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承精神的延續 名人事例
在一些國內評價活動中能看到安徽籍人物形象:比如入選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法國巴黎用身體捍衛奧運火炬的火炬手金晶
法國當地時間4月7日中午,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在法國巴黎開始環球傳遞第5站,當天,幾名藏獨分子試圖從中國火炬手金晶手中搶走火炬,干擾北京奧運圣火的傳遞。坐在輪椅上的金晶面對暴行,毫不畏懼,用雙手緊緊抱著火炬,同時臉上流露出驕傲的神情。雖然她被威脅、被毆打,但她手中的火炬始終沒有被搶走。
參考:**china/20090205/*
另外還有全國道德模范評選中的一些安徽籍人物
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許張氏,一位連名字都沒有的97歲老人,沒有堅實的臂膀,卻40年如一日,為癱瘓兒子延續生命長度;身無分文,卻回絕了10萬元的愛心捐款
2.弘揚中國精神的歷史人物故事
弘揚中國精神的歷史任務故事有: 1、鄭成功收復臺灣。
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占了我國領土臺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臺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臺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臺灣。
臺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2、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5年,南宋朝廷再無可用之兵。
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后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并立即行動,在兩三個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
他下定決心抗元到底。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
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徐悲鴻: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是國畫大師徐悲鴻先生的座右銘。是他光輝一生的寫照。
徐悲鴻在洋人面前沒有絲毫奴顏媚骨。他20歲成名,被法國猶太富翁看中,專邀他到“哈同花園”畫像,在優厚的待遇面前,他斷然拒絕,保持了“江南布衣”的本色;在赴法留學專攻美術期間,他遭到了洋學生的歧視,被誣為“生就的當亡國奴的材料”,徐悲鴻面對挑釁,義正詞嚴地予以回擊,并以虛心好學換來了一個個優異成績,折服了對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回國后,徐悲鴻不為高官厚祿所誘惑,也不被政治上的高壓所屈服,堅決拒絕為**畫像。
他堅持走自己的路,用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祖國服務,為中華民族爭光.傲骨是一種氣質,一種風度,一種人格,一種素養,一種知識和道德綜合后的存在,是人格中很高檔次的境界。 4、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后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
5、**:糞土當年萬戶候。 從湖南到井岡山.再從井岡山到延安.從延安到北京.南征北戰創建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百多年來.第一個喊出了,中國人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從此不再受人奴役了!**把畢生精力奉賢給了自己的祖國和他所熱愛的人民;**一心想著“為人民服務”;**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遠比彼得大帝和華盛頓更偉大。**是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英雄!**是光照千秋萬代的民族之魂。
3.弘揚民族精神的超簡短故事~急死了
1929年生于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蕩”,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蕩”,走到山口時迷了路。
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
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4.弘揚民族精神簡短故事
偉大的抗日戰爭是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一場全民族抗戰。
面對民族危亡,面對裝備精良、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有著強烈愛國心的中華兒女,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衛國戰爭的英雄詩篇。是偉大的民族精神喚起了全民族的覺醒,是中國**的抗日主張激發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愛國熱情,凝聚了中國人民空前的團結和戰斗力。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被日軍占領了20多個省、市,死傷人數達3800萬。面對外敵入侵,中國各階級、各階層在中國**的領導和推動下結成了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這是任何入侵者都為之膽寒的不可戰勝的力量。
中國**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全國的抗日隊伍,義無反顧地開赴抗日前線,同敵人浴血奮戰。著名的平型關大捷、臺兒莊大戰,給不可一世的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民族精神是無敵的衛國長城。抗日戰爭期間,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成為中華民族的大義。
在中國**的領導下,這種民族大義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光大,團結和爭取了友黨友軍及一切愛國力量,為追求獨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國,視死如歸,英勇奮斗。舍身抗日成為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和群體行為。
日本侵略者可以殺死我們幾千萬民眾,但摧不垮舍生取義的民族精神;日本侵略者可以暫時占領大片中國土地,但征服不了中國人的愛國心。日寇越殘暴,抗戰的斗志越堅強;環境越艱苦,對敵斗爭的辦法越多越靈活。
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這就是人民戰爭的力量。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歷史證明,中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同樣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弘揚民族精神,這是時代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莊嚴而神圣的使命。弘揚民族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應貴在實踐,重在行動。
要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貫徹到各行各業,化為每個公民報效祖國的精神支柱,使之成為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巨大動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中,我們要大力堅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鑄造新時代的民族之魂,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5.關于弘揚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跡
