他吶喊,為他拍案而起.僅僅知道,現在的人還在懷念他,想念他!我眼中的聞一多先生是叼著煙斗的,一頭亂發,胡子也不經常理,滿面滄桑,兩眼銳利,很睿智的樣子!聞一多,一個很特別的名字,一個值得記憶的名字!當你問現在的學生:你知道誰是聞一多嗎?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他們知道,知道,你可知嗎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聞一多,是一個戰士,一個民主戰士,一個在黑色的夜里,和魯迅一起跳燈找光明的人!
6.一句話(聞一多)理解,急~
揭露黑暗現實對民意的壓制,也寓示著民眾積蓄著的巨大的力量。接著進一步用火山作比,它雖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發就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力量。這一喻象表明詩人對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滿信心
聞一多《一句話》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這話教我今天怎么說?
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話你聽著:
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
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聞先生曾說:“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國,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誠愛心轉化為對現狀的強烈不滿和渴望改變舊中國的激情。這種情緒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體現。全詩以“一句話”——“咱們的中國”為構思中心,運用寫實和隱喻相結合的手法,反復詠嘆,極力渲染烘托。第一節先用排比,通過“禍”與“火”的寫實和比喻,揭露黑暗現實對民意的壓制,也寓示著民眾積蓄著的巨大的力量。接著進一步用火山作比,它雖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發就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力量。這一喻象表明詩人對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滿信心。第二節針對一些對中國前途悲觀、不相信民眾者發出警告,用“鐵樹開花”比喻建設“咱們的中國”來之不易但終會成事實。通過“我”堅信與“你”不相信的對比,引發出不信者可能會產生的驚慌、反感等種種詫異的表現,從而進一步襯托出民眾反抗的必然性和突發性,表明詩人對民眾解放自己、改造舊中國的潛在力量堅信不疑,并衷心擁護。他將民眾的反抗與吶喊比喻成“青天里一個霹靂”既呼應“火”的意象,顯示出無窮的威力,又是一種盛贊的口吻乙“爆一聲:/‘咱們的中國!’”的兩次反復,強烈地表達出對理想中國的期望與追求。此詩語言平易,形式上整齊勻稱,又自然天成,富于節奏感和音樂美
參考資料:/f?kz=13427172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聞一多的感悟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