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園中班情緒情緒的教案
活動設計背景 孩子在幼兒園里,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經常會發生一些摩擦,幼兒卻不會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會大哭,有時會難過,甚至還會大打出手,特別是幼兒上了中班以后,心情變化大,會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喜、怒、哀、愁之情人皆有之,但快樂作為一種積極情緒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于幼兒的成長尤為重要。
愉快的情緒既來自于成人的關懷呵護,更取決于幼兒自身的主觀體驗。幼兒園新綱要中指出,健康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幼兒能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為此我設計這次活動——開心吧,就是為了讓幼兒在體察、感知、理解中,懂得人的基本情緒,知道情緒愉快有利于身體健康,培養幼兒開朗的性格和樂觀的情緒。
在教育中,我們要讓幼兒學會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并初步學會用多種方式排解不開心的情緒,為快樂的人生奠定基礎。本次活動的內容選自中班健康下冊中的第二個活動主題“齊齊開心”,這一個活動的主題就是讓幼兒學會用適當的方式排解不開心的情緒,知道好的情緒對我們身體是有好處的。
好的情緒還可以讓我們交到更多的朋友,在集體生活中能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和安全感。根據這一內容我設計了三個環節:情景感知,理解每個人都有情緒——討論分析,知道好心情有利于我們身體健康——體驗理解,尋找到排解不開心情緒的方法。
活動目標 知識與技能:懂得情緒愉快有利于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習正確的方式排解不開心的情緒。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幼兒逐漸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懂得情緒愉快有利于身體健康。
教學難點:初步學習正確的方式排解不開心的情緒。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步驟1: 一、情景感知,理解每個人都有情緒。
1、出示圖片1(一個小朋友當時值日生之后露出甜甜地笑容。)問:圖上的小朋友怎么了?為什么?平時你們會這樣嗎?為什么呢? (和幼兒討論之后得出情緒:開心。)
2、出示圖片2(一個小朋友自己帶到幼兒園的圖書被撕破后很生氣。)問:圖上的小朋友怎么了?為什么?你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和幼兒討論之后得出情緒:生氣。)
3、出示圖片3(一個小朋友看見魚缸里的小金魚死了,表現得非常傷心。)問:圖上的小朋友怎么啦?為什么?你們也會這樣嗎?為什么? (和幼兒討論后得出情緒:傷心或不開心。)
4、出示圖片4(一個小朋友因為不會系鞋帶而發愁。)問:小朋友怎么啦?為什么?你們會系鞋帶嗎?如果你們遇到了不會做的事情會怎么樣?為什么? (和幼兒討論后得出表情詞:發愁。)
5、教師小結:每個人在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時,心里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喜、怒、哀、愁等,這種感受我們叫它心情。 設計意圖: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孩子觀察富有生活氣息的圖片,和老師一起討論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事情,讓幼兒盡情的說說自己是否也會這樣,在觀察和討論中理解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喜、怒、哀、愁。
步驟2: 二、討論分析,知道好心情有利于我們身體健康。 1、師:心情是我們的好朋友,一份好心情能讓我們過得很開心,可是一份壞心情卻會把一切都弄得很糟糕,那么我們在什么時候心情會好,什么時候心情會壞呢? 好心情 壞心情 (教師根據幼兒回答的情況填在書面表格中。)
2、你們平時心情好的的時候多還是心情壞的時候多呢?為什么?心情好的時候你們會用什么顏色來表現呢?請你們為自己的情緒配色。 (出示色彩卡,請幼兒為不同心情配色。)
開心 生氣 傷心 發愁 (注:每一個心情都有娃娃頭表現,有助于幼兒理解這些心情。) 3、幼兒操作結束后,教師小結分析幼兒的配色情況。
教師小結,好心情時我們會用鮮艷的顏色來表現,壞心情是我們會用深暗的顏色來表現,看來孩子們都喜歡好心情咯,不開心就是生氣,生氣不僅不讓人喜歡,還會對我們身體產生壞的影響。生氣的時候,人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身體越來越差,所以我們要盡量不讓自己生氣,把生氣這個壞習慣消滅掉。
好的心情會讓我們開心地過每一天,讓我們身體健康。 設計意圖:在第二個環節中,我用表格的形式記錄孩子們的好心情和壞心情,同時還讓他們給心情配色,讓他們理解好心情與壞心情的不同,感知好心情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步驟3: 三、體驗理解,尋找到排解不開心情緒的方法。 1、好心情會給我們帶來快樂,可是有幾只小動物不開心了,看看它們怎么了? (出示兩幅圖。)
圖5:斑馬先生和小獅子搶皮球臉上被小獅子扔皮球給砸傷了。 圖6:花豬小姐已經有很多玩具了,還要媽媽給她買玩具,媽媽不肯,它就生氣了。
