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部老電影新疆的講述新疆解放一農民從新疆騎驢到北京見**的故
庫爾班大叔上北京故事梗概: 庫爾班·吐魯木是和田地區于田縣農民。
他從小失去父母,在巴依家的羊圈里度過童年。為掙脫被奴役的生活,他帶著妻子逃到荒漠里,靠吃野果生存。
后來妻離子散,他獨自度過17年野人生活。 新疆和平解放后,庫爾班·吐魯木知道,是**主席使他翻身解放,回到人間,過上了幸福生活,便執意要到北京去見恩人**。
用他的話說:“能讓我親眼見見**,我這輩子也就心滿意足了。”就這樣,庫爾班·吐魯木老人騎著小毛驢上路了…… 1958年6月28日下午,歷經坎坷,75歲的庫爾班·吐魯木同其他全國勞動模范一起喜氣洋洋地來到中南海,受到**的親切接見。
他緊緊握著**的手,久久地舍不得松開。他抬頭望著慈祥的**,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
瞬間,一張珍貴的照片永遠地凝固在歷史的記憶當中。
2.北京的三個名人及其事跡簡短
李密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
他的書房后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
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后終于事業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里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
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
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
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
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
3.北京的傳說短一點的故事
鑄鐘娘娘(轉帖)
現在鐘樓的大鐘不敲了,當年敲的時候,尾音里總是帶著隱隱的“邪,邪,邪”的聲音。這老人就該說了:這鑄鐘娘娘又在找她的鞋了!說這鑄鐘師傅里有個年紀最大最受人尊重的,家里有個小女兒。這天小女兒來到鑄鐘廠給爸爸送飯,沒想到一頭沖進了化鐘爐。大家一看不好都上去攔,可都晚了一步,只有爸爸抓住了一只繡花鞋。可誰知大家一看化鐘爐,銅水變成了另一種顏色。大家齊努力,竟連夜鑄成了大鐘。至于說后來,鑄鐘廠拆了在原址蓋了一座鑄鐘娘娘廟,現在好像也拆了鼓樓后面就放著那口不用的鐵鐘。
4.庫爾班大叔你上哪
庫爾班?吐魯木是于田縣托格日尕孜鄉一個淳樸的維吾爾族農民,1955年過上幸福生活的庫爾班大叔打好了近百斤馕,打 定主意要騎著土改時分到的毛驢到北京,感謝恩人**讓自己過上了幸福生活。
他哪里知道于田與北京相距萬里。這個異想天 開的舉動讓和田人民受到鼓舞,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北京不再遙 遠。
當他知道騎毛驢到不了北京后,年過七十的庫爾班大叔就背著干糧到公路上攔汽車,求司機帶他到北京。執著的庫爾班大叔先后給**寫了七封信,還寄去了自己晾制的杏干、桃干,毛 主席和中央辦公廳給他回了四封信并附上了**的照片,使他 受到極大的鼓舞,把沖天的干勁放到農業生產上。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1958年6月庫爾班?吐魯木作為勞 動模范隨參觀團進京,這是他第一次邁出和田的大門。6月28 日,是吐魯木最難忘的日子,**和其他中央首長接見了新疆 參觀團,**親切地走到吐魯木面前和他握手,向他問好,第二天還派人給他送了十米條絨。
同年8月21日,全國人民都在 《人民日報》上看到了《庫爾班?吐魯木見到了**》的傳世照片;還有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載入小學課本;《庫爾班大叔你 上哪》也是人們百看不厭的節目。庫爾班?吐魯木成為那個時 期全國老幼皆知的人物。
1959年,庫爾班?吐魯木去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在天安門 第二次見到了**。 庫爾班大叔真是幸福得快暈了。
回來后鄉親們問他**說啥了,聽不懂漢語的庫爾班大叔說:**在 天安門城樓上揮著帽子問:“這是誰的帽子? ”廣場上的人都爭著喊“我的帽子!我的帽子!”鄉親們問他在北京見到啥稀罕物 了,他說:“在北京動物園,看到了毛驢子,它穿著海軍衫,以 為我不認識它,但我還是把它認出來了。 ”哈哈,指馬為驢。
這是新疆人都知道的笑話。庫爾班?吐魯木在于田一直從事農業勞動,直到1975年在 和田因病去世,終年92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庫爾班大叔上北京的簡短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