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難得糊涂的幾個故事
據說,“難得糊涂”四個字是在山東萊州的云峰山寫的。有一年鄭板橋專程至此觀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間茅屋。屋主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語不俗。他的室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十分嘆賞。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于硯背。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
因硯臺地,尚有許多空白,板橋說老先生應該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于中,頑于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板橋一看大驚,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面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后來報也。”
2.關于難得糊涂的幾個故事
第1個故事:跳火車
一個人坐火車去鄰鎮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來的路上火車經過一個隧道,這個人就跳車自殺了。為什么?
第2個故事:水草
有個男的跟他女友去河邊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進河里了,那個男的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沒找到他的女友,他傷心的離開了這里,過了幾年后,他故地重游,這時看到有個老頭的在釣魚,可那老頭釣上來的魚身上沒有水草,他就問那老頭為什么魚身上沒有沾到一點水草,那老頭說:這河從沒有長過水草。說到這時那男的突然跳到水里,自殺了。為什么?
第3個故事:葬禮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親死了,姐妹倆去參加葬禮,妹妹在葬禮上遇見了一個很pp的男子,并對他一見傾心。但是葬禮后那個男子就不見了,妹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來過了一個月,妹妹把姐姐殺了。問為什么?
第4個故事:滿地木屑
馬戲團里有兩個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個侏儒矮,馬戲團只需要一個侏儒,馬戲團里的侏儒當然是越矮越好了.兩個侏儒決定比誰的個子矮,個子高的就去自殺可是,在約定比個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個矮的侏儒已經在家里自殺死了.在他的家里只發現木頭做的家 具和滿地的木屑. 問他為什么自殺?
第5個故事:夜半敲門
一個人住在山頂的小屋里,半夜聽見有敲門的,他打開門卻沒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會又有敲門聲,去開門,還是沒人,如是者幾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腳下發現死尸一具,警察來把山頂的那人帶走了。為什么?
3.請問鄭板橋難得糊涂的典故是怎樣的
鄭板橋“難得糊涂”四字寫得妙趣橫生,韻味無窮,這是鄭板橋將真草隸篆溶于一體而獨創的一種奇特寫法。
至于“難得糊涂”四字,據傳還有一段有趣的來歷。 有一年,鄭板橋到山東萊州云峰山觀摩鄭公碑,晚間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稱糊涂老人,言談舉止,高雅不凡,兩人交談十分投契。
老人家中有一塊特大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美,鄭板橋看了大為贊賞。老人請鄭板橋留下墨寶,以便請人刻于硯臺背面,鄭板橋感到糊涂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涂”四字,并蓋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硯臺有方桌大小,還有很大一塊余空,鄭板橋也請老人題寫一段跋語,老人沒加推辭,隨手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于中,頑十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
寫罷也蓋了方印,印文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隱官員,頓生敬仰之意。見硯臺還有空隙,便又提筆補寫了一段文字:“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后來報也。” 后來這段文字傳了出來,人們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寫成橫聯掛起來,“難得糊涂”一詞也就越傳越廣了。