引導幼兒理解斑馬先生和花豬小姐這時的心情很壞。 2、怎樣才能讓他們變得開心呢?狐貍大嬸開了一間開心吧,我們去看看吧。
(出示書本第一頁的畫面。)哇,斑馬先生和花豬小姐在狐貍大嬸的開心吧玩的多開心呀。
狐貍大嬸的開心吧真神奇,它們是怎樣變快樂的呢?(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畫并回答。斑馬先生在吃冰激凌而變開心了,花豬小姐在跳蹦蹦床而變開心了。)
(教師再幼兒的回答基礎上再小結,讓幼兒懂得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采。
2.幼兒園中班情緒教案
活動目標
1、能夠結合“心情表”講述自己的心情故事。
2、初步感知他人的情緒變化,學習調節自我情緒的簡單策略。
活動準備
1、表情娃娃圖片:(笑笑臉、哭哭臉、生氣、憤怒)。
2、與幼兒人數相同的鏡子若干。
3、幼兒“心情卡”每人一張
活動流程
1、師幼談話,教師選擇一首歡快的曲子讓幼兒一起欣賞。
(1)、寶寶聽了這首曲子你們覺的心情怎么樣?(引導幼兒說出一些表示心情愉快的詞,如:開心、高興等),并讓幼兒用面部表情表現出來。
2、讓幼兒說自由發言,和小伙伴一起來分享她們的快樂。
“寶寶在我們生活和學習中,你們還遇到過那些高興的事情?”
3、讓幼兒用面部來表現心情。“你們有這么多高興的事情和開心的事情,那有沒有過不順心的事情,讓幼兒自由發言,當你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你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傷心、難過、生氣等)當你有這樣的心情時,你的面部會怎么樣? ”
4、教師出示表情娃娃圖片,請幼兒猜一猜娃娃的心情:
(1)、笑笑臉:娃娃為什么這么開心,他遇到了什么事情這么開心?讓幼兒自由回答,發揮幼兒想想力,讓幼兒做一個笑笑臉。(幼兒觀察娃娃的面部表情:眼睛和眉毛向下彎,嘴巴向上翹)。
(2)、哭哭臉:娃娃為什么會哭?他遇到了什么事情了?讓幼兒自由討論回答,你喜歡笑笑臉還是哭哭臉?(幼兒觀察娃娃面部表情:眼睛和眉毛像上翹,嘴巴像下彎)。
(3)、生氣:娃娃為什么會生氣?他遇到了什么事情?讓幼兒自
由討論回答。你在生氣時還會做什么動作?(幼兒觀察娃娃面部
表情:眼睛和眉毛緊皺,兩嘴巴一閉向上翹)。
(4)、憤怒:娃娃為什么這么憤怒?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事情?讓幼兒給娃娃想辦法把憤怒變為高興。(發揮幼兒想象力)
小結:每個人的心情好壞有時我們會從她(他)的臉上都會看出來,遇在這樣的情況時,我們要想各種辦法來幫助她們。
5、在我們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好多開心的事情,但不可能事事都順心,誰都有不愉快的時候,當我們遇到煩心的事情時,你會怎樣讓自己變的快樂?讓幼兒想辦法來發言,發揮幼兒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教師小結:每天我們都要應該以快樂的心情去面對每一件事情,你們不高興時,可以告訴老師、小朋友、讓大家一起想辦法來幫助你、還可以聽聽你喜歡的音樂、看看你喜歡的動畫片電視、好好睡一覺、到外邊散散步等等,要想辦法讓自己高興起來,笑起來。知道笑能使人美麗健康。那樣我們就會永遠是個快樂的小天使。
6、聽口令做表情游戲:讓幼兒照鏡子,聽教師指令做不同的表情。如:“變變變,我變的很快樂!變變變,我變的很生氣!… ”
活動延伸:
出示“心情卡”讓幼兒認識了解,并把每天的心情畫在上面,以便教師及時了解幼兒每天的情況。
3.有趣的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案例
一、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幼兒教師花大力氣教幼兒記住某首兒歌,有時候孩子們不能完全記牢,但他們偶爾聽到的某個童謠,看到的某個電視廣告,只需一兩次他們就對廣告詞熟記心中,結合幼兒記憶的這一現象,請你分析一下影響幼兒無意識記憶的因素。
答:1)在整個學前期,幼兒的無意記憶占優勢,影響幼兒無意識記憶的因素有:
客觀事物的性質;客觀事物與幼兒主體的關系;幼兒認知活動的主要對象或活動所追求的事物;活動中感官參加的數量以及活動的動機等。
2)幼兒對看到的某個電視廣告的廣告詞記憶效果較好是因為對廣告詞的記憶是一種無意記憶,電視畫面具有具體生動、形象的特點,給予幼兒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刺激。童謠、廣告詞的簡明的語言,符合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很容易成為兒童無意記憶的對象,而教師要求記憶的任務屬于有意記憶。
二、一個幼兒能夠正確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這里有六個蘋果,我們兩個人分,兩個人要一樣多,每個人可以分到幾個蘋果"。但是他不會回答:"3+3等于幾"這樣的問題。家長感到很奇怪。
答:1)這種現象表明了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
2)他不是通過算術公式來解決問題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問題,是因為這個問題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觀的形象,而后一個題目僅僅是抽象的公式。
三、幼兒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種特征或某個成分, 例如畫一個小孩放風箏,往往小孩的手給畫得很長,甚至超出身體的長度.幼兒說話也喜歡夸張,例如:"我家花開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樣大".結合以上現象,請你分析一下幼兒想象夸張的原因.
