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簡潔越好
有關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
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2、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
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
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
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3、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墻東門旁發呆。
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夸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
5、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么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
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涂啊,現在我終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2.孔子的勵志故事
孔子行禮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云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于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干什么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丘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3.關于孔子的小故事,要簡短一點,精細一點,不要長,要短
故事一 【原文】:
子路戎服見于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孔子家語·好生第十》
【白話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后,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愿從今以后,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故事二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白話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是聰明有才智的人比較長壽,還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較長壽呢?」孔子回答道:「是這樣的。人有三種死,并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損掉的。比如起居沒有定時,飲食沒有節制,時常讓身體過度疲勞或無限度地放逸。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愛惜身體,使身體受到損傷,這樣,疾病就可以奪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卻無視君王,以下犯上;對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節制,貪求無厭。這樣的人,刑罰也能奪去他的壽命。再者,人少卻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卻還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氣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計后果地行動。這樣,刀兵戰事就可以讓他夭折。像這三種情況:『病殺、刑殺、兵殺』,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們行動有節,合乎道義,喜怒適時,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養自己高尚的性情,這樣他們得享長壽,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嗎?」
4.孔子的故事簡短、真實的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么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愿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5.孔子激勵的故事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里面打水來澆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么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
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歲了。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
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
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里。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么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
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
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
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
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說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
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冉有曾告訴過孔子:“不是不喜歡你講的道理,就是實行起來力量夠不上呢。”
孔子說:“力量夠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來,也還罷了;可是你現在根本沒想走!”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個痛快人,孔子曾說他三言兩語就能斷明一個案子。
有一次,孔子開玩笑地說:“我的理想在中國不能實現的話,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著我的準是仲由了。”子路當了真,便歡喜起來。
孔子卻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沒有什么可取的了!”這就是子路的脾氣。孔子對他們說的話,都是對癥下藥. 孔子對其他弟子也同樣有中肯的批評。
顏淵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為顏淵太順從他了,便說道:“顏回不是幫助我的,因為他對我什么話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如果單方面發展,他認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種用處的器具了,所以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樣。”可是子貢就有陷于一偏的傾向,所以他就批評子貢說:“你只是個器具啊!”子貢問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說:“還好,是祭祀時用的器具。”
意思是說,從個別的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具,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的發展。孔子注重啟發,他善于選擇人容易接受的機會給予提醒。
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發憤求知,我是不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鉆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難的時候,我也不會引導他更深入一層。譬如一張四方桌在這里,假使我告訴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點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會再向他廢話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來的想法上更進一步。子貢有一次問道:“一般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不夠。”
子貢又問:“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歡這個人呢?”孔子說:“也不夠。要一切好人都喜歡他,一切壞人都不喜歡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虛心的榜樣來教育弟子。他曾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什么的,我不過是喜歡古代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很勤懇、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
又說:“三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就準有我一位老師。”還說:“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
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們提的問題弄清楚,我盡我的力量幫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么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
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愿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
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6.孔子的故事50字
一天晚上孔子看書看得很晚,感到腹中饑餓,就叫來身邊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子顏,為師腹中饑餓,很想喝碗粥,你去廚房把晚飯剩的那點粥給為師熱一熱。”顏回去到廚房把粥熱好,端著粥剛走出廚房,狂風四起,碗里落滿了沙土。
顏回犯起難,給師傅端過去是對師傅的大不敬,倒掉又太可惜,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找來一點糧食非常不易,干脆自己把它喝了再給師傅做一碗。孔老夫子餓得受不了,就起身出來想看個究竟,正好看到顏回在喝粥,孔老夫子非常生氣。
孔老夫子耐著興致問顏回:“子顏,這是怎么回事,師傅的粥你也敢喝?”,顏回委屈的說:“師傅,剛才狂風把沙土刮進碗里,給師傅是對老師不敬,顏回愛惜糧食故而食之。”
孔子近前一看全都明白了,微笑著拍拍顏回的肩說:“好孩子,為師錯怪你了,看來這眼睛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何況是聽來的呢。”
擴展資料: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
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
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后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7.關于孔子的小故事一定要短
1、孔子行禮
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于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
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你行大禮干什么呢?”母親問他。“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2、評贖奴隸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后,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后,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后,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被贖出來。
這個人回來后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后,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3、落水救人
有一個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后,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4、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這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于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于是,反復的鉆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5、孔丘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丘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么好處。所以我不愿和他們玩。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丘讓路。孔丘忍不住又問:‘你坐在里面,為什么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丘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于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8.孔子激勵的故事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里面打水來澆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么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
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歲了。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
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
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里。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么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
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
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
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
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說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
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冉有曾告訴過孔子:“不是不喜歡你講的道理,就是實行起來力量夠不上呢。”
孔子說:“力量夠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來,也還罷了;可是你現在根本沒想走!”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個痛快人,孔子曾說他三言兩語就能斷明一個案子。
有一次,孔子開玩笑地說:“我的理想在中國不能實現的話,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著我的準是仲由了。”子路當了真,便歡喜起來。
孔子卻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沒有什么可取的了!”這就是子路的脾氣。孔子對他們說的話,都是對癥下藥. 孔子對其他弟子也同樣有中肯的批評。
顏淵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為顏淵太順從他了,便說道:“顏回不是幫助我的,因為他對我什么話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如果單方面發展,他認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種用處的器具了,所以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樣。”可是子貢就有陷于一偏的傾向,所以他就批評子貢說:“你只是個器具啊!”子貢問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說:“還好,是祭祀時用的器具。”
意思是說,從個別的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具,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的發展。孔子注重啟發,他善于選擇人容易接受的機會給予提醒。
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發憤求知,我是不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鉆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難的時候,我也不會引導他更深入一層。譬如一張四方桌在這里,假使我告訴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點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會再向他廢話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來的想法上更進一步。子貢有一次問道:“一般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不夠。”
子貢又問:“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歡這個人呢?”孔子說:“也不夠。要一切好人都喜歡他,一切壞人都不喜歡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虛心的榜樣來教育弟子。他曾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什么的,我不過是喜歡古代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很勤懇、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
又說:“三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就準有我一位老師。”還說:“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
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們提的問題弄清楚,我盡我的力量幫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么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
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愿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
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孔子的勵志故事簡短(關于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簡潔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