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郵票的由來或故事
集郵愛好者都熟悉羅蘭·希爾這位"郵票的發明者"。
關于世界上第一枚郵票的問世,曾流傳有一則小故事:一天,羅蘭·希爾在鄉間散步,看到一個郵遞員正在把一封信交給一個年輕姑娘,那姑娘接過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下就把信塞回給郵遞員,執意不肯收下。希爾走到跟前,問她為何不收下這封信,姑娘凄然地告訴他,這是她遠方的未婚夫的來信,因郵資昂貴,她付不出這筆錢,只好原信退回。
這一偶然的巧遇,使希爾西下決心要改革郵政制度,于是他向英國政府建議:今后凡寄信,須由寄信人購買郵票,貼在信封上,作為郵資已付的憑證。 1840年1月10日英國政府決定采納希爾的建議,實施新郵政法。
信函基價規定為每半盎司(相當于14克)收費1便士,所謂"1便士郵政"就此開始。 1840年5月1日,在羅蘭·希爾的提議和促進下,世界上第一枚郵票正式發行,5月6日開始使用。
郵票的圖案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面浮雕像,黑色,面值1便士,人們稱之為"黑便士郵票"。這枚郵票,除不具齒孔外,已經大體上具有今天郵票的特征,選用帶水印的紙張印刷,涂有背膠,并標有"郵政"字樣。
第一枚郵票發行后,由于使用方便,郵資低廉,深受歡迎,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竟重印11版,售出6800萬枚。爾后,或改變印色,或增添齒孔,但圖案和印刷方法基本不變,一直沿用了40年之久。
這在郵票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由于羅蘭·希爾一生為改革和發展郵政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近代郵政之父"。
1850年被任命為英國郵政大臣,1860年獲爵士稱號,1879你那被授予倫敦市名譽市民稱號,同年在倫敦逝世,享年85歲。
2.郵票的來歷或故事
郵票的誕生,是由于郵資的征收對象的改變:不再是收信人,而是發件人付費。
這是一種“預付模式”(先付費后使用)。而且郵資的費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費也變得簡單起來,通信因此走入尋常百姓家。
郵票的雛形最早出現于17世紀中葉。165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區開辦郵政的物權賜給維拉葉。
維拉葉在巴黎設立了“小郵局”,還在街道設立了郵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遞信件。維拉葉采用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的標簽,出信給用戶。
寄信人把郵資付訖證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寫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郵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郵資付訖證撕毀,然后把信件投送給收信人。
這種郵 資付訖證的標簽,可說是郵票的前身。這種標簽隨用隨撕毀,沒有留傳下來。
在1836年來自盧布爾雅那的奧地利人勞倫斯·科師爾(Lovrenc Ko?ir)向奧地利政府提出建議,引入郵票簡化郵政服務。蘇格蘭書商詹姆斯·查門斯(James Chalmers)在1838年遞交了類似的建議。
建議可能為羅蘭·希爾所采納,而后者在1835年受不列顛政府委托去對郵政進行改革。希爾因此成為郵票使用的倡導人。
在19世紀早期,郵資是按郵件送遞路程遠近和信件紙張數量分別逐件計算的,即“遞進郵資制”,費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規定,郵程在15英里之內收費4便士;20英里內收費5便士;300英里內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郵遞條件還會另加郵資。
郵資非常昂貴。據記載,一封從倫敦到愛爾蘭的信件就要花費一個鐵路工人一個月工資的兩成。
如此高昂的郵資不僅平民望而卻步,連國會議員也難以承受,為此國會竟決定議員可享有免費郵件。結果一些議員將這些免費郵件大肆贈送給親朋好友,免費郵件竟占郵件總數的75%,郵政部門因此虧空嚴重。
而民間也想盡辦法逃避郵資,諸如請人代送或拒絕收件等方法層出不窮。 希爾于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叫做為《郵政改革—其重要性與現實性》的書籍,主張取消郵件免費特權,在英國本土郵件重量只有低于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并且由寄件人預付郵資,還提出用一種印刷精美的郵政用品來預付郵資,引起廣泛回響。
1839年7月22日,希爾的郵政改革主張終于在下議院通過。8月17日,該方案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通過,決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實行。
