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前三分鐘,上臺說話要講什么呢
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說話能力和聽話能力。
但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大部分教師卻側重閱讀和寫作方面的訓練,往往忽略了說話和聽話能力的訓練。這是我們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失誤。
有的老師也知道說話能力是重要的,但在考試中難于體現和訓練方法難以把握,造成對學生說話訓練的不足。那么怎樣才能彌補這個不足呢?我設想利用每節語文課上課前的三分鐘,讓一位學生上講臺練習說話。
這樣的練習,能夠促進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這是最重要的,另外,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學生自覺擴大閱讀面、留心觀察生活等等。此外,對初職校學生來說,這也是培養自信心的好機會。
而且一節課抽出幾分鐘又不是什么大難事。于是,我就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上臺講故事、寓言或新聞,堅持多年,大有成效。
在講之前,學生必須先做準備,閱讀、記憶故事內容,明白所講故事的意義和現實教育意義。在講的時候要求做到:語言流利,不能結結巴巴,普通話要標準。
最關鍵的一點是站在臺上時,儀態要大方,聲音要洪亮,眼光要敢于和下面的同學交流。講完以后,同學之間相互評價,指出優缺點,根據大家制定的評分標準,由組長、課代表和老師一起打分,每月評選一位班級的故事大王。
一位同學所講內容,其他同學講的時候不能重復。這樣堅持做下來,時間一長,學生的聽說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提高。
課外讀書的興趣也在逐步提高。陳玉蘭同學是一位性格內向的女孩子,平時說話聲音較小,很少面對大家說話。
第一次上講臺時,面紅耳赤,不敢看人,非常害羞。但她準備的很充分,講的也比較流暢,講完后,同學們紛紛鼓勵她:“陳玉蘭同學今天能走上講臺,大膽講話,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希望熊君同學再講的時候,聲音要大些,態度大方自然些,眼睛能看著大家,爭取比這次講得更好。”……有了同學們的鼓勵,陳玉蘭一次比一次講得好。
通過上臺講故事,她人也變得活潑了,笑容常常掛在臉上。實習時,經過一個星期的適應期之后,她就能獨立勝任賓館前臺服務的工作,大膽地和顧客交流,回答顧客的問題,解決顧客的問題,有時還能獨立的接待外賓。
服務水平深得領導和顧客的好評,實習結束時,單位主動要求和她簽約。02級的李君儒是一個沉默寡言得同學,一開始面對大家說話時,準備好得發言會忘得一干二凈,我經常逼迫他上臺來講故事,經過幾年的鍛煉,他深有感觸地說:“每次只有三分鐘,時間雖然不算長,卻教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獲取了許多知識,最重要的是鍛煉了我大膽和別人交流的才能,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這樣走向社會以后,我無論在哪里工作都不膽怯了” 05級的任濟世是一個患過腦癱的學生,在普校時他因為成績不理想,嚴重缺乏自信,但是我發現他學語文的興趣較濃厚,口頭表達能力也還可以,于是我選他做了小組長。在學習《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這一單元時,我在班級里舉行了講故事比賽,任濟世同學由于準備充分,且講的繪聲繪色,被同學推選為第一名。
另一位郭揚同學為第二名。兩位同學都被評為當月的故事大王。
在次此活動的推動下,同學們對課前三分鐘的演講興趣空前高漲,原來按學號排名講,變成了自由報名,大家都爭著講。每次語文課前,班級里象開新聞發布會一樣熱鬧,聽的同學積極性也非常高。
任濟世同學熱情更高,經常主動要求講故事,郭揚則在周記中寫到自己是語文的好苗苗,一定要好好學語文。后來學校組織同學參加甘泉社區“冬冬樂”演講比賽,我就推薦了這兩位同學去參加,任濟世獲得了二等獎,還沖出預賽,參加普陀區的決賽。
利用課前三分鐘,我班學生既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又提高了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還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自信,為他們成功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這何樂而不為呢? 曾經有一位教師每學期都精心為學生挑選古詩三四十首,名言三十余條,每天利用課前的三至五分鐘,教孩子們背一首古詩或一條名言。日積月累,孩子們輕輕松松就背熟了不少。
上課前,只要學習委員起個頭,學生們就背誦鞏固。每天用的時間并不多,不增加學生的負擔,但卻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完成了課外閱讀量。
照這樣計算,加上教材中的古詩,這些孩子用不了三年。大部分都可以熟背古詩三百首,甚至更多。
還有名言和文章精彩片段。語文教學中“背誦──感悟──運用”的良性循環已初露端倪。
