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商隱賈生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關于此詩的寫作年代,有兩種說法。其一為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所言,“此蓋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謂此詩為李商隱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鄭亞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時所作。
因李商隱時為一郡之長,故須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題發揮,創作了本詩。另一說為楊柳提出,認為此詩當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間李商隱離開桂林北上后滯留荊巴時期所作。(見《李商隱評傳》)
這首詩的作者李商隱生活在唐王朝日趨衰敗的晚唐時期,他對皇帝昏庸、宦官當權與藩鎮跋扈深為不滿。而且李商隱被卷入了牛李黨爭,屢受排擠,懷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賈誼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通過諷刺漢文帝雖能求賢卻又不知賢的行為,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開明,實則昏聵無能。
擴展資料:
《賈生》一詩文辭鋒極犀利,諷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蘊藉,卻又極抑揚吞吐之妙。由于前幾句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第三句又引而不發,末句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便顯得特別有力,這正是反跌手法的巧妙運用。
從而揭露了封建統治者表面上求賢、敬賢,實際上不能識賢、任賢,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隱藏著不遇的實質。整首詩用唱嘆有致的筆調發抒警策透辟的議論。
在正反、揚抑、輕重、隱顯、承轉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上,都蘊含著藝術的辯證法,而其新警含蘊的藝術風格也就通過這一系列成功的藝術處理,逐步顯示出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賈生
2.李商隱賈生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關于此詩的寫作年代,有兩種說法。
其一為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所言,“此蓋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謂此詩為李商隱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鄭亞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時所作。 因李商隱時為一郡之長,故須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題發揮,創作了本詩。
另一說為楊柳提出,認為此詩當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間李商隱離開桂林北上后滯留荊巴時期所作。(見《李商隱評傳》) 這首詩的作者李商隱生活在唐王朝日趨衰敗的晚唐時期,他對皇帝昏庸、宦官當權與藩鎮跋扈深為不滿。
而且李商隱被卷入了牛李黨爭,屢受排擠,懷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賈誼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通過諷刺漢文帝雖能求賢卻又不知賢的行為,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開明,實則昏聵無能。
擴展資料:《賈生》一詩文辭鋒極犀利,諷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蘊藉,卻又極抑揚吞吐之妙。由于前幾句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第三句又引而不發,末句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便顯得特別有力,這正是反跌手法的巧妙運用。
從而揭露了封建統治者表面上求賢、敬賢,實際上不能識賢、任賢,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隱藏著不遇的實質。整首詩用唱嘆有致的筆調發抒警策透辟的議論。
在正反、揚抑、輕重、隱顯、承轉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上,都蘊含著藝術的辯證法,而其新警含蘊的藝術風格也就通過這一系列成功的藝術處理,逐步顯示出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賈生。
3.李商隱 一詩 賈生 的注解 分析 還有 李商隱寫這首詩的背景 個人資料
錦瑟》賞析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在月夜彈響了他的《錦瑟》。