講英雄故事,弘揚民族精神 同學們,當我們目睹著祖國的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的時候,當我們幸福地依偎在祖國母親懷抱里德時候,你是否想過是誰換來了祖國的新生,是誰鋪就了幸福生活的大道?憶英雄,想往昔,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珍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怎能不滿懷感激!無數的英雄烈士用愛、用生命譜寫了一首首贊歌,鑄就了新時代和新生活。
讓我們再一次用心聆聽一曲曲英雄的贊歌吧! 少年女英雄——劉胡蘭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我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劉胡蘭10歲起參加兒童團。
1945年10月,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第二年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并被調回云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
這位年僅14歲的女**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的軍隊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已連鍘幾人的鍘刀前,怒問匪軍:“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1947年2月,山西《晉綏日報》連續兩天刊登的消息,使一個女**員的名字在華北大地不脛而走。
隨后,**主席又為她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劉胡蘭犧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晉綏分局決定破格(通常需年滿18歲)追認劉胡蘭為中國**正式黨員。 雖然只有十五年短暫的生命,但劉胡蘭卻將自己的青春書寫得格外絢爛。
**主席用“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來概括她的人生。 在那個并不缺少英雄的年代,劉胡蘭的英勇就義令無數人震撼不已。
此后,她的事跡和體現出的精神被公眾進一步詮釋為追求真理,有堅定的信念,愛憎分明,敢于和一切邪惡勢力斗爭。 抗戰英雄——** **,四川銅梁。
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
次年10月12日朝鮮三九一高地反擊戰打響之前,隨部隊潛伏在敵山腳下草叢中,等待配合大部隊進攻。不料埋伏點山草被敵燃燒彈擊中起火,為了不暴露部隊埋伏點,忍受烈火燒身,臥地不動,直到犧牲。
1952年10月,**所在的連隊接受了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消滅平康和金化之間的三九一高地的敵軍。然而三九一高地地形獨特,易守難攻。
在敵軍和我軍陣地之間還有三千多米寬的開闊地,是敵人的炮火封鎖區。在這樣長距離的炮火下沖擊,必會導致我軍較大傷亡,影響戰斗的順利進行。
上級決定采用隱蔽作戰,在發起攻擊的前一天夜里,把部隊潛伏在敵人陣地的前沿,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要使幾百人在敵人眼皮底下隱蔽二十多個小時而不能有一個暴露目標。
**和他的戰友們毫不畏懼,爭相請戰。臨行前,**下了鋼鐵誓言:為了戰斗的勝利,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五十多名身披偽裝茅草的戰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蒿草叢生的開闊地埋伏了下來。 11日清晨,三九一高地上敵方那層層的鐵絲網和一簇簇不暴露我軍潛伏秘密,觀察所里的指揮員當機立斷,下令用炮火將這股敵人全部殲滅。
次日中午,敵人的燃燒彈引燃了他身邊的草叢,這時,他只須打滾翻身即可避免燒身。但為了避免暴露目標,他嚴守潛伏紀律,忍受著烈火燒身的劇痛,堅持一動不動,像一塊巨石。
直至壯烈犧牲,保證了整個戰斗的勝利。 黃昏來臨,出擊的時間到了。
戰友們懷著滿腔仇恨,高呼著為戰友報仇的口號,排山倒海般地向敵人沖運河。才過了二十分鐘,敵人全部被消滅,三九一高地上飄揚起勝利的旗幟。
戰斗結束后,同志們在**潛伏的位置上,看見他用雙手在地上摳出的深深的土坑…… 犧牲時,他年僅26歲。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進步,然而革命先烈們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們也許不需要為了祖國而付出我們的生命,我們也許也沒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磅礴氣概。
我們能做的,更多是認識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學習好各門文化知識,掌握好各種科學技術,完善自己的思想,美化自己的心靈。國家的尊嚴,國家的榮譽要靠我們自己來維護。
烈士們的精神要靠我們來傳承與發揚光大。國家的明天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從現在做起,從我們自身做起,主動承擔起對祖國對社會的責任,施展自己的青春年華,開拓進取。 同學們,清明節,讓我們重溫歷史,回顧過去,緬懷先烈,再次銘記他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民族精神。
把你知道的英雄人物或者英雄事跡告訴大家,他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
6.有關傳承的事例
古代品德故事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
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后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古代品德故事2: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
到長安后,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并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古代品德故事3: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后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
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后卻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聽說后非常驚訝,對王恭說,我本以為你還有多余的竹席。王恭則回答,我為人平日從來沒有多余的東西。
古代品德故事4: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
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古代品德故事5: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
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
“程門立雪”后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7.弘揚民族精神的短故事,急
偉大的抗日戰爭是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一場全民族抗戰。
面對民族危亡,面對裝備精良、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有著強烈愛國心的中華兒女,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衛國戰爭的英雄詩篇。是偉大的民族精神喚起了全民族的覺醒,是中國**的抗日主張激發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愛國熱情,凝聚了中國人民空前的團結和戰斗力。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被日軍占領了20多個省、市,死傷人數達3800萬。面對外敵入侵,中國各階級、各階層在中國**的領導和推動下結成了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這是任何入侵者都為之膽寒的不可戰勝的力量。
中國**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全國的抗日隊伍,義無反顧地開赴抗日前線,同敵人浴血奮戰。著名的平型關大捷、臺兒莊大戰,給不可一世的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傳承精神簡短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