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史記,分析一個人物形象
幫你寫了一篇《史記》(978字),全部都是自己寫的,純手打版本。其他人請勿復制粘貼。額~~分析多個人物形象行不?不然你改改也可以的。如果有幫到你的話,請采納,謝謝~
千秋文章太史公
——讀《史記》有感
讀《史記》,最先看的自然是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知他“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并能“20歲而漫游江淮”,從讀萬卷書到行萬里路,司馬遷是令人佩服的,無怪乎他的《史記》能夠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雖然他后來遭逢巨變,受宮刑之辱,卻能忍辱負重,發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豪語,而他,也確實做到了!司馬遷在書中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構建審視社會的歷史基礎,從之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歷史哲學思想和治史的精神。
綜觀《史記》,司馬遷有著通變的歷史觀,他認為歷史是不能斷層的,要在此基礎上去研究歷史的興衰變化。難得的是,他也非常重視經濟的作用,把經濟放到很高的位置,如《貨殖列傳》和《平淮書》,他寫道:“刺繡文不如倚門市,農不如工,工不如商。”眼光獨到,見解犀利。
此外,《史記》中還充滿了強烈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識。司馬遷不隱惡,不虛美,真正做到了“實錄歷史”。我覺得,一個人最偉大的地方就在于面對現實,批判現實。在漢代的皇帝中,司馬遷最欣賞的就是漢文帝劉桓。但是即使是對這位最欣賞的皇帝,司馬遷也挑出了諸多的毛病,如他在文中就批判漢文帝小家子氣,以及寵幸鄧通等不好行為。同時,司馬遷也不吝于歌頌理想的道德人際關系。他在《五帝本紀》里面就表明,作為皇帝,執政一定要做到執政為民、立身為公,這對今天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伍子胥列傳》里面,他又表達了一股強烈的要求君臣平等的思想,這或許與他成為“天子一怒”下的犧牲品有關。他感慨“士為知士者用”,肯定人應該有誠信和狹義的心腸。而在精彩的《項羽本紀》中,他又讓我看到了一出英雄的悲劇,和一個悲劇的英雄。《魏其武安侯列傳》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的“勢”非常重要,要審時度勢,做出最理性的判斷。灌夫最大的優點是敢沖敢殺,十分英勇,最大的缺點是法制觀念不夠強,為人太過剛直,并且嗜酒,愛耍酒瘋。田蚡雖然持重,不貪,但為人太過陰險,就是一個“笑面虎”。田汾和灌嬰因為“杯酒結怨,陷彼兩賢”,由生活問題直接導致了政治斗爭,這是非常可悲的。
讀《史記》,不能不被里面豐富多彩的人物群像所感染,從軍事家李廣、蒙恬、孫武到外交家蘇秦、張義;從政治家李斯、武安、魏其到學者孔子、老子、莊子……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構成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人物畫廊。那些歷史事跡中所蘊含的哲理和人生法則使我受益匪淺。無怪乎郭沫若要說:“千秋文章太史公!”
