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zens, dozen of, dozens of 的用法和區別,要簡潔實用的
關于dozen的復數是否加詞尾-s的問題比較復雜,大致原則是:
1. 當它與具體數字連用時,既不加復數詞尾-s,也不后接介詞of。
2.當它不與具體數字連用,而是表示不確定的泛指數時,則不僅要加復數詞尾-s,而且要后接介詞 of,此時可將dozens of(許多,幾十)視為習語。如:I've been there dozens of times. 我去過那兒幾十次。She's got dozens of boy-friends. 她的男朋友很多。下面一例中的dozens加了復數詞尾-s也屬為似情況:Pack them in dozens. 按打裝袋吧。
3. 當與 a few, several 等數目不很具體的e="FONT-SIZE: 10.5pt; FONT-詞連用時,加不加復數詞尾-s均可,但需注意:不加復數詞尾-s時,其后的介詞of可以省略;加詞尾-s時,其后介詞 of不能省略。如:several dozen (of) pencils=several dozens of pencilsAMILY: 'Times New Roman'">several dozen (of) pencils=several dozen幾打鉛筆注:英語較少使用many dozen的說法,要表示類似意思可用dozens of。
4. 當它后面的名詞受 the, these, those 等特指限定詞修飾時,或其后的接的是us, them這樣的人稱代詞時,則此時必須用介詞 of。如:two dozen of these eggs 兩打這種雞蛋three dozen of them 它們中的3打注:score, hundred, thousand, million等也具有以上類似用法。
2.張仲景的醫學成就
一代名醫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郡涅陽縣(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為古代偉大的醫學家。
他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于推動后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未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蕩的時代。
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斗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
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時里戰亂頻仍。
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及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毀,方圓二百里內盡為焦土,百姓死于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一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 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
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余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癥而死亡,其中死于傷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面對瘟疫的肆虐,漲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
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癥這個瘟神。 建安年間,他行醫游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后果,也借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癥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
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于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后,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并廣泛應用于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 《傷寒雜病論》的貢獻,首先在于發展并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
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癥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他創造性地把外感熱性病的所有癥狀,歸納為六個證候群(即六個層次)和八個辨證綱領,以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來分析歸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和轉歸,以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來辨別疾病的屬性、病位、邪正消長和病態表現。
由于確立了分析病情、認識證候及臨床治療的法度,因此辨證論治不僅為診療一切外感熱病提出了綱領性的法則,同時也給中醫臨床各科找出了診療的規律,成為指導后世醫家臨床實踐的基本準繩。 《傷寒雜病論》的體例是以六經統病證,周詳而實用。
除介紹各經病證的典型特點外,還敘及一些非典型的癥情。例如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屬表證,為太陽病。
但同是太陽病,又分有汗無汗,脈緩脈急之別。其中有汗、脈浮緩者屬太陽病中鳳的桂枝湯證;無汗、脈浮緊者,屬太陽病傷寒的麻黃湯證;無汗、脈緊而增煩操者,又屬大青龍湯證。
這樣精細的辨證及選方用藥法則,使醫家可執簡馭繁,應付各類復雜的證候都能穩操勝券。除了辨證論治的原性之外,張仲景還提出了辨證的靈活性,以應付一些較為特殊的情況。
如“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的診斷方法。即辨證必須有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前提,如果出現脈、證不符的情況,就應該根據病情實際,認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證情本質,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
陽證見陰脈、表證見沉脈。和證實脈虛,其實質都是證有余而脈不足,即當舍證從脈而救里;而陰證見陽脈,提示病邪有向表趨勢,里證見浮脈,多提示表證未盡解;證虛脈實,則宜舍脈從證。
脈、證取舍的要點是從“虛”字著眼,即實脈虛從脈,證虛脈實從證。這無疑為醫者理清臨床上亂麻一般的復雜癥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綱要性條例。
對于治則和方藥,《傷寒雜病論》的貢獻也十分突出。書中提出的治則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調整陰陽,扶正驅邪,還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諸法。
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劑。據統計,《傷寒論》載方113個,《金匱要略》載方262個,除去重復,兩書實收方劑269個。
這些方劑均有嚴密而精妙的配伍,例如桂枝與芍藥配伍,若用量相同(各三兩),即為桂枝湯;若加桂枝三兩,則可治奔豚氣上沖,若倍芍藥,即成治療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湯。若桂枝湯加附子、葛根、人參、大黃、茯苓等則可衍化出幾十個方劑。
其變化之妙,療效之佳,令人嘆服。尤其是該書對于后世方劑學的發展,諸如藥物配伍及加減變化的原則等都有著深遠影響,而且一直為后世醫家所遵循。
其中許多著名方劑在現代人民衛生保健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治療乙型惱炎的白虎湯,治療肺炎的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治療急、慢性闌尾炎的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膽道蛔蟲的烏梅丸,治療痢疾的白頭翁湯,。
3.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是什么
《普濟方》廣泛收集了明以前的醫籍和其他有關著作并將其分類整理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它是明初時編修的一部大型醫學方書,是我國著名的醫學著作。
原書已丟失,現僅存殘本。 《普濟方》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個兒子周定王主編,經長史劉醇、教授滕碩等人執筆匯編而成,于1406年刊行于世,原本已散失,有一些殘卷被少數藏書家收藏,除了永樂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外,收有全文的惟有《四庫全書》。
《普濟方》共有 168卷,后來《四庫全書》將其分為426卷,包括217類,共788法。該書還配插圖共 239 幅。
該書共有61739首方子。全書由總論、傷寒雜病、臟腑身形、兒科、外科、婦科、針灸等內容組成。
對于疾病的治療方法也非常詳細,如湯藥、按摩、針灸等。 “是書一證之下,各列諸方,使學者依類推求,于異同出人之間,得以窺見古人之用意,因而折衷參伍,不至為成法所拘”,這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此書的中肯評價。
作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方書,此書對經方的記載最為齊全。全書共分為12部分,編排邏輯清晰,內容豐富。
《普濟方》收集了大量資料,除了收錄歷代方書外,還對史傳、道藏、雜說、佛典中的有關內容進行了介紹,以至內容十分豐富,編寫得也十分詳細。《普濟方》出版的數量比較少,所以在當時極為珍貴。
加上該書又非常實用,所以很多人買不起,只能據轉傳抄。后來經過一些年代,《普濟方》原來的刻本逐漸散失。
《普濟方》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方書,它在所列的每一病癥之下,都列有一些方子,學者或醫生只要根據病癥查看方子,再在各個方子之間選擇一個即可。而且這本書也是非常寶貴的醫學文獻資料,保留了許多珍貴資料。
4.成都汽車尾號限行是怎樣運行的
有效期限:2012年10月8日起至2013年6月30日 限行車輛:所有“川A”及外地籍號牌汽車 限行區域:成都市區三環路(含)與二環路(含)之間區域內所有道路 限行時間:工作日的7:30—20:00 限行規則:車輛尾號分為5組,2個號碼為一組,每個工作日禁止一組車輛在上述限行時間和現象區域內通行:星期一(尾號為1和尾號為6的車輛)、星期二(尾號為2和尾號為7的車輛)、星期三(尾號為3和尾號為8的車輛)、星期四(尾號為4和尾號為9的車輛)、星期五(尾號為5和尾號為0的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