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要賞析張孝祥《念奴嬌 過洞庭》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賞析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這首詞上片先寫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寫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連的另一個湖。這幾句表現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縱目洞庭總的印象。
“風色”二字很容易忽略過去,其實是很值得玩味的。風有方向之別、強弱之分,難道還有顏色的不同嗎?也許可以說沒有。
但是敏感的詩人從風云變幻之中是可以感覺到風色的。李白《廬山謠》:“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萬里黃云使風都為之變色了。
張孝祥在這里說“更無一點風色”,表現洞庭湖上萬里無云,水波不興,讀之冷然、灑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piān)舟一葉。”
玉鑒就是玉鏡。瓊是美玉,瓊田就是玉田。
“玉鑒瓊田”,形容湖水的明凈光潔。“三萬頃”,說明湖面的廣闊。
著,猶著,或釋為附著。船行湖上,是飄浮著、流動著,怎么可以說附著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
陳與義《和王東卿》:“何時著我扁舟尾,滿袖西風信所之。”陸游《題齋壁》:“稽山千載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釣船。”
都是這個意思。張孝祥說:“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在三萬頃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葉扁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襯托出詩人的豪邁氣概。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這三句寫水天輝映一片晶瑩。“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輝分了一些給湖水。
“明河共影”,是說天上的銀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兩道銀河同樣地明亮。素月分輝,明河共影”這兩句明點月華星輝,暗寫波光水色,表現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來說:“表里俱澄澈。”這一句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說來說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詞人在這一句里點了出來,美就美在“澄澈”上。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潔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
“表里俱澄澈”這五個字,描寫周圍的一切,從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沒有一絲兒污濁。這已不僅僅是寫景,還寄寓了深意。
這五個字標示了一種極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諸如光明磊落、胸懷坦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詩:“心跡喜雙清”(《屏跡》三首其一),心是內心,也就是里,跡是行跡,也就是表,心跡雙清也就是表里澄澈。
“表里俱澄澈,心跡喜雙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聯,給我們樹立一個為人處世的準則,我們不妨拿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當張孝祥泛舟洞庭之際,一邊欣賞著自然景色,同時也在大自然中寄托著他的美學理想。
他筆下的美好風光,處處讓我們感覺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詩人的美學理想高尚,心地純潔,他的筆墨才能這樣干凈。
上片最后說:“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洞庭湖是澄澈的,詩人的內心也是澄澈的,物境與心境悠然相會,這妙處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
悠然,閑適自得的樣子,形容心與物的相會是很自然的一種狀態,不是勉強得來的。妙處,表面看來似乎是指洞庭風光之妙,其實不然。
洞庭風光之妙,上邊已經說出來了。這難說的妙處應當是心物融合的美妙體驗,只有這種美妙的體驗才是難以訴諸言語的。
下片著重抒情,寫自己內心的澄澈。“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嶺表,指五嶺以外,今兩廣一帶。嶺表經年,指作者在廣南西路任經略安撫使的時期。
“應”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測的意思,這里講的是自己當時的思想,無所謂推度猜測。這“應”字語氣比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
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猶言“官因老病休”,“應”字也是肯定的語氣。
“應念嶺表經年”,是由上片所寫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嶺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樣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
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來指月光。
“孤光自照”,是說以孤月為伴,引清光相照,表現了既不為人所了解,也無須別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膽皆冰雪”,冰雪都是潔白晶瑩的東西,用來比喻自己襟懷的坦白。
南朝詩人鮑照在《白頭吟》里說:“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另一個詩人江總《入攝山棲霞寺》說:“凈心抱冰雪。”
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純潔。
