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簡單介紹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有“電影王國”之譽,曾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325年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1757 年以后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1947年6月,英國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
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 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的農作物是稻子、小麥、棉花、黃麻、甘蔗和茶葉。
工業以采礦和紡織為主,還有鋼鐵、電力、石油、橡膠、煤、火柴等。 重要的城市有首都新德里,東海岸最大港口加爾各答以及印度最大紡織業中心孟買。
印度的旅游項目大致可為三部分:首先是古堡陵園,著名的有紅堡、胡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筑藝術的最高水準;而甘地陵是印度國父“圣雄”甘地的陵墓,接下來可以瞻仰一下印度古老的佛教圣地圣跡,其它著名的還有王舍城、那蘭陀寺等,最后的旅游項目是參觀印度的石窟神廟,那里有多姿多彩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繪畫,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藝術的絕佳之地。 重要數據和景觀位置:位于亞洲南部,地處南亞次大陸中心,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北與中國、尼泊爾和不丹交界,東與緬甸和孟加拉為鄰,南連印度洋,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東南瀕孟加拉灣,西南臨阿拉伯海,北枕喜馬拉雅山,歷來都是亞、歐、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
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10.27億民族:全國有11個民族: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盧固族、馬拉提族、泰米爾族、古吉拉特族、卡納達族、馬拉雅拉姆族、奧里雅族、旁遮普族、錫克族。語言:印度語、英語宗教:主要信奉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等。
首都:新德里時差:比北京時間晚2小時30分貨幣:印度盧比(Rupee),1美元等于42印度盧比。國花:荷花 區號:354。
2.印度國家概況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
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地處北半球,位于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
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錫金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領土面積為 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居世界第七位。印度政府稱其領土為328.78萬平方公里。
——二、印度的氣候環境:——印度的氣候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受季風的影響很大,尤其是當地的降水。印度一年分為四季:冷季(當年12月-次年的3月)、熱季(4月-6月)、雨季(7月-9月)和西南風退卻季(10月-11月)。
——印度各個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差距很大,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乞拉朋齊位于印度,年降水量在一萬毫米以上,但是西部的沙漠年降水量卻不足100毫米。足見印度氣候的特殊之處。
——三、印度的人口、人種、民族與宗教:——1、人口 11.12億(2006年),居世界第二位。——2、人種主要有五個類型: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地中海人、迪納拉人以及印度土著人。
——3、民族有十個大民族和幾十個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印地語。
——4、宗教約有80.5%居民信奉印度教,其它宗教有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四、印度的首都、政治制度與行政區劃:——1、印度的首都:新德里(NewDelhi) ——2、印度的國家政體為聯邦共和制。
憲法稱印度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印度的國家機構由議會、總統、政府、司法機構組成。
——議會實行兩院制,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人民院中占有多數席位政黨的領袖,出任政府總理。
——3、印度行政區劃中的一級行政區域包括有28個邦(省)、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而聯邦屬地及國家首都轄區則由聯合政府指派政務官管理。
——五、印度的經濟概況:——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萬億美元,與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于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萬億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1、工業以紡織和采礦為主。
獨立以后,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件制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
——2、農業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
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3、旅游業 印度的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的比例。旅游業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
入境旅游人數逐年遞增,旅游收入不斷增加。主要旅游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那爛陀、邁索爾、果阿、泰姬陵、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瑯等。
印度選出本國七大歷史奇跡 印度拉賈斯坦風情。——4、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
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債務累積占GDP的80%。
印度2007年僑匯收入世界第一。——5、對外貿易主要出口商品為:制成品主要包括紡織品、珠寶、機械產品、化工產品、皮革、手工藝品等;初級產品主要包括農產品和礦產品;石油類產品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產品等。
——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產品,電子產品,金銀,機械,化工產品。——美國是第一大貿易伙伴。
中國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貿易伙伴包括德國、阿聯酋、沙特、新加坡、英國、瑞士、法國、伊朗、日本、中國香港等。
3.求印度簡介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產蘭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遷入,他們帶來了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開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約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性,為奴隸制度的萌芽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是印度文化史上燦爛的階段,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和社會理論蓬勃涌現,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入侵,帶來了伊斯蘭文化。16世紀歐洲殖民主義開始進入印度。1600年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經濟掠奪。1849年英占領印度全鏡,開始了殘酷的殖民統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獨立,成立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后產生并流行多種宗教,對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在印度文化體系中不難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特點。形成印度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 編輯詞條
