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年),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專家,他 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授時歷》。
郭守敬字若思,漢族,順德邢臺人,出生于元太宗三年(1231年),死于元仁宗延祐 二年(1316年)。少年郭守敬曾在忽必烈的重要謀士、大學問家劉秉忠門下學習,這一段 時間的學習對郭守敬后來的一生事業很重要。
劉秉忠守喪期滿后回朝,郭守敬回到了他的家鄉。此時的郭守敬已小有名聲。
脫兀脫 和劉肅等人專門聘請郭守敬承擔工程的規劃設計整治開挖水流河道的工作。這項工程受到 了時人的傳頌,在郭守敬的調查勘測下,因戰亂而破壞了的河道系統很快就暢通了;經過 疏浚整治,水澤各歸故道,并且在郭守敬的指點之下挖出埋沒了近30年的石橋遺物。
1260年,忽必烈登上了皇位。他任命張文謙到大名路等地任宣撫使。
張文謙是劉秉忠 的同學,他知道郭守敬很有才能,便 把郭守敬帶在身邊協助辦事,郭守敬 做了許多河道水利的調查勘測工作。 中統三年(1262年)春,張文謙向忽 必烈推薦了郭守敬。
郭守敬在多方面的實踐中掌握了 豐富的實際資料,在水利的治理方面 也有很豐富的經驗,被召見時,郭 守敬向忽必烈提出了 6項水利工程計 劃,他提出的計劃都很具體且有說服 力。忽必烈對他很贊賞,任命他為提 舉諸路河渠,掌管各地河渠的整修和 管理工作。
郭守敬設計制造的天文儀器,現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元兵攻克南宋首都臨安,全國統一在望。
忽必烈想要編修新皇朝自己的歷法,于是便 改革原有的歷法。郭守敬在這項工作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創造力驚人,發明了 10 多件天文儀器,把我國天文儀器制造傳統推向了新的高峰。
郭守敬還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測, 為新歷提供了堅實的觀測基礎,經4年時間制定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授 時歷》。 1981年,為紀念郭守敬誕辰750周年,國際天文學會以他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 山命名,并把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2.敦守敬的故事
郭守敬所制作的高表就是將圭表增長增高設計成的。 圭表是古代中國人創制的一種天文儀器。這種儀器乍看起來極簡單,可使用起來卻會遇到幾個困難。首先是表影邊緣不清晰。陰影越靠近邊緣,顏色越淡,到底影子的盡頭在什么位置,很難判斷。影子的邊界不清,影長就測量不準。其次是測量影長的技術欠精密。古代量長度的尺,一般只能量到分,往下可以估計到厘,即十分之一分。按照傳統方法,測量冬至影長,如果量錯一分,按此推算出來的冬至時刻就會有一個或半個時辰的誤差。古代將一日分成12個時辰,一個時辰合現今兩小時。這在天文歷法上是很大的誤差。最后是圭表只能觀測日影,不能觀測月影和星影。
面對這些困難,唐宋以來,科學家們想過許多辦法,但始終沒有解決好。郭守敬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他從分析產生困難的原因入手,然后針對各個原因,分別尋找對策,解決困難。
前代的“表”僅高八尺,表影很短,表影邊緣模糊,測量錯一點,實際誤差很大。敦守敬設計的圭表,稱為“高表”,就是把表竿增高至40尺,提高到五倍,因而觀測時的表影也加長到五倍。表影加長了,表影邊緣的清晰度明顯提高【請解釋,為什么清晰度會提高】,測量的數據精確多了,按此例推算節氣的誤差也就明顯減少了。另外,高表頂部還架設了一根橫梁。
高表還不能徹底解決表影邊緣清晰度的問題。郭守敬創造了一個稱為“景符”的輔助儀器,用來提高測量的效果。景符,即影符。它是一片四寸長、二寸寬的銅葉,正中開一個針孔那樣的小洞。銅葉的一端用樞紐接在一個二寸見方的框子邊上;另一端用小棍支撐起來,就跟箱子蓋那樣可以自由啟閉,以便調節其傾斜度。將景符放置在圭面上,正對太陽,日光通過小孔,射到圭面上,就會形成一個極微小的太陽像,非常明亮。測量正午日影時,先將景符放在圭面上影端旁邊,使符面垂直于日光,然后前后移動景符,使太陽、高表頂部橫梁與符上小孔三者正好處在同一條直線上,那么,圭面上所顯露出的太陽像跟米粒大小,亮晶晶的,中間有一條細如發絲的橫梁影子,立刻記下它的位置,就可以測量日影的長度了。這樣的表影長度,當然會比以前圭表測影要精確得多。
3.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的簡介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
他“天資氵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
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
在地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
在文學方面,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星。名著《東京賦》和《西京賦》,合稱《二京賦》,描寫了東漢時期長安和洛陽的繁華景象,諷刺了官僚貴族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
《南都賦》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南陽郡的社會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間風俗。此外還著有《定情賦》、《同聲歌》、《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30余篇。
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并研制出了“記里鼓車”、“指南針”等。在數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并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
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圓周率雖稍有誤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精確的計算,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驚嘆。他的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氣象學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風儀”,是一種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制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在藝術方面,他居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首。