張孝祥在這首詞里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結合他被讒免職的經歷來看,還有表示自己問心無愧的意思。
在嶺南的那段時間里,自問是光明磊落,肝膽照人,恰如那三萬頃玉鑒瓊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詩人的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憤慨是很容易體會的。
“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這兩句又轉回來寫當前。
2.念奴嬌 過洞庭 名句
洞庭青草,近中秋,
更無一點風色。
玉鑒瓊田三萬頃,
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
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發蕭騷襟袖冷,
穩泛滄溟空闊。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
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名句: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
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3.念奴嬌過洞庭有哪些內容
念奴嬌過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偏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鬢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叩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作者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曾因贊助張浚北伐,被劾落職。晚年因病退居蕪湖。張孝祥生于南宋前期,面對外族入侵,山河破碎,將愛國感情寓托于詞。詞風以雄放清逸為主,追蹤蘇軾。亦不乏婉麗之作。有《于湖詞》。
這首詞寫于作者被罷北歸途中。詞人經過洞庭湖,被景色的壯麗開闊所吸引,同時也借此表明心志。
此詞上片以寫景為主,下片以抒情為主。中秋時節,洞庭湖風平浪靜,萬頃波濤宛如玉鏡瓊田,與天上銀河共同分映著明月清輝。于是作者對此情景,不禁感嘆自己操履高潔而多年來不為世俗所察,徒使忠信見謗,只有眼前這秋月孤光或能洞鑒。但作者并未悲觀,他感到眼前天地空闊,氣象清泠,適足以馳蕩心志,于是他豪飲湖上,發為奇想,欲以江水為酒漿,北斗為酒杯,天地萬象為賓客,表現出神游天地驅遣造化的驚人意度和豪逸情致,去追求那擺落塵心、物我兩忘的超然境界。
全詞畫面開闊,氣勢奔放,逸興遄飛,生動展現了作者在大自然面前心靈得到凈化陶冶的過程,詞品與人品和諧統一。清曠的詞風與蘇軾詞相近。
4.《念奴嬌過洞庭》中修辭并簡要分析
念奴嬌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注釋] 洞庭青草:湖名。
二湖相連,在湖南岳陽市西南,總稱為洞庭湖。 嶺海:一作嶺表。
即嶺南,兩廣之地。北有五嶺,南有南海,故稱嶺海。
經年:年復一年,幾年。 孤光:指月亮。
蕭騷:蕭條稀少貌。 盡挹:舀盡。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形似長勺。 扣舷:拍打船邊。
[譯文] 洞庭青草,臨近中秋。三萬頃的湖面寬廣,就像美玉田野營造成潔白的玉的世界。
上面只有我坐一條小舟,如一飄樹葉。明月的光輝散在湖面,一片銀光,銀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軟地輕漾。
水面與天色,那么幽靜,整個天水都清瑩澄澈。我心中悠然難言出那種美妙細微的感受。
想起在嶺南這幾年,皎潔的月光照見了我,只有月光可以見證我的忠肝義膽,高潔品質。如今我年歲已老,秋風滿襟,有寒冷的感覺,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堅定穩坐著小船,泛舟在這滄浪曠海之間。
我要以西江的江水當作美酒,用北斗當勺為自己干杯,請世間一切來做賓客。我要盡興狂飲,拍打著船邊引吭高歌。
歡樂得忘記了今夕是何年! 詞的前三句便在我們面前呈現了一個靜謐、開闊的景象。“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現實中的八月洞庭湖,實際上說是極少會風平浪靜的。
所以詞人所寫的“更無一點風色”,與其說是實寫湖面的平靜,還不如說是有意識地要展現其內心世界的平靜,它的本意乃在展開下面“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果然“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二句就隱約地表達了這種物我“和諧”的快感。
在別人的作品中,一葉扁舟與浩瀚大湖的形象對比中,往往帶有“小”、“大”之間懸差、對比的含意,而張詞卻用了一個“著”字,表達了他如魚歸水般的無比欣喜,其精神境界就顯然與眾不同。試想,扁舟之附著于萬頃碧波,不是很象“心”之附著于 “體”嗎?心與體本是相互依著、相互結合的。
在古人眼里“人”實在即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秀”(《文心雕龍。原道》),宇宙的“道心”就即體現在 “人”的身上。
所以“著我扁舟”之句中,就充溢著一種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而這種意識又在下文的“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現得更加充分。月亮、銀河,把它們的光輝傾瀉入湖中,碧粼粼的細浪中照映著星河的倒影,這時的天穹地壤之間,一片空明澄澈——就連人的“表里”都被洞照得通體透亮。
這是多么純凈的世界,又是多么晶瑩的境界!詞人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凈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詞人的純潔凈化了。人格化了的宇宙,宇宙化了的人格,融成一片,渾成一體,使詞人全然陶醉了。
他興高采烈,他神情飛揚,禁不住要發出自得其樂的喁喁獨白:“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在如此廣袤浩淼的湖波上,在如此神秘幽冷的月光下,詞人非但沒有常人此時此地極易產生的陌生感、恐懼感,反而產生了無比的親切感、快意感,這不是一種物我相愜、天人合一的 “宇宙意識”又是什么?這里當然包含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卻沒有了屈子那種“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狽,這里當然也有著仰月映湖“對影成三人”的清高,卻也沒有了李白那種“行樂當及時”的庸俗。詞人感到了從未感受過的恬淡和安寧。
