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的起源[簡短些]
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從音樂角度上分,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后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于音樂性。
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于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于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么它跟詞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2.簡短點的詩歌的發展史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
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 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于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均受重視。
(二)屈原《離騷》《離騷》是屈原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首抒情詩,在我國詩史具有獨特地位。《離騷》篇名之意,據漢代班固所釋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
全詩共373句,2490字。兩千多年前,有這樣的鴻篇巨制,確為我國詩史上之驕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還有《九歌》、《天問》等。二、秦漢詩歌 我國的詩歌發展至漢魏之間,出現一個新的局面,主要是樂(yue)府詩、民間歌辭與文人五言詩。
(一)樂府:樂府原為秦時設置的音樂機關,后經漢武帝充實編改,其任務是制定樂譜,搜集歌辭等;魏晉六朝,樂府則是指帶有音樂性的詩體,逐步轉變為一種新的詩體的名稱。唐時的樂府是相對于近體詩與一般五七言古詩而言的另一種比較活潑質樸的詩體,“感于衰樂,緣事而發,”具有現實主義傳統。
宋元之后,凡屬合樂之,如詞、散曲均可稱為“樂府”。(二)漢樂府詩:它主要包括四類作品:1、郊廟歌辭;2、相和歌辭;3、鼓吹曲辭;4、雜曲歌辭。
樂府民歌是在《詩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詩經》有共同之處。可以說《詩經》又向前發展了。
三、魏晉南北詩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五言詩發展的全盛時期,而且開始形成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詩體,主要有建安體、正始體、永嘉體、陶體、謝體、永明體等。在此不作詳細論述,我們簡略談談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尋陽柴桑人。其詩的內容尤為豐富,通過對農村田園生活之吟唱,表現躬耕田畝的種種體驗與堅持崇高理想的斗爭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提出抗議。
他開創中國的田園詩,把田園看作是一片純情的凈土,歌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表現其自然天籟與美好。陶淵明具有敏銳的領悟力,生存在那與大自然距離很小的環境中,對田園生活的欣賞出見一轍,對它歌頌詠唱,以至于復歸自然。
如他的《歸園田居》“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表現一種深遠的竟境。南北朝的詩歌形式,上承漢魏,下開唐宋,在民間歌辭的基礎上,經過許多詩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種詩體,成為一個重要的詩體過渡時期。
四、唐代詩歌 唐代是我國詩史上的黃金時代,各體詩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間,詩才輩出,作品繁多,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詩壇上萬紫千紅,百花爭艷。
(一)初唐時期——準備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二)盛唐時期——頂峰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無論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古風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灑》;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三)中唐與晚唐時期——發展與成熟期 在中晚唐時期,詩人各有成就。
但成績最卓著的要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并親自參加領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詩人較著名的還有:韋應物、劉長卿、韓愈、孟郊、柳宗元、李賀、李商隱、杜牧等。
五、宋代詩詞 詞起源于唐代。宋詞是我國詩史上又一高峰。
北寧著名的詞家有晏幾道、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蘇軾(號東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學家,詩、詞、散文都寫得很好。
蘇詞題材廣泛,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風格亦多樣,但其主體風格是豪放的。他不僅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而且也用來表現愛國激情和反映農村生活,代表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懷子由》、《念奴嬌&S226;赤壁情古》,表現詩人對理想之執著與追求,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頌和熱愛以及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聯想豐富,筆力豪邁,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成為豪放派詞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詞人是張孝祥、辛棄疾、李清照、陸游、姜夔……。宋代著名詩人是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陸游、文天祥,其中以陸游和蘇東坡的成就最高。
陸游是一個多產的詩人,一生寫了9300多首詩,他的不少詩篇洋溢愛國主義豪情,激越悲壯,雄渾豪放,在宋代。
3.詩歌的發展歷史簡潔
原發布者:雁過留聲18
詩歌的發展歷程藝術起源于勞動。詩歌同樣也起源于勞動。 魯迅先生說:先民在勞動中,為了協調動作,消除疲勞。“其中一個叫‘抗育抗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門外文談》) 從集體勞作的節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學可以說是中國最原始的詩歌。 早期的詩歌伴隨著歌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闕”。(《呂氏春秋。古樂》)這種傳統一直貫穿于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中。 進行詩歌創作不僅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還要有人生意識、空間意識、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與傳統進行縱橫思考,對當前的現實生活也要進行哲理的思索。為此,我們對中國詩歌發展史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腦中要形成一個大概的輪廓。下面我們分幾個階段進行簡要闡述: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于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