張衡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張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奪目的科學和文學的雙子星。
1956年10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曾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
4.3個科學家的故事 每個60~80字左右就可以了
郭守敬(1231~1361),元代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字若思,順德邢臺(今河北)人,他和別人共同編制了《授時歷》,施行達360年,為我國歷法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他還創制了天文儀器簡儀、仰儀、高表、侯極儀、景符等十余種觀測天象的儀器。簡儀這種儀器結構簡單,可以用來測量日月和星星的位置。這臺儀器的復制品至今還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上。
張衡(78~139)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召縣南)人。張衡精通天文歷,他創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利轉動的“渾象”(也叫“渾天儀”)和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方向儀器——地動儀。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日月的成因,說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地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的,郭守敬的簡儀就是根據渾儀改進的。
畢升(北宋仁宗年間~約公元1051年)。他從年輕時就一直在杭州一家書坊當印刷工匠,在唐代發明的雕板印刷基礎上,經過八九年的反復實踐發明了活字及活字板,成為世界活字印刷術的第一人。其基本原理與現代的活字印刷完全相同,歐洲人比畢升發明晚400多年。活字印刷極大提高印刷技術,使傳播文化文明得到極大促進。
5.河北歷史故事
一、趙云的故事:
趙云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劉備入川與劉璋決裂后,趙云與諸葛亮、張飛等帶兵開始了對西川的掃蕩行動,在共同攻下巴東郡以及巴郡以后,趙云與張飛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陽、犍為兩郡。犍為郡是當時蜀中的大郡,與蜀郡、廣漢郡號稱三蜀,也是蜀中賦稅的主要來源。 趙云獨自率軍平定蜀中大郡后從成都南面與劉備等完成對成都的合圍。
二、董仲舒的故事:
董仲舒是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三、竇建德的故事:
竇建德是貝州漳南(河北故城縣)人。隋朝末年河北農民起義領袖,東漢大司空竇融后代,遼東宣王竇拓玄孫。
竇建德帶領孫安祖進入高雞泊,舉兵反叛,全家坐罪遇害。率部歸順高士達起義軍,先后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國,稱雄于河北。
四、酈道元的故事:
酈道元,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時期酷吏、地理學家,青州刺史酈范之子。
酈道元愛好讀書,并以此聞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書籍是他不可分離的伴侶。他一生中讀過許多書,尤其是有關地理記述的書籍,他幾乎都讀遍。他讀書非常嚴肅、認真,對書中的記載力求弄懂、弄通。大量地讀書,使他具有淵博的學識,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
五、郭守敬的故事:
郭守敬是邢州邢臺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郭守敬運用他改進、創造的天文儀器,進行了許多精密的天文觀測,從而使《授時歷》的編制有了可靠的觀測基礎。他所從事和領導的觀測項目甚多,如冬至時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測驗、黃赤交角以及一些歷元時刻的測定,其中大部分數據都是中國古代歷法史上最精確的,或近于最佳的。
6.中國古代偉人有誰,他(她)有哪些重要的故事
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侯官縣(今福州市)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編修,歷任江西、云南鄉試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蘇和陜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
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則徐“出膺外任已歷十年,品學俱優,辦事細心可靠”,擢升為東河河道總督,主持修浚黃河、運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蘇巡撫,十八年(1838年)任湖廣總督,嚴禁吸食鴉片,成效卓著,十一月,欽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并節制廣東水師。
林則徐在廣東宣誓旦旦:“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英商義律等懾于林則徐的正氣,被迫繳出鴉片2萬多箱,即于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林則徐因此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個民族英雄。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后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
蒙古兵所過之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說家。
名沾(zhan),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來是漢人,后來成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間,從曾祖父曹璽起,三代四人世襲江寧織造60年,成了煊赫一時的貴族世家。
后因清宮內部斗爭激烈,其父被株連,獲罪削官,家產被抄,家道日漸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極而衰的時期。
