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詹何釣魚》的寓意是什么
“詹何釣魚”的寓意是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專心致志,一絲不茍,耐心、用心地去發現其中的客觀規律并加以運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顯著的成效。
“詹何釣魚”出自《列子·湯問》。楚國時,有一位叫詹何的人釣魚的方式與眾不同,他用單股的蠶絲做釣魚的絲繩,用芒刺做鉤,用細竹做釣竿,用剖開的米粒做為釣餌,在有百仞深的深淵中、湍急的河流里釣到的魚能車裝滿,釣絲還不斷,釣鉤沒有被扯直,釣竿沒有被拉彎。
原來是因為他釣魚時,可以做到用心專一,不思慮雜事,只想魚,丟線沉鉤,手上用力均勻,外物沒有能擾亂他的心神)。魚見了他的釣餌,還以為是塵埃或聚集的泡沫,不會感覺到危險,吞食它不會懷疑的,所以才能以弱制強,以輕御重。
擴展資料:
詹何之所以用這種方法釣魚,是因為他聽聞父親說過“蒲且(ju)子射鳥”的故事。
楚國過去有個射鳥能人,叫做蒲且子,他射鳥時,只需用拉力很小的弱弓,便能將系有細繩的箭矢順著風勢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兩只正在高空翱翔的黃鵬鳥。這是由于他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結果。于是,詹何學著用他的這個辦法來釣魚,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終于完全精通了這門技術。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詹何釣魚
2.詹何釣魚寓言故事的翻譯
譯文:
詹何用單股的蠶絲做釣線,用芒刺做鉤,用細小的竹子做釣竿,將一粒飯剖為兩半來做釣餌,在有百仞深、流水湍急的深淵之中釣到(一條)可以裝滿一輛車的魚,釣絲還不斷,釣鉤沒有被扯直,釣竿沒有被拉彎。楚國的國王聽說了覺得很驚異,就把他叫來問他原因。詹何說:“聽我曾經當過大夫的父親說過,蒲且子射箭啊,曾經用很弱的弓、很纖細的絲繩,順著風一射,一箭在云端射到兩只鸧鹒,(因為)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這種做法,模仿著學習釣魚,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現在我在河邊持竿釣魚時,心中不思慮雜事,只想魚,丟線沉鉤,手上用力均勻,外物沒有能擾亂(我的心神)。魚看見我的釣餌,好象(掉到水里的)塵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樣自然),吞食它不會懷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強,以輕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國家如果可以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應付了,還能有什么對付不了的嗎?”楚王說:“高。”
3.詹何釣魚的譯文是什么
1、譯文
詹何用單股的蠶絲做釣魚的絲繩,用芒刺做鉤,用細竹做釣竿,用剖開的米粒做為釣餌,在有百仞深的深淵中、湍急的河流里釣到的魚可以裝滿一輛車的,釣絲還不斷,釣鉤沒有被扯直,釣竿沒有被拉彎。
楚國的國王聽說了這件事覺得很驚異,就把他叫來問他原因。
詹何說:“聽我曾經當過大夫的父親說過,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經用拉力很小的弓、纖細的絲繩,順著風一射,一箭連射兩只黃鸝鳥,(因為)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這種做法,模仿著學習釣魚,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現在我在河邊持竿釣魚時,心中不思慮雜事,只想魚,丟線沉鉤,手上用力均勻,外物沒有能擾亂(我的心神)。魚看見我的釣餌,就像塵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樣,吞食它不會懷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強,以輕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國家如果可以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應付了,還能有什么對付不了的嗎?”