4.為什么說難得糊涂
板橋所寫的“難得糊涂”四個字竟象傳單那樣被制成各種禮品或是拓片或是作為像章推銷,由此也引起人們對這位玩世不恭的鄭板橋先生更增添了一層興味;對“難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釋,由此而順延到對“難得糊涂”四個字的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向,可是鑒于作者當時沒有明確自己的意向,因而現在會產生出相異的認識。
“難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自我解嘲說。公元1751年,鄭板橋在濰縣“衙齋無事,四壁空空,周圍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覺悵然。”
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蕭蕭,人生難道就是如此?爭名奪利,爭勝好強,到頭來又如何呢?看來還是糊涂一些好,萬事都作糊涂觀,無所謂失,無所謂得,心靈也就安寧了。”于是,他揮毫寫下“難得糊涂”。
因此它被稱為“真乃絕頂聰明人吐露的無可奈何語,是面對喧囂人生,炎涼世態內心并發出的憤激之詞。”(《廣陵奇才--鄭板橋傳》) 二:抗議之聲說。
公元1754年秋,鄭板橋由山東范縣調任濰縣知縣,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見的旱災。而欽差姚耀宗卻不聞不問,反而向他求字畫。
鄭板橋就以鬼畫諷刺,欽差姚耀宗怒而撕畫,鄭板橋見百姓慘像,心力不支,非常憂郁。其妻相勸:既然皇上不問,欽差不理,你就裝作糊涂嘛!鄭板橋怒言:裝糊涂,我裝不來。
你可知道,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變糊涂更難,難得糊涂。由此而有所啟發,就以“拯救萬民,在所不惜”激勵自己,并開官倉賑災。
他所說的這句話,后來就成了“難得糊涂”的自注:“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臺灣徐蘭州說:“這句話文義,似乎喻人凡事不要太認真,得過且過,所謂‘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的另一注解。
加以句讀,聰明者有俗庸之智慧,有賴于人的先天遺傳和后天的環境教育,才能培養成完美的性格,是以人欲聰明并不容易。”蘇東坡詩云:“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所以,聰明人難做。什么是糊涂呢?糊涂就是不精明。
糊涂有兩種:一種是真糊涂,懵懵處世,似是與生俱來,裝不來,求不到;一種是裝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裝作良莠不分,既由‘聰明轉入糊涂’了。根據鄭板橋的這種性格和心理結構,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違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為,顯然是一種痛苦與折磨。
聰明人如基于良知道德有所為,而要他裝作糊涂而無所為,的確很難。所以徐蘭州認為:“鄭板橋這段感慨‘難得糊涂’的題書,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歷程,也是知識分子從政,在專制制度腐敗政權中無法展現宏志的一種抗議之聲。
它具有為所當為的失敗涵義,不可為而為的膽識。因此,這種‘心理調節’乃是‘試圖把自己的心理反差平衡一下,以求得方寸的短暫安寧。”
(《難得糊涂是鄭板橋的抗議之聲》) 三:心安理平說。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其堂弟為了祖傳房屋的一段墻基,與鄰居訴訟,要他函告興化縣相托,以便贏得官司。
鄭板橋看完信后,立即賦詩回書:“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寫下“難得糊涂”,“吃虧是福”兩幅字。
并在“難得糊涂”下加注‘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在“吃虧是福”下加注‘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于己則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此處引用的詩句其實為同時期的大學士張英所作,而此處將“難得糊涂”比喻為就是聰明;難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態平衡。因為“吃虧是福”既是“難得糊涂”最恰切的詮釋。
四:自我解嘲說。鄭板橋從不糊涂,他之所以興嘆“難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