看來,即使是極短的時間,如果能充分地加以利用,就能城少成多,連珠成串,獲得一些成就。我們一味強調沒有時間,現在看來其實是惰性的一種借口和托詞罷了。
正如魯迅名言:“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一樣,只要你愿擠,總還是有的。”科學而又合理地利用時間,枯燥的記憶成了誦讀、運用的樂趣,為后繼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礎。
說得優美,這是學生說話能力的最高目標。說話訓練不僅僅是一個口頭表達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還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維訓練、邏輯訓練以。
2.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感覺一節課的效率很低,有沒有什
我媽媽當了一輩子的小學教師,我特地向她請教了您的問題,希望她的答案能對你有些幫助:
1、不要過分強調坐姿,因為這其實是影響聽課情緒的,不是坐的很直聽課就認真。想知道學生們聽的認不認真看他們的眼睛就可以了。
2、把一節課的重點內容放在上課不久就講,因為小孩子聚精會神的聽課只能堅持10分鐘左右。講完重點內容之后可以做一些相對輕松的聯系。
3、不可以滿堂灌式的講,要根據小孩子的性格,講一些輕松的笑話和故事,這樣吸引他們注意力是立竿見影的。
因為您也是個新教師,所以相信您的課堂氛圍應該更活潑,堅持下去的話就能讓學生喜歡你,這樣他們就會更加喜歡聽你的課。
祝你工作順利!
3.課前三分鐘簡單小節目
以下6種方法都比較好,可以任選一種:
1、推薦讀日記。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讓學生讀推薦的優秀日記(課代表組織學生在課下評選出的優秀日記)。這樣操作既是對一周日記寫作結果的展示,又可以使這些優秀日記起到示范作用,促進學生的日記寫作,同時又能在班級營造良好的寫日記氛圍,提高日記寫作的積極性。
2.即興介紹事物。根據不同場合、對象選擇簡明得體的語言表達方式,即興敘述自己的某段經歷,發表自己對一些現象的觀點看法等。這也成了鍛煉學生學習的一種主動的方式,學生的說話水平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3.美文交流。學生認真讀文章,寫閱讀評注。學生可以朗讀詩歌、散文等美文佳作,也可以講故事。對其要求分兩個層級:①讀準多音字、說標準流利的普通話;②讀準節奏,讀準停頓,讀準重音,讀準語氣和感情,訓練良好的語感。這個層次較高,可結合教師指導示范、學生點評討論的方式進行。每個學生輪流提前準備文章,內容無過多限定,提倡美文、哲理散文、富有啟發意義的故事等。
4.匯報“積累成果”。要求學生每天都要作適當的積累并讓學生準備了積累本,同時對內容提出要求,并對積累方法予以指導。利用“課前三分鐘”,組織學生匯報積累成果,一般要求背誦積累的內容。這種做法能很好地督促學生的課下積累,對語文學習及寫作有很大幫助。
5.講時事,評時事,關心社會生活。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能指導實踐,實踐又作用于語文。課下看“新聞聯播”或者報紙以關心時事,并談出對時事的看法并和大家一起分享。
6.背誦名人名言,歇后語,熟語,文學常識,古詩。每節課課前三分鐘結束后,教師和學生應共同給予適當的評點,語言應多以鼓勵為主,對活動給予充分的肯定,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項活動我已經在初中段語文學習中開展了幾年。
4.小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授課前對學生的調查什么問題是什么及分析
有兩個教案,僅供參考: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一冊第8單元“認識鐘表”的內容。
這是與生活聯系很密切的一個教學內容。 案例:“認識鐘表”教學片段。
師:(戴上時鐘太陽頭飾走進教室)知道老師頭上戴的是什么嗎? 生:老師戴的是個漂亮的太陽;是個鐘面;是一個正在發光的時鐘太陽。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
知道時鐘的用途嗎? 生:我知道時鐘和表都是用來計時的。 師:的確,時鐘是用來計時的,地球迎著太陽自轉一周就是一天,一天有24小時。
在一天中,時鐘嘀嗒、嘀嗒地走個不停,給人們報時。同學們知道古時候有鐘表嗎? 生:好像沒有,因為爺爺說我家的那個鐘是我出生的那年買的,如果古時候就有鐘表,那我家早就應該有了。
師:古人沒有鐘表,他們對時間的感知全憑直覺,看太陽出來了就下地干活,太陽快要落山就回家休息。后來呀,人們覺得這樣只憑直覺判斷時間不方便,要是碰到天陰下雨不出太陽,那就無法判斷時間了。
于是人們就發明了一種“滴水計時法”,就是用一只水桶裝滿水,讓水從一個小孔里滴出,每滴完一桶水就是一個時辰。在晚上,過一個時辰就有專人到街上報時,這個人叫更夫,過一個時辰更夫就到街上敲一下更,過兩個時辰更夫就到街上敲兩下更,一個晚上有五更,第五更就是快天亮了。
這種計時法雖然更進步了點,但人們還是覺得存在不足,要是更夫睡著了或是不小心敲錯了更,人們的生活不就亂套了嗎?于是,聰明的人們才發明了鐘表。一開始發明的鐘表可大了,但它優點很多,人們不用總在那里守著,一到時間,鐘表就會自動報時。
但是,要是體積小一點,人們可以隨身攜帶那可就更好了。于是,人們不斷改進鐘表的結構,使鐘表的零件越來越小,外觀也越來越好看。
