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紹一下葡萄牙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方面情況
【國名】 葡萄牙共和國 (A Republica Portuguesa,The Portuguese Republic)。
【面積】92152平方公里(2004年)。 【人口】1054。
42萬(葡國家統計局2005年一季度統計)。 人口密度為114。
7人/平方公里。勞動力人口為550。
7萬(2005年一季度)。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
約9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里斯本(Lisbon),人口56。
47萬(2001年),最熱月(8月)氣溫為17-28℃(平均日最低溫及最高溫),最冷月(1月)氣溫為8-14℃。 最旱月(7月)降水3毫米(月均降水量),最濕月(1月)111毫米。
【國家元首】 總統阿尼巴爾·安東尼奧·卡瓦科·席爾瓦(Aníbal António Cavaco Silva), 2006年1月當選、2006年3月就職。任期5年。
【簡況】 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 東、北連西班牙,西、南瀕大西洋。
海岸線長832公里。地形北高南低,多為山地和丘陵。
北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歐洲古國之一。
1143年成為獨立王國。15、16世紀在非、亞、美洲建立大量殖民地,成為海上強國。
1580年被西班牙侵占,1640年擺脫西班牙統治。 1820 - 1910年為君主立憲制。
1910年10月成立第一共和國。1926年5月建立軍人政府。
1932年薩拉查(Salazar)就任總理,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1974年4月25日,一批中下級軍官組成的“武裝部隊運動”推翻統治葡40余年的極右政權,開始民主化進程,同時放棄在非洲的葡屬殖民地。
1986年,蘇亞雷斯當選葡60年來第一位文人總統。葡于1986年加入歐共體,1999年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國家之一。
【重要節日】6月10日:國慶日;10月5日:共和國日;4月25日:紀念1974年4月25日推翻獨裁統治,建立民主政權。 【政治】2004年底,因社民黨和人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政績不佳且內部矛盾不斷,桑帕約總統遂于12月10日宣布解散議會并提前舉行大選。
2005年2月20日,在野3年的左翼政黨社會黨在議會選舉中以絕對多數獲勝,隨后上臺執政。新政府在內政、經濟、外交、軍事等領域全面推行改革。
但由于改革力度較大,觸及社會各階層利益,導致民眾不滿情緒上升,包括軍人、警察和法官等階層也舉行罷工及抗議游行,社會矛盾有所加劇。 在2005年10月舉行的全國市政選舉中,社民黨利用選民對政府的不滿贏得選舉,保持了地方政府中的優勢地位。
2006年1月22日,在葡總統選舉中,受社民黨和人民黨支持的卡瓦科·席爾瓦當選為總統,同年3月9日就職。任期5年。
【憲法】 現行憲法于1976年制定,后經歷了六次修改。 最近一次修訂于2004年完成。
憲法規定,總統、議會、政府和法院是國家權力機構;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司令,根據政府提名任免總參謀長和三軍將領。總統在聽取各黨派、國務委員會的意見后才能解散議會,“在必要時”可以解散政府和罷免總理。
【議會】 一院制,議員230人,任期四年。 本屆議會于2005年2月20日選出。
3月16日,議會舉行第一次全會,選舉社會黨人雅伊梅·伽馬(Jaime Gama)為議長。四位副議長分別為:曼努埃爾·阿萊格雷(社會黨)、吉列姆·席爾瓦(社民黨)、安東尼奧·菲利佩(葡共)、特爾莫·科雷亞(人民黨)。
各黨派議席分配如下:社會黨121席,社會黨75席,葡共12席,人民黨12席,左翼集團8席,綠黨2席。 【政府】 本屆政府于2005年3月12日就職,由社會黨組成。
主要成員有:總理若澤·索克拉特斯(Jose Socrates),國務部長兼內政部長安東尼奧·科斯塔(Antonio Costa),國務部長兼外交部長路易斯·阿馬多(Luís Amado),國務部長兼財政部長路易斯·庫尼亞(Luis Campos e Cunha),總理府部長佩德羅·佩雷拉(Pedro Silva Pereira),國防部長努諾·特謝拉(Nuno Severiano Teixeira),司法部長阿爾貝托·科斯塔(Alberto Costa),環境、土地規劃和地區發展部長弗朗西斯科·科雷亞(Francisco Nunes Correia),經濟和創新部長曼努埃爾·皮尼奧(Manuel Pinho),農業、鄉村發展和漁業部長雅伊梅·席爾瓦(Jaime Silva),公共工程、交通和通訊部長馬里奧·利諾(Mario Lino),勞動和社會團結部長若澤·達席爾瓦(Jose Antonio da Silva),衛生部長安東尼奧·坎波斯(Antonio Correia de Campos),教育部長瑪麗亞·羅德里格斯(女)(Maria de Lurdes Rodrigues),科技和高等教育部長馬里安諾·加戈(Mariano Gago),文化部長伊薩貝爾·德利馬(Isabel Pires de Lima),議會事務部長奧古斯托·席爾瓦(Augusto Santos Silva),部長委員會總理府國務秘書若爾熱·拉康(Jorge Lacao)。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8個大區,分別為:里斯本、波爾圖、科英布拉、維亞納堡、布拉加、雷阿爾城、布拉甘薩、瓜達、萊里亞、阿威羅、維塞烏、圣塔倫、埃武拉、法魯、布朗庫堡、波塔萊格雷、貝雅、塞圖巴爾。
