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儀的資料
張儀,生年不詳,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
魏國貴族后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
或“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并,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據《華陽國志》記載,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張儀滅巴,城江州”。這就是說,張儀曾下令筑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城。
盡管張儀本人第二年便離開了江州,但經向楚考證,張儀筑江州城之事應屬信史(見民國《巴縣志》)。由于“明清之際,圖經蕩滅,民鮮土著,故老無征”,因而現在已無從確知張儀所筑之江州城的具體位置。
不過,從西漢揚雄《蜀都賦》描述江州城曰“分川并注,合乎江州”來看,其城大概就在今重慶主城區朝天門、望龍門、千廝門、小什字之間。推薦評語:今重慶地區因張儀筑江州城始有了真正意義的“城”。
2.秦朝張儀簡介
張儀(?-前309年),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后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后,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游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擴展資料:
1、游說齊王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又派張儀向東游說齊國的齊湣王說:“天下強大的國家沒有超過齊國的,大臣及其父兄興旺發達、富足安樂。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主張合縱的人,都為了暫時的歡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
如今秦、楚兩國嫁女娶婦,結成兄弟盟國。韓國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奉事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國、魏國進攻齊國的南方,趙國的軍隊全部出動,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菑,即墨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
國家一旦被進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國,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齊湣王說:“齊國偏僻落后,僻處東海邊上,不曾聽到過國家長遠利益的道理。”就答應了張儀的建議。
2、游說趙王
張儀離開齊國,向西到趙國游說趙武靈王說:“如今秦國相約齊國、韓國、魏國的軍隊,準備進攻趙國。所以我不敢隱瞞真實的情況,先把它告訴大王左右親信。
我私下替大王考慮,不如與秦王在澠池會晤,面對面,口頭作個約定,請求按兵不動,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趙武靈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才離去。
3、游說燕王
張儀又向北到了燕國,游說燕昭王說:“大王最親近的國家,莫過于趙國。趙襄子兇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是有明確見識的,那還能認為趙國可以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首都來劫持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儀
3.張儀的故事
張儀 【人物簡介】 張儀,生年不詳,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
魏國貴族后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
或“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并,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4.張儀簡介200字
張儀(?~前310),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
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人,于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
惠文君十年(前328),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今陜西東部)于秦。當年,張儀為秦相。
惠文君于十三年稱王,并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桑相會,隨即免相。
次年,張儀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張儀相于楚,后又歸秦。
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與張儀有隙,儀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310)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張儀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5.張儀簡介200字
張儀(?~前310),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
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人,于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
惠文君十年(前328),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今陜西東部)于秦。當年,張儀為秦相。
惠文君于十三年稱王,并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桑相會,隨即免相。
次年,張儀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張儀相于楚,后又歸秦。
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與張儀有隙,儀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310)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張儀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6.請簡單介紹一下蘇秦張儀
蘇秦蘇秦 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
縱橫家興于戰國后期。時群雄相爭,除用武力外,還需展開外交、政治上的攻勢。
縱橫家應運而生,他們并不專崇一種主張或觀點,而是根據實際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構成了所謂的一縱一橫。西漢時稱縱橫之說為“長短說”,長說、短說和一縱一橫含義相同,都是說縱橫之士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觀點去說服對方的一種方法,到戰國晚期,因秦強六國弱已成為定局,故聯合關東各國抗秦者即為合縱,而秦設法破壞合縱就是連橫。
如《戰國策》就把秦和六國對立起來,并總以蘇秦、張儀為合縱連橫策略的代表性人物,雙方各自為六國或秦的利益而進行辯護。《漢書·藝文志》肯定了縱橫家“權事制宜”的這一長處。
但過分的靈活性也易流于欺詐,《史記》說六國時“謀詐用而縱衡長短之說起”,《漢書》也稱其”上詐狡而棄其信”。盡管如此.縱橫家在戰國晚期仍受到各國君主的重視,故韓非說:“山東言縱橫,未嘗一日而止也。”