這就是今天我們到處都可見到的鐘表。同學們會看表嗎? 生:我只知道有時針和分針;我知道鐘面上有12格。
師:同學們說的都是關于鐘面的知識。(出示大鐘面,進行鐘面認識,學習讀寫時間的方法)現在,老師給每張桌子發一個鐘面,同桌相互檢查掌握情況。
生:一個撥鐘面一個讀寫時間,然后交換。 師: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游戲的名字叫“更夫敲更”。
敲更的時候,有一個人提著燈籠照亮,一個更夫敲更。燈籠的四面都是鐘面,更梆也是一個鐘面。
同桌一起上來,只有會讀燈籠和更梆上的時刻,才能到“街上”去敲更,否則還要學習。注意,自己的更梆上是幾時就敲幾更,千萬別敲錯。
(教室里熱鬧起來了,沒過幾分鐘,同學們個個都成為合格的小“更夫”了。) 師:同學們評一評哪組的更敲得最準確,敲得最準確的組,每個組員都有一朵紅花。
(同學們認真地評選著) 師:同學們想一想,每天你是幾點起床、幾點上學、幾點放學……并在鐘面上撥出相應的時刻給小組成員檢查。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看鐘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要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學生在《時間像小馬車》的樂曲聲中結束學習) 設計說明: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鐘表都見過,但不一定會讀,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準確讀寫時間的方法,還要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方面下功夫,讓學生不僅能輕松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還增長了有關的知識,更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充分的讓學生在故事和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體會到鐘表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鐘表。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和半時。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使學生養成珍惜時間和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93頁。
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鐘表、實物投影、微機課件;學生每人一個實物鐘表、每人一張作息表、一張有四個時刻的作業紙。 教學設計 問題導入 1.(在這一部分,教師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認整時,既明確了鐘表的作用,又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基礎,還為后面的認識埋下伏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
問題分別是: “你們每人桌上有一個我們生活中的小伙伴,是誰呀?” “鐘表是用來做什么的呀?” “你們認識時間嗎?”指名學生回答。 [以問題引入,直接明了。
用設問引起懸念,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課前,我們對學生這一部分知識的掌握進行了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識整時,一部分學生認識半時。
通過動手撥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自然地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當然,也有個別學生不認識時刻,所以撥不出來,但他們也會對知識感興趣,認真地看其他人撥。
] 2.結合學生經驗,讓學生撥出認識的時刻。 讓學生動手撥一個自己認識的時刻,并提出:不會撥的小朋友可以看看別的小朋友是怎么撥的。
3.投影展示。 請撥出不同時刻的學生拿著自己的鐘表到投影上展示。
(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撥的是什么時刻告訴大家。) 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a.撥出整時。
b.撥出半時。c.撥出幾時幾分。
認識整時 1.結合學生撥出的整時刻,出示其中的3個,讓認識的學生說出時刻,少部分不認識的也會在其中找到整時的特點,慢慢學著認識。 說完三個時刻后,教師規范學生語言:“小朋友們都說對了,但在數學中,我們要把幾點說成幾時,誰能再說一說,這三個時刻分別是幾時呀?”讓學生用“。
5.【原創】教你如何給你的孩子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