答:1)幼兒想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夸張,
2)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認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兒在畫一個小孩放風箏時,由于記憶中的形象較貧乏,對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點,即用手放風箏,因此手就畫得很長. ②情緒對想象的影響.自己喜歡的事物往往畫得很大. ③.想象表現能力的局限. 放風箏的小孩的手給畫得很長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現力的局限使畫面與事實不符
類似的案例有很多,建議您去百度文庫里搜索“學前心理學案例分析”,會有更多材料。
4.1、例舉3個幼兒心理問題的案例,結合案例分析幼兒心理問題產生的
1. 孩子無家長講故事的經歷,使孩子不能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長大后不愛學習。
教育和糾正對策------給孩子講故事并邀孩子自己講故事。
給孩子講故事,這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我們小時侯都是在聽父母講故事的過程中長大的。現在,我們做了孩子的父母,也必須承擔這個責任,讓孩子聽我們給他講故事。故事除了給孩子提供主流的核心價值觀之外,也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父母陪伴孩子的重要任務是讓孩子盡早學會獨立閱讀,盡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盡早養成自由想象和自由創作的習慣。
給孩子講故事并聽孩子講故事的最后結果是讓孩子成為傾聽者、讀者和作者的好處,不只是為孩子入學做準備,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因此而擁有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同樣,只要還在寫作的人,也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寫作的。”
2.家長過于忙碌,不能與孩子一起游戲,親子關系不好,不利于孩子成長。
教育和糾正對策------和孩子一起游戲、游玩。
孩子希望父母給他們講故事,孩子更希望父母和他們一起游戲。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可能因此領會主流的核心價值并因此而學會閱讀和創作,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則可能因此變得心靈手巧,學會尊重競爭對手,學會服從游戲規則,并在爭取獲勝的過程中學會接受可能的失敗。
除了和孩子一起游戲,父母最好創造和孩子一起游玩的機會。游玩包括帶孩子一起去親戚家,一起到遠方旅游等。離開了熟悉的家之后,孩子在游玩的目的地會因陌生感而變得更加獨立;又因為身在他處,孩子會因此而學會適應并理解公共規則。
3. 孩子個性孤僻,無自信心,缺乏主見。
教育和糾正對策------邀請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參與家務勞動,參與破損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補。父母最好讓孩子盡早參與家庭決策,不讓孩子成為可有可無的冷漠的旁觀者。讓孩子在參與家庭決策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心和責任感,讓孩子成為獨立思考的、有主見的人。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5.幼兒心理問題的案例,解決分析,策略
小明在是幼兒園中班的學生,在幼兒園的時候,他有很好的自理能力.如穿衣.鞋.但是在家里的時候,小明總是要父母幫助幫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表明小明的父母和他的親子關系不太好,孩子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注。
在幼兒園里,孩子表現出優秀的一面可以獲得老師和小伙伴的贊揚,滿足了他想要受到別人關注的內心需求;而在家里由于平時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不夠,孩子為了引起父母對他的關注而故意不去做那些明明他自己就可以做的事。
建議孩子的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成長,對于孩子能獨立做一些簡單的事件,哪怕是做得還并不是很好,只要自己動手做了,也要及時給予孩子適當的夸獎,以激勵孩子能多自己動手做事。不要以成人做事的標準來衡量孩子。不要覺得孩子只是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太正常太普通了而不去鼓勵他,孩子的能力遠遠不及成人,如果非要孩子做到和成人一樣的效果時才承認孩子做事的價值是很不實際的。對于孩子的鼓勵越及時越好,能當場鼓勵效果最佳。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可才會有自信,當他覺得自己做了事也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時就會有挫敗感,久而久之向上的動力也就消失了。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基礎,要知道好孩子都是夸出來。
