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牛彈琴的故事50字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
牛低著頭吃草,就好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于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只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為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2.對牛彈琴的成語故事
“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因為帶有譏諷對方的口氣,所以引用時必須區別對象。對于某些頑固的人來說,同他們講道理,有時確實是“對牛彈琴”,白費勁兒。但是對于各種不同水平的群眾來說,這個成語卻不宜亂用。
這個成語用以說明:辦任何事情,都必須看對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后人用“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講高深道理是徒勞的。
擴展資料:
《對牛彈琴》是東漢學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選自《牟子理惑論》,講述了戰國時期公明儀為牛彈奏樂曲的故事。
東周文學家《莊子·齊物論》:“昭文善于彈琴,師曠精于音律,惠施好談名理,他們各以自己的才能顯示予世,而世人不能理解"。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3.對牛彈琴成語故事
對牛彈琴
戰國時期,有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彈得一手好琴。
有一天,天氣晴朗,公明儀帶著琴來到郊外,遠處有一頭黃牛正在吃草,公明儀頓時來了靈感,他擺好琴,撥動琴弦,對牛談起琴,聽到這么優美的曲子,老黃牛一點反應也沒有,只管低頭吃草。公明儀以為老黃牛不喜歡聽這首曲子,于是就換了一首,可是老黃牛還是低頭吃草。公明儀將曲子換了一首又一首,老黃牛還是不理會。最后,老黃牛吃飽了,竟然慢悠悠的走了。公明儀失望極了,人們安慰他說:“不是你彈得不好,是老黃牛根本聽不懂。”公明儀嘆了口氣,只好抱著琴回家去了
成語對牛彈琴就來自于這個故事,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4.對牛彈琴的成語故事越短越好我練習冊上有急用
文言文(典故)漢·牟融《理惑論》:“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dié)躞(xiè)而聽.” (載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曾經有一個叫公明儀的人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樣埋頭吃草.不是牛不要聽,是曲調不悅它的耳.公明儀于是用琴模仿蚊蟲和牛蠅的叫聲,以及失散的小牛的聲音.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并聽著音樂.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寓意: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5.對牛彈琴的小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東漢有個對佛教教義很有研究的學者,叫牟融。他引用儒家的詩書向儒者宣講佛經,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責難,指斥他為什么不直接依據佛經來回答問題。于是牟融講了音樂家公明儀的故事;公明儀對著一頭正吃草的牛彈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毫不理會,只顧自己吃草,后來公明儀改彈像墳子、牛蠅和小牛叫喚的聲音,牛就搖著尾巴、豎起耳朵來聽了。他最后說:所以,對沒有讀過佛經的人直接談佛經,等于白講,成語對牛彈琴據此而來。
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6.對牛彈琴 成語故事
對牛彈琴
duì niú tán qín
[釋義] ①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主要譏笑聽話的人聽不出所以)。②比喻說話時不看對象(主要譏諷說話的人);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行話。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
[語出] 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里卻無動于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后,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于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7.成語故事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
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
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
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
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對牛彈琴簡短成語故事(對牛彈琴的故事50字)