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商隱的七夕這首詩的意思
李商隱的七夕這首詩的意思是:分開鸞扇走進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成。如何能將世界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僅一次的相逢?
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于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這首詞更讓人欣賞的地方在于,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古已有之,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隱的《辛未七夕》等等。
宋代的歐陽修、張先、柳永、蘇軾等人也曾吟詠這一題材,雖然遣辭造句各異,卻都因襲了“歡娛苦短”的傳統主題,格調哀婉、凄楚。
而此人卻說: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相形之下,秦觀此詞堪稱獨出機杼,立意高遠。
此詩的原文是: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2.七夕李商隱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詩:
七夕
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鸞(luán)扇:上面繡有鳳凰圖案的掌扇。鸞,鳳凰一類的鳥。扇,指掌扇,古時模仿雉尾而制成的長柄扇,用于坐車上,以敝日擋塵。鳳幄(wò):閨中的帳幕;繡有鳳凰圖案的車帳。星橋:鵲橋,傳說七夕這日天下的喜鵲都飛往天河,為牛郎和織女相會搭橋。爭將:怎把。無期別:死別;無期重逢的離別。
出自:唐 李商隱《七夕》
擴展資料
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于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并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后,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于是詩人在后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
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李商隱的詩的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后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因為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杜、白詩的人更多。李商隱的詩歌,尤其是他的愛情詩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晚唐的韓偓等人,宋初的西昆詩人,直到清代的黃景仁、龔自珍,在詩風上均受其影響。
李商隱表現傷感情調的詩歌,于凄艷哀婉之中融入身世時世之感,追求一種細美幽約的美,詩而詞化的特征比較顯著,如題材的細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麗纖柔等。這在詩與詞之間搭起了一座過渡性的橋梁。
3.李商隱七夕這首詩的意思
這是一首懷念亡妻的詩。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并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后,全都撤回去了。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于是詩人在后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
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4.翻譯《七夕》李商隱的古詩
原文如下: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譯文如下:1.繡著鸞鳥的掌扇斜著撐開了,(鸞扇估計是指古裝戲里,皇帝出來時,身后由宮女左右打著的長柄圓扇,上面繡著鳳與鸞。
鳳幄是指繡有鳳凰的車蓬或曲柄黃傘一類遮陽的豪華工具。在校書郎的筆下,全是當時社會上名貴高級的行頭,雖然他未必有機會享用,至少當時在朝中為官,這些帝王的豪華車配備設施,沒少親眼目睹。)
2.天上的喜鵲為牛郎織女雙星駕橋回來了。3.天上尚且有此例,怎么樣才能把人間的銀河兩隔沒有希望見面的有情人,換來一年一度的相逢呢?看是反問,用商量的語氣,其實仍然是寄托了作者無盡的思念之情! 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感在以后多朝多代的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而詩句又簡短精致,朗朗上口,便于少年兒童銘記。這就是詩超過其他許多文學體裁的地方,也正是詩之魅力之所在。
5.李商隱的七夕古詩的譯文
本詩從帝王的寢宮排場落筆,筆鋒一轉,想象牛郎織女見面的情景。然后感嘆有情人雖成眷屬,但只有一年一度相會的難堪,表達了作者的遺憾與同情。
②鸞扇:羽扇的美稱。鳳幄:繪有鳳凰圖飾的帳幔。 ③星橋:神話傳說中銀河系里星辰搭成的橋。鵲飛回:神話傳說中農歷七月七日夜晚世上的喜鵲都飛到銀河上空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 ④無期別:沒有期限的分別。
這首詩借助神話傳說,表達他對長期仳離的婚姻與家庭的看法。
前一聯想象描寫,后一聯運用流水對議論抒情。
前一聯:“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鸞扇”對“星橋”,“斜分”對“橫過”,“鳳幄開”與“鵲飛回”,雖不嚴整也對應。出句揣測富麗堂皇排場豪,對句想象星轉斗移鵲為橋。
后一聯:“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這聯巧作流水對,語法結構不對偶,意義卻是緊相連;出句寫牛郎織女爭取成了夫妻,可惜分居無限期;對句寫王母娘娘恩惠小施,讓他們一年會一面。
6.李商隱七夕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是: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原文為: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
換得年年一度來。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
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于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作者簡介: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
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
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于故鄉滎陽。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夕。
7.李商隱七夕的譯文
《七夕》【唐】李商隱
原文:
鸞扇斜分鳳幄開,
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
換得年年一度來。
譯文: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
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
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唐朝河南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人唐朝著名詩人。他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這首《七夕》是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于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
8.李商隱七夕譯文
譯文: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出自:《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象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原文:
七夕
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
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于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并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
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后,全都撤回去了。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于是詩人在后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
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作者介紹:
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
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
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死后葬于故鄉滎陽。也有人說他葬于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占了相當比重。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它們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
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懷的詩篇,而是著眼于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加以補充發揮,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一種特殊形式。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造。
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辭藻精麗,聲調和美且能疏密相間,讀來令人回腸蕩氣。幼年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隱的世界觀基本上屬于儒家體系。
其人生態度是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的。同時,他頗能獨立思考,很早便對“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的說教不以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義外有何物”這樣大膽的想法。
9.《七夕》詩句的意思
《七夕》詩句的意思是: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繡云霞。年年賜給人間的許多巧,卻不知道人間的智巧己經是很多了。
《七夕》宋代 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獨到又深刻的見解。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這兩句來得非常出人意料,很多人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其懸念恰巧做了強有力的鋪墊。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己多。”這兩句并非是贊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一個大轉彎。此時不僅僅是人間創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豪取搶奪、互相傾軋、繁復雜多、勾心斗角等。詩人賦予末一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于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新的含義,使詩有了橫空出世之美。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勾心斗角的時候,要邀織女來已無意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商隱古詩七夕的意思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