在月光的照撫下,在湖波的搖籃里,他原先躁動不安的心靈,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歸宿之處。人之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中,人的開闊而潔凈的心靈之與“無私”的宇宙精神的“合二而一”,這豈不就是最大的快慰與歡愉?此種“妙處”,又豈是“外人”所能得知!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8分) 念奴嬌 過洞庭 張孝祥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②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船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注] ①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
②嶺表:今兩廣地區。詞人在此為官一年左右,后遭讒罷官北歸。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4分) A.上片以“玉鑒瓊田”為喻,極寫月夜洞庭的風平浪靜、明凈光潔的美景。 B.“妙處難與君說”意思是說作者正悠然自得地獨享洞庭湖月夜的美麗景致。
C.下片“肝膽皆冰雪”句,與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有異曲同工之妙。 D.“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三句想像奇特,意境闊大,氣勢恢宏。
E.整首詞把天光水色、物境心境、昨日今夕,全都融會在一起,筆觸柔婉細膩。 [ ] [ ] (2)“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稱千古名句,請具體分析這幾句在表達上的妙處。
(4分) 答案:(1)(4分)B 該句意為物境與心境悠然融合的美妙體驗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不是為獨享而不與君說。 E 整首詞筆酣興健,豪放曠達,非筆觸柔婉細膩也。
(2)(4分)參考答。
5.念奴嬌過洞庭有哪些內容
念奴嬌過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偏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鬢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叩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作者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曾因贊助張浚北伐,被劾落職。
晚年因病退居蕪湖。張孝祥生于南宋前期,面對外族入侵,山河破碎,將愛國感情寓托于詞。
詞風以雄放清逸為主,追蹤蘇軾。亦不乏婉麗之作。
有《于湖詞》。這首詞寫于作者被罷北歸途中。
詞人經過洞庭湖,被景色的壯麗開闊所吸引,同時也借此表明心志。此詞上片以寫景為主,下片以抒情為主。
中秋時節,洞庭湖風平浪靜,萬頃波濤宛如玉鏡瓊田,與天上銀河共同分映著明月清輝。于是作者對此情景,不禁感嘆自己操履高潔而多年來不為世俗所察,徒使忠信見謗,只有眼前這秋月孤光或能洞鑒。
但作者并未悲觀,他感到眼前天地空闊,氣象清泠,適足以馳蕩心志,于是他豪飲湖上,發為奇想,欲以江水為酒漿,北斗為酒杯,天地萬象為賓客,表現出神游天地驅遣造化的驚人意度和豪逸情致,去追求那擺落塵心、物我兩忘的超然境界。全詞畫面開闊,氣勢奔放,逸興遄飛,生動展現了作者在大自然面前心靈得到凈化陶冶的過程,詞品與人品和諧統一。
清曠的詞風與蘇軾詞相近。
6.念奴嬌 過洞庭的翻譯
念奴嬌·過洞庭 張孝祥 洞庭芳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
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譯文)洞庭湖邊靜立著的纖草,在這個中秋將至的時候,沒有一絲風過的痕跡。 是玉的世界,還是瓊的原野?三萬傾明鏡般的湖水,載著我一葉細小的扁舟。
皎潔的明月和燦爛的銀河,在這浩瀚的玉鏡中映出她們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體會著萬物的空明,卻不知如何道出,與君分享。
感懷這一輪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嶺海之間,胸襟仍象冰雪一樣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著蕭瑟幽冷的須發和衣袂,平靜的泛舟在這廣闊浩淼的蒼溟之中。
讓我捧盡西江清澈的江水,細細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請天地萬象統統來做我的賓客, 我盡情的拍打著我的船舷,獨自的放聲高歌啊,怎能記得此時是何年。
7.鑒賞張孝祥的《念奴嬌 過洞庭》
此詞別本題作“過洞庭”,此詞為月夜泛舟洞庭,寫景抒情之作。
上片描寫廣闊清靜、上下bai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現作者光明磊落,胸無點塵的高尚人格。下片抒發豪爽坦蕩的志士胸懷,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肝膽皆冰du雪”可謂是一切志士仁人的共同品性,是人類最可寶貴的品格。結尾幾句以西江北斗、賓客萬象的zhi奇思妙想和偉大氣魄,表現他淋漓的興致和凌云的氣度。
表現出對宇宙奧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領悟,達到一種超越時空的極高的精神境界。有人說本詞相當于蘇軾的《前赤dao壁賦》,可謂真知灼見。
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尚能泰然自若,游于物外的處世態度,表現出對宇宙奧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領悟,達到一種超越時空的極高的精神境界。王?#93;運極力推崇此詞說:專“飄飄有凌云之氣,覺東坡《水調》猶有塵心”(《湘綺樓詞選》)。
全詞將清奇壯美的景色,與詞人的主體人屬格相一致,達到一種寵辱皆忘,物我渾然不分的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8.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全詩
全詩內容如下:念奴嬌·過洞庭朝代:宋代作者:張孝祥原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創作背景:張孝祥是南宋豪放詞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這首《念奴嬌》就是廣泛傳誦的張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因受政敵讒害而被免職。
