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的演變歷史
【書的歷史】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鉅。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對于圖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手工精制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并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叁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經過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歷史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借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后,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于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借助于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復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后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 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聰明的人類,于是起而發明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松緊、多寡及涂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保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于是,人類再著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里,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圖像,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后,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于成就了無數的字體,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圖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2.書得演變歷史
開始書是寫在竹子上的
遠古時期沒東西寫字copy人們用石頭刻在大石頭上以記一些重要事件,在戰國時期2113人們都是寫在竹子上,到了漢朝時,人們在麻紙上寫子.那時候的麻紙的纖維還很粗糙,南北朝時期有紙了,很貴而且一般人家都用不起,還是繼續使用5261竹簡.但到了唐代人們開始普遍地用紙來寫字,然候慢慢出現了本子.隨著時間的變化到宋代一4102戶人家用1653紙已不是個問題.
書的演變可以分為紙張(字載體)的演變,字的演變,文的演變
3.我國原始到古代到現在書籍的演變歷史
相當于文字的演變過程 我只說咋們中國的書的演變過程 先是在巖石上記錄的,然后在獸皮上,有了甲骨文后,就在烏龜殼上記錄信息了,然后是金屬器皿(金文知道吧?就是在金屬上的文字)。
這些雖然都不算書,但是很有必要說下的啦 現在說書. 在金文出現不久之后就有了 竹簡。這就是漢族最早的書了。
. 為什么說漢族乜? 因為有些少數民族用棕櫚葉、鐵樹葉等等一些寬葉來記錄文字..本來我也不知道的,在CCTV4看到才知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書。
NO.1 竹簡和樹葉 NO.2 獸皮書(雖然上面已經有獸皮記錄信息了,但是后來才出現用獸皮做書的..羊皮卷知道不?) NO.3 布制 (很早就有的,最有名的應該是東漢 太平要術) NO.4 個人認為是西漢的紙書,可也有人說是草皮書。鑒于草皮書是外國的,所以不在考慮范圍內 NO.5 東漢蔡侯紙書。
NO.6 現代的 另外還有鐵卷書 不過我沒找到資料。.。
4.中國書籍的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書籍裝幀的幾種形式和演變過程 1、繩串聯 中國的書籍出版有著悠久的歷史,書籍的裝幀形制,也是隨著書籍的生產工藝和所用材料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演變著。
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書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龜甲或獸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當時,為了便于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來,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
從商代后期開始,出現了青銅器銘文,統治者將重要文書鑄于青銅器上。特別是到了西周,銘文可以容載較多的文字。
西周的毛公鼎的銘文達500字,因人們多把古代這種鑄之銅器上的銘文看作古代“原始書籍”形式之一,故多數書史家認為,它也是古代書籍裝幀的一種形制。 2、竹簡 竹簡是紙發明前最具代表性的書籍形制。
它可以根據文章的長短,任意確定簡數,一簡書字一行,最后用上下兩道繩編串起來,卷捆后保存,還有葦編和絲編兩種,考究者用織物縫袋裝入。竹簡約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紀。
竹簡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稱木簡。與竹簡 并行的還有木牘,制成長方形木片,用于書寫短文。
3、帛書 帛書是略晚于竹簡的一種書籍形式,它是將文字書寫于絲織品上,其裝幀形制是縫邊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貴,多為統治者書寫公文或作繪畫用,一般書籍使用較少。 4、石經(石碑) 石經也是古代書籍的一種形制。
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經》,它開刻于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將儒家七經刻于46塊石碑上,總字數20多萬字。它立于洛陽太學門前,供人們閱讀、傳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過了一般書籍。
其形制是雙面刻字,文字豎向閱讀行列整齊,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開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經,雖年代晚于《熹平石經》,但其影響更大,價值亦高。
5、拓印(卷軸) 紙張發明后,出現了一種拓印形式。它可以將各種石刻文字復制在紙上,經裱裝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閱讀。
后來這種方法又用于青銅銘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從南北朝到隋代的宮廷藏書中,各種拓印件是一個重要的類別。
紙發明于公元前二世紀;從公元二世紀起,紙才較多地用于書寫;公元二世紀,紙的使用才更為普遍,成為書籍載體的主要材料,紙質寫本書籍的裝幀形制有多種變化,最早的寫本書延用了簡策和帛書的形式,即卷軸裝。唐代初期,在卷軸裝的基礎上,又出現一種旋風裝,過去,由于只見記載,未見實物,因而對旋風裝的形制眾說不一。
宋代張邦基稱這種裝幀為“逐頁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一卷”;清代葉德輝稱其為“鱗次相積”;也有人認為是將經折裝首尾相連即為旋風裝。后來發現了唐代《唐韻》寫本,是將所寫書頁逐張依次錯開貼于卷軸底紙上,閱讀時打開逐頁翻閱,讀畢仍卷為一軸,其外觀與卷軸相同,從而證明前兩種說法是正確的。
6、經折裝、旋風裝和蝴蝶裝(印刷術發明初期、遼金時代的書籍裝幀) 經折裝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將所寫書頁按順序裱貼在一起,再一正一反連續折疊,再裱以前后護封。 印刷術發明前,書籍的裝幀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幾種。
印刷術發明后,卷軸裝、經折裝仍在繼續使用,但在使用材料,開本的大小,裝潢工藝等方面,仍不斷有新的發展。并且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新的書籍裝幀形式也不斷出現,先后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
印刷術的發明,標志著書籍的出版進入了新的時期。由于生產手段的改變,使書籍能夠快速大量地生產,使更多人能有讀書機會;書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業的繁榮和發展。
出版者對書籍的裝幀形制則越來越重視,從開本的選用、版芯的大小、字體和行格、裝幀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體現了完整的古代書籍裝幀藝術。 印刷術發明于隋未唐初,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敦煌發現的《金剛經》。
刻印于公元868年,都為卷軸裝。由此可知,卷軸裝為印刷術發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種裝幀形式。
最早印刷的一般書籍是《唐韻》,其裝幀形式可能是旋風裝,約印于唐晚期。 從唐到五代,印刷還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吳越等地有印刷記載。
到宋代,出版印刷業才逐漸普及,政府印書、民間印書、學校印書、寺院印書都發展起來,印書的地域也更為廣闊。與此同時,北京也出現了出版印刷業。
過去對遼代北京印刷的書籍,多數只見于記載,實物留傳的很少。例如:遼統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編的《龍龕手鏡》,乾統年 間(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醫書《時后方》、《百一方》,以及遼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經總集《契丹藏》。
1974年在山西應縣木塔四層佛像胸中,發現了一批遼代印刷品,大部分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遼統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楊家印造”的《土生經疏科文》一卷,最晚的為天慶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薩戒壇所牘》一書。其他書籍有《契丹藏》及遼代刻印經卷47件,遼刻書籍8件,雕印著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為公元990~1121年之間。
從這些印刷品的題記中,我們還知道了一批遼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單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楊家”、“燕京檀州街顯忠坊南頰住馮家”、“大吳天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