朱鐵志認為“鄭板橋是個極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剛直不阿,而對讒言無能為力時,才會有‘難得糊涂’的感嘆,‘難得糊涂’的難在那里呢?難在他畢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鏡,無法對惡勢力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難在他一枝一葉總關情,對百姓的疾苦不能無動于衷。
他只有假裝糊涂,然則終不能無視現實,遂于痛苦于內,淡然于外,而生‘難得糊涂’之嘆。”(《讀書參考》) 鄭板橋以“難得糊涂”而出名。
他所說的“難得糊涂”,卻有不同的解釋,有望文生義的;有作詞語解釋的;也有就其深邃的內涵進行探討的,諸說不一。那么它該作何種解釋更為恰切呢?看來,“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以謬其文也。”
(《文史通義.文德》)后人難知前人心態和處世的復雜文化環境,要有正確的解釋,有時也難以自圓其說了吧。 難得糊涂”之心理分析 鄭板橋寫的“難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題的一行款跋:“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這行款跋,當是鄭板橋對“難得糊涂”的解釋了,即對自己處世哲學的一種解釋。
從字幅上標明的日子看,字幅寫于乾隆十六年,當時鄭板橋正在山東濰縣當知縣。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鄭板橋在當時黑暗的官場上很吃不開,常常受到惡勢力的嘲諷。
5.誰能給我古人 難得糊涂 的故事
據說,“難得糊涂”四個字是在山東萊州的云峰山寫的。
有一年鄭板橋專程至此觀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間茅屋。屋主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語不俗。
他的室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十分嘆賞。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于硯背。
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 因硯臺地,尚有許多空白,板橋說老先生應該寫一段跋語。
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于中,頑于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
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板橋一看大驚,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
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面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后來報也。”
6.難得糊涂有沒有什么典故
板橋所寫的“難得糊涂”四個字竟象傳單那樣被制成各種禮品或是拓片或是作為像章推銷,由此也引起人們對這位玩世不恭的鄭板橋先生更增添了一層興味;對“難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釋,由此而順延到對“難得糊涂”四個字的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向,可是鑒于作者當時沒有明確自己的意向,因而現在會產生出相異的認識。
“難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自我解嘲說。公元1751年,鄭板橋在濰縣“衙齋無事,四壁空空,周圍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覺悵然。”
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蕭蕭,人生難道就是如此?爭名奪利,爭勝好強,到頭來又如何呢?看來還是糊涂一些好,萬事都作糊涂觀,無所謂失,無所謂得,心靈也就安寧了。”于是,他揮毫寫下“難得糊涂”。
因此它被稱為“真乃絕頂聰明人吐露的無可奈何語,是面對喧囂人生,炎涼世態內心并發出的憤激之詞。”(《廣陵奇才--鄭板橋傳》) 二:抗議之聲說。
公元1754年秋,鄭板橋由山東范縣調任濰縣知縣,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見的旱災。而欽差姚耀宗卻不聞不問,反而向他求字畫。
鄭板橋就以鬼畫諷刺,欽差姚耀宗怒而撕畫,鄭板橋見百姓慘像,心力不支,非常憂郁。其妻相勸:既然皇上不問,欽差不理,你就裝作糊涂嘛!鄭板橋怒言:裝糊涂,我裝不來。
你可知道,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變糊涂更難,難得糊涂。由此而有所啟發,就以“拯救萬民,在所不惜”激勵自己,并開官倉賑災。