另有馬德拉和亞速爾2個自治區。 【司法機構】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院長由法官選舉產生。
最高法院院長在國家領導人中排名第四,位于總統、議長和總理之后,如前三位領導人不在國內或無力履行其職責時,最高法院院長可代任國家元首職務。現任。
2.很早的一期天下足球,介紹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歷史等于演戲,地理則是歷史的舞臺。
今天和各位朋友探討一下,西班牙的人文地理和它的足球地理。何謂人文地理,在下分析不過是在滄海桑田,物轉星移間人和他所處地理環境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相互融合的現象。
地理決定人的身心性格,政治演變。有的人或許疑問這又和足球有什么相干?前一段,意大利足球名宿薩基曾言:“為什么意大利善于防守,因為他們從歷史看,自羅馬帝國滅亡后一直遭受各種豪強,蠻族的入侵”。
阿爾卑斯山亦阻擋不了強梁的征服欲望。可見地理環境對足球風格的影響。
這正如古人所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今天的主題是西班牙,就其地理位置是位于伊比利亞半島,歐洲的西南部,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還有若干的海外島嶼。氣候受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影響。
北部為海洋性溫帶氣候。由于其南方和北非只隔一個直布羅陀海峽,溫度氣候可想而知,應屬于亞熱帶氣候。
東海岸的巴塞羅那,巴倫西亞,比利亞雷亞爾為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還有大陸對面的馬略卡島嶼。 接下來再粗略的談一下它的歷史。
西班牙應該說是一個統一之前是一個飽受戰亂,兵燹之苦的國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1世紀,伊比利亞半島一直處于交戰時期。
羅馬人,日耳曼人,還有來自北非的摩爾人,(可見堂吉訶德營救摩爾美女的章節,摩爾人在安達盧西亞區格拉納達建立的豪華的宮殿還有塞維利亞的行宮)紛紛入侵。而西班牙人民一直和那些入侵者做著殊死的抵抗,這一點培植了他們勇敢,追求刺激的民族基因。
例如西班牙的“國粹”斗牛,斗牛士儼然就是一個勇敢的戰士,彬彬有禮的向觀賞者行禮致意后,命運的抉擇開始了。兩頭雄性動物的生死表演,聽過斗牛進行曲的人應該會被快速緊張的節奏所感染吧.最后的勝利者用利刃結束公牛生命后成為英雄!成為女孩的夢中情人并獲得城市里至高的榮耀。
還有,每年一度的奔牛節,媽媽呀,這些人真是瘋狂,狹小的街道,憤怒的公牛。用我天朝大爺大媽的話來說,這不是作死嗎??年輕人也就算了,40多歲的中年人,還有老年人,居然也玩這個,真是成何體統!!!! 參加過二戰的美國小說家海明威領略過這個情景,他寫過一篇《午后之死》。
摘一小段大家品位品味啊:“斗牛是唯一使藝術家身處死亡危險的藝術,表演精彩到什么程度,全在于斗牛士的榮譽感”“牛有一種西班牙人稱之為高貴的品質”“你無法相信,一位男士,一頭畜生,加上一塊用棍子頂起的紅布,可以在情緒上和精神上產生這種深度,可以產生純真的,古典的美” 可見其民族性格。紅色,亦是西班牙國旗和各級別體育代表隊的主色調。
西班牙統一之后的歷史。時間大約是1492年。
近古史當然離不開伊比利亞半島的兩個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隊!!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
還有力挺他們的西班牙女皇伊莎貝爾和葡萄牙王子恩里克!由于他們早于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得到了統一,有利的地緣,民族還具有冒險精神和對東方財富的渴望,所以開始了探索地球的旅行。之后這兩個國家成為了世界霸主。
時間就是15世紀了-16世紀下半葉了,白銀之國---阿根廷就成了西班牙的囊中之物。而另一世界豪門,巴西則成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再之后,這哥倆吵架吵到了教廷,最后教會的主持下,這哥倆把世界一分為二,真是豈有此理。
咱們天朝也沒點頭啊。
真金白銀都流入他們的國庫和貴族的腰包。再之后隨著荷蘭的興起和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毀滅,一切又歸于平靜。