1840年3月,第一批郵票240個郵票模版制作完成,4月15日開機印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發行,并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 因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稱之為黑便士(One Penny Black)。
這是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郵票圖幅為19mmX23mm,無銘記,無齒孔,有背膠,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兩枚郵票設計也是多得羅蘭·希爾。為之他收到數千份設計,最后都為他棄之不用。
郵票上的畫像來自于一枚他特別喜歡的1837年紀念幣。面值1便士的郵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則是藍底。
亨利·科巴(Henry Corbald)為之制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則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廠(Perkins, Bacon Petch)承擔。而黑便士郵票也有其不足之處,郵票上的黑色郵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鉆空子(漏洞)將其反復使用。
為此,之后的1便士郵票改用紅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紅便士宣告誕生。[編輯本段]【郵票的歷史發展】 在1840年郵票誕生以前,出現過有很多種郵件付費形式。
巴黎郵局的佃戶讓—雅各·雷奧爾德·德·維利埃(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在1653年發明了一種名為“付款票”(或應付票據,法語:Billet de port payé),這是與郵票類似的紙樣收費條,價值“一蘇”。這種付款條被面并無粘性,需要用夾子或繩帶固定在信件上。
目前這種付款票已很難見到,而且流傳至現世的情況不詳。 在英國也有類似郵票前身制品。
自1680年起倫敦芬尼郵局(London Penny 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 Dockwra)和羅伯特·穆里發展出新的郵價統一系統,他們為發信者的郵件蓋上郵戳的做法非常受歡迎,致使當時約克公爵在郵政領域的壟斷地位岌岌可危。不過公爵向芬尼郵局施壓,迫使后者在兩年后放棄該項業務,而且被并入郵政總局。
而芬尼郵局一些流傳下來的三角形郵票(英語:triangular postmarks)現在依然可在博物館見到。另外最少有四枚為私人所收藏。
19世紀初一些城市出現了所謂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為貼在信封上印刷郵票的前身。1818年撒丁島出現一蓋有郵戳的信紙(Carta postale bollata),1821年前后由不列顛報紙發出的回復卡也已經有郵戳印記。
世界上第一張印有郵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從悉尼發出的郵簡(letter sheets)。 1854年,英國發行了第一枚帶有齒孔的郵票,方便了以前用剪刀把整張郵票一枚一枚剪開的麻煩。
這是一個叫享利的人偶爾看到一位記者用別針在郵票的空隙間扎孔得到啟示,回到家后制作了郵票打孔機,以后被正式采用。 即1854年,英國享利。
3.郵票的由來或故事
郵票的雛形最早出現于17世紀中期。
165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區開辦郵政的物權賜給維拉葉。維拉葉在巴黎設立了“小郵局”,還在街道設立了郵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遞信件。
維拉葉采用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的標簽,出信給用戶。 寄信人把郵資付訖證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寫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
郵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郵資付訖證撕毀,然后把信件投送給收信人。這種郵資付訖證的標簽,可以說是郵票的前身。
這種標簽隨用隨撕毀,沒有留傳下來。 擴展資料: 保養常識 1、收藏郵票一定要使用干燥的小護郵袋,或者是干燥的小玻璃瓶,或者是干燥的集郵冊,一般而言,集郵冊和護郵袋比較常用。
2、一定要重視郵票存放的的環境。不管是用集郵冊還是用護郵袋收藏郵票,首先不能長期處于日光照射之下,否則可能引發郵票變色;其次,不能處于潮濕的環境中,因為郵票是紙質的,有比較強的吸水力,很容易發生霉變。
所以最好將郵票收藏在陰涼干燥的地方,可以配合放一些干燥劑。 3、如果是選擇集郵冊收藏郵票的,還要注意集郵冊擺設方法,千萬不能夠水平擺放,這樣時間一長,冊子內的郵票會被書的重量擠壓地出現痕跡,因此,集郵冊的擺法應該像圖書館內的書一樣,站立并列存放,不能讓它東倒西歪,冊子與冊子之間也不宜太多緊密,留出一些空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郵票 。