歷史方面團隊為您解答 如需幫助可以隨時hi我們
2.《史記》中一篇描寫人物的故事,短一點,最好50字以內
信陵君
信陵君名無忌,魏王異母弟,姐姐嫁給平原君為妻。信陵君禮賢下士,他聽說守東門的候贏有大才,親自去請他赴宴,侯與朋友聊天近1個時辰,信陵君耐心等待,并親自為他駕馬車。至此他名揚天下。
后來秦國攻打趙國,魏王持觀望態度,信陵君多次上書而魏王不理,信陵君帶三千門客救趙國,路過東門,候贏出主意讓如姬幫他盜出虎符,信陵君曾幫如姬報了復仇,她幫他盜出了虎符,信陵君持虎符統領接軍隊,晉鄙不從,屠夫朱亥殺了他,信陵君領導了魏國軍隊救了趙國,趙王視他為恩人,對他禮遇有加,但是因得罪了魏王,他不敢再回魏國,門客都到趙國歸順他,信陵君居住趙國十多年。后來秦國乘信陵君不在攻打魏國,在毛公、薛公的勸說下他帶軍救魏,打退了秦軍。但因功高震主遭到魏王猜忌,郁郁而終。
3.史記中的一個人物
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
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一代英雄。楚亡后,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
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于是從叔父學兵法。
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志向遠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
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4.史記的主要人物誰什么
田光 太子上前迎接,倒退著走為田光引路,跪下來拂拭座位給田光讓坐。
田光坐穩后,左右沒別人,太子離開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請教說:“燕國與秦國誓不兩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說:“我聽說騏驥盛壯的時候,一日可奔馳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馬也能跑到它的前邊。
如今太子光聽說我盛壯之年的情景,卻不知道我精力已經衰竭了。雖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謀劃國事,我的好朋友荊卿是可以承擔這個使命的。”
太子說:“希望能通過先生和荊卿結交,可以嗎?”田光說:“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
太子送到門口,告誡說:“我所講的,先生所說的,是國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著說:“是。”田光彎腰駝背地走著去見荊卿,說:“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國沒有誰不知道,如今太子聽說我盛壯之年時的情景,卻不知道我的身體已力不從心了,我榮幸地聽他教誨說:‘燕國、秦國誓不兩立,希望先生留意。
’我私下和您不見外,已經把您推薦給太子,希望您前往宮中拜訪太子。”荊軻說:“謹領教。”
田光說:“我聽說,年長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讓別人懷疑他。如今太子告誡我說:‘所說的,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這是太子懷疑我。
一個人行事卻讓別人懷疑他,他就不算是有節操、講義氣的人。”他要用自殺來激勵荊卿,說:“希望您立即去見太子,就說我已經死了,表明我不會泄露機密。”
因此就刎頸自殺. 李廣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
宦官逃回到李廣那里,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廣于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
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
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后,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
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
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
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么多,并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于是匈奴騎兵終于不敢來攻擊。
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奔馳,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里,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臥。這時正值日幕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
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后接應。
褒姒:我不笑,是因為時辰未到 周幽王十分為難:自己的這個寵妃褒姒,論容貌當然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女,可就是不愛笑,自打進宮之后,還沒有見過她一展歡顏。 周幽王從來沒有懷疑過褒姒的身世。
褒姒的身世說來話長,要一直追溯到夏朝。 大概是夏朝的末代皇帝桀在位的時候,有一天有兩條龍棲在院子里,說:“我們是褒國的先君。”
夏桀趕緊讓太史占卜,結果,殺、趕走、留下來都不吉利,吉利的是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這是龍的精氣所在。于是夏桀搭起祭壇,擺下幣、帛等祭品,還當場作了一篇頌詞,表達了收集二龍口水的虔誠愿望。
兩條龍享受完祭品,聽完阿諛之詞,心滿意足地離去,留下了唾液。 夏桀把唾液裝在珍貴的木匣子里,兢兢業業地珍藏起來。
夏朝滅亡后,木匣子傳給了殷;殷亡后,又傳給了周。歷經三代一千余年,皆視之為禁忌,無人敢打開。
到了周厲王末年,周厲王這個冒失鬼好奇地打開木匣子,想看看里面到底裝著什么東西。結果發現龍的唾液既沒有蒸發,也沒有凝固,還保持著液體狀態。
這個木匣子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冰箱。 木匣子一打開,龍的口水就遍流庭院,一發而不可收拾。
周厲王一看傻了眼,萬般無奈之下,找來一大群婦女裸體鼓噪,除魔驅邪。那唾液遭遇到這種詛咒,于是化作“玄黿”,就是變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潛入后宮。
一個年輕的宮女正往外走,劈面遇見了這只大蜥蜴,像所有圣人的母親一樣,心中感應,若有所動,長到出嫁的年齡就奇怪地懷了孕,因此被囚禁了起來。 這一胎一直懷了四十年,直到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在位的時候,才生下一個來歷不明的女嬰。
因為是“無夫而生子”,生得又是如此的曠日持久,宮女頂不住來自朝野的輿論壓力,恐懼之下,就把這個女嬰隨便扔到了路旁。 周宣王時,國勢已經衰落,國運相。
5.讀史記故事寫一個印象深的人物日記二百字