4.求詩歌發展史,要簡單,100
詩歌一事本來就是長篇大論,歸納一下脈絡也不是很簡潔,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1、中國的詩歌產生于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3、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杰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4、詩經、楚辭之后,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
5、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
6、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7、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杰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8、“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征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9、40年代后半期,被后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10、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一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一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
5.詩歌的發展歷史簡潔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雁過留聲18 詩歌的發展歷程藝術起源于勞動。
詩歌同樣也起源于勞動。 魯迅先生說:先民在勞動中,為了協調動作,消除疲勞。
“其中一個叫‘抗育抗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門外文談》) 從集體勞作的節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學可以說是中國最原始的詩歌。
早期的詩歌伴隨著歌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闕”。(《呂氏春秋。
古樂》)這種傳統一直貫穿于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中。 進行詩歌創作不僅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還要有人生意識、空間意識、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與傳統進行縱橫思考,對當前的現實生活也要進行哲理的思索。
為此,我們對中國詩歌發展史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腦中要形成一個大概的輪廓。下面我們分幾個階段進行簡要闡述: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
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于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
6.古詩的起源[簡短些]
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
從音樂角度上分,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
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后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
《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于音樂性。 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
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
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
到了魏晉,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
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
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于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于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
那么它跟詞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
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
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7.中國詩歌發展的簡單歷程是什么
公元前6世紀,《詩經》被編定成書,包括地方土樂的十五國風160篇,朝廷正樂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樂的頌40篇,共305篇,另有6首樂譜失傳的笙曲。
產生地域包括現在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南北部。《詩經》中有反映宴會享樂的詩,如《小雅·鹿鳴》;有反映戰爭的詩,如《小雅·六月》;愛情詩的名作如《鄭風·子衿》;有諷刺現實的《魏風·伐檀》;還有一組反映周朝開國歷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四言為主、重章疊句的《詩經》顯示出我國抒情為主的民族文學特色,從它開始,我國詩歌走上了一條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詩也成為了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詩經》里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道德意識、真摯積極的人生態度,被概括為“風雅”精神,成為我國詩歌的最基本最深遠的傳統。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偉人屈原出生。西漢末年的劉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當中收錄肯定為屈原所作的《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其中的《離騷》,以忠君愛國為主題,以香草美人為象征,以纏綿悱惻的感情,反復迸發的憤慨,塑造出一個堅貞高潔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詩歌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直接影響漢賦的產生。
又大量運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紛,誶,謇,傺”,帶有濃郁地方性色彩。楚辭突出表現浪漫的精神氣質,影響后世的李白、李賀、韓愈等詩人。
香草美人的象征傳統源遠流長,影響一直綿延到清代《聊齋志異》。 東漢的時候出現了文人群體創作的詩歌,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甚至產生完整的七言詩。
現存最早的東漢文人詩是班固《詠史》,而他的《竹扇賦詩》是比較早的完整的七言詩。最著名的文人詩是沒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詩十九首》,寫的是游子羈旅和思婦閨愁,因此鄉情和戀情就融匯在一起。
同時當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討論永恒和短暫、人的心態和生命周期、悲傷和歡樂等問題。文人詩長于抒情,語言爐火純青、一字千金,直接影響曹植和陶淵明。