6.求幼兒入園一天的案例分析
幼兒入園初期,“哭鬧”是典型的情緒反應,它令家長們心痛焦急、萬般無奈;更使幼兒園老師手忙腳亂、一籌莫展。
在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曾指出:“幼兒具有對家庭的依戀情緒。”也就是說從幼兒出生到入園之前,都是在熟悉溫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生活的,因此幼兒園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環境,對這個陌生的環境產生的不安全感、恐懼感是導致幼兒哭鬧的最根本原因。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幼兒減輕哭鬧、盡快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呢?從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總結了五法: 一、提前熟悉法 所謂提前熟悉法就是讓幼兒在入園前提前熟悉幼兒園。家長經常性的帶幼兒到園內玩耍,看哥哥姐姐們在幼兒園怎么樣生活的,問幼兒想不想和他們一樣唱歌跳舞、念兒歌、玩玩具、講故事,帶幼兒參觀教室,指給幼兒看一些漂亮的墻飾畫,告訴他們是老師畫的,幼兒園老師最喜歡小寶寶。
使其對幼兒園產生向往之情,對老師產生一定的依戀情緒,這樣,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幼兒就不會感到特別陌生、恐懼。 二、表揚鼓勵法 幼兒一旦入園開始集體生活,老師就要注重個體差異,對不同性格特征的幼兒分別對待。
如對一些性格溫柔、膽小、乖巧的幼兒采取表揚鼓勵法,用親切的語氣告訴他們:“你們是老師的乖寶寶,上 幼兒園不哭不鬧,真能干,老師喜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喜歡。”準備一些小紅花、小玩具、小圖書、小糖果等獎給他們,這樣可以使部分幼兒安靜下來,對哭鬧的幼兒也起到一定的榜樣作用。
三、事物吸引法 用一些能夠引起幼兒興趣的事物轉移注意力。比如:新奇的玩具、新近熱播的動畫片、幼兒熟悉的音樂、好玩的游戲等,讓他們被這些事物所吸引,緩解、淡化分離的焦慮和痛苦。
允許幼兒從家里帶自己喜歡的玩具,以減少對幼兒園的陌生感。此外,教師在開學前可創設一些新穎、有趣、童真的環境,比如“一家親”墻飾,內容為爸爸媽媽寶寶相親相愛的圖片,相對應的下方貼上老師與小朋友相親相愛、做游戲的圖片。
讓幼兒知道在家里爸爸媽媽最親,在幼兒園老師就最親,以縮小家園差距,彌補幼兒的情感空白。 四、哥哥姐姐幫助法 還有些幼兒,情緒會特別激動,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接納老師,對老師給予的任何幫助都不理睬,因為他們認為老師是產生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因為老師才讓自己和親人分離,才讓自己痛苦不已。
為了縮小幼兒這種心理差異,我們可以讓幼兒園大班的哥哥姐姐來陪伴,讓他們和幼兒做做游戲、講講故事等,這是因為他們在年齡上相差不大,相對于教師來說他們更容易與幼兒接近相處,(而且有一部分幼兒本身就有哥哥或姐姐,在家也是哥哥姐姐帶大的)。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幼兒與幼兒之間容易溝通的優勢進行安慰幫助。
五、泰然處之法 美國心理咨詢專家帕蒂惠芙樂《傾聽孩子》一書中說道:“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哭泣是愈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也說是說,對于極個別采取蠻橫、極端手段(如在地上邊打滾邊哭,對自己或老師進行攻擊)的幼兒要理性的對待。
因為正如帕 蒂惠芙樂所說的:他們“需要哭”,當什么辦法都不管用的時候,不妨試試“泰然處之法”。所謂“泰然處之法”并不是不管不問,任有他對自己對別人進行傷害,而是在保證幼兒和自身的安全前提下,進行“理性”的對待,蹲他在身邊親切的注視、耐心地傾聽;給孩子一個適應緩和的機會、一個與老師進行感情交流的機會。
如果采取威脅或冷漠,只會讓幼兒產生更多的不安和恐懼,或者哭鬧得更兇更強烈。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發現,往往象這種孩子進入正常的學習生活后,他們就會表現出特別獨立、聰明、懂事。
綜上所述,幼兒入園初期哭鬧的是正常的過渡現象,緩解幼兒情緒最主要的還是在老師方面,只要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有一顆愛生如子的心,都友善細致地去撫慰照料幼兒、溫柔耐心地去關心愛護幼兒,想念我們會很快地、順利地幫助幼兒度過這個“痛苦”的時期,使幼兒在我們無微不至的細心呵護下快樂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