李廣受家庭熏陶,年青時即精通騎射,“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后來,“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漢文帝的這幾句話,常常令后人感慨不已,以為李將軍真的生不逢時,每每在詞章中驅使.如司馬貞《索隱述贊》云:“嚋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陸游《贈劉改之》:“李廣不生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又如劉克莊《沁園春·夢孚若》:“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都以為李將軍有封萬戶侯,甚而比肩張良、韓信等漢初諸將之才具,實則大謬不然.李廣既無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將之策,又無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大將之才. 綜觀自言“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的李廣實在是是少有勝仗,有的只是個人驍勇的戰例和事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但卻并無大的戰功. 有的只是個人神勇之事.如廣為后世傳頌的“將軍夜引弓,沒鏃石林中”:“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 再如《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詳寫的李廣救中貴人一事: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于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余騎礶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人們常常贊頌李廣率百騎從匈奴數千騎眼皮底下脫險的急智.實際上,李廣身為一軍之將,竟然置大軍于不顧,率百騎為追殺三名匈奴軍而遭大敵,險些被擒殺,本身就是大不智.而“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則更可見李廣帶兵治軍的疏怠.《李將軍列傳》中比較了李廣與當時另一名將程不識的治軍之異: 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李廣治軍“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從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僅僅憑著“遠斥候”才“未嘗遇害”.程不識則治軍嚴整.這個比較,司馬遷當然不是想說李廣治軍之疏怠,而是想說明李廣治軍的別具一格,想通過訴說李廣與士卒同甘共苦,不擺長官威風,“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來說明李廣愛護和體恤士卒.然而,實際上正因為李廣治軍不嚴,防范不嚴,計劃不周,使軍隊成了一批“烏合之眾”.雖然士卒也甘愿為之死戰,但無疑長此一來軍隊整體戰斗力大為削弱,容易被敵人襲破.程不識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正中李廣帶兵之弊.偏偏李廣又“自負其能”,往往欲憑借個人的驍勇善戰,希冀以少勝多,終于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失利.大敗于雁門關外: 《史記·李將軍列傳》載: 其后四歲,按,時在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余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弛數十里,復得其余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于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后人讀到此處,不僅不怪李廣之破敵不力,反而盛賞李廣之逃險有勇有智.殊不知,這些正表現了李廣僅有匹夫之勇,實無揮師千萬、攻城破敵的將才.打個比方,某造紙廠因平時疏于管理,發生火災,廠里領導積極組織救火,盡量地減少損失.而輿論也大力宣傳該廠領導組織救火,盡力減少損失的“英雄”事跡.反而無人追究這種火災本是平時疏于管理造成的,本是可以避免的.本來是他的失職,反倒成全他的英雄之名了.李廣上郡救中貴人事、雁門被擒佯死逃生事,均類乎此.讀者沉于司馬遷的同情感慨筆意中,而忘卻了主人公實實在在的面貌,千百年來的嘆李贊李之作大概亦系因于此了.。
6.把《史記》上一個人物的故事簡要地寫下來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近義詞:顛倒黑白
清代李漁《憐 香伴·拷婢》“你說的話雖不是指鹿為馬,卻也是以羊易牛。”
7.《史記》中的名人簡略概述
史記有關人物及事件介紹1. 程嬰(?—約前583)春秋時晉國義士,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
相傳他是古少梁邑(今陜西韓城西少梁附近程莊)人,為晉卿趙盾及其子趙朔的友人。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殺趙,滅其族,朔客公孫杵臼與之謀,嬰抱趙氏真孤匿養山中,而故意告發令諸將殺死杵臼及冒充孩兒,后景公聽韓厥言,立趙氏后,誅屠岸賈,嬰則自殺以報杵臼。
2.郅都,生卒年不詳,西漢時期河東郡楊縣(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人。漢文帝時任郎官, 為文帝侍從。
漢景帝時先后任濟南郡太守、中尉、雁門郡太守。郅都為官忠于職守,公正清廉,對內不畏強暴,敢于對抗豪強權貴;對外積極抵御外侮,使匈奴聞風喪膽。
后人對他評價很高,把他與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趙奢等名將并列,被譽為“戰克之將,國之爪牙”。 3.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
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4.魯仲連(約前305年~前245年) 戰國時名士。
亦稱魯連。今茌平人。
善于出謀 劃策,常周游各國,為其排難解紛。趙孝王九年(前257年),秦軍圍困趙國國都邯鄲。
迫于壓力,魏王派使臣勸趙王尊秦為帝,趙王猶豫不決。魯仲連以利害說趙、魏兩國聯合抗秦。
兩國接受其主張,秦軍以此撤軍。7年后(前250年),燕將攻占齊國的聊城。
齊派田單收復聊城卻久攻不下,雙方損兵折將,死傷嚴重。魯仲連聞之趕來,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書信,射入城中,燕將讀后,憂慮、懼怕,遂拔劍自刎,于是齊軍輕而易舉攻下聊城。
趙、齊諸國大臣皆欲奏上為其封官嘉賞。他一一推辭,退而隱居。
《漢書·藝文志》載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僅有清朝馬國翰輯本。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是戰國末年齊國稷下學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