4.郵票的來歷簡單點
最早,郵票一詞是從英文*.直譯來的,意思就是“郵資憑證“. 1840年,英國最早發行的郵票印有女王的肖像,繼而各國仿效,紛紛發行圖大多是君王將頭像的郵票,流傳到我國后便叫“人頭“.1879年上海<<申報>>上就曾刊登一則廣告:收買信封老人頭:部局書信館人頭每百個價二角;海關人頭每百個價二角;東洋人頭每百個價三角。
.. 六年后,<申報>上刊出又一則告:“收買信面舊人頭” 1878年,,清光緒四年發行中國第一套以“云龍”為主圖的郵票,接著發行小龍.蟠龍郵票.我國早期的郵票上多帶有“龍“的圖案,民間俗 稱為“龍頭“.直至民國期間,人們還這樣習慣地稱呼 1880年,上海清心書館編 印的<<>花圖新報>曾刊登一篇<各國信館之印圖>的文章,稱郵票為“郵鈔” 這一時期,在郵局往來的正式公文中,常稱郵票為“圖記紙”清國家郵政公布的郵政章程中規定“郵政局制造信票.以便粘信面“.稱郵票為“信票”,表示該票是寄信專用的,因上面有圖案,又稱為“信資圖記” 在我國臺灣省,郵票曾被稱為“士擔紙“,即英文STAMP的音譯.1888年,臺灣設立文報總局,在其頒布的<臺灣郵政票章程>中,首次出現“郵票“二字.總局印發了兩 聯單式的臺灣郵票,用以在傳遞公文中分清職責和傳遞時間,官用的稱“郵票”,民用的稱“商票“,但這里所說的郵票與現在的意義不同. 在我國郵政史上,正式使用“郵票“一詞從1899年開始的,這時郵政匯總已開辦,郵政業務擴大了,“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郵政業務“.1912年,我國發行的“光復紀念“郵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郵票“字樣。
5.郵票的來歷 要簡短點
17世紀,英國已開始創辦國家專營的郵政事業。
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寄信是按郵程距離及信的頁數向收信人收費的。昂貴的郵資使一般人難以承受,于是人們想盡辦法少付郵費或者免付郵費,結果造成英國實行高郵費而國家郵政收入反而減少。
羅蘭·希爾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從1835年開始研究英國的郵政改革問題。
為了宣傳他的郵政改革主張,他于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冊子:《郵局改革- -其重要性與現實性》。小冊子廣為散發,引起輿論界的注意。
1839年8月,議會終于通過了著名的1便士郵資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國決定實行羅蘭·希爾的建議,不論遠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費1便士。
此即在世界郵政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便士均一郵資制。 英國對郵資已付憑證的圖稿進行了公開片集,當時收到的圖稿很多,介于勻不合用,后來羅蘭·希爾選定一種紀念章上的維多利亞女王側面像為票圖案。
圖案頂部中間有郵資字樣,底部中間是面值1便士。國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稱黑便士,全張橫12枚,豎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
因當時沒有發明打孔機,所以郵票四周沒有齒孔。 黑便士郵票原定于1840年5月6日發行,但有的郵局在5月1日就開始發售,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就這樣誕生了。
為表彰羅蘭·希爾對郵政改革做出的杰出貢獻,英國女一賜他爵士稱號,人們尊稱他為郵票之父。 郵票的來歷 - 飛雪獨礁的日志 - 網易博客/gaodongjv@126/blog/static//望采納。
6.郵票的歷史與發展(要簡短)
1840年5月1日,在羅蘭·希爾的提議和促進下,世界上第一枚郵票正式發行。
郵票的圖案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面浮雕像,黑色,面值1便士,人們稱為“黑便士郵票”。這枚郵票,除不具齒孔外,已經大體上具有今天郵票的特征,選用帶水印的紙張印刷,涂有背膠,并標有“郵政”字樣。
郵票誕生后不久,其他國家也開始跟著使用起郵票來。1841年和1842年在美國出現了一些郵票。
1843年巴西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郵票,共3枚,面值分別為30、60和90雷依斯,被稱為牛眼郵票,是世界珍郵之一。1843年3月1日,瑞士蘇黎世州發行地方郵票,分別以阿拉伯數字4和6為主圖案,這是世界第一套雙色郵票。
1849年,法國發行了第一套郵票,以谷物女神色雷斯為圖案。德國的第一枚郵票則是黑一,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亞王國發行。
1850年德國城邦漢諾威,普魯士,薩克森,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還有巴登緊隨其后。奧地利則在1850年6月1日開始發行郵票,它們在列支敦士登境內同樣有效。
中國的第一張郵票是大清郵政在1878年1月發行的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有三個版式,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