他所說的這句話,后來就成了“難得糊涂”的自注:“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臺灣徐蘭州說:“這句話文義,似乎喻人凡事不要太認真,得過且過,所謂‘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的另一注解。
加以句讀,聰明者有俗庸之智慧,有賴于人的先天遺傳和后天的環境教育,才能培養成完美的性格,是以人欲聰明并不容易。”蘇東坡詩云:“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所以,聰明人難做。什么是糊涂呢?糊涂就是不精明。
糊涂有兩種:一種是真糊涂,懵懵處世,似是與生俱來,裝不來,求不到;一種是裝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裝作良莠不分,既由‘聰明轉入糊涂’了。根據鄭板橋的這種性格和心理結構,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違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為,顯然是一種痛苦與折磨。
聰明人如基于良知道德有所為,而要他裝作糊涂而無所為,的確很難。所以徐蘭州認為:“鄭板橋這段感慨‘難得糊涂’的題書,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歷程,也是知識分子從政,在專制制度腐敗政權中無法展現宏志的一種抗議之聲。
它具有為所當為的失敗涵義,不可為而為的膽識。因此,這種‘心理調節’乃是‘試圖把自己的心理反差平衡一下,以求得方寸的短暫安寧。”
(《難得糊涂是鄭板橋的抗議之聲》) 三:心安理平說。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其堂弟為了祖傳房屋的一段墻基,與鄰居訴訟,要他函告興化縣相托,以便贏得官司。
鄭板橋看完信后,立即賦詩回書:“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寫下“難得糊涂”,“吃虧是福”兩幅字。
并在“難得糊涂”下加注‘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在“吃虧是福”下加注‘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于己則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此處引用的詩句其實為同時期的大學士張英所作,而此處將“難得糊涂”比喻為就是聰明;難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態平衡。因為“吃虧是福”既是“難得糊涂”最恰切的詮釋。
四:自我解嘲說。鄭板橋從不糊涂,他之所以興嘆“難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
朱鐵志認為“鄭板橋是個極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剛直不阿,而對讒言無能為力時,才會有‘難得糊涂’的感嘆,‘難得糊涂’的難在那里呢?難在他畢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鏡,無法對惡勢力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難在他一枝一葉總關情,對百姓的疾苦不能無動于衷。
他只有假裝糊涂,然則終不能無視現實,遂于痛苦于內,淡然于外,而生‘難得糊涂’之嘆。”(《讀書參考》) 鄭板橋以“難得糊涂”而出名。
他所說的“難得糊涂”,卻有不同的解釋,有望文生義的;有作詞語解釋的;也有就其深邃的內涵進行探討的,諸說不一。那么它該作何種解釋更為恰切呢?看來,“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以謬其文也。”
(《文史通義.文德》)后人難知前人心態和處世的復雜文化環境,要有正確的解釋,有時也難以自圓其說了吧。 難得糊涂”之心理分析 鄭板橋寫的“難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題的一行款跋:“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這行款跋,當是鄭板橋對“難得糊涂”的解釋了,即對自己處世哲學的一種解釋。
從字幅上標明的日子看,字幅寫于乾隆十六年,當時鄭板橋正在山東濰縣當知縣。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鄭板橋在當時黑暗的官場上很吃不開,常常受到惡勢力的嘲諷。
7.鄭板橋與糊涂老人有什么“難得糊涂” 的故事
那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間,鄭板橋出任濰縣縣令。
有一天,他前往萊州云峰山觀摩鄭公碑。鄭板橋看著眼前的石碑,感覺著石碑上字跡中帶有的風韻,不知不覺竟然到了傍晚。
眼看著太陽就要西下,可是鄭板橋卻還在山頂。他俯視山間的道路,嘆息一聲:“唉!看來今日是沒有辦法離開這云峰山了。
