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李清照·聲聲慢的簡短賞析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為抒發家國身世之愁而作。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成功地運用了疊字。開篇三句十四個疊字,表達出三種境界。
“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冷冷清清”,寫環境的悲涼;“凄凄慘慘戚戚”,寫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同時,這幾對疊字還造成音律的回環往復,加強了詞作的音樂性。
第二個特點是借物抒情。上闋用“淡酒”、“晚風”、“過雁”,下闋用“黃花”、“梧桐”、“細雨”,都準確而形象地表達出內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強烈感情,突然作結,沉痛無限。
全詞語言樸實,感受細膩,巧用疊字,滿紙嗚咽,動人心弦。
2.《聲聲慢》賞析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聲聲慢·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于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凄涼。
原詞:
《聲聲慢·尋尋覓覓》宋代: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⑴乍暖還寒:謂天氣忽冷忽暖。
⑵將息:調養休息,保養安寧之意。
⑶曉來:今本多作“晚來”。
⑷黃花:菊花。
⑸有誰堪摘:有誰能與我共摘。誰:何,什么。
⑹怎生:怎樣,如何。
⑺這次第:這情形,這景色。
釋義: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 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風寒意。
望天空,但見一行行大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誠明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么能夠說盡!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擴展資料:
李清照南渡后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涼憔悴作對比,寄托了故國之思。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通過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通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處境,運用疊詞,表達了自己難以克制、無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樂》中“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孤雁兒》中的悼亡情緒,都是在國破家亡、孤苦凄慘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這部分詞作正是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李清照(宋代女詞人)
3.對《聲聲慢——李清照》的賞析
《聲聲慢·尋尋覓覓》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此詞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開頭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風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極富藝術感染力。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公元1127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于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余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
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東,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境況極為凄涼,一連串的打擊使作者嘗盡了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聲聲慢·尋尋覓覓
4.李清照《聲聲慢》賞析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為抒發家國身世之愁而作。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成功地運用了疊字。開篇三句十四個疊字,表達出三種境界。
“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冷冷清清”,寫環境的悲涼;“凄凄慘慘戚戚”,寫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同時,這幾對疊字還造成音律的回環往復,加強了詞作的音樂性。
第二個特點是借物抒情。上闋用“淡酒”、“晚風”、“過雁”,下闋用“黃花”、“梧桐”、“細雨”,都準確而形象地表達出內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強烈感情,突然作結,沉痛無限。
全詞語言樸實,感受細膩,巧用疊字,滿紙嗚咽,動人心弦。
5.《聲聲慢》不少于200字的賞析
讀詞之長調,我一般注意先還原其“情境”,也就是進入詞人所描述的那種生活環境。
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秋月下歡飲達旦,望月、問月、思親、祈祝,主人公即東坡先生。讀這一篇李清照的《聲聲慢》亦可如是,試分解如下。
詞人身在何處?獨居之所。 她在做什么?“尋尋覓覓”。
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接著她想做什么?“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此時調養身心,難也。想早些安息而不能,“寒”也。
故引出下文。 她接著做了什么?“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天色向晚,想借酒澆愁,風急而不能也。
然后做了什么?“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憑窗望雁,更添哀愁。
接下去,她向地上看,看到什么?“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人如黃花,憔悴凋零,誰人堪睹?更添自哀也。) 就這樣獨守暮窗,她的感受是什么?“獨自怎生得黑!”極度孤獨,煎熬之痛也。
這個環境里,還持續著什么聲響?“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細雨,點點滴滴,一直在滴著,響著,——直到黃昏,直到此刻。
最終,詞人那一聲哀嘆是什么?“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樣的“凄凄慘慘戚戚”,連“愁”之舟,也載不動了。 我竟意讓自己先進入詞人生存的真實境況:某一個秋天的傍晚,獨居而尋覓舊跡,又去飲酒、望雁、看花、聽雨,直至發出嘆息。