7.郵票的來歷簡單點
最早,郵票一詞是從英文*.直譯來的,意思就是“郵資憑證“. 1840年,英國最早發行的郵票印有女王的肖像,繼而各國仿效,紛紛發行圖大多是君王將頭像的郵票,流傳到我國后便叫“人頭“.1879年上海<<申報>>上就曾刊登一則廣告:收買信封老人頭:部局書信館人頭每百個價二角;海關人頭每百個價二角;東洋人頭每百個價三角。
.. 六年后,<申報>上刊出又一則告:“收買信面舊人頭” 1878年,,清光緒四年發行中國第一套以“云龍”為主圖的郵票,接著發行小龍.蟠龍郵票.我國早期的郵票上多帶有“龍“的圖案,民間俗 稱為“龍頭“.直至民國期間,人們還這樣習慣地稱呼 1880年,上海清心書館編 印的<<>花圖新報>曾刊登一篇<各國信館之印圖>的文章,稱郵票為“郵鈔” 這一時期,在郵局往來的正式公文中,常稱郵票為“圖記紙”清國家郵政公布的郵政章程中規定“郵政局制造信票.以便粘信面“.稱郵票為“信票”,表示該票是寄信專用的,因上面有圖案,又稱為“信資圖記” 在我國臺灣省,郵票曾被稱為“士擔紙“,即英文STAMP的音譯.1888年,臺灣設立文報總局,在其頒布的<臺灣郵政票章程>中,首次出現“郵票“二字.總局印發了兩 聯單式的臺灣郵票,用以在傳遞公文中分清職責和傳遞時間,官用的稱“郵票”,民用的稱“商票“,但這里所說的郵票與現在的意義不同. 在我國郵政史上,正式使用“郵票“一詞從1899年開始的,這時郵政匯總已開辦,郵政業務擴大了,“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郵政業務“.1912年,我國發行的“光復紀念“郵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郵票“字樣。
8.郵票的歷史 要簡短的 謝謝
中國的郵票史:我國第一套郵票發行時間是1840年5月1日。圖案為蟠龍,俗稱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有三個版式,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新中國第一套郵票于1949年10月8日發行,郵票名稱為《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
郵票的起源:17世紀,英國已開始創辦國家專營的郵政事業。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寄信是按郵程距離及信的頁數向收信人收費的。昂貴的郵資使一般人難以承受,于是人們想盡辦法少付郵費或者免付郵費,結果造成英國實行高郵費而國家郵政收入反而減少。
羅蘭·希爾提出著名的一便士郵資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國決定實行羅蘭·希爾的建議,不論遠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費1便士。此即在世界郵政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便士均一郵資制。
9.郵票的來歷和故事,急
1840年,英國發行了世界第一枚郵票。
它上面印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像。因為這一枚郵票是黑色的,所以有“黑便士”之稱。
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某一天,在英國的一個村子里,來了一輛由馬兒拉動的郵車。那個時候,郵車到村里來送信是十分罕見的。
所以,村里的人一聽見馬車聲,便立刻從屋子里、田地里沖出來,圍在郵車的周圍。 郵差走下車,手里高舉著一封信,大聲喊著:“愛里絲·布朗小姐,有信!”一個姑娘輕聲地對郵差說:“我就是愛里絲·布朗。”
人們的眼光都不約而同地投向她。 愛里絲接過郵差給她的信,看了一看信封,便把信交還給郵差。
“對不起。”她說,“我沒有足夠的錢付郵費。”
人們都很同情她,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話。突然間,人群里走出一個紳士模樣的人,從口袋里拿出一些錢幣,說要替愛里絲付郵費,可是愛里絲并不認識他。
她帶著感激的笑容對這位紳士說:“謝謝您的好意,先生,這封信我盼望了很久,可是現在我用不著它了。” “為什么呢?”那位紳士感到十分奇怪。
“這封信是我的男朋友寄給我的。我們打算明年結婚。
他為了籌錢結婚,只得到外地去找工作做。由于我付不起郵費,所以他事先交代我:在信封上畫個叉,是表示他的日子過得很好;畫個圓圈,意思是他已經找到工作了。”
“啊!原來這信封里是沒有信的。”那位紳士自言自語地說:“這種情形很不合理,必須改善。”
對于這件事情,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他向當時的英國政府建議:“郵費應該由寄信的人來付,而且也不應該太昂貴,否則窮人是付不起的。
為了大家的方便,我認為寄信的人,用一個便士買一枚郵票,貼在信封上,這樣寄出去就可以了。” 結果,英國政府從善如流,接受了他的建議。
這位紳士的名字叫羅蘭·希爾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就是這樣誕生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郵票的來歷和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