一曲凄婉的千古絕唱傾倒了后世無數的聆聽者,歷來也曾經引起過很多不同的解說和猜測,金人元好問在其《論詩絕句三十首》中便曾說過這首詩是“一篇錦瑟解人難”。 對于《錦瑟》一詩的主旨,歷來歧見紛紜,有人以為這首詩的內容是詠“瑟”這種樂器的,言“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是分別寫了瑟的適、怨、清、和四種樂調,還有人把“錦瑟”猜想做一個女子的幻化,疑為“令狐家青衣”……此外,許多人傾向于悼亡一說,認為詩人是在孤獨凄涼中思念亡妻,躬自悼矣! 這首詩雖然在理性方面難于加以確切的解說,但在感性方面卻極易于引起讀者的感動和喜愛。
詩很具感性,是因為它的形象;詩又很難懂,也是因為它只繪形象,撲朔迷離。要讀懂這首詩,我以為主要應去分析詩的形象,看它給予我們的感發、感動及聯想是些什么,而不必去比附事實。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以“錦瑟”起興,既寫瑟之華美,又寫弦之細密繁復,“錦瑟”二字,給了讀者一個美好而又幽怨的直覺。《漢書·郊祀志》記載:“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為二十五弦”,誰曾想“五十弦”之“錦瑟” 比之琴、箏,原來竟附著有如此悲切的情愁。
無端,莫之為而為,莫之治而治的意思,“無端”一詞使錦瑟一下子就有了生命,這抑郁的感嘆像是在說并非瑟自己情愿有這五十根弦,而是天生這么多,無可奈何呀。“一弦一柱思華年”,這瑟上的每一條弦、每一根柱都牽引著詩人藏埋心底的一段傷痛。
“弦”、“柱”承上一句“五十弦”而來,兩個“一”字,更加強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覺,既暗示了感覺的細致繁復,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纏綿。每一弦每一柱的撫弄都會引起了詩人對往事的追憶,“華年”二字與前面的“錦瑟”相應,既見“華年”之美好,更見今日回思時的惆悵哀怨。
詩人以瑟之華美暗喻自己才華出眾,又以瑟之“無端五十弦”暗示華年悄然流逝,傷痛之情,悲憤之意,隱隱含于“無端”之感嘆中,這兩句可以說是這一首詩的總起。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頷、頸兩聯承首聯中的“思”字追憶往昔,詩人慨嘆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對于李商隱來說,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卻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渦中進退維谷,懷才不遇而竟致終生潦倒無為,摯愛的妻子早逝于華年,如今只留下詩人自己在孤獨凄涼中追憶往事。
頷聯寄情于物,將“曉夢”、“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鵑”之物來表現。頸聯借景生情,以“滄海月明”、“藍田日暖”之景象來寫“珠有淚”的悲哀與“玉生煙”的迷惘。
神話里說,月滿則珠圓,可是,月夜下的滄海明珠依然有淚,在茫茫無際的大海里,每一顆珍珠都是一個淚點,藍田山中出產美玉,有玉之處煙靄蒙蒙,而人們只見山中煙靄,不知玉在何處,美玉如同滄海遺珠一樣無人賞識。 李商隱的用典有他自己的特色。
有時用其本義,例如《安定城樓》中,他以“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言說自己不得施展懷抱的悲憤。有時他又將典故當作一個特殊的形象來使用,并加以創造性的引申。
“曉夢”、“春心”便是后一種用典的寫法。莊周夢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闡述一種“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隱卻借“蝶夢”之形象為自己所用,抒寫了自己對于仕宦之途的追求夢想以及此夢想失敗落空后的無盡感慨。
“曉”字所暗示了夢境的短暫,“迷”字暗示了夢者的癡迷。這種癡迷沉醉、悵然若失的情意才應該是詩人所欲表達的本意。
“望帝春心托杜鵑”,用了望帝去國懷鄉,魂化杜鵑,悲鳴寄恨的典故,李商隱又加以引申。什么是“春心”?春心就是追求、向往、執著之心。
多么癡迷的夢境,多么深摯的情志!此詩的幽婉即在于詩人對自己的情意完全不做明白的敘述,而只是用種種不同的美麗且繁復的形象和曲折宛轉的章法來給予讀者一種直感和暗示,使讀者可以因之而產生無數的感動和聯想。 曉夢”與“春心”,多情易感也;“蝴蝶”與“杜鵑”,引起翩飛、悲啼的聯想;“月明”與“日暖”,引人入蒼涼寥闊、溫麗凄迷的情境。
詩人化實為虛,連用四個典故,以四幅清麗、靜謐、迷離而又含帶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緒,使人既難以指實言明卻又有所感知,從而吟詠于口而思索于心,那是一種富于感動興發之作用的詩情。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尾聯自問自答,點出此詩系追憶往昔,痛定思痛。
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癡迷、“春心” 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迷惘,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味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在暖玉生煙的縹緲里,詩人回望華年往事,追憶往日情緣,空留當年的悵惘,令他再一次不勝嗟嘆: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
此詩約作于作。
4.李商隱 一詩 賈生 的注解 分析 還有 李商隱寫這首詩的背景 個人資料
錦瑟》賞析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在月夜彈響了他的《錦瑟》。