當然,到了拿破侖時代,西班牙的統治者被他征服了,但英勇的西班牙人民的頑強抵抗,拿破侖在東西兩線作戰陷入泥潭,最后功虧一簣! 上面的簡略的歷史背景和地理因素,可稱人文部分,下面開始對其西甲球隊的探訪,可稱地理部分! 上面已經提到了西班牙處于歐洲的西南方向,北面和西面瀕臨大西洋,南面是地中海,北面是比斯開灣還有和法國接壤的比利牛斯山脈,這做山脈算是一到天塹吧,從西面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真是關山難越啊!氣候溫暖干燥,生活舒適,比較適合度假。因而西班牙人拉丁的足球風格,柔韌性和協調性比北歐人,中歐人,還有西北歐要優越。
西甲的節奏相對于英超或者德甲的節奏遲緩,為何?打個比方,西甲球員可以一邊悠閑的踢著球,一邊被地中海的暖風吹拂著,可謂“暖風熏得游人醉”愜意無比!!而處于更高緯度的聯賽可并非如此,夏天到好說,要是到了淫雨霏霏,雪花飄零的季節,誰還哪有功夫欣賞風景,趕緊快速進攻,活動開身體,要不身體都凍僵了,或者趕緊踢完回家可要收衣服了。因此看來,各位看官不要苛責一個聯賽整體的風格,地理環境也起相當決定性作用的! 畢爾巴鄂 桑坦德 比利牛斯山西邊,生活著的就是巴斯克人,巴斯克族是個史前民族,民族的起源有很多神秘的傳說。
他們遠離世俗,勤勞勇敢,從事著漁民,牧民,鐵匠等職業。大家一定很熟悉畢爾巴鄂和桑坦德。
對了,還有降級的皇家社會。尤其是畢爾巴鄂啊,桑坦德知名度好像差點,只知道那有個銀行還有日吉奇很出名。
在西甲巴斯克人可是很彪悍忠誠的啊!畢爾巴鄂前兩年差點降級,西班牙足協最后力挽其。
3.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游詞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游景觀之首。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它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長二百零四公里。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江面狹窄曲折,江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于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元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總長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難怪古代詩人發出"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的贊嘆。湍急的江流,闖入夔門,在緊逼的峽谷中奔騰咆哮。船駛峽中,真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巫峽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盔銀甲峽和巫山十二峰,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特別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態,其中神女峰最高。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于云霧縹緲之中,時隱時現,給人間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兩岸風景優美,大詩人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等都曾游此留詩。
西陵峽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解放后,經過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為改善,從而結束了"三峽千古不夜航"的歷史。
即將建成的三峽大壩水電站正位于西陵峽中部寬敞處,目前工程進展迅速,夜航西陵峽,可見兩岸燈火通明,車水馬龍,施工場面蔚為壯觀。
下行至南津關,見江面豁然開朗,這就是長江三峽的出口。北岸為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宜昌三游洞景區,比鄰氣勢恢宏的長江葛洲壩水電樞紐,共同構成環大壩平湖風景區,使宜昌作為長江三峽旅游的起點或終點城市,更加具有現實的意義。
在這壯麗的山川之中,曾經閃耀著大溪文化的異彩,誕生過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吳蜀相爭的戰場。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蘇軾、陸游等許多詩圣文豪,在這里寫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詩章。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創造了豐富的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今天我們優秀的人民,將以創造性的勞動,開發三峽,建設三峽,把它裝點得更加美麗多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簡短的語言描述葡萄牙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