東漢末年建安時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涼的曹操、便娟婉約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長的曹植,以及作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最后轉變,開辟了五言詩的廣闊道路。
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體《燕歌行》,曹植《贈白馬王彪》、《白馬篇》。建安詩人中曹植最受推崇,這是由于他文采華美,對五言詩發展有重大影響。
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西晉詩壇呈現出的藝術特色稱為“太康詩風”,表現為講究形式,描寫繁復,辭彩華麗,詩風繁縟。
陸機的《擬古詩》就是華麗藻飾的代表作。太康詩風代表人物是三張(張協、張載、張亢兄弟)、二陸(陸機、陸云兄弟)、兩潘(潘岳、潘尼叔侄)。
他們詩中山水描寫成分大量增加,為謝靈運、謝朓等人的山水詩人的先導。同時期的左思憑著《詠史》八首開創借詠史以詠懷的道路,成為后世詩人效法的范例。
東晉建立后一百年間,詩壇被玄言詩占據,詩歌藝術的發展脈絡中斷了。一直到中國詩歌史上第二位偉人陶淵明出現,才使這個脈絡重新接上。
他的詩歌源于《古詩十九首》,得阮籍之遺音而協左思之風骨,魏晉詩歌甚至中國古代詩歌的古樸作風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為結束一代詩風的集大成者,成為了一座里程碑。他開創了田園詩,如《歸園田居》、《飲酒》等,寫躬耕生活的感受,平淡質樸的語言中不露痕跡地表達對人生的哲學思考。
陶淵明是追求人生藝術化的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歸宿之一,為后世文人筑起一個精神的家園。 東晉被宋取代,四朝偏安江南。
南方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充裕的經濟條件使南朝的民歌呈現清麗纏綿的風格,代表作是長詩《西洲曲》,聲韻回環婉轉。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碩果,《敕勒歌》雄渾壯闊,是千古絕唱;代表作《木蘭詩》清新剛健,寫出一個女英雄的英風豪氣。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標志。初唐四杰、陳子昂初唐詩人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體詩——律詩,五律在宋之問、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國勢強大,中國詩歌史第三位偉人李白登上詩壇,他以其絕世才華,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云流水又變幻莫測,如《蜀道難》、等詩,骨氣端翔,無跡可尋又含蘊深厚。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的《燕歌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把邊塞生活寫得瑰奇壯偉、豪邁慷慨。
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則把山水田園的靜謐秀麗表現得清麗空遠。 中唐白居易有傷感蒼涼的《長恨歌》、《琵琶行》,韓愈有狠重粗豪的《石鼓歌》、《陸渾山火》,引出中唐詩歌高潮。
但是到了晚唐,詩風再變,杜牧的詠史詩注入了深沉的歷史感慨。李商隱《籌筆驛》(七律)沉郁頓挫,絕類杜甫,而其《錦瑟》《無題》等朦朧詩深入心靈世界,幽深窈渺,形成凄艷渾融的風格,成為唐代最后一位詩壇大家。
8.中國詩歌發展歷程(簡單的過程而已,不要代表作與詩人)
最早的詩歌是人們的口頭創作,靠口耳流傳,可以不依賴文字。
像《左傳》所記的宋國筑城民夫們諷刺華元的詩,就是口頭創作,當然,這還不是最早的詩歌,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詩歌的起源和勞動有關系。
此外,詩歌的起源還同宗教和娛樂有關系。公元前6世紀,我國就編成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對后代詩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它實際上是中國詩歌的源頭。
楚辭是戰國后期產生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朝,幾乎沒有詩歌留下來。
繼秦以后的兩漢存在約400年,留下了價值很高的詩歌遺產,首先是樂府民歌。稱“樂府詩”。
以后各代常常把入樂能唱的詩詞稱為“樂府”,已不是漢代音樂機關的涵義了。 2南北朝樂府民歌 曹魏和西晉時的民歌流傳下來的較少,最有特色的是東晉以后的南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特色鮮明, 3兩漢魏晉南北朝文人詩 ,出現五言體的民歌。 “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詩歌直接繼承漢代樂府詩的傳統,干預現實,感情熾烈,詩風質樸勁健,被后世稱為“建安風骨”, 南朝的齊、梁時代,產生了音韻學,作詩講求四聲(平、上、去、入)和對偶,形成了格律較嚴的新體詩。
這種詩被稱為“永明體”,永明體詩為唐代近體詩(律詩和絕句)的形成做了準備。 南朝后期的梁、陳時代,統治者日益奢侈淫靡,詩風也隨之衰頹,出現所謂“宮體詩”,專門寫帝王貴族的腐朽生活和色情內容,使詩歌趨向末路。
唐帝國建立后,保持了長時期的政治穩定,經弧禒崗溉瞢防哥獅工餞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文化取得空前繁榮,整個國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形勢,為詩歌寫作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唐代的科舉考試重視詩賦,知識分子要中進士當官,就要會作詩,這也是對詩歌創作的促進。
就詩歌本身說,唐代的五、七言古詩和樂府歌行進一步成熟,講求聲調韻律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最后形成, 初唐詩歌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
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
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有的古體詩句數、字數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于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近體詩分兩大類:(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唐代詩歌的樣式,在初唐時期已經齊備,到盛唐時期就出現了詩歌創作的高峰。 2盛唐詩歌 (1)田園山水詩 (2)邊塞戰爭詩 3中晚唐詩歌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過,但詩歌創作仍未衰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國走向衰落過程中的危機和民間苦難,藝術成就很高,對后世影響也很大。
唐代詩歌,無論就其作者之眾多、題材之廣泛,還是就其藝術之高超、影響之深遠來說,都是空前的。我們要繼承和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吸收其精華,期望有一天再創造出一個中國詩歌的新高峰。
宋代是繼唐代之后又一個詩歌藝術最發達的朝代,就留存到今天的宋詩總量說,要遠遠超過唐詩。 宋代詩人很懂得唐詩的價值,很注意向唐代詩人學習,在繼承唐詩傳統的基礎上,他們又另辟蹊徑,有了自己的創造,因而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特色。
在1270多年間,詩歌創作總是在“復古”、“反復古”上兜圈子,缺乏創造力和開拓精神,寫出的作品大部都比較平庸,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清代是我國詩歌史上又一個創作繁榮的朝代,雖然其影響不及唐詩、宋詞之大,但名家輩出,成績不小。
清代詩人有的偏向繼承唐詩傳統,有的偏向繼承宋詩傳統,也有不分唐宋凡歷代詩歌都學習繼承者,其中許多詩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