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舉幾個舍生取義的人物及例子
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舍身取義,準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后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孟子周游列國,卻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將朝王章》,對于齊王的非禮之召給予回擊,表現出傲岸的個性。孟子雖然不視金錢如糞土,卻也不追財逐利,而是清醒地認識到“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與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雖然在封建專制的重壓下卻都能保住氣節,殺身成仁,舍身取義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高歌:“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真是蕩氣回腸,可歌可嘆!
殺身成仁的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說,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而損害仁義道德的,但有為了成就仁義道德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的;舍生取義的原話出自《孟子》,意思是說,生命,是我想保存的;正義,也是我想保存的。在二者不可同時保全的情況下,那么,我就舍棄生命保全正義。因為生命雖然寶貴,是我所愿意保存的東西,但是我不能不顧及原則,僅僅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死亡,是我所討厭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讓我討厭的東西,這時候,我就不逃避危險,而寧可選擇死亡。
2.舍生取義的例子有哪些
舍身取義,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正義,為了信仰而放棄或者是舍棄自己的生命,如:劉胡蘭,**,**等等,為了正義事業,而丟掉生命.例子:古代:張巡——“安史之亂”中為保衛雎陽而殉難 顏真卿——“安史之亂”年間散家財抗反賊,死于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之手.史可法——抵抗清兵死于揚州城.死后清兵報復屠城,也就是常說的“揚州十日”.文天祥——誓死不降元.岳飛——愚忠的典型.侯贏——為報答知己之恩而自剄.荊軻——明知必然一死慷慨刺秦.現代:譚嗣同——在有機會逃亡時主動尋求一死以求為革命犧牲,喚醒中國百姓.**——舍身炸碉堡.**——寧愿火燒也不愿暴露目標 .。
3.兩個古今中外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事跡 短的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
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杰出的抗元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并獻御敵之計,未被采納。
后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
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
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只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
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杰,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于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舍身取義,準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
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后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4.列舉歷史上舍生取義的事例,并簡要闡述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
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后撞階而死。
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
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蘇武、吉平、譚嗣同三人,為了忠義可以忍受萬般折磨,直至獻出生命。他們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他們舍生而取的“義”,只能是忠義。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后以嚴刑威脅。
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
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
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后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還在1259年,宰相賈似道便以稱臣、割江北地區和歲納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暗中屈膝求和。
伯顏卻意在滅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將賈似道十三萬大軍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
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后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并立即行動,在兩三個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
而在成千上萬大小地方官中,帶兵勤王的只不過他和張世杰三人而已,這個政權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見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顏兵臨皋亭山,左相留夢炎早已投降叛變。
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顏雖愿受降,卻要右相陳宜中去元營洽談,陳哪有這個勇氣?當天晚上便逃之夭夭。
謝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慮是“戰、守、遷皆不及施”,“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借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
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鎮江),在義士的幫助下,逃脫了虎口,據他在《指南錄后序》所記,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經過千辛萬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溫州,此時他聽說度宗的兩個兒子(即恭帝的兩個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勸進。不久,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事,后又命為同都督。
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帥旗,號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復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統兵進軍江西,收復南部數十州縣,同時圍困贛州,湖南、湖北皆起而響應,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統治者大為驚慌。
元忙調40萬大軍來解贛州之圍,另派兵五萬追 擊文天祥。文部不過五千余人,這年八月,空坑一戰,遂致大敗,部將數人犧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趙時嘗在緊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軍,文才得乘間逃脫。
趙隨即被殺。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時間內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沒有灰心喪氣,他下定決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殘軍,加以擴充,移兵廣東潮陽,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敗五坡嶺,文天祥自度難以逃出重圍,當即吞服隨帶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
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嚴重的挫折。從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統領義軍在戰場上與元軍拼殺。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義死而不求茍生。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還在伯顏將他扣押北營時,他便明白地告訴對手:“宋狀元……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后,非所懼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馬來文天祥囚所勸降,文天祥長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馬卻要他下跪,文天祥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馬以勝利者自居,傲慢地說:“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諷地說,南朝若早用我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會到你這里來,你有什么可神氣的阿合馬用威脅口氣對左右說:“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義凜然道:“亡國。
