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誠信的故事
誠信,真好!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誠信是我們的根本。在我們的生活中,誠信是我們生存的保證。
我讀四年級的時候,班里許多同學都信任我,把我當作朋友,有的還把我當作知心朋友。他們只要有什么秘密,那固定是要告訴我的;我心里有什么不痛快,也要和他們聊聊。誠信,真好!
一天,有位同學對我說:“我說喻子涵呀,你有那么多的朋友,整天纏著你,跟你玩,你難道不覺得累嗎?”我笑著說:“雖說累一點,但是一和他們在一起,我就像在跟兄弟姐妹一起玩一樣,一點也不覺得累……”可是,這邊剛說著,那邊又來了:“喂,喻子涵,快來看,我的作文獲獎了!”我來到朋友的位置上,他把獎狀給我看,我一瞧:“嘿!一等獎!真厲害!”我看著他快活的樣子,也分享到了他的快樂。我想,有朋友的信任,真好!
我喜歡電腦,許多朋友的稿件都是我打的。有一次,一個同學叫我給他打一份班級人員名單,可是一到家,我就把這件事給忘掉了。第二天,同學找我要,我鬧了個大紅臉。我原本想解釋一下,找個借口,下個臺階。但轉念一想,對朋友要誠信,一就一,二就二,決不能撒謊。于是,我很內疚地對同學說:“對不起,我忘掉了,真不好意思。”沒想到同學說:“沒關系,你什么時候有空,就什么時候打,不急。我還是要感謝你的。”我心里一陣激動:誠信,真好!
現在,我長大了,但我更離不開誠信了。誠信,真好!
2.600字誠信故事
在紐約的河邊公園里矗立著“南北戰爭陣亡戰士紀念碑”,每年有許多游人來祭奠亡靈。美國十八屆總統、南北戰爭時期擔任北方軍統帥的格蘭特將軍的陵墓,坐落在公園的北部。陵墓高大雄偉、莊嚴簡樸。陵墓后方,是一大片碧綠的草坪,一直綿延到公園的邊界、陡峭的懸崖邊上。
格蘭特將軍的陵墓后邊,更靠近懸崖邊的地方,還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極小極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會忽略它的存在。它的絕大多數美國人的陵墓一樣,只有一塊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邊的一塊木牌上,卻記載著一個感人至深的關于誠信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兩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這一年,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歲時,不慎從這里的懸崖上墜落身亡。其父傷心欲絕,將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這樣一個小小的陵墓,以作紀念。數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將這片土地轉讓。出于對兒子的愛心,他對今后的土地主人提出一個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不要毀壞它。新主人答應了,并把這個條件寫進了契約。這樣,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來。
滄海桑田,一百年過去了。這片土地不知道輾轉賣過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換過了多少個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卻,但孩子的陵墓仍然還在那里,它依據一個又一個的買賣契約,被完整無損地保存下來。到了1897年,這片風水寶地被選中作為格蘭特將軍陵園。政府成了這塊土地的主人,無名孩子的墓在政府手中完整無損地保留下來,成了格蘭特將軍陵墓的鄰居。一個偉大的歷史締造者之墓,和一個無名孩童之墓毗鄰之墓,這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觀。
又一個一百年以后,1997年的時候,為了緬懷格蘭特將軍,當時的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來到這里。那時,剛好是格蘭特將軍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是小孩去世兩百周年的時間,朱利安尼市長親自撰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并把它刻在木牌上,立在無名小孩陵墓的旁邊,讓這個關于誠信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3.有關名人誠信的故事600字
1.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 華盛頓與尼克松、克林頓的對比
華盛頓用小斧頭砍倒了他父親的一顆櫻桃樹。父親見心愛的樹被砍,非常氣憤,揚言要給那個砍樹的一頓教訓。而華盛頓在盛怒的父親面前毫不避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父親被感動了,稱華盛頓的誠實比所有櫻桃樹都寶貴得多。同樣是美國總統尼克松因在“水門事件”中撒謊敗露而被迫引咎辭職;克林頓也因為不光彩的緋聞案中撒謊而險遭彈劾。一個因誠實而受到愛戴和尊敬,兩位因撒謊而在政史上留下污點。
3.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4.我的誠信故事的作文,600字的
我的誠信故事
如果你失去金錢,你只失去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健康,你只失去一小半;如果你失去誠信,你幾乎就一貧如洗了。今天,我要講的誠信故事就是:
前年的一天,我去同學家玩。由于那一天下雨了,路很滑,我在回家的路上,經過一處賣水果的攤前,腳下一滑,幸虧扶住了旁邊放梨的板子才沒有摔倒。不過,在扶板子的時候,我順手抓了個梨,頓時覺得面紅耳赤,看到旁邊沒人看見,就飛快地往家跑。在路上,我想吃掉梨,不行!不是好孩子;扔!不行!太可惜了。就這樣,不知不覺我回到了家。父親見我手中有一個梨,就厲聲問:“哪來的梨?”