手背認為,教育是一個系統、科學而又不能一廂情愿的事情,想要改變孩子,使他達到進步,那么首先就需要學生家長自己努力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 孩子百分之九十的錯誤和不足來源于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改變學生的生活環境需要大量的物質條件作為基礎,這對于普通家庭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所以我們就要把目光轉移到改變學生的生活習性上來。作為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可能因為幾句說教改變,所謂的"主觀能動性"在我看來跟放屁一樣,要想真正有效改變他們的習性,還是要靠一份科學、系統的作息時間表來做到。 昨天,我親自為學生花了一節課(一個小時)還要多的時間制定一份學習計劃,今天,我就來教教大家制定學習計劃的方法,希望我的其他學生家長能自己動手,參與到這項有趣的工作中去,并通過這項工作的過程去學習如何教育學生。 在正式制定表格之前要做的,是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我為其制定計劃的學生今年上小學四年級,最大的問題:生性貪玩、學習懶惰和沒有耐心,優點是頭腦聰明,在壓力情況下會完成許多別的孩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通過對學生的分析,我得出如下制定學習計劃的要點:第一,學生貪玩,因此不可能完全改變他貪玩的天性,所以在作息時間時,讓其玩耍的時間絕對不可少;第二,學生懶惰,因此每周必須要有一個做家務的時間以鍛煉其勤奮;第三,學生學習沒有耐心,因此絕不可以長時間讓其學習同一個科目;第四,學生頭腦聰明但必須要有壓力,因此作息時間表的附注部分,務必要明確表明對學生"犯規"的處罰原則。 有了這個理念,那么我們就可以開始為學生制定學習計劃了。在這里我們要運用到office軟件內所自帶的表格工具,這樣做起來會很方便。但是如果家長不會操作OFFICE,那么你就只能用尺子畫格子咯! 第一步,將基本表格制作成如下樣式(我認為1個小時為一個時段比較好,所以如此劃分時間):
第二步,排除學生所有補習班的時間,再計算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參加補習的上下學時間:
通過圖表的表現,我們不難發現,這位學生的家長在學生課外補時間安排方面出現了重大的錯誤。圖中可清晰看出學生周日時間安排過滿,所以手背已經給家長提議,讓其減少周日學生的國畫課或英語課。 第三步,通過觀察得出學生每天到家最晚的時間,并觀察出學生每日寫作業最長的時間,并在表格內排除學生寫作業的時間。
第四步,依照我們在制定表格前的分析,將孩子的作息時間表填滿、添加備注、美化并打印,其最后效果為:
6.請幫我制定一份學習計劃表
一、每天保證六點四十點整起床,讀十五分鐘英語課文或讀語文課文和數學概念。
二、每天中午吃過午飯后,寫一些數學習題,并提前預習新的課文內容,如果中午不能完成,則晚上完成和預習。
三、在每天知道作業后,如果還沒有放學,就提前完成一些,減少一點晚上回家后的任務,讓自己能好好休息。
四、每天放學后抓緊時間寫作業,保質保量完成語,數,英的所有作業,做到最快,最好。寫完后檢查一遍,并收拾好第二天所需的書。
五、多看看課內,課外的書,了解更多的好知識,并在晚上不忙的時間復習前面所學過的一些內容。
六、每天一定讀英語,讀讀課文以及單詞,復習課本上的重點語句。
七、每天早起早睡,不晚睡,不賴床。
八、每周末出門打打球,運動一下,出去玩玩,多看看綠色。
九、讀書時劃出好詞好句,好好的摘抄下來,并讀一讀,放松一下。
十、在新學期好好學習,更加的努力,用心,也更加進步,在新學期里有一個好好的表現!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7.中國傳統文化三年級口語交際練習題及答案50字
題目:開學了,同學們又回到了學校,大家可高興啦!校園里到處洋溢著迎新的喜悅,同學們手捧新書,興奮地說起了暑假里的那些事兒。
讓我們也去聽聽大家都是怎樣度過暑假的吧!? 多多揮舞著胳膊,說: 點點聽了,羨慕地說: 豆豆得意地說: 圓圓笑著說: 請以上補充對話! 答案:多多揮舞著胳膊,說:“這個假期我經常參加戶外活動,鍛煉身體,還去學游泳了,你們看我現在變得比以前更強壯了吧?” 點點聽了,羨慕地說:“你的暑假過得可真好,我爸爸媽媽給我報了很多興趣班,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可沒意思了!” 豆豆得意地說:“這個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很多地方旅游,我都把見聞寫在日記里了。媽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圓圓笑著說:“我這個暑假過得也很有意義,看了很多課外書和好幾部精彩的電影,還去學了畫畫,這都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 擴展資料: 口語交際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口語交際的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
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年級學生制定一個表_每節課之前來個簡短的說話練習_有什么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