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的籍貫亦不可考,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僅記為“齊人”。
據后人考證,魯仲連是今天聊城市茌平縣馮屯鎮望魯店人。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于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于聊城,學于臨淄,隱居于今桓臺、高青錦秋湖附近,游于趙,死于今高青縣高城鎮。
5.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臺)人。
曾就學于史舉,學百家之說,經張儀、樗里疾引薦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助左庶長魏章略定漢中地。
后遭向壽、公孫奭讒毀,在攻魏國蒲阪時投向齊國,在齊國任上卿。十年(前305年),為齊國出使楚國。
秦王想讓楚國送還甘茂,為楚所拒。后卒于魏國。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體生卒時間不詳,然與鄒忌同時,略長于孟子,主要活動在齊威王和齊宣王之際。
淳于髡以博學多才、善于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對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5.淳于髡(kūn)(約公元前386年~前310年),戰國時期齊國(今山東省龍口市) 人。齊國贅婿,齊威王用為客卿。
他學無所主,博聞強記,能言善辯。他多次用隱言微語的方式諷諫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還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諸侯之間,不辱國格,不負君命。公元前349年,楚國侵齊,他奉命使趙,說服了趙王,得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國聞風,不戰而退。
政治思想上,他主張益國益民的功利主義。在同孟軻就“禮”與“仁”的兩次論戰中,鮮明地表現了他這一立場。
司馬遷稱贊他說:“其諫說慕晏嬰之為人也。”所著《王度記》今已失傳。
司馬遷《史記》說他“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并將之將來《滑稽列傳》之首。
齊威王當政初時,“好為淫樂長夜之飲”,國政荒亂,群臣莫敢諫。淳于髡針對齊威王好隱語的特點,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齊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極其驚訝,用隱語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此振作起來,治理朝政,收復失地,使齊國又強大起來。齊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國出兵伐齊。
齊威王命淳于髡帶“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向趙國求援,淳于髡向趙王陳明利害關系。請其出兵。
趙國當即派“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援齊,楚國聞之,連夜撤兵。齊威王大喜,在后宮擺宴慶賀勝利。
當齊威王問其能飲幾杯酒時,淳于髡借機又一次諷諫說:飲酒可多可少,但“酒極則亂,樂極生悲,萬事盡然”。齊威王更加相信淳于髡的話,從此罷長夜之飲,除淫靡之風。
淳于髡一生機智、幽默、直言敢諫,能言善辯,出使不辱使命,屬亂世賢臣。
8.史記讀后感 具體寫幾個歷史人物
讀史記有感 讀者,其用心專也,韻者,其美極而觸魂也!——題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艷,帶著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 那是歷經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沖擊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
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他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
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司馬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家兼歷史家。
晚清的劉鄂在《老殘游記.自敘》中指出:“《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于《西廂》,雪芹寄哭泣于《紅樓夢》。”于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
司馬遷一腔抑郁,發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于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
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 再次捧(轉載自第一范文網,請保留此標記。)
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么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
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 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著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個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
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么美好,那么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 《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凄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 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著一絲不羈,帶著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復咀嚼,齒留余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于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
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斗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 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讀一位史記人物(讀史記,分析一個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