一曲凄婉的千古絕唱傾倒了后世無數的聆聽者,歷來也曾經引起過很多不同的解說和猜測,金人元好問在其《論詩絕句三十首》中便曾說過這首詩是“一篇錦瑟解人難”。 對于《錦瑟》一詩的主旨,歷來歧見紛紜,有人以為這首詩的內容是詠“瑟”這種樂器的,言“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是分別寫了瑟的適、怨、清、和四種樂調,還有人把“錦瑟”猜想做一個女子的幻化,疑為“令狐家青衣”……此外,許多人傾向于悼亡一說,認為詩人是在孤獨凄涼中思念亡妻,躬自悼矣! 這首詩雖然在理性方面難于加以確切的解說,但在感性方面卻極易于引起讀者的感動和喜愛。
詩很具感性,是因為它的形象;詩又很難懂,也是因為它只繪形象,撲朔迷離。要讀懂這首詩,我以為主要應去分析詩的形象,看它給予我們的感發、感動及聯想是些什么,而不必去比附事實。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以“錦瑟”起興,既寫瑟之華美,又寫弦之細密繁復,“錦瑟”二字,給了讀者一個美好而又幽怨的直覺。《漢書·郊祀志》記載:“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為二十五弦”,誰曾想“五十弦”之“錦瑟” 比之琴、箏,原來竟附著有如此悲切的情愁。
無端,莫之為而為,莫之治而治的意思,“無端”一詞使錦瑟一下子就有了生命,這抑郁的感嘆像是在說并非瑟自己情愿有這五十根弦,而是天生這么多,無可奈何呀。“一弦一柱思華年”,這瑟上的每一條弦、每一根柱都牽引著詩人藏埋心底的一段傷痛。
“弦”、“柱”承上一句“五十弦”而來,兩個“一”字,更加強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覺,既暗示了感覺的細致繁復,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纏綿。每一弦每一柱的撫弄都會引起了詩人對往事的追憶,“華年”二字與前面的“錦瑟”相應,既見“華年”之美好,更見今日回思時的惆悵哀怨。
詩人以瑟之華美暗喻自己才華出眾,又以瑟之“無端五十弦”暗示華年悄然流逝,傷痛之情,悲憤之意,隱隱含于“無端”之感嘆中,這兩句可以說是這一首詩的總起。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頷、頸兩聯承首聯中的“思”字追憶往昔,詩人慨嘆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對于李商隱來說,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卻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渦中進退維谷,懷才不遇而竟致終生潦倒無為,摯愛的妻子早逝于華年,如今只留下詩人自己在孤獨凄涼中追憶往事。
頷聯寄情于物,將“曉夢”、“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鵑”之物來表現。頸聯借景生情,以“滄海月明”、“藍田日暖”之景象來寫“珠有淚”的悲哀與“玉生煙”的迷惘。
神話里說,月滿則珠圓,可是,月夜下的滄海明珠依然有淚,在茫茫無際的大海里,每一顆珍珠都是一個淚點,藍田山中出產美玉,有玉之處煙靄蒙蒙,而人們只見山中煙靄,不知玉在何處,美玉如同滄海遺珠一樣無人賞識。 李商隱的用典有他自己的特色。
有時用其本義,例如《安定城樓》中,他以“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言說自己不得施展懷抱的悲憤。有時他又將典故當作一個特殊的形象來使用,并加以創造性的引申。
“曉夢”、“春心”便是后一種用典的寫法。莊周夢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闡述一種“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隱卻借“蝶夢”之形象為自己所用,抒寫了自己對于仕宦之途的追求夢想以及此夢想失敗落空后的無盡感慨。
“曉”字所暗示了夢境的短暫,“迷”字暗示了夢者的癡迷。這種癡迷沉醉、悵然若失的情意才應該是詩人所欲表達的本意。
“望帝春心托杜鵑”,用了望帝去國懷鄉,魂化杜鵑,悲鳴寄恨的典故,李商隱又加以引申。什么是“春心”?春心就是追求、向往、執著之心。
多么癡迷的夢境,多么深摯的情志!此詩的幽婉即在于詩人對自己的情意完全不做明白的敘述,而只是用種種不同的美麗且繁復的形象和曲折宛轉的章法來給予讀者一種直感和暗示,使讀者可以因之而產生無數的感動和聯想。 曉夢”與“春心”,多情易感也;“蝴蝶”與“杜鵑”,引起翩飛、悲啼的聯想;“月明”與“日暖”,引人入蒼涼寥闊、溫麗凄迷的情境。
詩人化實為虛,連用四個典故,以四幅清麗、靜謐、迷離而又含帶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緒,使人既難以指實言明卻又有所感知,從而吟詠于口而思索于心,那是一種富于感動興發之作用的詩情。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尾聯自問自答,點出此詩系追憶往昔,痛定思痛。
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癡迷、“春心” 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迷惘,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味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在暖玉生煙的縹緲里,詩人回望華年往事,追憶往日情緣,空留當年的悵惘,令他再一次不勝嗟嘆: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
此詩。
5.賈誼簡介