“梨。。攤上。。撿來的。”我吞吞吐吐地說。說真的,那一刻,我的心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我真害怕父親打我一頓。萬幸的是父親并沒有打我,我把頭低的更深了。可能是知子莫父吧,父親似乎看出了真相。
“下集把梨還回去,并把你失去的東西找回來。”父親的聲音并不大,但很有力量。
好不容易到了第二天,我拿著梨,走得很慢,到了梨攤前,我把梨放了回去。那個賣梨的阿姨說:“你干嘛?”“我是來還梨的。”說著,我把這個梨怎樣到我手里的講了一遍。阿姨笑著說:“沒關系,放那里吧,真好。”我聽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當時真的不知道我丟了什么,現在我知道了,我丟的是——誠信。
5.關于誠信的故事 簡短的 急~~~~~~~~~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后,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并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里去談這筆生意呢?”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云,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6.求至少600字的誠信故事
汩汩的小溪匯流成海,那是團結在召喚;
累累的果實壓彎了枝頭,那是謙遜的教導;
古往今來,多少賢人先哲則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宣告誠信的魅力。
然而,你誠信了嗎?
若面對由你墊資支付的500萬巨額彩票,你會如何選擇呢?是義無反顧、絕對誠信地交給彩民,還是理直氣壯要求兩家平分,抑或是獨吞巨款,逍遙此生?調查之中,后兩種選擇竟成為主流。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當今社會如此嚴重的誠信危機呢?在我看來,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和高尚信仰的缺失是罪魁禍首。
當市場經濟的大潮洶涌澎湃而來,我們所懷念的那個時代就一去不復返了。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似乎"金錢是萬能的"成了絕對真理,每個人為了金錢從早奔波到晚,從青年奔波到老年。所謂"誠信",似乎與利益成了反比關系。若墊資支付的彩票中了5000元,相信很多人會把獎金還給彩民;若中了5萬元,這個人數就會大大減少;50萬,500萬呢?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在金錢面前,欲望將誠信壓縮,將貪婪放大,從而衍生了可怕的誠信危機。
另一方面,高尚信仰的缺失也對誠信危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高尚的信仰如燈塔,可以照亮我們的心,指引前程。如若沒有,就會在漫漫長夜中迷失方向。誠信作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讓我們知道該走向何處。如今,這盞明燈漸漸暗淡,甚至在有的人心中熄滅,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別人的誠信為自己謀利。
今年52歲的陶彩芬大姐是淮安市一名普通市民,每天清晨她走街串巷,賣豆腐供兒子上大學,維持生計。一天,她拾到一個裝有1700元現金的皮包。在輾轉找到失主后,失主竟說包里本有8100元現金,要求陶大姐賠償不見了的錢。這件事經新聞媒體報道后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同陶大姐一樣不明白,為啥做了誠信的好事卻還淪落到現在這個下場呢?失主這樣的行為,不僅會使依舊保有誠信的人們寒心,而且進一步加劇了整個社會的誠信危機。
可這并不能成為我們不相信誠信的理由。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用心去維護誠信。我們,應當在誠信的燈光指引下,大步向前,走回過去那個純粹而誠信的時代。這不是時代的倒退,而是心靈的升華。
我誠信,我無悔。
7.關于誠信的短篇故事
<;關于誠信的故事>
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
“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
“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
“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么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
“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仆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于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
“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
“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
“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里只有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
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 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 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 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 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 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 玩或在城內的酒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 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 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 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
真宗說: “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 只有晏殊閉門讀書, 如此自重謹慎, 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 ” 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 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 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8.誠信的故事我要短的故事
