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有西天取經的玄奘的故事
玄奘故事一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游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涂和尚。
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于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于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
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于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
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于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于承認了。
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二、大度義服外道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于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
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 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
外道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準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仆人。
不久,玄奘由于要準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城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于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仆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后,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三,龜茲辨經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后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廟里--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于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后慘敗給玄奘。
經過這件事后,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在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玄奘取經背景 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的一個壯舉,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偉大事情。
為什么會發生取經的事情呢?玄奘取經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結果、貢獻又是什么?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
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樣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
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經》不過260多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里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
歧義這么多,怎么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愿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么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么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里的本原的情況。
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里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
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后,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 世紀這段時間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
這里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后到中天竺。
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后帶了很多經書回國。
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后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后又在海上漂。
2.西天取經的玄奘的故事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經。但此時的絲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國旅行。
公元627年,唐三藏還是悄悄地從長安出發,越過邊關,繞河西走廊途徑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向西邊進發,當時唐三藏認為伊吾、高昌為異教之地,但卻意外地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竟有僧人三千人。
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綺塔繽斯、塔什干、撒馬爾汗等地抵達印度。唐三藏還留下了西行記錄《大唐西域記》一書共12卷。后人根據他的行記寫了一部膾炙人口的神話小說《西游記》。
拓展資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 ,其先潁川人 ,俗家姓名“陳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于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
前后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并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游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游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參考資料來自:百度百科-玄奘
3.玄奘西天取經發生的故事
玄奘故事
一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游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涂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于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于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于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于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于承認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二、大度義服外道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于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 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準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于要準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城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于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仆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后,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三,龜茲辨經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后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廟里--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于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后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后,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在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4.西天取經的玄奘的故事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經。
但此時的絲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國旅行。 公元627年,唐三藏還是悄悄地從長安出發,越過邊關,繞河西走廊途徑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向西邊進發,當時唐三藏認為伊吾、高昌為異教之地,但卻意外地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竟有僧人三千人。
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綺塔繽斯、塔什干、撒馬爾汗等地抵達印度。唐三藏還留下了西行記錄《大唐西域記》一書共12卷。
后人根據他的行記寫了一部膾炙人口的神話小說《西游記》。 拓展資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 ,其先潁川人 ,俗家姓名“陳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于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 前后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并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游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游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參考資料來自:百度百科-玄奘。
5.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40字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于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在玄奘熟睡的時候,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于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于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于承認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請采納,謝謝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西天取經的玄奘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