賈誼生平簡介 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漢著名的大儒,人稱賈生、賈子、賈長沙。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賈誼出生,這個時代正是西漢政權剛剛建立的年代,它既給賈誼帶來了施展才華的機遇,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坎坷和痛苦。 賈誼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基本上生活在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讀書習文為主。
18歲時,他便以能誦詩書擅寫文章而聞名于郡中。當時的名士河南守吳廷尉欣賞他的才學俱優,將他列置門下。
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恒即位。聽聞河南守吳公頗有學識,且政績卓著,便征召吳公為廷尉。
漢元帝元年(前179年),賈誼在老師吳廷尉的推薦下,被征召入朝,立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晉升為太中大夫。
從此,22歲的賈誼便踏上了仕途,成為西漢政治集團中的一員。 漢文帝對賈誼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又與諸大臣商議,想把他升擢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對。
此后,漢文帝開始有意疏遠賈誼,并將他派去當長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賈誼辭別了京城,來到了地處偏遠的長沙。
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濕度大,自認為此去長沙將享壽不長,而且又因為是被貶謫,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與屈原作比。在這種情況下,他便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吊屈原賦》。
漢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遠在長沙的賈誼,于是將他召進皇宮。當文帝聽完賈誼的一番宏論后,十分感慨地說:“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過不多久,漢文帝拜賈誼為梁懷王的太傅。
在任梁懷王太傅期間,賈誼仍對政事十分關注,而且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寫下了如《治安策》、《論積貯疏》等名篇。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懷王劉揖人朝,不幸墜馬而死。
賈誼認為自己作為梁懷王的太傅而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因此非常傷心。一年以后,由于傷感過度,賈誼也于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時年僅33歲。
賈誼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就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他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他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
在西漢政論散文的園地中,賈誼的散文也堪稱文采斐然。劉勰《文心雕龍。
奏啟》稱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其最為人稱道的政論作品是《過秦論》、《治安策》和《論積貯疏》。
《過秦論》寫作背景 漢文帝時期,是封建時代的所謂"盛世",即舊史家艷稱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這時,由于秦末衰敝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對安定,社會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但是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統治階級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長"(賈誼《論積貯疏》),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賣田宅,鬻子孫"(晁錯《論貴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賈誼《論積貯疏》)。 同時,刑罰苛重,民不聊生。
漢文帝"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資治通鑒》卷十五),表面上廢除肉刑,實際上只是改換一些殺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
而漢文帝周圍一些權貴卻對此視而不見,麻木不仁,說什么國家"已安已治"。 這使得懷有改革時政抱負的賈誼深為不安。
為了向漢文帝說明政治形勢的嚴重性,他從關乎漢王朝興亡的角度,寫了著名的《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從正面論析時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時還寫了《過秦論》,通過論史諷喻,委婉地批評當時的政治,用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振聾發聵,以引起漢文帝及上層統治者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