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貧困。1762年他的小兒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絕,一病不起。
1763年2月12日終因貧病無醫而去世。 翁方綱 字正三、忠敘,號覃溪,又號蘇齋。
清代順天大興(今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19歲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歷充江西、湖北鄉試主考官,廣東學政。在廣東,擢國子監考察金石碑刻,編定《粵東金石略》。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任江南鄉試主考官。兩年后,擢國子監司業,不久晉詹事府司經局洗馬。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江西學政,所著《兩漢金石記》在江西問世。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擢內閣學士。
次年出任山東學政。未及半年,足跡遍及山東,所到之外,觀覽名勝古跡,搜求金石碑刻。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秋任職期滿,離開濟南。在山東、特別是在濟南寫下了不少清新自然的詩文,并先后編定《通志堂經解目錄》、《小石帆亭著錄序目》,完成學術著作《經義考補正》、詩集《小石帆亭稿》。
7.作文:偉大的先人——郭守敬
5月15日,我們京城晚報小記者一同去達活泉公園參觀郭守敬紀念館。
這天,天空湛藍,風兒微微,大家的心情都很好。又趕上達活泉公園內舉行車展、房展,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我們一進大門就閑不住了,一個個小鳥似的飛到了郭守敬銅像前。銅像高4.1米,重3.5噸,是由傅天仇教授領銜設計的,是當時塑像中最高的一尊。
郭老手握四卷圖紙,胡須稍翹,深邃的眼底蘊藏著無窮的智慧。抬頭仰望,他氣度非凡,讓人感到有一種巨大的為科學獻身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為祖國、世界的科學事業做出得貢獻太大了。
我們奔入第一展廳。里面有一個大銅板,介紹了郭守敬(1231-1316)一生的成就: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科學家,在天文、水利、數學、儀器制造等方面有著杰出的成就,十多項發明,領先當時的世界水平。
展廳西面有書影,是郭守敬和他的啟蒙老師——爺爺一起在院子里仰望星空,觀察星空的景象。他的爺爺較瘦的臉下,有一把白花花的胡子,也是一位有學問的人。
我想,郭老之所以這么有成就,跟小時爺爺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同學們非常積極,比講解員姐姐跑得還快。
“嗒嗒嗒”,一會就到了第四展廳。我也在前面跑個不停。
展廳的東面是凹下墻面的星座圖,這可讓我們大開了眼界。我們找到了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喜歡天文的同學最高興不過了,裝作小老師的樣子,嘟囔著這是什么,那是什么。
我們還在講解員姐姐的指導下,在圖上找到了中科院紫金山發現的2012號小行星——郭守敬星。我想:那顆星既然以郭老的名字命名,那一定是個美麗的行星吧。
往西面下5階樓梯就是科普室,用電視機看了對木星的介紹,我們又一次歡呼雀躍。 時間過得真快,余興未盡,我們就參觀完了有紀念意義的郭守敬紀念館。
回來的時候,又路過大門前郭老的銅像。我不禁抬頭瞻仰,說出了我心中的科學夢:您為祖國科學事業做出了如此杰出的成就,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像您一樣,為祖國、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
8.郭守敬是什么人
郭守敬——中國古代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專家。字若思,漢族,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歷法,由張文謙等主持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稱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臺。當時,有楊恭懿等來參予共事。經過四年努力,終于在至元十七年編出新歷,經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授時歷》是中國古代一部很精良的歷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漢代以來的四十多家歷法,吸取各歷之長,力主制歷應“明歷之理”(王恂)和“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郭守敬),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取得許多重要成就。
郭守敬和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歷法《授時歷》。為了編歷,他創制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為紀念郭守敬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為修歷而設計和監制的新儀器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史書記載稱13種,有的研究者認為末一種或為星晷與定時儀兩種)。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過三年半約二百次的晷影測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他又結合歷史上的可靠資料加以歸算,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這個值同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一樣。
中國古歷自西漢劉歆作《三統歷》以來,一直利用上元積年和日法進行計算。唐、宋時,曹士等試作改變。《授時歷》則完全廢除了上元積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作為計算的出發點,以至元十八年為“元”,即開始之年。所用的數據,個位數以下一律以100為進位單位,即用百進位式的小數制,取消日法的分數表達式。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監。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運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館大學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間,制成一些精良的計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