有關蘇秦的事跡見于《戰國策》和《史記》等書。《史記》說他是東周洛陽人,曾到齊國受業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數歲,一無所獲而歸。
遭到家人的譏笑。于是他發憤用功,得周書《陰符》而讀之,領會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奧秘。
他先去游說周顯王、秦惠王和趙肅侯,但都未成功。接著又到燕國去見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縱主張,并資助他車馬金帛,使他能到趙、韓、魏、齊、楚幾國去游說。
六國經過他的勸說而聯合起來,蘇秦成為縱約長,“并相六國”。到燕易王時,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齊,到齊閔王時,齊大夫嫉恨蘇秦而使人刺之。
他在臨死前對閔王說,我死后可用叛齊之罪名而處車裂之刑,這樣做以便于找出刺殺我的兇手。蘇秦死后,其弟蘇代、蘇厲也到處游說而“乞顯諸侯”。
司馬遷在寫《蘇秦傳》時,發現不少有關蘇秦的記載不可信,有張冠李戴之誤。但他在處理蘇秦的事跡時,特別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錯誤。
如他把蘇秦最初游說趙、燕等國定在趙肅侯、燕文侯時,將其卒年定在張儀之前。經過不少學者的考訂,明確了蘇秦應在燕昭王、齊閔王之世活躍于六國間,與其同時的著名人物有孟嘗君、李兌、周最等。
蘇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動是,離間齊、趙關系,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又和趙李兌共同聯合五國以攻秦,后來他又離燕至齊,受到閔王的重用,但蘇秦仍忠于燕,暗中為燕效勞。
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樂毅突然出兵以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于燕。
蘇秦陰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國晚期是轟動一時的事件,在許多當時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里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話,又如《呂氏春秋·知度》,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這些記載表明,戰國時人都知道蘇秦為燕而仕齊,最后使齊亡而興燕,但他自己也為燕而作出犧牲。
蘇秦在戰國晚期名聲頗大,《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并論。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如《史記·鄒陽傳》贊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
《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司馬遷以為蘇秦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顯示出他的才智過人。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蘇子》三十一篇,當是蘇秦作品或后人所記有關他的事跡的匯集,其中似也包括蘇代、蘇厲的一些游說之辭。《蘇子》是縱橫家類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見從戰國到西漢,縱橫家中屬于蘇氏弟兄的作品或有關材料分量很多,流傳也最廣。
漢以后該書已亡俠。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縱橫家書》,其中有十一篇蘇秦上燕王或趙王書,不見于《戰國策》、《史記》等傳世的古籍,另有兩篇其部分內容見于《戰國策》,這十三篇是現在了解蘇秦事跡的重要新材料。
張 儀--------------------------------------------------------------------------------張儀,生年不詳,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后裔,學縱橫之術,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
或“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并,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張儀由趙國西入秦國,憑借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置相位,稱相邦或相國,張儀出任此職。
他是秦國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軍事生涯。
張儀拜相后,積極為秦國謀劃。他采用連橫術迫使韓、魏太子來秦朝拜,并與公子華(桑)攻取魏國蒲陽(今山西隰縣)。
又游說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國把上郡15縣,包括少梁 <今陜西韓城南)一起獻給秦國。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張儀又率軍攻取魏國的陜縣。
7.求縱橫家(蘇秦,張儀)的資料,故事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蘇秦師從鬼谷子,學成后,外出游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后刻苦攻讀《陰符》,一年后游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
蘇秦到趙國后,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并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后,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
后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31篇,早佚。
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存有其游說辭及書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見于現存傳世古籍。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后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后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
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8.張儀簡歷
張儀,生年不詳,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
魏國貴族后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
或“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并,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據《華陽國志》記載,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張儀滅巴,城江州”。這就是說,張儀曾下令筑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城。
盡管張儀本人第二年便離開了江州,但經向楚考證,張儀筑江州城之事應屬信史(見民國《巴縣志》)。由于“明清之際,圖經蕩滅,民鮮土著,故老無征”,因而現在已無從確知張儀所筑之江州城的具體位置。
不過,從西漢揚雄《蜀都賦》描述江州城曰“分川并注,合乎江州”來看,其城大概就在今重慶主城區朝天門、望龍門、千廝門、小什字之間。推薦評語:今重慶地區因張儀筑江州城始有了真正意義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