只是不知道這一夜要去哪里休息啊,希望可以找到一處人家吧!” 鄭板橋趁著還沒有完全暗淡下來的天色,急匆匆向山下走去。他走在山道上,天色越來越暗,眼看著就要完全黑下來。
鄭板橋心中暗暗著急,這云峰山的夜晚常常有野狼出沒,如果在這里留宿一夜,那是十分危險的。就在鄭板橋暗暗著急的時候,他突然看到在不遠的地方出現了一點亮光。
這點光亮在此時就像是天空中給人指點方向的北極星一樣,立刻讓鄭板橋心中踏實了很多。鄭板橋順著山路,向放出亮光的方向快步走去。
漸漸地,他距離亮光處越來越近了。終于,一座山中的小屋進入了他的視線之中。
看著這近在咫尺的小屋,鄭板橋心中高興極了,他不由得又加快了腳步。鄭板橋來到了小屋外,伸手叩打門扉,不多時從小屋內走出來一個身穿儒裝的老者,他趕緊打招呼:“老先生,鄭板橋打攪了。
只因我去云峰山上觀摩鄭公碑,誤了下山的時辰,想在老先生家借宿一夜。” 老者聽到鄭板橋言語不俗,而且自稱鄭板橋,開口詢問道:“閣下可是范縣父母官板橋先生?” 鄭板橋答道:“正是在下。”
老者連忙緊走幾步,來到門前打開了院門,招呼著鄭板橋說道:“不知道是縣令大人大駕光臨,贖罪贖罪。快里面請,山林之中夜晚風大,還是屋子里面暖和。”
鄭板橋向老者作揖:“謝謝老先生。”說完之后,他在老者的帶領下向屋子里面走去。
老者將鄭板橋引進了屋子里面,開口說道:“縣令大人請坐,我給您去拿些食物,順便燒壺熱水,一會兒給您泡杯茶。”鄭板橋連忙感謝:“多謝老先生了,我確實有些餓了。
剛才在山中只想著找地方借宿一夜,忘記了腹中空虛。” 老者對鄭板橋說道:“縣令大人不必客氣,只管叫我糊涂老人好了。
一口一個先生,聽得有些不太習慣。您稍等,飯菜馬上就好。”
糊涂老人轉身離開正房,去為鄭板橋準備晚飯。鄭板橋在此時留心打量著老者房屋的布局。
房屋布置得非常簡單,但是卻顯得非常大氣。雖然房間內的物件不多,但是每一件東西都擺放在最佳的位置。
鄭板橋看著看著,突然發現房間的桌案上放著一方特大的硯臺。這個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美,實在是天下之中的極品。
看著眼前的硯臺,鄭板橋不由自主地被硯臺吸引,伸手把玩起來。時間不大,一股飯菜的香味撲鼻而來,鄭板橋腹中一陣“咕嚕嚕”的聲響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了飯菜之上。
他轉身看向飯菜的方向,發現“糊涂老人”不知道什么時候早已經準備好了晚飯,已經站在一旁不知道看他多久了。鄭板橋吃飯的過程中,糊涂老人對他說道:“早就聽說縣令大人詩、書、畫乃是當世三絕,不知道今日縣令大人能不能給老朽留下一幅墨寶呢?” 鄭板橋發現老者器宇軒昂,談吐之間有著一股風雅的氣質,再結合老人自稱“糊涂老人”的事情,在心中認定這位老人定然也是一位文人墨客,當時就答應了下來。
老人看到鄭板橋答應了自己的請求,開口說道:“多謝縣令大人,我剛才看縣令大人對那方硯臺非常喜愛,但是硯臺也是老朽的心愛之物,不能贈與大人。我看不如這樣,今日縣令大人給老朽留下墨寶,改日老朽請人將大人的墨寶刻于這硯臺之上,以紀念今日縣令大人做客老朽家中之事。”
鄭板橋聽到老者的話后欣然答應:“君子不奪人所好!老先生說的話正合我的心意。等我吃完晚飯之后就為老先生寫字。”
很快,鄭板橋吃完了晚飯,在“糊涂老人”的陪伴下來到了硯臺旁邊。鄭板橋想到了老者自稱糊涂老人,于是就以糊涂為引,題寫了“難得糊涂”4字,同時還蓋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這方硯臺足足有小方桌一般大小,鄭板橋在寫完之后,硯臺上還留有很大的一塊空處。于是鄭板橋對老人說道:“既然這方硯臺是用來紀念我與老先生這次相遇的紀念品,那么板橋也有一個不請之請,板橋希望老先生能夠在板橋的字后題寫一段跋語。”
老者看著鄭板橋寫下來的字跡,在心中贊嘆鄭板橋的書法果然是當世一絕的同時心中也同樣是技癢難耐。于是糊涂老人在聽到鄭板橋的話后沒加任何推辭,立刻提起筆來接著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
美于中,頑于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寫完之后老者也取出了自己的印章,在上面蓋了方印,印文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鄭板橋看到老人印章的內容之后,心中知道這一次他是真的遇到了一位情操高潔的風雅名士,頓時感覺到自身淺薄,對“糊涂老人”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鄭板橋看見硯臺中還有空隙,便提筆補寫道:“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后來報也。” 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鄭板橋在黑暗的官場上很吃不開,常常受到惡勢力的嘲諷、刁難。
這一次他來到云峰山觀摩鄭公碑也是因為受到了欽差大臣的刁難。當時山東正在鬧災。
8.鄭板橋與糊涂老人有什么“難得糊涂” 的故事
那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間,鄭板橋出任濰縣縣令。