4.古印度的簡介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佛陀與夢幻交織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國的緊鄰,但由于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于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恒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同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在距今五十萬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就已有了遠古先民,他們同樣是刀耕火種、漁獵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印度境內遍布了居民點,人們已開始從事農業,馴養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這一切,為一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誕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個頭枕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腳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陳躺,又生機無限的古老國度。這就是被人稱作"月亮之國"的印度,因其國土形狀宛若牛首,也有人稱之為“牛顱之國”。
神游文明古國--印度 圣詩般的純美曲調
恒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走過一個被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圣河”。而這個幸運的國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
5.誰知道印度概況
印度概況
國名: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
國名釋義: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為“河”。
別稱:婆羅多
獨立日:8月15日(1947年)
國慶日(共和國日):1月26日(1950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長方形中心繪有24根軸條的藍色**。橙色象征勇敢和自我犧牲精神,也是教士法衣的顏色,舍身為國的英雄們的顏色;白色象征純潔的真理;綠色表示信心,代表人類生命所依存的生產力。**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佛教圣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對于印度人而言,它是神圣之輪、真理之輪、向著進步轉動之輪,永遠輪回蒼穹之輪。
國徽:圖案來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圓形臺基上站立著四只金色的獅子,象征信心、勇氣和力量。臺基四周有四個守衛四方的守獸:東方是象、南方是馬、西方是牛,北方是獅。守獸之間雕有**。圖案下面有句用梵文書寫的、出自古代印度圣書的格言“唯有真理得勝”。
國歌:《人民的意志》
國花:荷花
國鳥:藍孔雀
國樹:菩提樹
國家政要:總統阿卜杜勒·卡拉姆 (Abdul Kalam),2002年7月就任總統;總理阿塔爾·比哈里·瓦杰帕伊 (Atal Bihari Vajpayee),1996年首次出任總理,1998年3月再次任總理,1999年第三次任總理。
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位于德里西南,是德里的新城。 人口連同老德里共1279萬(2001年)。
自然地理:印度位于南亞次大陸,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和孟加拉國為鄰,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領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錫金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海岸線長5560公里。印度全境分為德干高原和中央高原、平原及喜馬拉雅山區等三個自然地理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因海拔高度不同而異,喜馬拉雅山區年均氣溫12℃~14℃,東部地區26℃~29℃。
人口:10.27億(2001年3月1日普查),其中男性為5.3127億,女性為4.9573億。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魯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泰米爾族占7.4%,還有其它民族。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
簡史: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并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并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并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爆發了印度和英國的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開始逐步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印度全境被英占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6.請介紹一下,印度這個國家基本情況
印度位于南亞, 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
該領土東北部與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 東部與緬甸接壤, 東南部與斯里蘭卡接壤, 西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地處孟加拉的東部, 在阿拉伯海以西, 海岸線長556公里。它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主要民族是印度斯坦族, 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6.3%。
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之一, 印度河文明誕生于公元前2500年 (主要是今天的巴基斯坦)。
在前1500年左右, 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了南亞次大陸, 征服了當地的古代印第安人, 建立了一些小奴隸制國家, 建立了種姓制度, 吠陀教會開始發展成為一個婆羅門主義。
公元前 4世紀, 孔雀王朝統一了印度, 開始推廣佛教, 并向外傳播。
大約在188年后, 孔雀帝國滅亡, 出現了分裂, 外來入侵,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英國在1600年入侵莫臥兒帝國, 成立了東印度公司, 并在1757年后逐漸成為英國殖民地。
1947年6月, 英國頒布了蒙巴頓計劃, 實施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印度自治領于同年8月15日成立。
1950年1月26日, 共和國宣布成立, 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的經濟產業是多樣化的, 包括農業、手工業、紡織品和服務業。
印度三分之二的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持生計, 近年來增長迅速, 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軟件和金融等服務出口國。
擴展資料:
印度的種姓制度:
來源于印度教,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嘴、剎帝利是雙臂、吠舍是大腿、首陀羅是腳。至于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
在各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祭神的權利和享受奉獻的權利,負責教育,受眾為剎帝利,壟斷文化教育和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行政貴族,思想受眾,他們有權利征收各種賦稅,掌管政治和軍事,負責守護婆羅門;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主要負責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組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印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種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