楚王說:“說的好。”
2、原文
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蓧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于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楚王聞而異之,召問其故。詹何曰:“曾聞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鸧于云際,用心專,動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學釣,五年始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惟魚之念,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魚見臣之鉤餌,猶塵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大王治國誠能若此,則天下可運于一握,將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3、出處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作者列御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著有《列子》。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唐玄宗于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現流傳有《列子》一書,其作品在漢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納入小學語文人教版6年級下冊第1篇課文。列子一向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跡也很少。這樣解釋某些人認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過分。是老子的弟子。
4.詹何釣魚大概意思
詹何釣魚,詹何用單股的蠶絲做釣魚的絲繩,用芒刺做鉤,用細竹做釣竿,用剖開的米粒做為釣餌,在有百仞深的深淵中、湍急的河流里釣到(一條)可以裝滿一輛車的魚,釣絲還不斷,釣鉤沒有被扯直,釣竿沒有被拉彎。
比喻做事時,有時能以柔克剛,以弱制強。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方法。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出處:列子《列子·湯問》
全文: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蓧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于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楚王聞而異之,召問其故。詹何曰:“曾聞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鸧于云際,用心專,動手均也。
臣因其事,放而學釣,五年始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惟魚之念,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魚見臣之鉤餌,猶塵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大王治國誠能若此,則天下可運于一握,將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譯文:
詹何用單股的蠶絲做釣魚的絲繩,用芒刺做鉤,用細竹做釣竿,用剖開的米粒做為釣餌,在有百仞深的深淵中、湍急的河流里釣到的魚可以裝滿一輛車,釣絲還不斷,釣鉤沒有被扯直,釣竿沒有被拉彎。
楚國的國王聽說了這件事覺得很驚異,就把他叫來問他原因。
詹何說:“聽我曾經當過大夫的父親說過,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經用拉力很小的弓、纖細的絲繩,順著風一射,一箭連射兩只黃鸝鳥,(因為)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這種做法,模仿著學習釣魚,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
現在我在河邊持竿釣魚時,心中不思慮雜事,只想魚,丟線沉鉤,手上用力均勻,外物沒有能擾亂(我的心神)。魚看見我的釣餌,就像塵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樣,吞食它不會懷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強,以輕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國家如果可以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應付了,還能有什么對付不了的嗎?”
楚王說:“說的好。”
擴展資料:
《列子》全書,始以《天瑞》,終以《說符》,首尾呼應,自成一體。古時以所謂天降“符瑞”,附會與人事相應,叫做“符應”。“符”,有符信、符驗的含義。
世事無常,禍福相倚。因此,列子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做到“持后而處先”,對于事物的存亡變幻,也應當透過其表面來“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遠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劇;
一方面也要擁有“授隙抵時,應事無方”的智慧,領會“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進而懂得各種看似無關的現象背后實際上存在著積來已久的緣由。然而世人多縱欲迷性,重利輕道,貪圖一時所蕕,不念長久之積,所以才會鬧出“宋人拾契”、“齊人攫金”那樣的笑話。
唯有舍末明本,“歸同反一”,因名求實,得其髓而棄其粗,才能一睹天道與人事之間的絕妙天機。
5.詹何釣魚的譯文
詹何釣魚
詹何用單股蠶絲做魚線,和尖針彎曲成魚鉤,用楚地產的細竹做釣竿,剖開飯粒做魚餌,從百仞深淵、急流中間,把可以裝滿一車的大魚鉤出來,而且魚拉不斷,魚鉤不會拉直,魚竿也不會拉彎。
楚王聽說大為驚訝,派人把他找來詢問原因。
詹何說:“我聽先大夫講過,蒲且子射箭,用弱弓細繳,借助風力把箭發射出去,一箭就射中青云邊上的兩只黃鶯。 這是由于他用心專一,用力均勻,不偏離目標。我仿照他射鳥的做法,學著釣魚,學了5年才徹底領悟了他的技術。當我到了河邊拿起釣竿釣魚時,心無雜念,一心只想著釣魚,把魚線拋出去,讓魚鉤沉入水中,手上用力均衡,不會忽輕忽重,外界任何事情都不能夠干擾我。魚看見我的魚餌,如同污泥泡沫,毫不懷疑地一口吞下。所以我能夠用弱小的魚具制服大魚,用輕的東西取得重的東西。 。。。
【說明】這篇寓言是說,善于吸收前人的經驗,順應自然之勢,這是獲得成功的一條捷徑。
6.詹何釣魚的譯文是什么
1、譯文 詹何用單股的蠶絲做釣魚的絲繩,用芒刺做鉤,用細竹做釣竿,用剖開的米粒做為釣餌,在有百仞深的深淵中、湍急的河流里釣到的魚可以裝滿一輛車的,釣絲還不斷,釣鉤沒有被扯直,釣竿沒有被拉彎。
楚國的國王聽說了這件事覺得很驚異,就把他叫來問他原因。 詹何說:“聽我曾經當過大夫的父親說過,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經用拉力很小的弓、纖細的絲繩,順著風一射,一箭連射兩只黃鸝鳥,(因為)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原因啊。
我按照他的這種做法,模仿著學習釣魚,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現在我在河邊持竿釣魚時,心中不思慮雜事,只想魚,丟線沉鉤,手上用力均勻,外物沒有能擾亂(我的心神)。
魚看見我的釣餌,就像塵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樣,吞食它不會懷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強,以輕御重啊。