有一天,他前往萊州云峰山觀摩鄭公碑。鄭板橋看著眼前的石碑,感覺著石碑上字跡中帶有的風韻,不知不覺竟然到了傍晚。
眼看著太陽就要西下,可是鄭板橋卻還在山頂。他俯視山間的道路,嘆息一聲:“唉!看來今日是沒有辦法離開這云峰山了。
只是不知道這一夜要去哪里休息啊,希望可以找到一處人家吧!”鄭板橋趁著還沒有完全暗淡下來的天色,急匆匆向山下走去。他走在山道上,天色越來越暗,眼看著就要完全黑下來。
鄭板橋心中暗暗著急,這云峰山的夜晚常常有野狼出沒,如果在這里留宿一夜,那是十分危險的。就在鄭板橋暗暗著急的時候,他突然看到在不遠的地方出現了一點亮光。
這點光亮在此時就像是天空中給人指點方向的北極星一樣,立刻讓鄭板橋心中踏實了很多。鄭板橋順著山路,向放出亮光的方向快步走去。
漸漸地,他距離亮光處越來越近了。終于,一座山中的小屋進入了他的視線之中。
看著這近在咫尺的小屋,鄭板橋心中高興極了,他不由得又加快了腳步。鄭板橋來到了小屋外,伸手叩打門扉,不多時從小屋內走出來一個身穿儒裝的老者,他趕緊打招呼:“老先生,鄭板橋打攪了。
只因我去云峰山上觀摩鄭公碑,誤了下山的時辰,想在老先生家借宿一夜。”老者聽到鄭板橋言語不俗,而且自稱鄭板橋,開口詢問道:“閣下可是范縣父母官板橋先生?”鄭板橋答道:“正是在下。”
老者連忙緊走幾步,來到門前打開了院門,招呼著鄭板橋說道:“不知道是縣令大人大駕光臨,贖罪贖罪。快里面請,山林之中夜晚風大,還是屋子里面暖和。”
鄭板橋向老者作揖:“謝謝老先生。”說完之后,他在老者的帶領下向屋子里面走去。
老者將鄭板橋引進了屋子里面,開口說道:“縣令大人請坐,我給您去拿些食物,順便燒壺熱水,一會兒給您泡杯茶。”鄭板橋連忙感謝:“多謝老先生了,我確實有些餓了。
剛才在山中只想著找地方借宿一夜,忘記了腹中空虛。”老者對鄭板橋說道:“縣令大人不必客氣,只管叫我糊涂老人好了。
一口一個先生,聽得有些不太習慣。您稍等,飯菜馬上就好。”
糊涂老人轉身離開正房,去為鄭板橋準備晚飯。鄭板橋在此時留心打量著老者房屋的布局。
房屋布置得非常簡單,但是卻顯得非常大氣。雖然房間內的物件不多,但是每一件東西都擺放在最佳的位置。
鄭板橋看著看著,突然發現房間的桌案上放著一方特大的硯臺。這個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美,實在是天下之中的極品。
看著眼前的硯臺,鄭板橋不由自主地被硯臺吸引,伸手把玩起來。時間不大,一股飯菜的香味撲鼻而來,鄭板橋腹中一陣“咕嚕嚕”的聲響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了飯菜之上。
他轉身看向飯菜的方向,發現“糊涂老人”不知道什么時候早已經準備好了晚飯,已經站在一旁不知道看他多久了。鄭板橋吃飯的過程中,糊涂老人對他說道:“早就聽說縣令大人詩、書、畫乃是當世三絕,不知道今日縣令大人能不能給老朽留下一幅墨寶呢?”鄭板橋發現老者器宇軒昂,談吐之間有著一股風雅的氣質,再結合老人自稱“糊涂老人”的事情,在心中認定這位老人定然也是一位文人墨客,當時就答應了下來。
老人看到鄭板橋答應了自己的請求,開口說道:“多謝縣令大人,我剛才看縣令大人對那方硯臺非常喜愛,但是硯臺也是老朽的心愛之物,不能贈與大人。我看不如這樣,今日縣令大人給老朽留下墨寶,改日老朽請人將大人的墨寶刻于這硯臺之上,以紀念今日縣令大人做客老朽家中之事。”
鄭板橋聽到老者的話后欣然答應:“君子不奪人所好!老先生說的話正合我的心意。等我吃完晚飯之后就為老先生寫字。”
很快,鄭板橋吃完了晚飯,在“糊涂老人”的陪伴下來到了硯臺旁邊。鄭板橋想到了老者自稱糊涂老人,于是就以糊涂為引,題寫了“難得糊涂”4字,同時還蓋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這方硯臺足足有小方桌一般大小,鄭板橋在寫完之后,硯臺上還留有很大的一塊空處。于是鄭板橋對老人說道:“既然這方硯臺是用來紀念我與老先生這次相遇的紀念品,那么板橋也有一個不請之請,板橋希望老先生能夠在板橋的字后題寫一段跋語。”
老者看著鄭板橋寫下來的字跡,在心中贊嘆鄭板橋的書法果然是當世一絕的同時心中也同樣是技癢難耐。于是糊涂老人在聽到鄭板橋的話后沒加任何推辭,立刻提起筆來接著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
美于中,頑于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寫完之后老者也取出了自己的印章,在上面蓋了方印,印文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鄭板橋看到老人印章的內容之后,心中知道這一次他是真的遇到了一位情操高潔的風雅名士,頓時感覺到自身淺薄,對“糊涂老人”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鄭板橋看見硯臺中還有空隙,便提筆補寫道:“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后來報也。”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鄭板橋在黑暗的官場上很吃不開,常常受到惡勢力的嘲諷、刁難。
這一次他來到云峰山觀摩鄭公碑也是因為受到了欽差大臣的刁難。當時山東正在鬧災荒,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