這就是一種初步的“還原”吧。在這個“入境”的過程中,自然需要伴隨著對作品的吟哦、涵泳,潛心感受。
該詞上下片的界限比較模糊,也適合連起來,作整體的完整的觀照。 然后,從感受生活的真實,轉向探究藝術的真實,即從鑒賞其意境的角度,賞析意象、意象之間的聯系、用語與修辭等等。
這是“跳出來”,比較冷靜地進行探究。 (二) 你的教學設計(初稿),介紹完作品背景之后,先從尋找、提取意象入手展開鑒賞,這是第一項主要的教學內容。
大致安排了五個教學環節: ⑴ 詞人選取哪些意象來表現愁緒? ( 板書:淡酒 秋風 雁 黃花 梧桐細雨) ⑵ 這些意象有什么樣的含義?(自由討論,教師出示投影補充:酒,愁的象征;雁,離愁,鄉愁的象征;黃花:喻女子容顏的憔悴;梧桐細雨是悲涼、孤寂、凄苦的象征。小結: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象,把詞人的愁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了。
正所謂“舉杯消愁愁更愁,北雁南飛人難歸,滿地黃花何人賞,細雨梧桐到黃昏”。) ⑶請選擇詞中你最喜歡的場景加以分析。
⑷這些場景的特點是什么? ( 板書:凄慘悲涼 ) ⑸為什么詞的場景如此悲涼?(板書:亡國之痛 孀居之苦 淪落之悲 ) 第二項主要的教學內容,乃是教給學生分析詞章之“意境”的方法,再請他們概括這首《聲聲慢》的意境,最后布置課下作業——照本節課所學的鑒賞意境的步驟方法,寫一篇關于《醉花陰》的鑒賞文字(不少于200字)。 你所教的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步驟加以分析。
其步驟是:找出主要意象——通過聯想和想象還原情境畫面——概括出意境的特點(凄冷孤寂、蕭瑟冷清、明朗清麗、恬淡優美等)——探究表達了作者因何而起的何種情感(如表達了杜甫因告別顛沛流離生活的喜悅之情)。 按照這個方法,對《聲聲慢》所作的意境之“概括”是:“選取酒、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步驟一),營造了一種晚風送寒、秋雨連綿、黃花零落、北雁南飛(步驟二)的凄慘悲涼(步驟三)的意境,抒發了作者在靖康之難以后的亡國之痛、孀居之苦、淪落之悲(步驟四)。”
總之,你設置的教學目標,重點是學習分析意境,以《聲聲慢》為例,演練了相關的操作方法。比較我與你欣賞《聲聲慢》這類長調的基本思路,相似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也有。
擬從相異處切入,簡略談談我的想法。 (三)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若干意象相加,不一定等于“意境”。
意思是說,就詞章之意境而言,它是一種完整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存在,簡單地提取意象、分析意象,往往還不足以整體攝取其意境。 為了便于說明要旨,我選取長調拙作《賀新郎·古北口》來印證一下,這篇寫于上個月。
小序:“兩日古北口從教,瀟瀟雨聲為伴也,群山連綿而環也,欣欣然而坦坦然也。晨,鳥語驚夢,山泉鳴琴,起而溯流閑步,長城樓堞在望。
細雨沾衣,云霧漂游,輕歌和鳥,清流洗心,大山雄奇,石路蜿蜒。遂生詩意也,臨暮而記之。”
詞曰:“司馬臺雄矣。鎖千年、長城豪氣,醉眠于此。
剩有春殘知情雨,娓娓言烽火事。夢中拂、當年血恥。
吾見青山仍嫵媚,嘆青山、古北非如是。晨獨步,尋相似。
滿山細雨青枝里。萬千花、紅芬應重,山能知味。
寂寞原來山無有,未識春秋道理?這巨石、曾隨波起。敢恨修城吾不見,惜詩人、只食黃花耳。
佩劍者,是諸子。” 本篇借古跡而詠懷,主旨乃是頌揚高山長城的豪氣和力度。
里面,約略描述了一個漫游的情境:從前一天我初見司馬臺長城,到夜間夢見古代烽火,再到次日早晨漫步山下,生發幽思。試想,詞中如此多的意象,只是把它們疊加起來,又能形成一個什么藝術的存在呢?探究其意境,關鍵在于拎出相關的兩三個典故。
一是辛詞。
6.李清照的聲聲慢賞析
聲聲慢 李清照原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賞析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
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詞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
全詞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7.李清照詞《聲聲慢》賞析
聲聲慢譯文整天都在尋覓一切清冷慘淡,我不由感到極度的哀傷凄涼。
乍暖還寒的秋季最難以調養。飲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時來的冷風吹的緊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飛過去了,傷心的是卻是原來的舊日相識。家中的后園中已開滿了菊花,我引憂傷憔悴無心賞花惜花、如今花兒將敗還有誰能采摘?靜坐窗前獨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細雨淋瀝黃昏時分、那雨聲還點點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個愁字又怎么能說的夠?文學賞析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
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
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
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
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難以入眠,于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
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凄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云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頭白鴛鴦失伴飛。詞人感嘆:唉,雁兒,你叫得這樣凄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蒙之中,驀然覺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只。
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無限無法訴說的哀愁。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詞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么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凄涼。
手托香腮,珠淚盈盈。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
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
無邊絲雨細如愁。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互相依靠,自己一個人要凄涼多了。
詞人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