大王您治理國家如果可以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應付了,還能有什么對付不了的嗎?” 楚王說:“說的好。” 2、原文 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蓧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于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
楚王聞而異之,召問其故。詹何曰:“曾聞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鸧于云際,用心專,動手均也。
臣因其事,放而學釣,五年始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惟魚之念,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
魚見臣之鉤餌,猶塵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
大王治國誠能若此,則天下可運于一握,將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3、出處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作者列御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
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著有《列子》。
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唐玄宗于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
列子一生安于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現流傳有《列子》一書,其作品在漢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
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納入小學語文人教版6年級下冊第1篇課文。
列子一向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跡也很少。這樣解釋某些人認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過分。
是老子的弟子。
7.詹何釣魚的翻譯
原文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蓧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于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楚王聞而異之,召問其故.詹何曰:“曾聞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鸧于云際,用心專,動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學釣,五年始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惟魚之念,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魚見臣之鉤餌,猶塵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大王治國誠能若此,則天下可運于一握,將亦奚事哉?"楚王曰:“善!”譯文詹何用單股的蠶絲做釣魚的絲繩,用芒刺做鉤,用細竹做釣竿,用剖開的米粒做為釣餌,在有百仞深的深淵中、湍急的河流里釣到的魚可以裝滿一輛車的,釣絲還不斷,釣鉤沒有被扯直,釣竿沒有被拉彎.楚國的國王聽說了這件事覺得很驚異,就把他叫來問他原因.詹何說:“聽我曾經當過大夫的父親說過,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經用拉力很小的弓、纖細的絲繩,順著風一射,一箭連射兩只黃鸝鳥,(因為)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這種做法,模仿著學習釣魚,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現在我在河邊持竿釣魚時,心中不思慮雜事,只想魚,丟線沉鉤,手上用力均勻,外物沒有能擾亂(我的心神).魚看見我的釣餌,就像塵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樣,吞食它不會懷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強,以輕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國家如果可以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應付了,還能有什么對付不了的嗎?”楚王說:“說的好.”。
8.文言文《詹何釣魚》翻譯
詹何釣魚 《列子》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筱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于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
楚王聞而異之,召問其故。詹何曰:“曾聞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鸧于云際,用心專,動手均也。
臣因其事,放而學釣,五年始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沈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
魚見臣之鉤餌,猶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
大王治國誠能若此,則天下可運于一握,將亦奚事哉?”楚王曰:“善!”【譯文】詹何用單股的蠶絲做釣線,用芒刺做鉤,用細小的竹子做釣竿,將一粒飯剖為兩半來做釣餌,在有百仞深、流水湍急的深淵之中釣到(一條)可以裝滿一輛車的魚,釣絲還不斷,釣鉤沒有被扯直,釣竿沒有被拉彎。楚國的國王聽說了覺得很驚異,就把他叫來問他原因。
詹何說:“曾經聽我曾經當過大夫的父親說過,蒲且子射箭啊,曾經用很弱的弓、很纖細的絲繩,順著風一射,一箭在云端射到兩只黃鸝鳥,(因為)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這種做法,摹仿著學習釣魚,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
現在我在河邊持竿釣魚時,心中不思慮雜事,只想魚,丟線沉鉤,手上用力均勻,外物沒有能擾亂(我的心神)。魚看見我的釣餌,好像(掉到水里的)塵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樣自然),吞食它不會懷疑的。
所以我能以弱制強,以輕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國家如果可以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應付了,還能有什么對付不了的嗎?”楚王說:“高。”
9.詹何釣魚的譯文
詹何釣魚詹何用單股蠶絲做魚線,和尖針彎曲成魚鉤,用楚地產的細竹做釣竿,剖開飯粒做魚餌,從百仞深淵、急流中間,把可以裝滿一車的大魚鉤出來,而且魚拉不斷,魚鉤不會拉直,魚竿也不會拉彎。
楚王聽說大為驚訝,派人把他找來詢問原因。詹何說:“我聽先大夫講過,蒲且子射箭,用弱弓細繳,借助風力把箭發射出去,一箭就射中青云邊上的兩只黃鶯。
這是由于他用心專一,用力均勻,不偏離目標。我仿照他射鳥的做法,學著釣魚,學了5年才徹底領悟了他的技術。
當我到了河邊拿起釣竿釣魚時,心無雜念,一心只想著釣魚,把魚線拋出去,讓魚鉤沉入水中,手上用力均衡,不會忽輕忽重,外界任何事情都不能夠干擾我。魚看見我的魚餌,如同污泥泡沫,毫不懷疑地一口吞下。
所以我能夠用弱小的魚具制服大魚,用輕的東西取得重的東西。 。
【說明】這篇寓言是說,善于吸收前人的經驗,順應自然之勢,這是獲得成功的一條捷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詹何釣魚的寓意和譯文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