5.請舉幾個古人舍生取義的例子~
1、譚嗣同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
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
2、文天祥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沒有吃飯,沒有死,才又吃飯。到達燕京,館舍侍員殷勤、陳設奢豪,文天祥沒有入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馬司,令士卒監守他。
當時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王積翁說:“南宋人中沒有誰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派遣王積翁去傳達圣旨,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
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回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
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王積翁想與宋官謝昌元等十人一起請釋放文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同意,說:“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
此事于是作罷。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同宰相議論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為借口,結果沒有被釋放。
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
有的說應該答應文天祥的要求,詔令可以。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處死。
3、屈原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楚頃襄王十九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于陳城(今河南淮陽縣)”。
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于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了。這一年大概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屈原當時62歲左右。
4、蘇武
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后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5、項羽
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就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余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于此。
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
于是,他分騎兵為四隊,此時,漢軍圍困數重,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于是,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沖,約在山東面會合。
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俱驚,退后數里!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
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么樣?”騎兵們欽佩地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
并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于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后揮刀自刎。
6.關于舍生取義的故事 簡單點 兩個就夠了
尸毗王割肉貿鴿的故事:
古印度有一個大國,這個國家土地肥沃,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國王名叫尸毗王,是一個胸懷寬廣,愛民如子的國王。他心好佛法,立誓普救眾生。 一天,有只老鷹在追逐一只鴿子,老鷹緊追鴿子不舍,鴿子生命危機,飛來飛去無處躲藏,最后,飛到尸毗王的腋下,請求國王的保護。老鷹追來抓不到鴿子,就對尸毗王說:“這個鴿子是我的美食,我現在饑餓難忍,請國王把鴿子交給我吧” 尸毗王說:“我曾許愿,拯救一切生靈,現在鴿子尋求保護,我怎么能見死不救,讓它去送死呢?”老鷹冷笑說:“大王既然愛惜一切生靈,如果我吃不到東西,就會餓死,難道我就不該得救嗎?” 尸毗王說:“我可拿其它食物給你吃”老鷹答到:“我只吃新鮮血肉,別的食物一概不吃” 尸毗王暗想,我不能救一命,害一命,看來,只有用我的肉來換取鴿子才能同時救下兩條生命。于是,他下令手下取來利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喂鷹,但老鷹又說道:“國王既然要以自身的肉來代替鴿子,那么我也不敢多要,只要和鴿子一樣重量的肉。” 尸毗王傳令取來一稈秤,一頭放上鴿子,一頭放上割下的肉。奇怪的是,國王全身的肉都已割盡,還是不及鴿子的重量,國王十分納悶,于是他忍著劇痛,奮力坐到秤盤上。這時,天地動搖,眾天神都被尸毗王普救眾生的善行所感動,齊聲贊嘆,并撒下無數天花。忽然,老鷹和鴿子都不見了,原來是帝釋天和大臣化成老鷹和鴿子來試尸毗王的誠意和信心,最后帝釋天以神力使尸毗王的身體恢復了原狀。
劉翊,字子相,是東漢潁陰人,為人重義守德,家中世代產業豐足,經常救濟他人而不愿他人報答。
劉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陳國有位叫張季禮的人要到遠方趕赴喪禮,不料遇上寒冰,車子壞了,所以停滯在道路上。劉翊見到后,立即下車,將自己的車子給了張季禮,而且沒有說自己的名字,騎上馬便走了。張季禮猜想他可能就是傳聞中重德重義的劉翊,事后他專程來到潁陰,想要將車子還給劉翊,可劉翊知道后關上門,讓人說自己出去了,不同張季禮相見。
劉翊堅守自己的志向,一直不肯屈從朝廷的任命。后來接受了潁川太守種拂的任命,擔任功曹,因為在一件關系種拂生死福禍的事情上幫了大忙,所以種拂要舉薦劉翊為孝廉,但劉翊推辭了,正直的他恥于利用這種事來獲取功名。
后來發生戰亂,當地的郡縣發生饑荒,劉翊努力救濟那些缺糧斷糧的人,靠他而活下來的有幾百人。總之,鄉里宗族中只要有人需要幫助和救濟,他總是全力幫助救濟。
漢獻帝(劉協)遷都西京后,劉翊被舉薦為計掾,后來因為立了功而被皇帝特地下詔任命為議郎,調任陳留太守。劉翊將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寶全部分給了他人,自己僅留下車馬赴任去了。
出了函谷關幾百里地后,劉翊發現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劉翊于是用自己的馬換了棺材,脫下自己的衣服將死者收殮了。
走了一段路,又遇到以前認識的一個人在路上窘困饑餓,劉翊不忍心丟下他,便將駕車的牛又殺了,用來解除這人的困乏。大家都曾勸阻他,劉翊說:“見死不救,這可不是有志之士。”后來,劉翊同那些人竟然都饑餓而死。
見人有難,能夠沒有私心,傾其所有予以幫助救濟,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我們神傳文化中講的“舍生取義”吧!
劉翊做了好事而不喜歡讓人知道,不沽名釣譽,但上天對人世間的一切可是歷歷在目,劉翊這是為自己積下德了,為自己將來的生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早晚會得到上天賜予的善報,這世沒得到,下世也會得到,因為這是天理。
7.舍生取義的事例
哲理故事:舍身取義
作者:金躍軍
釋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饑餓的老鷹追捕一只可憐的鴿子。
鴿子對老鷹說:“你放過我吧!你現在是在捕食,錯過我還有下一個;我現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條呢。”
老鷹說:“我何嘗不知道你說的道理!但我現在餓壞了,不吃了你我也沒法活。這個世界大家活著都不容易,不逼到絕路上我也不會緊追不舍的。”
釋尊聽了慈悲心起,就把鴿子伸手握住,藏在懷里。
老鷹怒火中燒,只好跟釋尊理論說:“釋尊你大慈大悲,救了這鴿子一命,難道就忍心讓我餓死嗎?”
釋尊說:“我不忍你傷害這無辜的鴿子,也不想你白白餓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于是釋尊就取出一個天平,一邊放鴿子,另一邊放上從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這鴿子看上去雖小,但無論釋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無法托起它的重量。
當釋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時候,天平終于平衡了!
天地風云為之變色,真正的佛祖誕生了。
8.兩個古今中外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事跡 短的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
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杰出的抗元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并獻御敵之計,未被采納。
后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
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
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只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
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杰,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于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舍身取義,準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
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后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