楊震「不受四知金」 東漢名臣楊震在赴任東萊郡太守的途中,經過昌邑縣。昌邑縣令王密是他過去推薦的秀才,王密深夜帶十斤黃金私贈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么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這番話,很羞愧地走了。楊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說明他的道德修養已達到了不自欺的「慎獨」境界。只有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誠信」。 胡雪巖與「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巖在杭州胡慶余堂藥店中,向內掛了一塊「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寫道:「凡貿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慶余堂藥店之所以能夠蜚聲于海內外,生意興隆,其秘訣就在于「戒欺」二字。這則故事說明,「戒欺」二字是企業成功的秘訣,也是企業家的無價之寶。
過而能改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韓愈曰:「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陸九淵曰:「聞過則喜,知過不諱(忌諱),改過不憚(畏懼)。」古人申居鄖曰:「小人全是飾非,君子惟能改過。」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哲賢認為如何對待過錯,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之一。 中國古代哲人強調知過即改,這是誠實的一種表現。《孟子·滕文公下》載有一則寓言:有一個人每天都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為。」那人回答說:「那么,我打算減少一些,一個月只偷一只雞,等到明年,然后停止偷雞。」這則寓言說明,如果已經知道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應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明年!所以,人對于過錯應該「遷善如風之迅,改過如雷之烈」。一定要與過錯一刀兩斷,徹底改正。 東坡悔續菊花詩 蘇東坡與王安石私交甚厚,經常在一起切磋詩詞。有一次,蘇東坡去王安石家拜訪,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蘇東坡只見書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詩,只有兩句:「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后,心中好笑,認為菊花怎能像春天里的花一樣,在一夜之間落得滿地花瓣?于是,他續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譏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續詩,心想:「真是少見多怪!」后來,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當團練副使。有一晚,一陣秋風過后,第二天院內菊花被刮得滿地金黃。此時,蘇東坡深愧自己妄自續詩,見識短淺。 回到京城后,他即當面向王安石認錯。王安石稱贊說:「知錯能改,是難能可貴的啊!」從此以后,蘇東坡十分謙虛謹慎,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信守承諾
《左傳·僖公十四年》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意思是說,若自己喪失信用,背棄鄰國,遇到禍患有誰會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禍患發生,沒有人來支援自己,就必定會滅亡。由此可見,重諾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們對別人許下諾言,就須認真對待,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切勿掉以輕心,失信于人。在平日待人處事時,我們可先從守時開始做起,然后對家人、朋友信守承諾,以誠信待人。 曾子殺豬教子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妻便哄兒子說:「你就留在家里玩,等我回來后,我就殺豬給你吃。」當妻子從集市回來,看見曾子準備殺豬。妻子連忙阻止說:「我只是跟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不能同小孩子開玩笑的,孩子年紀幼小,沒有知識,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聽從父母的教導。今天你欺騙他,就等于教他學你那樣騙人。母親欺騙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于是,曾子殺了那頭豬,并煮了豬肉給孩子吃 劉廷式堅娶盲女 劉廷式本是農家子弟,與鄰女定有婚約。后離別數年,劉廷式入太學讀書,并考中進士。劉廷式回鄉時,準備與鄰女成親。這時才得知鄰公已死,其女雙目失明,家道中落。不過,劉廷式并不因此違背婚約,還選好日子準備完婚。鄰女打算退婚,她說:「我如今雙目失明,形同廢人,門不當戶不對,怎能嫁你為妻呢?」劉廷式回答說:「既然我早與鄰翁有約,豈可因翁死子疾而違背婚約?」結果,二人終成眷屬,家庭和睦,并生數子。
誠信待人
9.有關名人誠信的故事600字
1.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
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
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
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 華盛頓與尼克松、克林頓的對比 華盛頓用小斧頭砍倒了他父親的一顆櫻桃樹。
父親見心愛的樹被砍,非常氣憤,揚言要給那個砍樹的一頓教訓。而華盛頓在盛怒的父親面前毫不避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父親被感動了,稱華盛頓的誠實比所有櫻桃樹都寶貴得多。同樣是美國總統尼克松因在“水門事件”中撒謊敗露而被迫引咎辭職;克林頓也因為不光彩的緋聞案中撒謊而險遭彈劾。
一個因誠實而受到愛戴和尊敬,兩位因撒謊而在政史上留下污點。 3.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
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
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
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
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
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誠信的故事簡短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