他從桂林北歸,途經洞庭湖,即景生情,寫下這首詞。賞析: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
開篇直說地點與時間,然后寫湖面、小舟、月亮、銀河。此時作者想起嶺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于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盡長江做酒漿痛飲。
全詞格調昂奮,一波三折。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與之相連的春草湖,點出地點,題目是《過洞庭》,詞一開頭就緊扣題目。
“近中秋”點出時間,秋天天高氣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對于生活在農業社會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古代文人來說,當是別有意味。“風色”二字值得注意,風有風向、強弱,從來沒有聽說過風有色彩,其實張孝祥用“風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廬山謠》“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說的是黃云萬里改變了風的色彩;張孝祥的“更無一點風色”說的是洞庭青草湖上,萬里無云,水波不興,不僅沒有風,而且連風的影子都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詩意。
“玉界瓊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湯湯、一碧萬頃的湖水。“界”又作“鑒”,玉界也好,玉鑒也好,美玉般的瓊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萬頃”則極言湖面之廣,如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游其中,該是多么愜意,這是一;點出了過洞庭的方式,進一層緊扣題目,這是二。
緊承“更無一點風色”,從秋月寫到秋水。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輝分給了湖水。
水里的銀河是天上銀河的倒影,它們有著同輝的形象。“素月”、“明河”兩個意象點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輝”、“共影”則寫出了秋水長天一色的美景,盡管只有八個字,卻具體而生動的顯示了詩人的才華。
“表里俱澄澈”是這首詞主旨所在,它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層是寫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沒有一絲一毫渾濁,沒有一絲一毫污染,這樣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間的琉璃世界;另一層是說三萬頃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漢、大丈夫。
所以表里俱澄澈不僅是寫景,而且也是寫人,寫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詩有“心跡喜雙清”,行跡是表、心靈是里,“心跡喜雙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則是張孝祥的夫子自道。
中國文史館館長袁行霈認為,“表里俱澄澈”“心跡喜雙清”可以集成一副對聯,而且給人提供了一個為人處世的準則,此言良是。 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寫出了屈子自己內美與外美的統一。
張孝祥則進一步寫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澄澈的相會與相合。則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會合,這一會合的美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詩意的高峰體驗,因此詩人用“怡然心會,妙處難于君說”作為上片的結語、同時巧妙的引出了下闋。
上闋寫景,下闋則從回顧嶺表一年寫起,抒發感情。 嶺表指五嶺之外,即今之廣西一帶。
《宋史》本傳載張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靜江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次年因讒落職,由桂林北歸,途徑岳陽,故有《過洞庭》之作。“應”,因也,杜甫詩“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是說名難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此處的“應”語氣相當肯定。
詩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嶺表一年因被讒而免職的經歷,感慨系之矣。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張孝祥用了“孤光”這一典故源于此。
“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獨地照耀著;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嶺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時詩人也無需別人理解,只能與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點是潔白晶瑩,南朝詩人江總有“凈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膽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齡有“一片冰心在玉壺”之句,所以“肝膽皆冰雪”,實際上是說,盡管自己被免職,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純潔、肝膽照人的;另一層意思是說,我問心無愧,話語中有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還夾雜著自豪、感情真摯而又復雜。
“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這是從嶺表經年回復到當下,“襟袖”則是以部分代全體,月夜清冷,衣服單薄,涼意頓生,更重要的是官場人情冷暖,不免有蕭條冷落之感。
盡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橫無際涯的洞庭湖上,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